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重慶大足石刻(三)——北山及世界著名石窟簡介

可愛魚頭

<p class="ql-block"><b>第155號:孔雀明王像</b></p><p class="ql-block">題刻顯示鐫造者是伏元俊及其子伏世能。<b>昌州</b>(治所在今大足)<b>伏氏家族</b>也是12世紀中葉傳承有序的鐫匠世家,擅長佛道題材,參與過大足北山、觀音坡、多寶塔、舒成巖等窟寺的營建。</p><p class="ql-block">大足北山第155號窟是一處頗具代表性的孔雀明王造像窟,長方形的洞窟,高3.47米,寬3.2米,深6.07米,中心柱上雕刻著一面四臂的<b>孔雀明王菩薩。</b></p><p class="ql-block">第155號洞窟的珍貴之處還在于它是目前<b>大足境內發現的唯一一處</b>有明確紀年和工匠姓名題記的孔雀明王造像:“<b>丙午年伏元俊、男世能鐫此一身</b>”。算起來,這尊造像應雕鑿于<b>北宋靖康元年</b>。至于題記中負責雕鑿佛像的伏元俊、伏世能父子,則來自大足當地的工匠世家,單是伏元俊的名字在大足石刻的相關題記里就出現了4次,且造像龕窟多為精品,此外還有伏小六,伏小八等人,都活躍于南宋年間。</p> <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菩薩頭戴花冠,肩披荷葉,胸飾瓔珞,莊嚴慈祥之相;四壁臂分持<b>佛經、寶扇、如意珠和孔雀羽毛</b>;繞身的披帛垂至蓮花臺座。</p> <p class="ql-block">座下是一只展翅欲飛的<b>孔雀</b>,雙腳直立,頭向右側,后翹的雀尾從造像身后連接至洞窟頂部,恰好化作了明王的<b>身光</b>,朱紅、靛青的色彩清晰可辨,艷麗多姿。</p> <p class="ql-block">窟內三面,上下刻著10余排、千余身的<b>佛像</b>,或是端莊正坐,或是抱膝側首,當是《孔雀明王經》中所述<b>各諸天、龍王、羅漢等眷屬</b>,整個洞窟分明是一座大孔雀明王的壇場。</p> <p class="ql-block"><b>北山</b>孔雀明王與<b>寶頂山</b>孔雀明王對比圖</p> <p class="ql-block"><b>第176號:彌勒下生經變</b></p><p class="ql-block"> 第176號窟刻于<b>北宋靖康元年</b>(1126年),釋迦滅渡后,彌勒就是接班佛,窟中正壁為<b>彌勒佛</b>,左手扶膝,右手結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彌勒所坐<b>背椅</b>上刻有<b>六麻具圖像</b>,主像左右及兩壁上部人物眾多,既有百余人,表現的是彌勒成佛后在華林園龍華樹下<b>集結三次法會,</b>廣度眾生的壯觀場面,左壁下部中間,各有兩株大樹,枝繁葉茂,樹下有老少二人歇憩,老者正舉右手攀摘東西,表現的是彌勒世界,樹上生衣任人取用的情景,接著又刻有4人,在靠近門楣處還刻有一座墳墓,表現的是老者自知壽盡時,正與家人告別,隨后從容走進墓室,這就是“老人入墓”的情節,彌勒世界沒有了生離死別的哀痛,藝術家們用浪漫的筆調把虛幻空靈的佛國彌勒世界描繪的生動有致,令人陶醉,表現了現實世界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b>第177號:泗洲大圣窟</b></p><p class="ql-block">第177號窟刻于<b>北宋靖康元年</b>(1126年),窟內正壁刻<b>泗洲大圣像</b>,臉龐豐圓,神清憨至,頭戴披帽,身著袈裟,盤腿而坐,雙手攏于袖內,靠在三角夾式上,泗洲大圣法號僧加,是一位<b>西域和尚</b>,初唐時來到中國,定居在泗洲,并修建寺院,被時人稱為泗洲和尚,宋《高僧傳》記載了泗洲很多靈感事跡,尊為觀音菩薩化身,因此在唐宋時期備受崇奉。</p> <p class="ql-block">窟左壁內側為<b>南朝高僧寶志禪師</b>,面容清徐,鎖眉沉思,右手胸前結印,左手持一杖,寶志禪師即志公和尚,俗姓朱,甘肅金城人,他行為怪異,精于法術,頗多其言。他杖頭上掛有鋸齒,剪刀,小鼠等這些隨身器物,讓俗眾十分不解。</p> <p class="ql-block">右壁內側為<b>唐朝高僧萬回禪師</b>,俗姓張,河南文湘人。三位圣僧像古樸典雅,雕刻技法極為細膩,是北山石刻中風格別具的<b>造像珍品</b>。</p> <p class="ql-block"><b>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b></p><p class="ql-block">第180號窟刻于<b>宋代</b>,按照佛教經典的技述,觀音以慈悲渡世,可以隨機化緣,變現不同的身份形象來救渡世人,窟壁正中刻一位<b>坐使觀音</b>,頭戴寶冠,斜披落葉,下著短裙,左手撐臺,右手扶膝,游戲坐于方臺上,<b>左右側壁各立六尊觀音</b>,為觀音的<b>化身像</b>,有:持缽觀音、不空羂索觀音、提籃觀音、玉印觀音,楊柳觀音,凈瓶觀音,寶珠觀音,如意觀音,數珠手觀音等,每尊觀音身材高挑,亭亭玉立,觀音身著袈裟,裝飾繁麗,反映了<b>宋代</b>倫理文化中<b>清新斂欲,側重內省</b>的審美觀念。</p> <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川康古建筑考察之行臨近尾聲之際,<b>梁思成</b>等在大足龍崗鎮北山,他驚異的發現了許多唐宋的摩崖造像。其中有令他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個石龕,就是現大足北山<b>第180龕——十三觀音變相龕</b>,雕造于北宋末年政和六年。