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如圖所示:本段的行程,伊寧-霍爾果斯國門-果子溝大橋-賽里木湖-博樂。</h1> <h1> 伊寧,古稱“寧遠”,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位于祖國新疆的西北邊陲,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北依天山山脈,南臨伊犁河,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是中國西北邊疆的重要城市。</h1><h1> 公元前60年,漢朝就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歷史上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驛站;漢族、維族、哈薩克族、回族、錫伯族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活;多元文化的交融,多民族的聚居共生,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h1> <h1> 我們在伊寧歇腳過夜,第二天清晨離開時,也許是10月2日,時值國慶長假,遭遇不算太嚴重的堵車。</h1> <h1> 離伊寧不遠,是“中國薰衣草之鄉”霍城。1964年,薰衣草從北京植物園引種到霍城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深耕廣種,霍城薰衣草產業不斷發展,已逐步形成了集原料種植、精油萃取、產品深加工、新產品研發、旅游項目開發、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產業模式。2020年7月27日,霍城薰衣草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萬畝薰衣草盛開,漫山遍野都是紫色的花海,景色非常壯觀。可惜我們此行時節不對,無緣觀賞。既然無緣,我們就沒有在霍城停留,直接駛往大名鼎鼎的霍爾果斯國門。</h1> <h1><b>霍爾果斯</b></h1> <h1> 霍爾果斯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縣級市,地處中國西北邊境,東距伊寧市約90公里,西與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州接壤。作為“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的核心節點,它串聯起中國中西部與中亞、歐洲的貿易通道,是“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重要門戶。</h1> <h1> 我們到達霍爾果斯國門區域時,游客如織,停車場爆滿,用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停車位。原本只想簡單打卡,算是到此一游,但口岸內的展廳吸引了我們,其展示的內容填補了我們以前的不知。</h1> <h1> 早在隋唐時期,霍爾果斯就是 “絲綢之路” 重要驛站。1881 年,中俄簽訂《中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霍爾果斯成為中俄正式通商口岸。</h1> <h1> 1917 年十月革命后,民國政府關閉口岸;1920 年,中蘇簽訂《伊犁臨時局部通商章程》,口岸恢復開放。</h1> <h1> 上個世紀的蘇聯十月革命后,在霍爾果斯口岸查獲過馬列主義書籍,包括在新疆出現的第一本《共產黨宣言》。</h1> <h1> 抗戰時期,中國東部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滇緬公路也一度被切斷,西北陸路成為獲取國際援助的主要生命線。那時,中國 80% 以上的外國援助物資來自蘇聯,而其中的 90% 又都是通過霍爾果斯口岸運送入境。也就是說,霍爾果斯口岸承擔了援華物資約72% 以上的運輸量。<br></h1> <h1> 從 1937 年抗戰開始到 1942 年,共計 7 億多美元的蘇聯援華抗戰物資,包括飛機、坦克、火炮、汽車、汽油以及醫療設備等,包括蘇聯援華的伊-15、伊-16戰斗機。物資由霍爾果斯口岸進入新疆,再通過公路轉運至甘肅、陜西等地,最終支援前線戰場。</h1><h1> 運輸以蘇聯援助的卡車為主,輔以駱駝隊、馬幫等傳統方式。戈壁、雪山、嚴寒等導致運輸周期長,一趟需15—30天,物資損耗率高達20%。</h1> <h1>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自顧不暇,援華物資銳減,霍爾果斯的戰略地位隨之下降,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逐漸成為援華的主渠道。</h1> <h1> 1962 年中蘇關系惡化,口岸除通郵外停止進出口貿易;1983 年正式恢復開放。2014 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霍爾果斯市。</h1> <h1> 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霍爾果斯拓展中歐班列線路、升級數字化口岸設施,擴大與中亞國家的產能合作,逐步發展成為輻射歐亞的綜合性國際樞紐。</h1><h1> 目前,霍爾果斯的貨物吞吐量在中國陸路口岸排名第二,占有28%的份額,僅次于滿洲里的35%。</h1> <h1> 霍爾果斯也是連霍高速及G312國道的起點。我在2003年去位于鄭州的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出差,第一次行駛在連霍高速上,當時并不知道這個“霍”是哪兒,經查才知道是遠在中國西部盡頭的霍爾果斯。