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這些老照片,帶你重回八十年代

孝林廣記攝影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80年代,經過了十年浩劫,整個國家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而我的攝影創作生涯,正是在那個時期開始的。這些拍攝于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的老照片,真實、生動記錄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那個特殊時代的滄桑巨變!</p><p class="ql-block"> 歡迎您關注、轉發和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張新聞照片》~見濟南日報1981年10月20日頭版。</p><p class="ql-block"> 為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槐蔭低壓鍋爐廠革新研究組的同志和工人一起研究爐型改造。</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發表的第一幅新聞照片,從此開始了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創作之路。感謝當時濟南日報攝影部的領導和同志們對我的指導和支持。他們是:胡明主任、郝蔚主任、閻興云、李連、張紹金。</p> <p class="ql-block">  《楊大娘買了一百元國庫券》</p><p class="ql-block"> ~發表于1982年5月28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收入普遍很低,就一般家庭來說,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費也就20元左右。政策規定,只有人均不足8元的家庭,才能達到享受救濟、孩子補助學費的標準,可見那時整個社會的家庭平均收入之微薄。好處是那時無論什么人、什么家庭,全部都是依靠工資這唯一的收入來源,文革期間,全國曾十年不長工資。記得我父親所在的濟南第一機床廠的多數職工,每個月工資都是一樣的36.5元,俗稱米拉唆(音符)。而父親可能是因為從部隊復員到地方,每個月也只有42.5元,所以收入上大致差不多,大家一起窮。多數家庭都是節衣縮食度日子。穿補丁衣服,撿菜葉吃,撿樹枝燒的人比比皆是。只有孩子少、負擔輕的家庭有點存款。</p><p class="ql-block"> 實行了改革開放以后,各行各業開始煥發生機,許多單位開始有了獎金,工廠工人實行計件工資,人們的收入開始得到相應改善和提高,但100元對于許多家庭來說,還是一個大數,像楊大娘這樣能拿出100元買國庫券,確實不易。</p><p class="ql-block"> 順便解釋一下,這是一張剪報,非原版照片。現在的報紙印刷是激光照排,但那時的報紙還是凹版印刷,所以很不清楚,敬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孤身老人患病 眾人相助脫險》</p><p class="ql-block"> ~見1983年1月15日的《大眾日報》和《濟南日報》,獲該年度山東省好新聞獎</p><p class="ql-block"> 時間回放到1983年1月14日這一天……</p><p class="ql-block"> 中午一點多,辦事處有個同事從外面回來跟我說,七居那個撿破爛的老呂可能不行了,派出所駐段民警小高和居委會干部拉著他上醫院了。我趕緊拿起相機,騎上自行車,以比賽沖刺的速度趕往槐蔭區醫院。</p><p class="ql-block"> 總共不到十分鐘,我就趕到了醫院,在醫院急診室的走廊里,我搶拍下了這個畫面。</p><p class="ql-block"> 能拍到這種突發新聞,我如同搶到了寶貝,騎車趕到濟南日報,顧不上和攝影部的老師打招呼,便一頭扎進了暗房。(因為經常去發稿,濟南日報攝影部,從主任到記者,都已經不把我當外人,我是唯一一個可以自行使用暗房的通訊員)</p><p class="ql-block"> 打開相機,用剪子剪下剛剛拍的部分(我都是拍多少張洗多少張,一寸也舍不得浪費。一個膠卷36張,我能用好多次)</p><p class="ql-block"> 沖膠卷:顯影、定影、涼干,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p><p class="ql-block"> 放大照片:顯影、定影、水洗(必須把藥水從相紙中泡出來,不然照片剛洗出來就發黃)、烘干上光,也得大約一小時。</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點半,照片終于洗完,我趕緊往辦事處打電話,核實我拍完照片走后的情況。寫完圖片說明,把稿件交給郝主任,離開時已快五點鐘了。</p><p class="ql-block"> 作品能在省報《大眾日報》上發表,是我夢寐以求的事。由于底氣不足,我從來沒有親自上過大眾日報社,只通過路邊上的郵筒,寄出過一些自我感覺還不錯的新聞照片。這次,我覺得必須去闖一次。</p><p class="ql-block"> 趕到大眾日報社時,己接近下班,慶幸王瑞華主任此時還在辦公室。看到這張照片,他的臉上也泛出了興奮,非常堅定地說:明天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一直坐在傳達室等報紙……</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我在《大眾日報》發表照片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并獲得了當年的山東省好新聞獎。更為可喜的是,我過去通過郵箱寄過去的一些時效性不強的照片,也陸續的被《大眾日報》采用。</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這一通忙活,放到現在,用數碼相機拍攝,網絡傳輸,那就是分分鐘的事。