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18年8月挪威北極行(下)

水岸玫瑰

8月7日 周二 希爾克內斯--貝勒沃格 陰有雨<br>左圖為午夜陽光號第七天行程。上午9點抵達巴倫支海地區的首府希爾克內斯港(右圖),這是我們此行的折返點。這個港口位于挪威、芬蘭、俄羅斯三個時區的交界處,人口約5000,離俄羅斯邊界只有10公里,所以與俄羅斯有緊密的聯系,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和很明顯。這里每月舉辦一次俄羅斯市場,道路標志都用挪威語和俄語寫成,可以乘坐公共汽車或船到達俄羅斯 邊境。同時也有土著薩米藝術家描繪北部薩米馴鹿牧民、文化和自然的博物館。但是對我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是巴倫支海里盛產的帝王蟹,原為俄羅斯人從白令海引進,現在已經成為希爾克內斯的特產。 出發前花了很長時間考慮是否參加帝王蟹之行,主要是因為費用比較高,每人236歐,性價比不一定好,與其花大價錢去參加這個活動,還不如在卑爾根大快朵頤。但是看了卑爾根魚市場的帝王蟹價格,每公斤堂吃價格1399 挪威 克朗,折每斤約人民幣560元,一點不比上海便宜,而且沒有參與感和暢吃的痛快,于是大多數伙伴都報名參加了。 早餐過后整裝下船,與其他十幾位乘客一起登上接我們的中巴,穿過希爾克內斯市區,來到活動基地,即存放服裝器材和寄存游客個人用品的活動板房(上圖)。這個戶外活動自始至終是由兩位合伙人帶領我們完成的,他們二位既是倉庫管理人,又是導游、沖鋒舟駕駛員、帝王蟹捕撈員、廚師、服務員、洗碗工,總之全方位的服務都是他們二位高效完成。 挪威的人力資源實在太匱乏了!脫去自己的防風外套,換上主辦方提供的連衣防水服,看上去個個都像出征的宇航員(中圖)。外面還要套上一個救生披肩,這樣萬一掉進海里,第一可以保暖,第二能保證臉朝上不會被海水嗆著。穿著整齊的伙伴們相繼登上沖鋒舟,騎在座位上不用安全帶也不能動彈,穩穩的。12人一組,騎上沖鋒舟先在平靜的峽灣兜下風(下圖)。 風馳電掣般兜了一圈,就抵達撈蟹的目的地,其實撈蟹處就在碼頭對面不遠處,乘船兜風完全是為了娛樂目的。導游告訴我們他已經在14處放置了蟹籠,拉起一籠贏得大家一陣歡呼,內有十幾只活蹦亂跳的帝王蟹(左上圖)。?其實這些張牙舞爪的家伙早就束手就擒被關進籠子里,只等拉它們出水的一刻。他手持一只張牙舞爪的巨蟹,向我們介紹他們捕撈這寶物的情況(右上圖)。原先數量很多,后來政府開始保護資源,發放捕撈許可證,規定只能吃雄蟹,不能抓雌蟹和小蟹,每年的捕撈數量也有限制。導游兼廚師把蟹倒在棧橋上的工作臺上,用長刀刺穿螃蟹的頭部,然后讓游客們拎著垂頭喪氣的死蟹拍照。雖然有點不過癮,但是比較安全。每一個蟹足足有6-7斤重。過足了拍照癮,導游兼廚師開始清理螃蟹(右下圖)。 上圖是整理完畢的帝王蟹。所有的蟹蓋和其他廢物全部就近扔進峽灣,不僅喂飽了水中的大小魚兒,海鳥也來覓食(下圖)。 清理完畢的螃蟹放進兩只鐵網筐內,在兩只蒸鍋中放入少許水和鹽,放入蟹筐,蒸17分鐘,就大功告成啦。三大盤帝王蟹足夠大家敞開肚子吃個夠。 導游兼廚師示范了吃蟹的程序和方法,其實對我們這批吃貨都是多余。剛出鍋的蟹肉冒著熱氣鮮美異常,大家一口氣干掉兩塊之后才開始放慢速度。隔壁桌上的老外們好像只吃了兩三塊就停下來了,我們的小伙伴最多可以消滅6-7塊,算起來整整一個近7斤的大螃蟹哦!待伙伴們接過隔壁老外吃不下的蟹腿時,導游兼服務員還連聲向我們道謝,感謝我們把剩余的螃蟹消滅干凈。