梁思成當年對這一龕造像有明確的<b>文字描述</b>,他寫道:“再南一龕,中鐫觀音半伽坐像,豐神麗容,宛若少婦。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靚裝冶容,如暮春花發,夏柳枝低,極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謂已入<b>魔道</b>矣”。</p> <p class="ql-block"><b>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b></p><p class="ql-block">在安岳與大足的石窟中,刻畫了許多佛教故事的場景,出現了大量雕刻細致而寫實的建筑形象,其中不少圖像印證并擴充了我們對中國唐宋時期建筑的認識,許多未曾在現存木構建筑中見到過的建筑形制,都被刻畫于龕窟有限的空間中。大足北山佛灣的第245窟是<b>晚唐</b>時期雕刻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可謂<b>唐代高等級建筑群的寫照</b>,主殿前延伸出來的建筑,歇山屋頂,山面向前,為“<b>龜頭屋</b>”,與河北正定的宋初建筑隆興寺摩尼殿的形制,基本一致,而主殿兩側,又延伸出廊廡,與復道連接樓閣。仰面觀之,大唐時代的殿宇亭閣盡收眼底,而站立在廊道上,手扶欄桿的許多小人,也像在與觀者對視,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245窟表現的是夢釅神話般的<b>西方凈土世界</b>,<b>龕正中</b>刻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合稱為“<b>西方三圣”</b>,三圣上方有<b>七寶樓閣</b>,巍峨屹立,亭臺廊榭,錯落有致,期間,<b>飛天起舞</b>,七寶池中表現清波蕩漾,蓮花盛開,龍舟飛渡,龕頂上刻有箏、笛、笙、排簫、琵琶等<b>樂器</b>,正是佛經中描述的諸般樂器,懸于虛空,不鼓自鳴,妙音盈盈。還有各種鳥類,能口吐人言,稱之為“<b>鳥宣道品”</b>,諸天人或矗立四周或扶欄觀望或談笑風聲,無牽無累,其樂融融,呈現出一派西方凈土的極樂美景。</p> <p class="ql-block">歇山屋頂,山面向前,為“<b>龜頭屋</b>”</p> <p class="ql-block">三圣<b>下方刻九品往生</b>的眾生圖像,在佛教看來,人按其行善積德的差異分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為上中下三生,也就是眾生進入凈土世界的待遇和條件不大一樣,上品上生者都是菩薩,由西方三圣親自迎接到天國,用光明普照身心,而下品下生者則全是惡人。因罪孽深重,要經歷若干劫的苦難才能從蓮花中脫胎而出,往生天國,所以畫中刻有許多蓮花童子,或斑斕嬉戲,或在荷葉中露臉窺視,或在蓮花上參禪打坐,天真無暇,活潑可愛,給莊嚴的凈土平添了幾分人間深情。</p> <p class="ql-block">在九品往生之下,又以連環畫的形式在11個小方龕內刻出“<b>未生怨</b>”故事,龕外左右8個小框內刻著的就是<b>十六觀</b>,即日觀、水觀、地觀、樹觀、池觀、總觀、華座觀,佛像觀、阿彌陀佛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觀、丈六金身觀、上品觀、中品觀、下品觀,畫圖中韋提希夫人依佛的指點,修持禪定,最后往生極樂凈土,整龕造像,場景宏大,布局嚴謹,構圖飽滿,有的人物雖小如豆粒,但卻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藝。同時也為研究唐代建筑、樂器,服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被譽為中國<b>晚唐最為精美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十六觀是佛教凈土宗的重要修行法門,出自《觀無量壽經》,是釋尊為韋提希與未來世凡夫所示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行法。它通過十六種觀想方法,幫助修行者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即佛的國土與佛身),最終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北山佛灣“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門楣左側的“<b>十六觀”圖像之一</b>,刻有一組<b>廊院建筑</b>,主殿、朵殿、配殿與山門樓閣一應俱全,環以廊廡,儼然一副唐代宮室面貌。</p> <p class="ql-block"><b>第253號:觀音與地藏窟</b></p><p class="ql-block">第253號刻于<b>五代</b>,觀音與地藏并肩而立,左側為<b>地藏,光頭</b>,雙耳垂環,身穿袈裟,手持錫杖,右側為觀音,頭戴花冠,胸飾瓔珞,手持凈瓶,地藏與觀音像,面部豐圓飽滿,身材欣長,體現了<b>由唐向宋過渡</b>的一種藝術風格,<b>左右</b>壁云朵中分別刻有<b>地獄十王和阿爾斯關</b>的形象,主要是表現亡人要依次經過10殿閻王的審判程序,北山晚唐和五代時期出現了不少<b>觀音、地藏組合</b>的造像題材,這反映了當時<b>動蕩不安</b>的社會局面。</p> <p class="ql-block"><b>第281號:藥師凈土變相</b></p><p class="ql-block">第281龕刻于<b>后蜀廣政18年</b>(955年),這是一個<b>雙層龕</b>,外龕呈方形,內龕左右并列兩個小龕,<b>右側小龕內刻藥師凈土變。