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五千年,偃師占幾許?自夏而商,自商而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這塊古老的大地無處不掩隱著歷史的光暈和神秘,鐘靈毓秀,自伊尹而玄奘,蔡倫、張衡,四大發明獨占其二,頭懸梁錐刺股的千年勵志的故事在這里演繹傳承,被譽為“帝王之書”和“中國歷史第一巨著”的《資治通鑒》亦在此地的獨樂園誕生,不論歷代君王如何評研,單單一代偉人的十七次批注就奠定了其為古代文學史的瑰寶,更與《史記》并稱“史學雙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何其有幸,四月五日,跟隨《話說偃師》 的初創者楊建樂先生一探偃師西南隅的點點歷史遺痕…… 第一站:關公冢 三國時名將關羽,一生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被人民所敬仰。關羽作為“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其近六十年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遂有“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 斬顏良誅文丑”、“ 刮骨療傷”、“掛印封金”等神奇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在數以百計的三國人物中,奸雄曹操、睿智孔明、才俊周瑜、忠義關公成為對后人影響力很大的歷史人物。尤其是關羽,雖然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卻被后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以至于“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清雍正八年,關羽被封為“武圣”,被供奉入神。 現收藏于偃師博物館的關公墓碑 楊建樂老師在給大家介紹自己收集的相關關羽冢的種種故事 村民魏先生受楊建樂老師的邀請前來給學員介紹關羽墓的種種傳說和親見親聞。 魏老先生在詳細介紹關羽墓的墓室構造,標準的漢魏時期的“士”字結構。 關公冢位于偃師(現為洛龍區)佃莊鎮的關莊村,原名潘凹村,因村中有關公墓而得名,但如今村中,既無關姓,又無潘姓,倒是有不少關于曹操和關羽的民間傳說故事。<div> 該村位于漢魏洛陽城的南門外,關羽被孫權所殺后,為避劉備報復,嫁禍曹操,就將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于城南五里之處,而關莊村的位置與歷史記載相當吻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關羽冢的發現的確非常的神奇和意外,1979年的一場暴雨沖塌了一座古墓,隨后在沖出的一通石碑上赫然刻著:“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帝之墓”,世代居住在這里的村民這才知道原來的傳說竟是真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關羽的首級究竟是葬在這里還是洛陽的關林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楊建樂老師的《話說偃師》里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關羽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時被捧入神壇的。此時,奸臣當道,朝政腐敗,民怨沸騰。折子戲《海瑞上書》中,有二句臺詞說的極為形象:“嘉靖、嘉靖,家家戶戶,干干凈凈。”嘉靖為穩坐江山,就編造神話標榜自己是劉備轉世真龍天子,傳統戲曲《玉泉山關公顯圣》就說明了此事。然后,大封關羽為武圣、關帝,并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位。這一點在長篇小說《李自成》中也可印證。據說,在嘉靖皇帝下旨大修關帝廟時,祖籍關莊村的郝太監,在朝內很得寵,皇帝就由他奉旨回鄉大修關帝廟,他私心作怪,怕把廟修在關莊村,文武百官進香朝拜會成為村里的一大負擔。于是,他就假公濟私,移花接木地把現洛陽城南20里的鮑將軍墓修成了關陵。歷史錯案就這樣由郝太監一手造成了,關莊人十分不滿,世世代代都罵郝太監。當時的洛陽知縣陳大有,面對奉旨行事的郝太監,他作為一個七品芝麻官根本不敢吱聲。 <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第二站:漢魏故城和靈臺-地動儀的誕生地 這個村莊叫“東大(讀dai)郊”,是中國首座官辦大學-太學的所在地。<div> 這里位于漢魏洛陽的開陽門外。太學的設立,從東漢開建,存壇立教500余年,是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29年),后屢加擴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年),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通過對太學遺址進行的勘察發掘,得知整個太學遺址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僅東部面積就達3萬多平方米,在遺址內部,也有大面積的建筑基址。