甭客氣,這個忙我們一定會幫的哈。 等待導游兼洗碗工收拾餐桌的時間,大家在棧橋上喝茶喝咖啡、看風景、拍照、聊天。整個活動3個多小時,得到大家一致好評。 回船是午餐時間,進餐廳補充水果蔬菜,然后休息一陣。下午3點的講座主題是芬馬克(Finnmark)地區的女巫追殺(Witch Hunter)。從15世紀末延續到18世紀末的迫害追殺“女巫”潮,席卷歐洲 300年,是歐洲中世紀歷史以及人類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在芬馬克地區追殺女巫的高潮發生在1620-1665年間,許多無辜的女性尤其是懷孕的年輕女性被認為可能孕育邪惡,所以被宗教法庭逮捕后進行審訊,對她們的指控包括:把風放進布袋然后釋放,制造風災使出海的丈夫死于海難。嫌疑犯女性被關進 挪威北部陰暗潮濕的監獄,然后使用酷刑迫使她們承認莫須有的罪名。最荒唐的測試是將被指控的女性投入河中,如果浮起即屬有罪判火刑,如果沉入水中則判無罪,反正都是死路一條。下一個停靠的港口瓦爾德(Vard?)就是當年迫害女巫執行火刑最集中的地方。 3點45分,郵輪停靠瓦爾德港,這是挪威最東的港口,也是唯一位于北極氣候圈內的小鎮,人口約2200。當地的城堡派了一位女士打著城堡旗幟來迎接我們。八星形的瓦爾德城堡(上圖)就在碼頭附近,十分獨特。這個城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但是進入20世紀卻沒有發揮過軍事作用,二戰中曾被當作防空和戰俘營用。如今城堡由挪威海軍管理,逢國慶等節日會鳴放禮炮,每年冬天極夜過去后第一縷陽光照到城堡墻上時,城堡也會鳴放禮炮以示慶祝,當地學校的學生便可放假一天。 城堡門口有哈康七世的塑像。 挪威現政府為女巫審判的受害者建立了一組Steilneset紀念碑,2011年6月23日挪威王后Sonja為紀念碑揭幕。郵輪依然晚點靠岸,所以去尋找女巫紀念碑的時間就很緊。快步趕到海邊,見到這座由兩件作品構成的名為“被詛咒(The Damned)、被蠱惑(The Possessed)和被愛(The Beloved)”紀念碑。第一部分是松樹枝搭成的框架,里面則是一個懸浮的大蠶繭,有一條400英尺長的橡木地板走廊貫穿其中。走廊兩側共有91個小窗口,每個窗口前面都亮有一盞燈,代表著每個被迫害遭受火刑而死的人(當時17世紀芬馬克只有2000多的人口,其中有90多人被判死刑)。每盞燈旁都有名牌,記錄著每個罹難女性的簡況,這些內容是挪威歷史學家根據當年的法庭審判記錄撰寫。第二部分由煙熏玻璃作為外墻,里面有一圈七面鏡子,映射著混凝土圈中一把鋼椅和永久燃燒的火焰,好像審判法庭圍繞著被詛咒的被告。 回船后由戶外團隊介紹行程。<br>晚餐的前菜是薩米人風味的硬面包,比較粗糙,一般配上各種沙拉吃。主菜是馴鹿肉排。馴鹿一般都是野生放養的,只在需要打標簽以區分所有人以及運送到不同的放牧地點時才會短暫圈養。今天的馴鹿肉來自芬馬克地區傳統薩米人的放牧區域。馴鹿肉排口味比較鮮嫩可口,沒有怪味。<div>晚上再次經過開闊海域。<br></div> 8月8日 周三 梅哈恩--特羅姆瑟 晴<br>左圖是午夜陽光號第八天行程。上午郵輪繼續南行,沿途欣賞挪威最北地區芬馬克的美麗風光。經過挪威能源中心鉆井平臺時,9樓甲板供應能源咖啡,給在寒風中觀光的乘客補充熱量。 10點多經過Melk?ya島,這個面積只有0.69平方公里的小島,是世界最北的液化天然氣碼頭,168公里長的海底管道將巴倫支海的天燃氣輸送到島上進行液化,然后裝上LNP船運往世界各地。