</p> <p class="ql-block">  國營理發店</p><p class="ql-block"> 過去沒有個體私營經濟,只有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p><p class="ql-block"> 中慶理發店被評為文明禮貌店。</p><p class="ql-block"> ~見1984年3月26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2年。</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曾作為資本主義尾巴而被取諦的緯十一路集貿市場重新開放。來自全國各地和周邊地區送菜的車輛,每天都把附近街巷堵的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 市場日客流量三萬多人,是聞名全國的蔬菜批發市場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舊貌換新顏,已很難找到當年市場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緯六路農貿市場搭起了塑料大棚。過去的市場都是露天的。</p><p class="ql-block">~見1984年4月8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語角》</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八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從文革期間不讓學英語,到1978年后鼓勵學英語,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掀起學英語熱潮,素不相識的人們聚集在公園、廣場、校園等,相互學習,練習口語。這是位于解放閣下的英語角,每天都聚集著大量的學習英語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84年5月1日</p><p class="ql-block"> ~獲《泉城一日》攝影比賽三等獎</p><p class="ql-block"> ~發表于1984年5月22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政策極大振奮了民族的奮斗精神,“四化”建設熱潮席卷祖國大地,特別是青年人,更是熱血沸騰,滿懷理想,用智慧和汗水,把自己融入到祖國建設之中。</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青年的豪情壯志和這幅照片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歌詞:</p><p class="ql-block">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p><p class="ql-block">蕩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p><p class="ql-block">花兒香鳥兒鳴</p><p class="ql-block">春光惹人醉</p><p class="ql-block">歡歌笑語繞著彩云飛</p><p class="ql-block">哦 親愛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美妙的春光屬于誰</p><p class="ql-block">屬于我 屬于你</p><p class="ql-block">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p class="ql-block">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p><p class="ql-block">看看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p><p class="ql-block">天也新地也新</p><p class="ql-block">春光更明媚</p><p class="ql-block">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p><p class="ql-block">哦 親愛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創造這奇跡要靠誰</p><p class="ql-block">要靠我 要靠你</p><p class="ql-block">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p class="ql-block">但愿到那時我們再相會</p><p class="ql-block">舉杯贊英雄光榮屬于誰</p><p class="ql-block">為祖國 為四化流過多少汗</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p><p class="ql-block">哦 親愛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讓我們自豪的舉起杯</p><p class="ql-block">挺胸膛 笑揚眉</p><p class="ql-block">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p class="ql-block">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p><p class="ql-block">看看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p><p class="ql-block">天也新地也新</p><p class="ql-block">春光更明媚</p><p