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23-27日,去了一次休寧。</p><p class="ql-block">休寧,是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的一個縣,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東南毗鄰浙江,西南與江西接壤,距上海近5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紀,休寧地區就有定居居民并形成族國,春秋戰國時期即公元前8—前3世紀,休寧先后為吳、越、楚三國之領地,秦漢時期為歙縣西鄉之地。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休寧建縣。</span></p><p class="ql-block">休寧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資源豐富。自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至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被譽為“中國第一狀元縣”。</p><p class="ql-block">所以,到休寧的第一日,我們便參觀了中國狀元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這座高懸“中國狀元博物館”匾額的古建筑,是始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海陽鐘鼓樓。最初的鐘鼓樓為兩層樓閣建筑,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毀于火災,知縣朱統鈺重建,改為三層樓閣。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邑令翁人龍重修,拆去頂層,復改為兩層,下層壘以5米高的石臺基,正中砌有拱式圓門洞,為人行通道。據清道光《休寧縣志》載,鐘鼓樓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歷經兵災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67年),曾先后重建(修)八次。1984年,休寧縣政府對鐘鼓樓進行大修,1986年竣工后辟為“狀元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門前的狀元文化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四柱青石狀元牌坊,四面坊額上分別鑲有<b>東南鄒魯、文魁武耀、狀元故里、天開文運</b>等餾金大字,并在四面牌坊額的上端,用篆體分別刻著<b>千、秋、萬、古</b>字樣。這應該不是古建筑,但頗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反映“狀元文化”、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文物,珍品頗多。其中館藏大、小金榜為世界記憶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大金榜是科舉制度中最高級別考試(殿試)的成績榜,一般長二三十米,寬近一米,用于在傳臚大典(殿試后由朝廷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隆重典禮)當天懸掛于東長安門外,昭告天下,通常張掛三天。</p> <p class="ql-block">小金榜為折件形式,專用于進呈皇帝御覽,并作為內廷備案使用。進入展館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即一只鰲背上馱著一份小金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解</span></p> <p class="ql-block">科舉制度,是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1300多年。明朝開始,科舉考試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4級: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p> <p class="ql-block">童試也叫“童生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考試地點分別在縣、府、州。院試三年內舉行兩次,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p><p class="ql-block">鄉試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的考試,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p><p class="ql-block">會試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p><p class="ql-block">殿試每三年一次在皇宮殿廷舉行,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二甲、三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中狀元著紅袍 帽插宮花好新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庭院欄桿上掛滿祈愿牌</span></p> <p class="ql-block">中狀元,獨占鰲頭。所以,“鰲”在休寧倍受尊崇。在狀元博物館里,小金榜是鰲馱著的,在橫江公園內更是有20尊鰲的雕像,一尊大的傲視前方,19尊小的排成一列,也是威風凜凜。這既是向歷史上的19位狀元致敬,也體現了今天休寧人力爭向上的心氣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寧第二日,游覽古城巖。</p><p class="ql-block">古城巖是國家級4A景區,位于休寧縣萬安鎮境內。景區大門口的簡介說:古城巖這個地名始興于三國時期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p><p class="ql-block">有點兒語焉不詳。細探究,方知這個景區由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從全縣各地遷移來古牌坊、明清古民居、祠堂等,和諧布局,互為映襯,使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展示出古徽州古樸雋逸的風貌。</p><p class="ql-block">并非原生態的古跡又何妨?明媚陽光下,走過古城樓,探訪古亭古塔古牌坊,欣賞花樹掩映的特色民居,品味清新春景中的古色古香……穿越厚重的歷史,尋覓一份平易淺顯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齊云山下一個叫“南坑”的地方,打卡了盛開的油菜花。</p><p class="ql-block">那一大片黃燦燦的油菜花熱烈又清新,像蓬勃的詩,像亮麗的畫,穿行其間,會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忍不住像年輕人那樣拗個造型,把自己融進這詩與畫。然后,深深呼吸、輕輕感嘆:很美好!生活。也很美好!青春不再的年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寧第三日,前往呈坎古村。