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p class="ql-block">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有范公祠的地方挺多,我參觀的是建的最早最知名的,也是離我家最近的鄒平長山范公村的范公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雖歷經朝代更替,時壞時修,但門前近千年的古槐仍生機勃勃,乙巳清明又到了吐新芽的季節。</span></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籍貫蘇州吳縣。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謝夫人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后,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后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歲,葬于河南洛陽伊川。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后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p><p class="ql-block">至清代以后,相繼從祀于孔廟及歷代帝王廟,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其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p> <p class="ql-block">醴泉公園、范文正公祠</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兩歲時,父親范墉在徐州任上病故,母親謝氏將靈柩送回蘇州安葬。兩年后,因生活艱辛改嫁時任吳縣推官的朱文翰。范仲淹隨母親到朱家,改名朱說。朱文翰,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朱文翰辭官回鄉后,范仲淹隨繼父生母來到淄州長山。七歲時,母親謝氏教范仲淹識字,十歲時入私塾讀書,15歲即被舉為學究,并受到本縣告老還鄉的右諫大夫姜遵的青睞。姜遵稱贊范仲淹說:“朱學究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在繼父友人的推薦下,范仲淹入鄒平長白山醴泉寺讀書。醴泉寺四面環山環境幽雅,是一處安心讀書的理想之地。寺內住持慧通大師學問精深,對范仲淹疼愛有加,向他傳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生活上也處處周濟他。為了避開寺內的喧囂,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靜山洞讀書,用家中送來的小米煮一鍋粥,待冷卻凝固后劃個十字分成四塊,每頓吃一兩塊充饑,留下了“劃粥斷齏”的典故。</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去世后,縣人為其建祠紀念,醴泉寺香火也隨之日盛。范公祠面南背北,與大雄寶殿相背而建,且范公祠高出主殿2米,故有“天下寺院皆崇佛、唯有醴泉獨尊儒”之說。生動體現了鄒平人對范仲淹“先憂后樂”民本思想的繼承與崇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年4月19日,到訪醴泉</span></p> <p class="ql-block">復姓歸宗,厚報朱氏,禮參父老</p><p class="ql-block">慶歷新政失敗以后,范仲淹被貶為地方官,輾轉于邢州、鄧州、杭州等地。皇祐二年(1050年)冬,范仲淹奉命知青州兼京東東路安撫使。赴青州上任時,他特意途經長山,留下了“禮參父老”的佳話。</p><p class="ql-block">翌年(1051年)正月初八日,范仲淹冒著風雪嚴寒,水陸兼程,</p><p class="ql-block">禮參父老 北上青州。來到長山西郊, 聞訊趕來的父老鄉親, 扶老攜幼, 迎至城西十里處,熱情歡迎。</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異常感動,下車與長山父老親切相見,并依大禮參拜。</p><p class="ql-block">其地后人名之日“禮參坡”,村名也因之叫“禮參店”。</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即興寫下了一首《留別鄉人》詩:“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余。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多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哪吒電影火爆上映,加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周村沈家村、小七村、韓家窩,楊寨殷家村的哪吒墻壁畫,吸引了的眾多游客觀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山是范仲淹的外祖家,博山范公祠位于淄博市博山區中心路東首,始建于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范公祠山門朝北,二進院落,依山勢而建,是一組以范泉為中心的明代古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夢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很重要的是文化自信和振興。</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與傳承者,這位北宋時期的杰出人物,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一生都在踐行和傳承著這些寶貴的文化內涵。</p><p class="ql-block"> 一、家國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p><p class="ql-block"> 從先秦時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后世無數仁人志士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這種情懷不斷傳承和升華。范仲淹自幼便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立下高遠志向。</p><p class="ql-block">在政治生涯中,范仲淹將這份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他的努力下,西北邊境逐漸穩定,為國家的和平與安寧做出了卓越貢獻,完美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p><p class="ql-block"> 二、民本思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p><p class="ql-block">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民本理念。范仲淹對此深信不疑,并在其從政生涯中積極踐行。他無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身處朝堂高位,始終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三、道德修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p><p class="ql-block"> 中華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強調為人處世要堅守道德準則。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生活節儉,即便顯貴之后,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 。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告誡子孫要節儉,莫貪享富貴。</p><p class="ql-block">在面對政治上的挫折和困境時,范仲淹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不為權勢所屈。他多次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但從未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初心。無論是反對宋仁宗率領百官為太后祝壽,還是勸阻太后劉娥還政仁宗,亦或是與宰相呂夷簡的政治斗爭,他都毫不畏懼,據理力爭,展現出了“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p><p class="ql-block"> 四、文化傳承:詩書繼世長</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不僅自身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十分注重文化的傳承與教育。他主持應天書院教務期間,勤勉教學,以身作則。每當談及國家大事,他都奮不顧身、慷慨陳詞,在他的感染下,士大夫中興起了嚴以律己、注重風尚的風潮。他還開辟自己在蘇州的居所“南園之地”為郡學,廣泛傳播文教,培養了眾多人才。</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學成就頗高,《岳陽樓記》更是千古名篇。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通過優美的文字得以傳承,激勵著后世無數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就像一部生動的史書,用自己的一生書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華章。他的家國情懷、民本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對文化傳承的貢獻,如同一座座燈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岫岩|
泰州市|
上思县|
吉林市|
泸水县|
晋中市|
贵溪市|
墨竹工卡县|
普定县|
镇坪县|
托克逊县|
罗甸县|
德江县|
舟曲县|
西乌|
台北县|
丰宁|
都江堰市|
巴彦县|
平湖市|
闸北区|
额尔古纳市|
尚志市|
顺义区|
英超|
泽库县|
新沂市|
望奎县|
偏关县|
密云县|
濮阳县|
如皋市|
家居|
峨眉山市|
厦门市|
济源市|
安康市|
陕西省|
临湘市|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