class="ql-block">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p><p class="ql-block">哦 親愛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創造這奇跡要靠誰</p><p class="ql-block">要靠我 要靠你</p><p class="ql-block">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p class="ql-block">但愿到那時我們再相會</p><p class="ql-block">舉杯贊英雄光榮屬于誰</p><p class="ql-block">為祖國 為四化</p><p class="ql-block">流過多少汗</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p><p class="ql-block">哦 親愛的朋友們</p><p class="ql-block">讓我們自豪的舉起杯</p><p class="ql-block">挺胸膛 笑揚眉</p><p class="ql-block">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p class="ql-block">挺胸膛 笑揚眉</p><p class="ql-block">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p> <p class="ql-block">  團員青年自發組織的互助學習小組,正利用下班后的業余時間學習,備戰高考。</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報刊書亭遍布大街小巷。夜幕下,買書的人依然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濟南市民迎接濟南軍區對越自衛反擊戰輪戰凱旋。整個活動歷時一周,我每天早上6:00都要趕到濟南白馬山火車站拍攝采訪,這是最為隆重的一天。 吉普車上為26軍軍長和政委。</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孫鎮業現場演出</p> <p class="ql-block">  過去是找英雄簽名,現在是找明星簽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雄來到我身邊》</p><p class="ql-block"> 攝于八十年代。聞名全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戰斗英雄盛其順和經七路一小的孩子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向艱難歲月說再見》</p><p class="ql-block"> 居民群眾踴躍參加濟南市第一屇家庭運動會長跑比賽</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2年。</p><p class="ql-block">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生活得到初步的改善,剛剛能夠吃上飽飯的人們,開始注意身體健康,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始起步。</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說“剛剛吃上飽飯”。是為了讓我們共同回憶那段令人心酸,食不果腹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在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毛主席的這段語錄:“節約糧食問題,要十分抓緊 ,按人定量,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干,閑時半干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糧食的危機程度,由此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那年頭,買糧食必須到國營糧店,憑購糧本限量購買。一般成年人每月的糧食供應量是30斤,限量的糧食中還分細糧(面粉和大米)和粗糧(玉米面和地瓜面等),粗糧比例大于細糧。就是這樣,你還吃不到新鮮的糧食。在糧店里買到的糧食,起碼是庫存了兩年以上的儲備糧。當時全國處于“備戰、備荒”時期,糧庫的糧食需要每年不斷的更新,所以老百姓只能吃陳年的糧食。</p><p class="ql-block"> 有人可能會想,現在我們每人每個月吃30斤左右的糧食就足夠了。但是,當年卻是遠遠不夠。一是由于魚肉蛋等副食品極度匱乏,二是想經常吃魚吃肉,家庭經濟條件也達不到。由于缺少油水,飯量就大,所以那年頭很多家庭糧食都不夠吃。每個月的25日,是糧店的“借糧日”(市民可以提前購買下個月的糧食),糧店門前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人們穿著破舊的衣服,手拿著糧食本和糧袋子,那場景跟難民差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 糧食不夠,地瓜來湊。每年地瓜收獲的季節,許多家庭都會買很多儲存起來,以抵擋糧食的不足。為了讓地瓜一年四季都能吃,人們把生地瓜切成片,曬成生地瓜干;把地瓜煮熟了切成片,曬成熟地瓜干;把生地瓜干磨成粉,成為地瓜面。地瓜本身并不難吃,可天天吃 、長年累月吃,尤其是地瓜面作成的象膠皮一樣的黑窩窩,真得讓人難以下咽。直到現在,我對地瓜都抱有抵觸。</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上學時,幾乎每天的早飯都是熱水泡干糧,倒點醬油,滴幾滴香油(有的家里香油是不準用瓶子倒的,而是用筷子沾一點涮到碗里),一年365天,起碼有300天的早飯都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當年聽大人講過一個笑話,說有個人家里,在房梁上拴了一塊咸菜,丈夫吃飯時多看了一眼,老婆在一旁大聲斥責,不怕咸著啊!