<p class="ql-block">濟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天臺山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在天臺國清寺出家,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于這個家族所有,人們還稱作“李家垟”……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后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于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墻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跡,顯彰濟公圣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臺縣人民政府為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墻頭復建濟公故居,讓云游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后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筑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筑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臺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游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臺“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民眾看看當年濟公是怎樣毅然舍棄如此富麗堂皇的百萬家財,走上了一條云游四海、扶危濟困、彰善罰惡、救民于水火的濟世之路,從中體會濟公從人到神、從李修元成為濟公‘活佛’的變化歷程”……濟公的傳說,伴隨著多少代國人,越傳越廣、越傳越神。我們亦是從小唱著: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慢慢長大,慢慢老去……</p> <p class="ql-block">復建濟公故居記碑,碑文較長,有六百多字。</p> <p class="ql-block">元靖堂(中堂)~在浙東民居格局中,中堂的地位是最尊貴的,它是一個家族舉行典禮、會見賓客、家族議事的重要處所。顯貴人家的中堂一般都冠以堂號。濟公李府中堂冠"元靖堂",是因其先祖李崇矩謚封"隴西元靖王",李家在汴京的駙馬府第即以"元靖"為堂號。后裔南遷歸隱天臺,按宋代《臣庶室屋制度》"父祖舍宅有之,子孫許仍之"的定制,其堂號仍因襲"元靖",堂構施以重拱,壁鐫鳳飾。</p><p class="ql-block">元靖堂-圖1</p> <p class="ql-block">元靖堂-圖2</p> <p class="ql-block">元靖堂-圖3</p> <p class="ql-block">李府管家房~濟公李氏歷世仕宦,家境豪富,非一般人家可比李氏隨宋室南遷,祖遺家業亦隨之轉移,在天臺造宅置業,續承祖業,維持生計。隱居鄉間的李家擁有許多田地、沿赭溪西岸至今仍稱"李家垟"的那一大片土地、原就屬于這個家族所有。李家在天臺城內和臨安城還開有店鋪,歸隱后的李茂春,喜與隱于叢林的高僧結為密友,襟懷散淡,將家業營生的一般事務托付管家打理。</p> <p class="ql-block">李修緣書房~童年濟公(李修緣)是遠近聞名的神童,相貌清奇,宿根聰慧,神智超絕。兒時就學于塾師,精研儒學,博涉群書。興至則朗誦不輟,或沉思獨坐,終日默然,意有所得,輒仰天狂笑,見者怪之。年十二,滿腹經綸的李修緣上了佛道雙修圣地赤城山,拜學于高僧、高道,靜修苦讀,初識佛學禪理及道藏,接受了佛道文化的熏陶,初悟人生哲理,打下了他以后從佛濟世的思想基礎。</p><p class="ql-block">書房-圖1</p> <p class="ql-block">書房-圖2</p> <p class="ql-block"> 拍攝于2025·3·4</p><p class="ql-block"> 后期及編輯2025·4·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氏县|
临澧县|
突泉县|
岑溪市|
汉沽区|
蓝田县|
普宁市|
黔南|
宣城市|
石台县|
湖南省|
普安县|
郎溪县|
瑞金市|
岑溪市|
西林县|
铁岭市|
商水县|
太白县|
富平县|
石嘴山市|
甘南县|
磐安县|
泸溪县|
潮安县|
长乐市|
朝阳区|
财经|
兴城市|
浮山县|
嫩江县|
芜湖市|
肥东县|
蓝田县|
醴陵市|
西乌|
乃东县|
金沙县|
贵港市|
大化|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