小島通過隧道與哈默費斯特(Hammerfest)市相連。 海上鉆井平臺。 11點停靠哈默費斯特(Hammerfest)港。該市建于1789年,后來成為北極地區的首府,人口7000。哈市自建立之日起一直在捍衛其世界最北端城鎮的地位,它的維度與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最北部大致相同,也是狩獵遠征隊進入北極的基地之一。傳說北極熊經常在街頭漫游,我們沒有看到活的北極熊,但商店外、市政廳外、公園里都能看到北極熊的塑像模型,環海灣的步道上還印著北極熊的爪印,滿滿都是北極熊文化。 碼頭附近的游客中心,是展示北極狩獵歷史的博物館--皇家和古代北極熊協會的所在地。這是個開放式的協會,任何人愿意出錢出力保護北極熊都可以成為會員。 博物館里最新鮮的展品應屬從一個水龍頭里源源不斷流淌出來的來自北極的純潔清水。 山坡上的藍色亭子是紀念哈市建立200周年的,四角和欄桿兩側都鑲上了北極熊的圖案。亭子前面的青銅雕像是1850年出生于哈市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鋼琴演奏家、指揮、軍樂作曲及指揮家Ole Olsen。 市中心有個小小的噴水池,中間的雕塑名為“母與子”(上圖),是1946-1955年期間擔任美國駐挪威大使Charles Ulrich Bay在1957年贈送給哈市的禮物,他的母親是當地人,結婚后移居美國。承擔創作任務的挪威雕塑家以自己的夫人和4個孩子為模特創作了這組雕塑。下圖是哈市藝術中心。 哈默菲斯特的呼格蘭尼斯(Fuglenes,北緯 70°40′11")有個世界文化遺產--斯特魯維測地弧測量點(左圖)。這組測量點一共有265個,是由德國出生俄羅斯科學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于1816年到1855年之間創建的,目的是為了確立地球的參考橢球體。其中34個測量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由芬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烏克蘭共10國擁有,是橫跨最多國家的世界遺產,哈默菲斯特的測量點是最北端的一個。為了趕時間,四位對此有興趣的朋友打車前往與郵輪碼頭隔海灣相望的景點,然后步行回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銘牌寫著:<br> 斯特魯維測地弧<br> 哈默菲斯特,Fuglenes<br> 2005年7月15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目錄<br> 從黑海到北冰洋的地弧被用來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形狀,1816年-1855年進行的勘測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開創性科學研究,值得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予以保護<div>右圖是隔海遙望郵輪碼頭和市中心,其實就是20分鐘步行路程。<br></div> 下午的講座主題是挪威沿海歷史,從捕撈漁業發展到海水養殖是主旋律。