現在的人們是絕對不會想出這樣的笑話來的。</p><p class="ql-block">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撲面而來,祖國大地漸漸顯露生機,農村實行了“分田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真正激活。自此,各種食品副食品逐年開始多了起來。慢慢的,糧票不用了、布票不用了,煤票不用了,肉票、魚票、雞蛋票、茶葉票等也在物資日益豐富,交易限制漸漸放開中,不知不覺失去了作用。到1992年,糧食本終于結束了使命,成為了歷史,國人開始從“饑寒”過上“溫飽”生活。</p><p class="ql-block"> 本屆家庭長跑比賽參加的人數達2000多人,是當時人們精神面貌的一次較好展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環城公園開工典禮》</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4年3月</p><p class="ql-block"> 這大概是濟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建設開工典禮。</p> <p class="ql-block">  濟南市市委書記翟永浡</p> <p class="ql-block">  濟南市市長何宗貴</p> <p class="ql-block">  濟南食品廠職工宣傳隊,正在排演文藝節目。</p><p class="ql-block">~見1983年9月30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  青年公園里。舉辦慶六一聯歡大會。</p> <p class="ql-block">  喝“汽水”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那年頭還沒有“飲料”一詞。只有這種“汽水”。</p><p class="ql-block"> 這種玻璃瓶的汽水,需要交押金購買,喝完汽水把瓶子退回去,再把押金拿回來。</p> <p class="ql-block">  壓板和轉椅</p><p class="ql-block"> 是游園的孩子們的主要玩具。</p> <p class="ql-block">  槐蔭區政府大搞青年公園的整頓和建設,這是新建的兒童樂園。</p><p class="ql-block">~見1982年11月10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礙觀行》</p><p class="ql-block"> ~發表于</p><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24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25日《大眾日報》</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住房條件很差,許多居民住的都是沿街房,涼曬衣物和做飯也都是在大街上。但像這戶人家把尿布掛滿人行道,顯得還是有點過分。</p><p class="ql-block"> 大眾日報的編輯還為這張照片配了一首打油詩:</p><p class="ql-block"> 人行道邊一住戶,</p><p class="ql-block"> 馬路扯繩晾尿布。</p><p class="ql-block"> 行人經此皆不變, </p><p class="ql-block"> 都勸改掉這習慣。</p><p class="ql-block"> 另外,這張照片里,像這位裹著腳的小腳老人,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買奶</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食品食物極度匱乏。這是早上五點多鐘,位于經四緯八路的濟南牛奶制品廠,賣奶的窗口前擠滿了前來買奶的人們。這里每天只供應前幾十人,并且每人只能買兩瓶。</p> <p class="ql-block">  掛車</p><p class="ql-block"> 行駛中的公交車。由于擠車的人太多,車門關不上是普遍現象。有時車門上擠著三四個人。所以有了“掛車”一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苦行記》 </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上海至濟南的列車上擁擠不堪。過道里、座位下全都是人,甚至有人爬到行李架上。站了二個多小時的我想挪挪腳,一只腳抬起來,竟再也找不到下腳的地方了,那真叫~無立足之地。</p><p class="ql-block"> 火車嚴重超員的現象,在我國持續了有二三十年。相信現在40歲以上的人對此都會有深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蜂窩煤》</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5年。</p><p class="ql-block"> ~見1986年12月2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提起蜂窩煤,應該是現在四十歲以上的人永遠抹不掉的回憶,因為它關系到人們每天的燒水做飯等起碼的日常生活需求。三十多年前,每個家庭每年幾乎都有幾次晝夜排隊到指定的國營煤店憑票購買蜂窩煤的經歷。買一次煤排幾小時甚至一天的隊是常有的事,如果運氣不好,還可能買到劣質的蜂窩煤,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困難。圖為煤店領導同意更換質量有問題的蜂窩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慶六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攝于濟南市育紅小學(現為緯六路一小)。