</h1> <h1><b>果子溝</b></h1> <h1> 果子溝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是一條長約28公里的峽谷,谷內山勢險峻,森林茂密,野蘋果、野杏等野生果樹遍布,故得名“果子溝”。</h1><h1> 果子溝在古代是我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絲路北道咽喉,被稱為“鐵關”。早期只是狹窄的牧道或山間小徑,商隊需翻越陡峭的山嶺,依賴人畜馱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果子溝逐漸成為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路。</h1><h1> 清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后,為鞏固邊疆統治,伊犁將軍明瑞主持整修果子溝驛道,“鑿石架木,設橋四十二座”,以改善通行條件,但道路仍崎嶇難行。</h1><h1>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果子溝開鑿土石路,初步形成312國道(上海至霍爾果斯)的雛形,但道路狹窄、彎急坡陡,雨季塌方頻繁。</h1><h1> 八十年代,312國道果子溝段鋪設柏油路面,增設護欄和排水設施,通行條件改善,但仍為雙向兩車道,路險難行。</h1> <h1> 2006年,作為連霍高速公路(G30)控制性工程的果子溝大橋動工,2011年建成通車。大橋以雙塔斜拉橋跨越峽谷,天塹變通途,徹底改善了伊犁通向北疆的交通條件。<br></h1> <h1> 大橋全長700米,主橋跨徑360米,橋面距谷底約200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是新疆第一座斜拉橋,也是中國首座公路鋼桁梁斜拉橋。<br></h1> <h1> 作為新疆交通史上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之一,果子溝大橋及相連的果子溝路段總造價約為 23.9億元人民幣,它集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設備“四新”于一身,是新疆公路建設史上一次重大突破。</h1> <h1> 大橋如巨龍盤旋于山谷間,與周圍的雪山、森林、峽谷融為一體,被譽為“中國最美大橋”之一。</h1> <h1> 為了能看到果子溝大橋全貌,我們提前下了高速,來到果子溝觀景臺,遠眺大橋雄姿。</h1> <h1> 原本打算用無人機航拍,但看到雖有許多的游客,但空中竟沒有一架無人機,網查是否禁飛,也沒有明確說法。大橋畢竟是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為了避免麻煩,打消了航拍的念頭。</h1> <h1> 拍婚紗照的新娘。</h1> <h1> 在觀景臺觀賞完大橋,我們原路返回,開上高速,在果子溝大橋上留下了我們車行的軌跡。</h1> <h1><b>賽里木湖</b></h1> <h1> 賽里木湖古稱“凈海”,蒙古語意為“山脊上的湖”,清代文獻稱“三臺海子”。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顆“高原明珠”,位于天山山脈北麓,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冷水湖,以其純凈的湖水、壯麗的雪山和獨特的生態景觀聞名。</h1> <h1> 湖面海拔2073米,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4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6.4米,最深處達106米,蓄水量約210億立方米。</h1> <h1> 湖水主要依賴融雪和降水補給,水中富含礦物質而呈藍色,透明度高達12米,因無自然出水口,而呈弱堿性,無魚類自然生存。</h1> <h1> 大西洋的暖濕氣流隨西風跨越歐亞大陸約 5,000公里后,遇到天山山脈的阻擋,被迫抬升形成了雨,雨水最終匯入賽里木湖。這些水汽是大西洋在歐亞大陸腹地留下的“最后一滴”有效降水,故被形象地稱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h1> <h1> 對賽里木湖,我們向往已久。</h1> <h1> 時值國慶長假,自駕車在賽里木湖景區入口處排成了幾列長長的車隊,沿岸近百公里的環湖公路特別是在東岸,停滿了各式各樣的車輛,感覺新疆的游客似乎都約好了跑到這里聚集。</h1> <h1> 我們是從賽里木湖的東北角的東門進入景區,向南、向西、再向北,環湖走了大半圈。沿途車擠人多,只能見縫插針,停車賞景拍照,沒有了那份從容的悠閑。</h1> <h1> 湖邊拍照的新人。</h1> <h1> 我們由東岸轉到南岸,不同的角度及光照,湖水的顏色發生了變化。</h1> <h1> 南岸的游客較少,我在這里放飛了無人機。</h1> <h1> 賽里木湖猶如藍寶石般,靜靜的躺在祖國的西部邊陲。</h1> <h1> 也許是上天對我們遠道而來的饋贈,不遠處飄來的云,帶來濃濃的水汽及雨滴,讓我們目睹了那“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h1> <h1><br></h1> <h1> 時近黃昏,我們從賽里木湖北門駛出景區,趕往下一個目標,怪石峪,夜宿博樂市。</h1> <h1>老過101 2025年4月6日 于北京</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澄城县|
建水县|
滨海县|
荃湾区|
杨浦区|
神木县|
怀化市|
溧水县|
兖州市|
临安市|
麟游县|
双峰县|
灵山县|
沙洋县|
北宁市|
哈尔滨市|
电白县|
浦北县|
福州市|
三门县|
横峰县|
右玉县|
保德县|
阿拉善左旗|
青岛市|
长白|
榕江县|
平江县|
长沙市|
永新县|
徐汇区|
洛川县|
张家港市|
丰镇市|
西吉县|
洞口县|
青浦区|
武定县|
彰武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