位于挪威海弗魯灣海域的海上養魚平臺“海洋漁場1號”是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由中國中船重工武昌公司總承包建造。據說交付這組巨型設施時,挪威方答應多向中國提供三文魚。 是日正值一位伙伴生日,于是大伙買賀卡、訂蛋糕,晚餐時給了她一個感動。最驚喜的是餐廳的工作人員端著蛋糕,唱著我們聽不懂的挪威版“祝你生日快樂”結隊而來,很有挪威特色。當天的晚餐前菜是煙熏三文魚配魚子醬(右上圖),主菜是當地產的牛肉(右中圖),不吃牛肉的游客換成三文魚排(右下圖),甜點也很可口,是挪威有名的Duga牌燕麥奶油配越橘醬,所以生日蛋糕剩下大半個,請餐廳放進冰箱保管。餐廳經理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許多游客在折返點下船,明天我們的晚餐可以調整到18點15開始,終于可以免于饑餓又早點休息了。 晚餐以后在甲板上欣賞兩岸風光,郵輪此時經過的是82公里長風光秀麗的靈恩峽灣(Lyngenfjord)和滿布冰川最高峰為1833米的靈恩阿爾卑斯山(Lyngenalps),從陽光燦爛一直看到晚霞漫天。 23點45分,郵輪停靠特隆姆瑟港,乘坐大巴很快就到了碼頭對岸我們曾經到訪過的北極大教堂,我們要在這里聽一場教堂里的音樂會。此時天色稍暗,但是晚霞仍在天邊,映照著特隆姆瑟大橋和大教堂。 這是午夜時分的特隆姆瑟大橋。 始建于1965年的北極大教堂,是一座充滿現代設計風格的建筑。其與眾不同的建筑結構的靈感來自于挪威北部的特色景觀,高度達40米,宛如高聳入云的冰山。教堂南面的整面墻由完整的軋花玻璃制成,這塊重厚沉穩并透射出美麗輝光的彩色玻璃高達12米、重量為6噸。冬季與這里特有的北極光有機結合,并渾然天成地構成一幅美麗壯觀的圖畫;夏天的午夜太陽音樂會則與午夜太陽景觀組成絕美音畫。 音樂會由三位藝術家演出:男中音、女薩克斯風演奏家、男鍵盤演奏家。開場曲切合音樂會主題名為“午夜陽光”,空靈的歌聲配合管風琴的回音響起時臺上空無一人,原來演奏者和演唱者都在后方的二樓陽臺上。接下來的曲目有挪威的宗教民歌、挪威民歌《天堂里的城堡》、紀念挪威詩人Alf Pr?ysen的挪威歌曲《Alf》、挪威北部民謠、挪威旋律改編的樂曲《海平面上的樂音》、愛爾蘭圣詩《成為我異像》、瑞典18世紀作者為其女性朋友葬禮所作的民歌《記錄我的影子》等等。可惜的是晚會結束后在教堂門口出售的碟片沒有這些曲目。 帶著優美的旋律,在微明的夜色中回到郵輪,結束這完美的一天。 8月9日 周四 特羅姆瑟-斯坦姆松 陰有雨<br>左圖是午夜陽光號第九天行程。清晨停靠的第一個港口是哈爾斯塔,天不好,又已經去過了,所以就不上岸了。郵輪通過一條狹窄的水道駛向利索蓮娜港(Ris?yrenna),這條連接哈爾斯塔和蘇特蘭(Sortland)的“內部”水道深7米,是1920年特別為海達路德郵輪開鑿的(右上圖)。右中圖是哈爾斯塔港附近的燈塔。岸邊一座簡樸的小教堂--多倫德納斯(Trondenes)教堂,建于1250年,是挪威中世紀晚期以來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利索蓮娜兩岸的沙岸在清澈的碧水下依稀可見,小村的民居和漁船與岸上的綠樹水中的綠波相映成趣,山峰上飄著縷縷薄霧,仿佛人間仙境。 午餐以后,郵輪停靠蘇特蘭港,它位于數百個島嶼之中,形成一個夢幻般的巖石景觀。蘇特蘭有1萬人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區域中心,也是挪威北部為數不多的近年來人口增長的城市中心之一。