</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所位于省會城市中心區域的一所小學。</p><p class="ql-block"> 破教室、土臺子,是當年濟南市小學校舍條件的一個縮影。</p><p class="ql-block"> 一個用于講話的麥克風,成為舞臺音響設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傳站的高音廣播》</p><p class="ql-block"> ~攝于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配置:幾張桌子,一只卡帶機,一臺擴音機,外接幾只150瓦的高音喇叭。它傳出的聲音響徹方圓幾百米,噪聲吵得附近居民不得安寧。但是,從沒有人敢當面提出過反對意見。</p><p class="ql-block"> 那年頭,城市里不僅有宣傳站,還有宣傳車,經常沿街流動著進行各種內容的宣傳。而農村里更是高音廣播常態化,每個村子都安有固定的大喇叭,而且功能已多元化,村支書對社員進行思想教育、傳達文件、下各種通知、叫人到大隊部接電話(每個村只有一個電話),全都是用高音喇叭廣播。從文化大革命開始,高音喇叭發出的刺耳的高分貝聲音,一直伴隨著城鄉人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那時在街道辦事處任宣傳干事,上級有什么宣傳材料,我都是自己播音,自己放。也是一個噪聲制造者。</p> <p class="ql-block">  嚴打時期的宣傳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水樓臺的泉城人家》</p><p class="ql-block"> 攝于8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市民們在護城河(今環城公園)洗衣服。</p><p class="ql-block"> 濟南護城河,全長6.9公里,全部由泉水匯流而成。能用這么清澈甘甜的泉水洗衣服,是不是讓外地人感覺到羨慕和奢侈呢?</p><p class="ql-block"> 另外,說點題外話,讓我們共同回憶一下老濟南人的生活用水情況。</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的濟南人全都是用公用水管。一個水管幾戶、十幾戶、甚至是幾十戶共用,都是正常現象。大家一般都是用水桶打水回家使用。每個月水費大家共攤,有的人用水多一點,都有可能引起別人的不滿。水費的收繳,一般是大家選出一個鄰居中的熱心人,每個月挨家挨戶的上門收取。</p><p class="ql-block"> 冬天最冷的時候,盡管水管包裹的僅露著水龍頭,依然會經常被凍住,有時凍厲害了,用火都烤不開。遇到這種情況,就只能聽天由命,等氣溫上來,水管自行解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國人如同外星人》</p><p class="ql-block"> ~1982年攝于曲阜孔廟。 </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漸漸開放國際旅游。外國人開始來到中國。這些西方國家的人,在國人的眼中充滿著無限的想象和神秘感。每當遇到這些金發碧眼的歪果仁,人們便會象看天外來客一樣,爭相圍著他們看個究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迷人的小畫書》</p><p class="ql-block"> ~攝于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現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會記得陪伴他們走過童年的小畫書。這是孩子們在青年公園里租畫書看的場景。花一到二分錢租上一本,幾個人圍著看,已成為兒時抹不去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男聲小合唱《唱支歌兒給黨聽》</p><p class="ql-block">~攝于八十年代初的群眾文藝匯演。</p> <p class="ql-block">  中大槐樹辦事處婦聯主任郭慶珠在街頭為群眾演唱《只生一個好》</p><p class="ql-block">~見1983年1月10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  街頭演出。</p><p class="ql-block"> 每當有中心宣傳任務,基層單位都要組織街頭宣傳活動。這些小節目基本上都是臨時拼湊,論質量基本上沒什么質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選》</p><p class="ql-block">~拍攝于街頭書攤</p><p class="ql-block"> ~刋登于1983年1月30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當年拍攝這張照片時,我發現她在書攤前己呆了很長時間。我想,她主要不是在選哪本書好,而是在與自己帶的錢做匹配。或者,壓根她的兜里就沒有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鬧元霄》</p><p class="ql-block"> ~見1984年2月15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耍獅子、玩龍燈、劃旱船、踩高蹺。這在今天看來非常普通的街頭民間文藝活動,在當年來說,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一場文化大革命,使許多傳統文化形式被當作“四舊”(即所謂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而破除。文革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樣板戲”。