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鎮(zhèn)海樓,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歷史上曾五毀五建;2020年,廣州博物館遷入鎮(zhèn)海樓內。</p><p class="ql-block">鎮(zhèn)海樓整體高28米,為歇山頂,復檐五層;首層面寬31米、深16米;東西兩面山墻和后墻第一、二層用紅砂巖條石砌筑,三層以上為磚墻,底層石墻厚3.6米,以上逐層遞減。《鎮(zhèn)海樓記》和《重修鎮(zhèn)海樓記》碑刻分別在五層樓前東西兩側;鎮(zhèn)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概”,先后以“鎮(zhèn)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xiàn)代的羊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鎮(zhèn)海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鎮(zhèn)海樓作為“鎮(zhèn)海樓與廣州明城墻”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海樓前東西有一對紅砂巖石雕雌雄石獅,為現(xiàn)存明代最大的紅色砂巖石雕獅子。民國元年(1912年),拆城筑馬路時從雙門底(今北京路北段)遷移過來的。雌獅在西,左前足踏球,右前足微提起撫著小獅。雄獅在東,右前足提起踩一繡球,左前足直支于地。</p> <p class="ql-block">廣州鎮(zhèn)海樓,木棉花正開得熱烈。那一抹抹鮮艷的紅,如同燃燒的火焰,在紅墻綠瓦的映襯下格外奪目。</p> <p class="ql-block">廣州鎮(zhèn)海樓,這座承載著六百年歷史滄桑的古老建筑,靜靜矗立在越秀山巔,守護著這座城市的過往與今朝</p> <p class="ql-block">廣州明城墻,高約6~10米,長約1137米,城墻下部為紅砂巖磚砌筑、上部為青磚砌筑。東起小北(今小北花圈),西迄大北(過去大北門,今日盤福路)。</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海樓前的約40余尊大炮,又的確是博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館藏之一。它們在樓前陣列排開,炮口高舉,仿佛仍保持著戰(zhàn)斗姿態(tài)。廣州博物館研究館員陳鴻鈞告訴記者,這些炮當中,有明炮,有清炮,是從廣州各地古炮臺、遺址集中而來,所出非止一端,時間也不一樣。它們大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集中在此,由于普遍年深日久,大多已經銹跡斑斑。</p> <p class="ql-block">鉸接式無軌電車</p><p class="ql-block">這輛出廠編號為“D1一126”的鉸接式無軌電車,由上海客車廠生產,因兩節(jié)車廂之間用轉盤連接,被稱為“大通道”電車,最大載客量達150余人。又因頂部線纜如兩條豎起的“辨子”,廣州人親切地稱其為“孖(ma)辮車”。20世紀70年代中期,該款電車在廣州投入使用,后因其車身長、不夠靈活,80年代末開始逐漸被淘汰。 </p><p class="ql-block">該輛電車于1987年投入營運,至1997年12月29日安全運行里程達76萬公里,載客量達552萬人次,為市民出行立下汗馬功勞。1998年2月20日廣州市電車公司將其捐贈廣州博物館。作為廣州市最后一輛公交大通道電車,它見證了廣州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一段光榮歷史,承載了無數(shù)老廣州人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海樓與廣州明城墻在冷兵器時代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為研究明朝時期的軍事防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鎮(zhèn)海樓與廣州明城墻還是廣州建城史的重要見證、文化象征、物理標志;它是一個雅俗共賞的文化集合體:不僅是官方崇尚地方文化、讀書人雅集之處,是文人士大夫逢登必寫的詩文題材,也是老百姓、市民生活中的好去處。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麻阳|
海安县|
灵石县|
光山县|
同德县|
肇源县|
崇明县|
河西区|
千阳县|
凌云县|
东明县|
中西区|
尤溪县|
宜君县|
虎林市|
双峰县|
女性|
肥城市|
前郭尔|
郁南县|
皮山县|
灌南县|
于都县|
师宗县|
镇沅|
衡山县|
陆良县|
双桥区|
若羌县|
伊春市|
中阳县|
峡江县|
赤水市|
刚察县|
宜宾市|
三原县|
聂荣县|
卓尼县|
志丹县|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