蘇特蘭吸引我們冒著大雨上岸的地方,是它被稱為藍色城市。在新千年紀念活動中,蘇特蘭想將城市描成藍色,不僅當地藝術家參與,普通大眾也一起參與。我們想看看藍色方案如何實施,享受“寫在藍色大地上的作品”。雨下得很大,路上行人不多,我們找到不少藍色建筑物。 但也有一些建筑物采用紅色等非藍色的外墻。 碼頭邊的小廣場上矗立著蘇特蘭的創始人Georg A. Ellingsen的雕像。 14點15分,郵輪來到斯托克馬克內斯(Stokmarknes)港,這里是125年前海達路德公司成立的地方,現有人口3200。 碼頭邊樹立了海達路德郵輪公司創始人Richard With的雕塑。 公司的博物館與市圖書館和北歐大學共用一個大樓,向觀眾介紹挪威沿海岸航線穿越時空的旅程。125年以來,海達路德已經成為挪威北部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海洋這個挪威第一號高速公路上運送貨物和人員,將沿岸的大小城市和社區連在一起。博物館用豐富的實物展示了船隊的方方面面,從電報室到宴會廳,從裝卸貨到安全和航行。下圖:博物館里再現窗外風高浪急,廚房小工東倒西歪的情形。 Richard With在1891年對建造公司第一艘貨輪的船廠工人說:“小子們,好好造這船,她將是一艘沿岸快船哦。”那時還沒人聽說過年中無休日夜兼程的沿岸快船,如今已成現實,而公司也已經揚名世界。 1956年建造現已退役的芬馬克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展品,觀眾可以上船參觀其內部裝飾和豐富的歷史,也可以登上駕駛臺,假裝當一回船長。現在的芬馬克號已成為陸上之舟。 下午講座的主題是羅弗敦的漁業。這個地區在6000多年前就有漁業活動,如今是世界最大的漁業中心之一。2月中到4月底鱈魚從巴倫支海巡游到羅弗敦地區,在此之前漁民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魚群和最繁忙的季節的到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當地建立起配額制度,防止外國拖網漁船耗盡漁業資源,目前本地區大約有1800漁民。近年來,羅弗敦群島年產鱈魚約6萬噸,羅弗敦和諾德蘭郡也是養殖三文魚和鱒魚的主要產地,年產達23萬噸。今年4月捕撈到了一條大約20歲的鱈魚,重達85.5公斤,光魚骨就有14公斤。在捕魚季節當地的小孩靠剪魚唇賺錢(見圖),這種活兒傳統上只讓孩子們干,原先只能男孩子剪,現在女孩也可以剪了,最能干的孩子一個魚季可以賺4萬克朗!本地出產的魚肝油也是世界聞名,從1854年就開始使用蒸餾法制作魚肝油,冬季的鱈魚魚肝特別肥美,新鮮原料制成的魚肝油質量上乘。 離開斯托克馬克內斯后,郵輪進入拉夫特松(Raftsundet)峽灣。這條介于羅弗敦和韋斯特龍長達20公里的水道讓我們從寬闊的海洋直入高逾千米的群山懷抱,島礁風景有點像海上盆景十分秀麗。 當天風浪太大,原本要繞道精靈峽灣的計劃被迫取消。我們在甲板上看羅弗敦秀麗山景的同時,被冷風吹得瑟瑟發抖,觀景甲板上游客寥寥無幾。 晚餐提前到17點開始,形式也改為自助餐,這是為了方便想在斯沃爾維爾港上岸游覽的乘客。菜品多數具有羅弗敦附近地區的特色,主角當然還是海鮮,尤其是羅弗敦的鹽漬鱈魚干,其次是來自世界自然遺產地蓋朗厄爾峽灣的羊排,胡蘿卜奶酪湯使用的原料來自羅弗敦地區一個飼養山羊并種植蔬菜的小農場。 斯沃爾維爾港,與4號停靠時幾乎是兩個世界,今晚這里人跡全無冷冷清清,不過這也便于我們仔細尋訪小村的細節。 