<br></div><div> 漢魏太學,先后培養出了王充、班固、張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到西晉時,洛陽太學生還有7000人,晉武帝司馬炎曾在4年中3次巡視太學。為了讓貴族子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從太學里抽出部分師資,另起爐灶建立“國子學”,即貴族子弟學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在洛陽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又稱“四門小學”)。太學之外一旦有了其他高等學校,太學也就日漸式微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洛陽太學走向沒落。其后,隋唐雖然有太學,但與其他學校摻雜,太學的崇高地位不再。北宋曾有獨立的太學,到南宋卻成為余響。明清改名為國子監,但人們仍稱國子監為太學,以示對太學的懷念。<br></div> 楊老師現場講解有關太學的歷史知識 東漢靈臺遺址 靈臺遺址位于朱圪垱村的朱圪垱崗和西大郊寨兩個自然村之間,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臺是東漢的國家天文觀測臺,也是當時最大的天文臺,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div> 它始建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一直沿用到西晉,毀于西晉末年的戰亂。</div><div> 靈臺遺址,占地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臺,其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臺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臺。下層平臺筑有回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臺。上層平臺四方,原各有五間建筑,每間面闊5.5米。遺留下來的西面建筑的墻壁涂以白粉,東面涂以青粉;南面建筑的鋪地磚上有朱紅色粉的痕跡。這種依方位的施粉方法,與崇拜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習俗有關。其頂部原來置放儀器,是觀測天象的露天觀測臺。東漢偉大的科學家張衡,二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領導過靈臺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他發明的地動儀就放在了靈臺上。靈臺遺址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臺遺跡,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年,張衡在此任太史令期間,不僅研制成了渾天儀、候風地動儀、指南車和多種天文地理儀器,在數學、地理學、制圖學、文學等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為古今科學家所嘆服,被譽為世界地震儀的“鼻祖”。(以上資料來自網絡)</div> 張衡于公元132年制成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儀器,其開創之功自不待言。這臺儀器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像個大酒壇,直徑八尺,上有隆起的銅蓋,通體裝飾有篆文和山、龜、鳥、獸等精美圖案。“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復蓋周密無際”;“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br> 如果在某一方向發生地震,地動儀就會感受地震波,那個方向的龍就吐出銅丸,落入蟾蜍嘴中。“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第三站:辟雍碑 晉武帝與辟雍碑<br> 辟雍碑,全稱“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義再蒞之德隆熙之頌碑”,現保存于東大郊村。碑首、碑身以整石鑿成,通高3.22米,寬1.1米,厚0.3米。碑名篆書,正文隸書,刻于晉咸寧四年(278年),記述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哀親臨太學辟雍視察的事跡。碑陰刻述,有太常散騎等行政學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職員四百余人,晉隸碑文,字體靈活,風格獨特。西晉建立后,依漢魏之制再興太學。咸寧二年(276),于太學之外又立“國子學”,二學并存,同為高等學府。晉惠帝時規定,凡五品官以上子弟可入國子學,六品官以下的子弟則人太學。1931年,在辟雍遺址中發現古代碑石一方,此即著名的《三臨辟雍碑》。辟雍碑碑額從正面看,雙龍盤繞,兩面不對稱,有種獨特的風格。碑中稱“東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時集至,萬有余人”,由此可看出晉代太學規模盛況空前。辟雍碑在1931年出土時沒有看到碑座,1958年得知郭沫若要來查看,村里才去請了樹碑行家將碑豎了起來,并建了護碑亭。1974年,辟雍碑的原碑座也被找到了,此碑得以全身挺起。