</p><p class="ql-block"> 消失了十多年的民間扮玩活動,從這一年開始重新出現在城鄉的街頭和廣場,象征著我們的許多社會文化生活在被文革阻斷了多年之后,正在悄然回歸到正常狀態。</p><p class="ql-block"> (請年輕人自行擺渡“文化大革命”,了解那段讓人心驚膽顫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那年頭機動車非常少,隨便在街頭打個場子就耍起來,如果要放在現在,非把交通弄癱瘓不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評說民間事》</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3年。</p><p class="ql-block"> 發表于《山東畫報》1985年第11期。</p><p class="ql-block"> 從1981年開始,新聞攝影和攝影創作,幾乎成了那時的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我不僅學會了拍攝,還學會了沖膠卷、洗照片,自費購買了照相機和放大機,積極參加市文化館組織的攝影活動。每個星期天,我都會帶上兩個燒餅,騎著自行車在大街小巷和公園中尋找題材。癡迷之中,我每年在報紙上發表照片都在20幅以上,作品也多次在省市影展和比賽中獲獎,我也因此從街道辦事處調到區委宣傳部工作。這是1983年在公園里抓拍到的一幅作品。在1985年齊魯大地攝影展上榮獲銀牌獎(金牌空缺)。時任山東省省長李昌安親自為我頒獎。</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照片中間的那位老人的兒子,終于聯系到我,專門跑到區委,說老人己經過世,非常想要一張這幅照片,我便又洗了一張,送給他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報刊門市部》</p><p class="ql-block"> ~攝于八十年代初。那時候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只有廣播和報紙。機關單位的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收發室拿報紙,而很多沒有條件看公家報紙的人,只好到報刊門市部排隊買報。這幾位市民剛買到報紙,便急不可耐地看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  《自謀職業》</p><p class="ql-block"> ~發表于1982年2月27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1992年以前,國家對中學生一直是包分配。隨著大量青年畢業,很多人處于待業狀態(沒工作)。高中畢業生李萬華自謀職業,在街頭代售圖書,便成了值得宣傳的新聞人物。</p> <p class="ql-block">《雙反相機》 </p><p class="ql-block"> ~1982年攝于大明湖。</p><p class="ql-block"> 這種已基本見不到的有兩個鏡頭的古董般的相機,叫做“雙鏡頭反光相機”,簡稱“雙反”。是三十年前最為常見的一種膠片相機。上面用做取景的鏡頭,由于只有一片反光板,所以在取景器中,攝影者看到的,是腳朝上,頭朝下的180度反著的影象,很是別扭。</p><p class="ql-block"> 它使用的是120的膠卷,每個膠卷只能拍12張(也能調成窄幅16張,但少有人用,因為取景器看到的還是12張的景象,稍不留意就會把人頭都拍到了畫面外)。</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膠片相機,拍攝完后是不能立即看的,還需要拿到照相館去沖洗。當時,拍照片還是一種奢侈的消費,拍照的時候都盡量節約,每拍一張都掂量再三,所以很多時候一個膠卷多次才能拍完,大大延長了能看到照片的時間,所以想看到照片,還需要相當的耐心。就是一次性拍完了,拿到照相館沖洗,也至少一周時間。</p><p class="ql-block"> 用這種相機拍照,讓人懊惱和遺憾的還有,那時候的相機沒有自動曝光和聚焦,由于操作和攝影水平的原因,沒拍上、拍虛了、曝光過了、曝光欠了的情況經常出現,等了好多天,啥也沒看到,讓人很是失望。</p><p class="ql-block"> 那年頭只有極少數的家庭擁有相機。出門游玩能借到相機,在主人眼里,那可是有大面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現在,隨著數碼攝影的普及,拍照片已成為最簡單不過的事。不僅相機能拍,手機更成了拍攝的主流設備,而且即拍即看,還不用吝嗇拍攝的數量,全民皆是攝影師。</p><p class="ql-block"> 昨天注定是黑白,今天注定是彩色,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家庭消防演習。</p><p class="ql-block"> 在有管道煤氣之前,幾乎每個家庭都是統一使用煤氣罐和這種簡易的爐架。</p> <p class="ql-block">  緯十路小學的學生在街頭設立宣傳站,向行人進行法制宣傳教育。</p><p class="ql-block">~見1983年9月7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雷鋒做好事,街頭服務活動。濟南市青年突擊手殘疾青年郭景春,為群眾免費裁剪服裝。</p> <p class="ql-block">  學雷鋒服務活動,來到干休所為部隊老干部維修家電、修鎖配鑰匙。</p><p class="ql-block"> ~見1984年3月13日濟南日報。</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買東西不是沒貨,就是排隊。送貨上門是擁軍優屬的一項主要內容。</p><p class="ql-block"> ~見1984年1月30日大眾日報。</p> <p class="ql-block">  低壓二次風鍋爐</p><p class="ql-block"> 這種鍋爐比一般茶爐在構造上復雜一點,兩層爐箅子,可二次燃燒的低壓鍋爐是市場上的環保新品,暢銷全國。