上次舉辦音樂會而被封鎖的地方是幾個酒店之所在,建筑風格都是北歐典型的尖頂木屋(左圖);中央小草坪上一個外墻用漁網鑲出一個飛鳥圖案的小屋(右圖)是餐廳,不少乘坐大巴到來的游客正等著入住酒店。淫雨霏霏中,再次告別這個被群山環抱的羅弗敦仙境小村,繼續南行。 8月10日 周五 博德--羅爾維克 陰有雨轉多云<br>左圖為午夜陽光號第十天行程。7點15郵輪離開厄爾內斯(?rnes),沿途的山峰漸漸從硬朗峻峭(右上圖)轉變為圓渾柔和(右中、下圖),與羅弗敦的秀美蔥籠形成鮮明對比,可能是因為屬于冰川的不同時期。 戶外團隊廣播介紹說,岸邊這個小漁村是挪威漁民最早上岸定居的地方。 9點20分,郵輪自北向南越過北極圈。 九樓甲板舉行了告別北極圈的儀式,大家以為又要澆冰水了,上次沒有“受洗”的朋友這次穿上快干衣做好充分準備,鼓足勇氣,準備迎接挑戰。 沒想到這次的儀式實在太溫柔了,船長(左圖左側)和酒店經理請大家品嘗北極的傳統味道:一勺鱈魚的魚肝油。這個儀式只要不怕腥味兒就行,喝完還贈送一枚精美的海達路德小勺。如果實在太喜歡這腥氣味道,或者存心想與船長套近乎,也可以再次排隊多喝一勺。船長聲稱,他請大家品嘗的是最正宗的魚肝油品牌,有船長代言,這下大家上岸購物目標就明確了。 10點45分,船上的北極郵政服務開始,餐廳經理變身郵局職員,在小賣部買了明信片和郵票,填寫好自己和朋友的地址,就可以發送來自北極的問候了。下圖是后來在家收到的。 12點30分,郵輪停靠桑內舍恩(Sandnessj?en)港。小鎮的位置十分完美,西面是海拔2800英尺的D?nnamannen山,超過所有島嶼的高度,東邊是現代的設計優雅的海格蘭德大橋。 該市人口7,500,主要從事漁業、農業、工業、貿易和行政工作,熙熙攘攘的渡輪交通為小鎮帶來活力。停靠時間只有半小時不到,只能在主街上閑逛一圈。 木雕的大頭土著捧著滿滿一籃面包,下面的銅牌寫著挪威語,回來查谷歌翻譯也不太得要領,好像是“法式面包店的過期面包”! 郵輪沿著海格蘭德(Helgeland)海岸航行,遇到數以百計的小島、肥沃的農田和有豐富傳說的陡峭花崗巖壁。13點15左右,經過七姐妹山脈,這連綿起伏的七座山峰高度在900米到1100米之間。傳說蘇利斯國王有七個精靈女兒,對她們管束很嚴。一天晚上國王熟睡時,七個少女溜了出去。渴望娶妻正蟄伏等待的山妖沃基凱倫(V?gekallen)追逐著一路向南逃跑的七姐妹,而精靈們也加入了追逐,想解救七姐妹。因為精靈一見陽光就會變成石頭,所以到了破曉時分,精靈姐妹和追兇都成了巖石和山脈,使海格蘭德海岸線成為地球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下午的講座主題是挪威的神話和傳奇。挪威人的生活主要靠大海和森林的恩賜,必須時時注意,不能得罪海中和林中的鬼神,于是編出了很多美人魚誘惑漁夫、強大又蠢笨專門聞基督徒味道的山中精靈等等神話故事。其中有一個森林小男孩智勝山怪的故事。最后一段是小朋友用布袋假裝自己有個無底洞肚子,還示范一下用刀割破袋子,說這樣就能吃更多食物,愚蠢的山怪也用刀子割破自己的肚子,結果你懂的。Aslak繪聲繪色的講述十分引人入勝。 17點35分,郵輪準時經過具有獨特山洞的妥干坦(Torghantten)山,它海拔258米,正中心好似被大自然鑿穿了一個長160米、高35米、寬20米的方形空洞,形成于某一個冰河時期。周圍滿是礁石島,也許是好多精靈來不及躲避陽光變成的吧。 今天的晚餐是船長晚宴,菜單是特意為慶祝海達路德成立125周年準備的。菜單圖文并茂,不僅介紹了晚宴的食材,也介紹了海達路德公司的歷史。