此碑座非常見的龜形(赑屃)而為宮殿造型,顯現魏晉時期的碑刻風格。<div> 碑文記載晉武帝司馬炎和皇太子司馬衷親臨辟雍視察等事,故稱辟雍碑。該碑是中國現存晉碑中最大最完好的一座。這對研究晉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以及學生來源有重要價值,尤其重要的是它確證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中國第一。辟雍碑于1931年出土,證實了太學原創于西漢,而洛陽太學創于東漢初期,歷經曹魏,至西晉再度繁榮的史實,是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漢質帝時學員曾達到三萬余人。<br> 辟雍碑是晉皇室于咸寧四年(278)在洛陽城南辟雍所立的大碑。為一整塊石料刻成,插置于覆斗形碑座上,通高3.22米,寬1.1米,厚約0.3米,僅碑額就高達1.17米,被稱為“巨碑”。碑額兩側刻的浮雕蟠龍,栩栩如生,堪稱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碑額用隸體題寫“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23個大字,“皇帝”及“太子”幾個字皆跳高一格書寫。辟雍碑正面碑文共1516個字,用隸體書寫。碑文記述晉皇帝到辟雍行禮,從而追述司馬氏發跡的歷史及其文功武略。記晉武帝司馬炎即帝位后頒布詔書,設立學官,興辦太學,使群生“勤學務禮,遵修舊典”。他在不到四年間就三次親臨辟雍,巡視講演,考察員生的“德行”、“通藝”并分等賞賜太學生員。從碑文中所記“廓開太學,廣延群生,……東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時集至,萬有余人。”可以看到西晉初年太學的盛況。<br> 碑陰分十排依次第刻寫了學官博士、禮生弟子等人的職別、籍貫、姓名,共408人。這些題名補充了史載的缺失,反映了當時太學生的分布狀況。每行字數不等,均為隸體書寫。<br> 古人重視教育,常把老師列于“天地君親”之后,因此辟雍也是人們心中的神圣之地。辟雍呈外圓內方,正是古人所崇尚的“天圓地方”宇宙學說的外在體現。皇帝在辟雍中講學,也就意味著儒家所言的“天人合一”。<br> <br></div> 第四站:漢魏洛陽城南門的四夷館遺址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創立者拓跋氏一族來自北方苦寒之地,當他們奪得北方大部分土地之后,就開始學習借鑒漢文化,開展與鄰國的外交工作。鄰國來人,要有住的地方,于是四夷館應運而生。<br> 北魏時期的四夷館在洛陽南門外,靠近洛水之濱。顧名思義,四夷館共有四個館舍,分別是金陵館、燕然館、扶桑館和崦嵫館。這四個館名,正好代表不同方位。比如,金陵代表長江以南。北朝和南朝的分割線在淮河、長江一線。對于北朝人來講,南朝就是鄰國。燕然代表蒙古一代,扶桑代表東方,崦嵫代表西方。四夷館歡迎天下四方的客人來到洛陽。<br> 根據史書記載,四夷館連同“四里”在鼎盛時期共有住戶上萬家。這樣熱鬧的場面出現在北魏時期,讓人簡直有點兒不敢相信。北魏皇帝對這些鄰國客人十分友好。北夷貴族入住四夷館,由于他們長期住在北方寒冷地區,無法適應洛陽夏天的高溫天氣。于是北魏皇帝允許他們,冬天在洛陽,夏天回到北方。這樣人性化的制度,在南北朝時期相當少見。 <p class="ql-block"> 該碑樓對聯由楊建樂老師參與把關!</p> 第五站:相公莊及寒窯遺址 相公莊原名塢流村,是宋代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呂蒙正,946年生,自小生活在官宦人家。其祖父呂夢奇,五代時為戶部侍郎;其父呂龜圖,為北宋朝廷起居郎。后來父母感情不和,父親聽信小老婆的讒言,把結發妻子和兒子呂蒙正趕出京城呂府。母子兩人流落到伊河北岸塢流村,在村頭一座破窯洞里落腳,平時呂母靠打雜工糊口。呂蒙正常愛站在村學堂外聽學童們念書。公元977年,31歲的呂蒙正考中科舉,為北宋開國后第一個狀元。呂蒙正為官清正自律,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先后曾三次入相,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稱。晚年病休歸家,宋真宗曾兩次探望獎賞。公元1101年呂蒙正病逝,后人為紀念這位名賢,將塢流村改稱“相公莊”。村中現有呂蒙正故里、寒窯、黃氏家廟、關帝廟、奶奶廟等遺存。 寒窯遺址 寒窯:位于村子東頭的田地里,現為一個兩米多深、直徑約兩米多的大坑,相傳是呂蒙正年幼時苦讀詩書所居的“寒窯”。<div> 如今,這座寒窯幾乎已經完全塌陷,僅剩下一部分窯頂。坑內豎立著一通大明崇禎年間立的石碑,上面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經仔細辨認,碑的正面為呂蒙正正襟危坐像,左上角刻有呂蒙正的祭灶詩:“一盞清水一爐煙,送君直上九重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蒙正文章不值錢。”右角刻有“飯后鐘詩”:“十度進齋九度空,怎奈阇黎飯后鐘。二十年來蒙塵土,今朝方顯碧紗籠。”此詩相傳為呂蒙正拜相后所寫,描寫的是他當年貧困潦倒時到村北的木蘭寺(又稱報國寺)用齋飯,遭到僧徒冷遇,待狀元及第后返回故里再到寺廟,和尚趕忙讓留詩紀念,并用碧紗籠將墨寶罩住(民間流傳呂蒙正曾在木蘭寺墻上留詩:“呂蒙正,運不通,吃把飯,才撞鐘。”)。碑的下邊刻的是“文穆公貧寒賦”,立碑時間為“大明崇禎甲戌(1633年)之歲春正大吉”。