左側小龕內</b>刻有一座<b>陀羅尼經幢。外龕左側外壁刻有三尊地藏像,</b>這一龕的內容組合比較豐富,將<b>藥師、經幢、地藏</b>等題材匯于一處,但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是北山石刻造像組合的<b>一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中間是<b>主尊藥師佛</b>,倚坐于金剛座上,二弟子隨侍左右,左弟子雙手合十,右弟子手持錫杖,藥師佛<b>兩側</b>是<b>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b>,兩尊菩薩頭戴花冠,分別授多日輪和月輪,倚坐在蓮座上。龕的左右<b>側壁刻八大菩薩</b>,是眾生往生東方凈土的接引菩薩。</p> <p class="ql-block">下方刻<b>12神將</b>,身著甲胄,<b>守護著東方凈土世界</b>。</p> <p class="ql-block">經幢形似小塔,由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有“<b>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文</b>”,晚唐以后陀羅尼經信仰以及藏陀羅尼經幢之風曾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b>地藏</b>頭戴披帽,身著袈裟,左手托寶珠,右手持錫杖,坐在須彌座上。</p> <p class="ql-block"><b>多寶塔</b></p><p class="ql-block">多寶塔又稱北塔,位于北山之巔,與北山佛灣石窟隔山相望,它建造于<b>南宋</b>紹興17年至紹興25年,(1147至1155年),為<b>八邊形密巖樓閣式磚塔</b>,高約33米,外觀有12級塔檐,內設為8層樓閣,每層東南西北四面開窗,塔心設置梯道,可拾級而上。多寶塔由南宋官員馮吉和地方僧俗兩重出資捐造。塔身內外供開龕造像131個,主要有善財童子52參,釋迦涅槃圖,圣僧等造像題材,是北山石刻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多寶塔屹立在巨石之上,其力雄偉,明清時被列為<b>大足八景之一</b>,稱為北塔懸檐。</p> <p class="ql-block">最后做一個<b>世界著名石窟</b>的簡單介紹</p><p class="ql-block">石窟藝術起源于古印度,盛極于中華,從印度到中國,<b>從阿旃托到大足</b>,這條線路連綴著一處又一處璀璨的石窟明珠,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3世紀,1500多年,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的歷史傳奇。從釋教到儒道,從佛陀到孔老,穿越時空,閃耀著一道又一道絢爛的智慧靈光,這條線路綿延萬里,流光溢彩,譜寫了東西文明交融的浪漫神曲。</p> <p class="ql-block"><b>印度阿旃陀石窟</b>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7世紀。保存許多雕像和壁畫,其中壁畫大多畫于五六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古代最優秀的繪畫。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畫對當時的中國和東南亞的佛教石窟有很大影響。</p><p class="ql-block">圖片為<b>阿旃托石窟全景</b></p> <p class="ql-block"><b>阿旃托石窟局部</b></p> <p class="ql-block"><b>埃洛拉石窟</b>位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 開鑿于公元4至11世紀, 共有34個洞窟。 其中<b>佛教</b>石窟12個,<b>印度教</b>石窟17個, <b>耆那教</b>石窟5個。以其宏偉瑰麗, 題材豐富, 雕刻精美著稱于世。</p> <p class="ql-block"><b>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神廟全景</b></p> <p class="ql-block"><b>巴米揚石窟</b>是位于<b>阿富汗</b>興都庫斯山中的佛教遺跡,是公元3~7世紀開鑿的佛教石窟。石窟系就大巖壁雕鑿而成,年代約在四~七世紀左右,有削崖而雕成的二大立佛像,及近千個窟龕。</p><p class="ql-block">被塔利班組織炸毀后的西大佛/<b>巴米揚</b>石窟第620窟大佛一 <b>西大佛</b></p> <p class="ql-block"><b>克孜爾石窟</b>,位于<b>新疆</b>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b>拜城</b>縣克孜爾鄉的明屋達格山,石窟始鑿于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葉,<b>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b>,于8世紀后逐漸被廢棄,窟群分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后山區,綿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個,現有編號的洞窟有236個,內存壁畫約1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克孜爾石窟是中國修建較早、規模較大的可攣石窟寺群,也是反映<b>龜茲古國</b>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與敦煌莫高窟齊名,堪稱“<b>中國第二敦煌</b>”,素以優美的<b>壁畫著稱</b>。