</p><p class="ql-block"> ~見1982年8月25日濟南日報。</p><p class="ql-block"> 廠里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他們認為自己生產的鍋爐在全國很暢銷,在技術上很先進。于是想把鍋爐賣到國外去。有一次,他們邀請了一位來中國旅游的德國人到廠里參觀。在廠長石健佐的陪同下,這位德國朋友在廠里轉了一圈。回到辦公室,廠領導問對產品的印象怎么樣。這位德國人對他們說:這種鍋爐他爺爺那輩用過,好像在古書上看到過。對此,廠領導還很生氣,多次提到這事兒,說外國人很狂傲自大。其實,我們這種鍋爐的技術含量確實有限。</p> <p class="ql-block">《腰鼓隊》~攝于八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  軍用水壺和仿制的軍用水壺,是那時候學生外出活動時的標配。~攝于八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航拍濟南~《建設中的東方大廈》</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6年 ???</p><p class="ql-block"> ~它曾是濟南90年代的地標建筑和最風光的酒店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拍濟南~《青年公園》</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青年公園(現在的槐蔭廣場)當年是槐蔭區群眾體育運動和體育比賽,以及集會的重要場所。右下為濟南第20中學。</p><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濟南青年公園位于槐蔭區六大馬路緯八路處,原為中國軍隊辛莊兵營的閱兵場。1928年5月被日本人強辟為日僑專用公園。1934年日本人在公園內修建紀念為濟南慘案時喪命的157名軍人的"忠魂碑"。抗戰勝利后,濟南民眾將其廢除,建成"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解放后拆除),公園改名勝利公園。1948年更名為青年公園。</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濟南青年公園</p><p class="ql-block">地址</p><p class="ql-block">槐蔭區六大馬路緯八路處</p><p class="ql-block">前身</p><p class="ql-block">中國軍隊辛莊兵營的閱兵場</p><p class="ql-block">更名時間</p><p class="ql-block">1948年</p><p class="ql-block">公園附近有民國時期的緯八路刑場,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等于1931年4月5日犧牲于此,八十年代在園內立“四五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公園內建有田徑場、假山、小亭,地下挖有防空洞。1998年,被大規模改建,拆田徑場、假山,更名“槐蔭廣場”,后一度出售冠名權更名“博遠廣場”。2008年10月起再度大規模封閉改造,砍伐樹木,拆除地面建筑,開挖地下工程,欲建為槐蔭全民健身廣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拍濟南~《八一廣場和八一禮堂》</p><p class="ql-block"> ~攝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八一廣場與八一禮堂隔路相望。(這幅照片拍攝后不久,因建設八一立交橋,原八一禮堂部分拆掉,后在廣場的東北角位置重新修建了八一禮堂。)是山東省和濟南市黨政軍民最重要的大型集會場所。</p><p class="ql-block"> 這里發生過太多的故事,相信四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有深刻的回憶,詳細情況歡迎您自行擺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拍濟南~《明星電影院》</p><p class="ql-block"> 拍攝于1986年。它曾經是槐蔭區上世紀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航拍~濟南水泥廠、濟南東方紅水泥廠》</p><p class="ql-block">攝于1986年,現在的陽光新路。當時的濟南水泥廠和濟南電東方紅水泥廠,曾是濟南的支柱企業,但它們釋放的粉塵,卻常年籠罩在濟南上空。這兩家企業在九十年代被搬遷,確切情況連百度都無法搜到了,</p> <p class="ql-block">濟南記憶《十八股》</p><p class="ql-block">航拍于1984年.濟南火車站調度樞紐.濟南人俗稱十八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橋南口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  航拍完成后,與機組和相關協助人員合影留念。(左一)</p> <p class="ql-block">  感謝關注、轉發與收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南开区| 兰坪| 永川市| 沈丘县| 都兰县| 札达县| 四子王旗| 合水县| 富平县| 墨江| 永寿县| 盐城市| 盱眙县| 九江县| 台山市| 南澳县| 琼海市| 凯里市| 保山市| 绥阳县| 夹江县| 蓬安县| 湖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霍城县| 西宁市| 长顺县| 余干县| 锡林郭勒盟| 北川| 连山| 华阴市| 东阿县| 湄潭县| 阜南县| 顺义区| 柞水县| 宜城市| 金湖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