<br></div><div>(以上資料來自網絡)</div> 第六站:司馬光與《資治通鑒》誕生地-獨樂園 司馬光(1019—1086)是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他居在洛陽專心寫作,共費時十九年,如其詩云:“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br> 北宋熙寧年間,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同,給王安石寫了三封萬言長信,勸告他改變主張,然而王安石僅以一篇短短幾百字的《答司馬諫議書》就把他打發了。從此兩個好朋友分道揚鑣,成為勢不兩立的政治宿敵。司馬光因此堅辭樞密副使,帶著他的《資治通鑒》寫作班子,引退洛陽,在洛陽郊外買地二十畝,建起著名的“獨樂園”,埋頭撰寫《資治通鑒》,因此大名遠揚。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他的《洛陽名園記》中,記載了當時十八處著名的私家園林,“獨樂園”是其中之一,直到元代中葉才逐漸荒廢。 到司馬光文化園,楊老師巧遇老朋友洛陽司馬光文化研究會會長司馬擴軍先生(為司馬光第二十五代孫)。 司馬光到底在哪里砸的缸?楊老師如是說:司馬光在河南光山時一兩歲,在安徽壽縣時三四歲,在四川小溪時四五歲,砸不動。七歲時在河南府洛陽,后來寫了許多憶兒時在洛陽的詩,砸缸很可能也應該是在洛陽。原《解放軍》報副總編江永紅有論證。 第七站:客家之源紀念館 說到 衣冠南遷,客家形成,應與晉武帝司馬炎有莫大關系。<div> 晉武帝司馬炎,作為一代帝王,他比較寬仁厚德,能容納忠言,同時也明智多謀,能斷大事,他平滅東吳,統一中國,結束了近百年的戰爭和分裂,中國得到了統一,百姓也得到了暫時的休養生息,也是一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自從滅掉東吳后,他自以為天下無敵,可以馬放南山,永享太平了。此后,他對施政方略開始厭倦,沉湎酒色,荒淫無度,親近小人,疏遠忠良,特別是到晚年,他做了兩件蠢事:一是大封宗室為王,二是立了個白癡皇帝。他為鞏固統治地位而分封諸王,結果卻適得其反,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禍根。<br></div> 由于他的失誤,給剛剛建立不久的晉王朝帶來新的政治危機,并且給中國更大的戰亂播下了種子,把強大的西晉推上了迅速滅亡的不歸路。<div> (資料由楊建樂老師提供)</div> 第八站:水泉石窟 與龍門石窟同時代的水泉石窟位于寇店鎮水泉石窯村(原屬偃師,現為洛龍區)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窟深11米,寬6.50米,高7米。窟內后壁正中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佛,高約3米。窟內兩側洞壁雕有大小佛龕約四百余座,龕內的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窟外北壁有唐代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造像一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面容豐滿,體態有力,為盛唐藝術風格。窟外南壁,保存碑記一通,系依山而刻;其中有關于石窟歷史的記載,字跡多已剝蝕不清。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余個,龕內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佛等。龕楣及其近旁多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臥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樸,系北魏造像風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面容豐滿。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先天二年(713)等造像題記。<br> 水泉石窟是洛陽地區石窟群中較為重要的北魏佛教洞窟,規模雖不大,但時代較早,尤其是位于該洞窟外南側崖壁上方的摩崖碑記,是唯一記載北魏洛陽地區造像情況的碑記,內容豐富,堪稱“洛陽造像記”。水泉石窟2013年已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楊建樂老師撰、偃師籍書法家張海書的水泉石窟對聯:<div> 二佛佇立依沙河流水向釋源<br> 一山橫臥據大谷雄關拱京邑<br></div> 在水泉石窟,楊建樂老師邀請到了水泉石窟40年義務守護的老朋友也是專家教授級研究者師光耀先生,為大家詳細解讀每一個佛龕的特色造型。 春光盡灑,與伊洛厚重文化相映,驚嘆不已,頓悟先輩智慧之光,后浪覆前,雖為社會發展之規律,然前浪之痕,終究能讓我們引以為豪,唯有深悟其精髓,使之發揚光大并得以傳承,才是我們后輩之人職責所在。<br> 壯哉!我厚重偃師!傲矣!我偃師厚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永城市|
晴隆县|
民县|
长乐市|
孟连|
韶关市|
华宁县|
时尚|
浑源县|
绩溪县|
石狮市|
揭阳市|
富源县|
镇安县|
嘉定区|
托克托县|
广宗县|
建湖县|
南通市|
东丰县|
古田县|
安达市|
维西|
宁乡县|
芒康县|
大冶市|
杭州市|
松潘县|
安义县|
临泽县|
神农架林区|
焦作市|
西乌珠穆沁旗|
盐源县|
佛学|
巴彦淖尔市|
昌都县|
深水埗区|
崇阳县|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