1893年Richard With船長建造的Vesteraalen號汽船開了挪威沿岸定期班輪的先河,海達路德公司也由此誕生。班輪服務最早的范圍是從特隆赫姆到哈默法斯特,后來擴展到從卑爾根到希爾克內斯,單程只要七天,所以這個沿岸城市的重要紐帶被稱為Hurtigruten(挪威語“快速路”的意思)。如今公司有11艘郵輪,年中無休天天穿梭于挪威 沿岸的34個港口之間。 第一道前菜(左上圖)是來自特隆姆瑟的薩拉米肉腸、來自斯特蘭達島的6個月以上陳年火腿、腌黃瓜、土豆 沙拉 和北極芥末。腌制肉是Spkimat是 挪威 民族烹飪的基石。每當有節日或社交聚會,總有腌制肉供應,而且變化無窮。在歷史上,食物必須靠腌制保存,因為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長久保存食物。甚至有人把婚禮上沒吃完的腌制肉保存起來,留到金婚紀念日再拿出來享用。<div>第二道(左下圖)是挪威綠豌豆做的素食湯,配以卑爾根酸面包和5年以上陳年賈爾斯堡奶酪。成立于1873年的挪威莫斯海員協會說豌豆湯是海上廚房皇冠上的寶石,海達路德強烈贊同這個觀點,所以在125周年紀念菜單中包含了這款營養美味的豌豆湯。挪威著名的賈爾斯堡奶酪要經過九個月才能形成其獨特的質地,再過六個月就會形成成熟奶酪美味可口的小晶體。今天提供的賈爾斯堡奶酪已經培育了五年,味道真的是好極了!<br></div><div>第三道主菜(右上圖)是大名鼎鼎的、來自羅弗敦群島的鱈魚,配來自Kabelv的爽脆甘藍、甜菜根和鹽漬樺木芽。挪威人愛說“我們信仰鱈魚”,鱈魚是北方寒冷清潔的水域中的霸主,其重量可達50公斤,長度可達2米。羅弗敦群島豐富的漁業資源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這個地區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一,而維京人長途旅行都要帶著鱈魚干。野生樺樹芽要在晚春特定的一小段時間用手一個個采摘,采摘季很短,稍縱即逝。在鱈魚身上撒幾片鹽漬樺木芽,會嘗到真正的羅弗敦群島的味道!<br></div><div>第四道(右中圖)是奶酪盤,就近采購的來自當地沿海地區的三款奶酪,配自制胡蘿卜醬和脆榛子面包。第一款是來自Nordm?red 超過6個月的Krftkar奶酪,它在2016年度世界奶酪大賽中獲得冠軍中的冠軍。第二款來自岡斯塔德奶酪農場Gangstad G?rd,1983年從祖父手里接管了農場的阿斯特麗德和Perry以其高水平的創 新和 拒絕使用添加劑而獲得認可。今天選用的Ostefat奶酪是一款6個月以上口感細膩像蘑菇似的Camembert奶酪。第三款是2到3個月的Copra奶酪(Copra是拉丁語“山羊”的意思),這款奶酪來自羅弗敦群島一個小型家庭農場,曾在挪威農場奶酪錦標賽中奪得2016年金牌。服務員仔細介紹吃法:從左到右先吃口味淡的最后吃口味重的。<br></div><div>第五道(右下圖)也是最后一道是甜點,海綿蛋糕配來自斯沃爾維爾的香草冰淇淋、來自安德維卡的雞蛋酥皮和北極云莓。這是向船隊中最年邁的成員--“羅弗敦號”郵輪致敬的作品,這艘首航于1964年的偉大的“老太太”(船員把船昵稱為女士)現在依然每天行駛在航線上。在“羅弗敦號”郵輪航行的第一年,這道從烤箱直接上桌的冰淇淋甜點(蛋糕中的冰淇淋用高溫烤制出來的蛋白酥包裹),從味道和外觀都引起了極大的驚喜,今天依然如此!云莓在北歐地區被稱為北極之金,它只能在野外找到,而且不懂門道輕易是找不到的(我們在特隆赫姆徒步時已經找到過啦!)