</p><p class="ql-block">呈坎,又名八卦村,朱熹譽之為“江南第一村”,也有“中國風水第一村”之稱。</p><p class="ql-block">“呈坎”二字源于《易經》中“蓋地仰曰‘呈’,洼下曰‘坎’”的闡釋,寓意天地交融,陰陽調和,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p><p class="ql-block">全村被八座山環繞,每座山對應八卦中一個卦象,形成天然的八卦布局,龍溪河呈“S”形穿村而過,象征著八卦圖中的陰陽魚分界線,八卦村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易經,卦象,風水,哲學,玄妙又深奧,聽聽而已。但那碧水拱橋、翹檐雕梁、白墻黛瓦,著實是養眼又怡情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寧第四日,上午參觀賽金花故居。</p> <p class="ql-block">賽金花一生跨越妓女、狀元如夫人、公使夫人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國最具爭議性與傳奇色彩的女性之一。</p> <p class="ql-block">百度中這樣介紹賽金花:“賽金花閨名趙靈飛,乳名趙彩云(一說姓鄭),1872年(同治十一年)十月九日生于安徽徽州黟縣。賽金花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說法,主要有1864年、1871年、1872年、1874年幾個版本。”</p><p class="ql-block">但故居中的“賽金花生平展”說得很明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黟縣龍川上軸村鄭八哥家誕下一位女嬰,起名鄭彩云。”</p><p class="ql-block">所以,故居中有一塊牌子,寫明這是“鄭氏舊宅”。</p> <p class="ql-block">因父母雙亡,賽金花13歲墮入風塵,成為蘇州花船上一名色藝雙絕的清倌人,所謂清倌人,即只賣藝不賣身。后得遇清末狀元洪鈞,使賽金花的命運發生轉折。</p> <p class="ql-block">洪鈞(1839-1893)清末狀元、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同治年間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陜西、山東鄉試,井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曾出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公使,為我國歷史上唯一擔任過外交官的科舉狀元。</p><p class="ql-block">1887年,洪鈞回家探親,一見賽金花,便被她的容顏及才情打動,得到一妻一妾的默許,納她為第三房姨太太,并為她改名趙夢鸞。而賽金花成為“狀元如夫人”后,在洪鈞的影響下,努力研習書墨,了解時政。</p><p class="ql-block">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慈禧和光緒賜見洪鈞,欽派出使德、俄、奧、荷四國,賽金花作為公使夫人隨同前往。出使期間,在柏林居住數年,到過圣彼得堡、日內瓦等地,周旋于上層社會。受到過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后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的接見,并與后來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相識。在此期間,賽金花憑著極高的語言天賦,學會了四國語言,德語說得尤其流利。</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下北京,慈禧攜光緒帝出逃。賽金花因與時任聯軍統帥的瓦德西相識,開始了著名的“瓦賽公案”。瓦德西委托她辦理軍糧,她就此提出了停止殺戮百姓、不破壞文化古城的建議并被采納。義和團時期,德國公使克林德遇刺,克林德夫人堅持要西太后償命,皇上賠罪,使和談陷入僵局。李鴻章請求賽金花從中斡旋,賽金花幾經奔走,終于說服了克林德夫人以徽州旌表的形式建牌坊紀念。——這是“賽金花生平展”中,對賽金花生命高光時刻的介紹。</p><p class="ql-block">但百度有不同的說法:對于盛傳的“瓦賽公案”,賽金花自述有時說不相認識,有時又說熟識,有時又說與瓦同居,因此其口述并不可靠。賽金花在庚子年間的義舉,也有人持懷疑態度,齊如山曾寫文指出賽金花和瓦德西只是見過一兩面而已,不可能對瓦德西和克林德夫人有什么影響。連賽金花到底有沒有與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接觸,也受到質疑。因為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是1900年8月16日,而同年10月瓦德西才率領900德軍到中國,與各種關于賽金花的史料記載有出入。胡適就曾說過,關于賽金花與瓦德西的記錄多源自野史,準確度有問題,因北京攻陷在先,瓦德西來華在后。</p><p class="ql-block">歷史的真相并不容易被記錄并流傳。</p><p class="ql-block">但也有不容置疑的白紙黑字。</p><p class="ql-block">1935年,時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拜訪賽金花,針對當時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國民抗日激情高漲的情況,賽金花當場揮毫寫下“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p> <p class="ql-block">只此一幅字,便可使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從1936年藍蘋爭演的《賽金花》,到劉曉慶已演滿100場、2025年還要巡演的《風華絕代》,近百年來賽金花的故事一直在被演繹。無論人們怎樣評說、塑造她,只要有這幅字,她就不僅僅是“清末民初名妓”。</p><p class="ql-block">1903年,回到故鄉的賽金花花錢修繕了祖屋,并將其加以擴建,命名為“歸園”。2003年,有關方面重修歸園,使其成為一座幽靜雅致的徽派園林。</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了中國旅游的大網紅——宏村。電視里網絡上,關于宏村的各種介紹令人眼花繚亂,身臨其境雖然仍是心曠神怡,但畢竟沒有了大發感慨的沖動。索性就用最樸素的視角,邊走邊看,一鍵成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寧第五日,從半夜起開始下雨,早晨停了片刻,九點左右又開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跟隨一個50余人的大團,其中大多數是當年的兵團戰士,我們小組中有6人曾是三十二團的,且都在“廣電”系統(廣播站、電影隊)。放幾張照片,看看半個世紀的歲月改變了什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峡江县|
博爱县|
柳林县|
临夏县|
海南省|
图片|
六枝特区|
桂林市|
靖宇县|
迁安市|
山西省|
丹巴县|
马尔康县|
青铜峡市|
方正县|
德安县|
定日县|
江安县|
平陆县|
上思县|
华蓥市|
建瓯市|
海原县|
高要市|
娄烦县|
亚东县|
玉林市|
陆良县|
昌平区|
万安县|
阳原县|
巩留县|
墨竹工卡县|
葵青区|
株洲县|
喀喇沁旗|
梅河口市|
六盘水市|
建平县|
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