</p><p class="ql-block">圖片為<b>克孜爾第17窟券頂本生故事壁畫</b></p> <p class="ql-block"><b>克孜爾第27窟前壁壁畫 《聞法天人》</b></p> <p class="ql-block"><b>克孜爾第77窟天人頭像</b></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b>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年 ),歷經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和元代。現存編號洞窟492個, 彩塑2400余軀, 壁畫4.5萬多平方米, 是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寶庫。</p><p class="ql-block">圖片為<b>莫高窟第220窟北壁 《藥師經變》</b></p> <p class="ql-block"><b>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龕內北側菩薩</b></p> <p class="ql-block"><b>麥積山石窟</b>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斷崖上, 始建于后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續建和修繕, 現存編號洞窟194個, 造像以<b>北朝原作居多</b>。總計有泥塑、 石雕7200余軀, 壁畫1300平方米,被譽為 “<b>東方雕塑陳列館</b>”。</p><p class="ql-block">圖片為<b>麥積山第62窟正壁造像</b></p> <p class="ql-block"><b>云岡石窟</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開鑿于北魏文成帝至孝明帝時期, 石窟依山開鑿, 東西綿延1公里。 現存大小窟龕252個, 石雕造像51000余軀, 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逐步開啟了印度佛教藝術及中亞佛教藝術<b>中國化、民族化</b>進程。</p><p class="ql-block">關于云岡石窟我曾做過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看看。</p> <p class="ql-block"><b>龍門石窟</b>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占地面積31.7平方千米,為人文景觀。現存2345座佛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b>造像最多、規模最大</b>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b>中國各大石窟之首</b>。</p> <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b>位于重慶市大足境內,它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被列為<b>《世界遺產名錄》</b>,也是重慶唯一世界文化遺產。<b>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b>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北山、寶頂山是以佛教造像為主,南山道教造像為主,石門山是佛道二教合一造像,石篆山是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這也是大足石刻的特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b>大足得名與建縣</b>:大足建縣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其得名有四:以界內大足川為名;取豐足之義;寶頂山有巨人跡;沿用唐武周“大足”年號。今多采用大足川一說,取豐足之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杨浦区| 塔河县| 原阳县| 师宗县| 松桃| 德阳市| 云安县| 旅游| 离岛区| 武隆县| 四子王旗| 炎陵县| 平泉县| 常宁市| 连平县| 板桥市| 盘锦市| 洪湖市| 旺苍县| 蒲城县| 宕昌县| 东至县| 湖口县| 阳山县| 牟定县| 罗平县| 永川市| 华宁县| 塘沽区| 陕西省| 宝鸡市| 澄迈县| 阳谷县| 磐安县| 台中市| 广州市| 灵武市| 宣化县| 苏尼特右旗|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