。從維京時期開始云莓就因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衰老抗氧化劑在北歐民間醫學中廣泛使用,它獨特神奇的口味絕不是其他漿果能與之媲美的。<br></div> 晚餐后的20點30分,停靠羅爾維克(R?rvik)港。這個小鎮位于維克納群島,由大約6,000個島嶼、小島和珊瑚礁組成,屬于海洋性氣候,即使在北緯65°的位置,仍可看見青青的草坪和盛開的鮮花。大多數建筑是木制的,典型的小鎮風情。 鱈魚是居民的重要生活來源,每年三月是鱈魚節,現在雖然不是捕魚季節,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晾曬鱈魚干的三角架,如果是三月里,是不是滿街都是曬魚架,滿鎮皆是魚腥味? 海岸博物館(Norveg)是小鎮的建筑地標,側面像船帆。展覽內容涉及本地區超過一萬年的文化和歷史,包括第一批來此地的先民和作為當今世界領先的漁業國家之一的挑戰,可惜過了開放時間,從咖啡館沒鎖的門進去偷拍了幾張照片就給轟出來了。 <br>左圖:又是一個漁夫之妻,這次多了個孩子陪伴;右圖:小河邊的木房屋頂上停滿了海鳥。在超市找到了船長“代言”的魚肝油,一查價格比海淘價格便宜不少,于是大伙開始橫掃貨架,興沖沖地抱著大包小瓶回船。 8月11日 周六 特隆赫姆-奧勒松 多云有雨<br>左圖是午夜陽光號第十一天行程。清晨6點30分,郵輪靠泊在 特隆赫姆港。3號在此停靠時,三位朋友去森林徒步沒能游覽市區,這次起了大早,餐廳也提早開門,匆匆吃罷便上岸去了。右圖這個街心花園的鋼鐵造型沒找到說明也沒看懂啥意思,有點像梳子? 早上下船時風大雨大,周末街道空無一人,跟著導航居然走錯了路,不過禍福互倚,看到了額外景點。左圖是長約2.5公里的斯特林德海姆隧道(Strindheimtunnelen)入口,右圖是紅色的八角形木結構巴克教堂(Bakke Kirke)。 從巴克橋過尼德河Nidelva,兩岸木屋在剛露頭的陽光里閃光(上圖)。過橋后沿著林蔭道漫步,在Krambuveita附近見到小小的水池上擱著一大片像船板似的水泥板,也沒找到說明,但感受到挪威人喜歡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思想。 然后經過文學館、圖書館、市政廳、圣母教堂(Our Lady Church,左圖)。右圖是圣母教堂廣場上的雕像,1690年在本地出生的丹麥挪威海軍將領Peter Jansen Wessel Tordenskiold,他因在1716年與瑞典的海戰中擊沉敵方的補給艦而名聲大振,年僅30便死于決斗。 一座貌似是北歐共濟會分部的石頭建筑(左圖)前矗立著一座小提琴家的雕像,他就是仍然在世的特隆赫姆出生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阿弗泰勒弗森(Arve Tellefsen,1936-),這位小鎮名人曾與祖賓梅塔等知名指揮和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合作,獲獎無數。 市中心廣場City Plaza處于兩條主要大街國王街Kongensgt和僧侶街Munkegt的交匯點,和其他地方一樣這里也正在大規模施工中,沒法靠近廣場正中的那個高高聳立的八角形石柱(上圖)。查了一下,高高的柱子上面站著的是奧拉夫一世的銅像,他于995年從英國渡海到挪威并從哈康公爵手中奪取了王位,在特隆赫姆建立了王室政府。奧拉夫雕像手持寶劍和神燈,腳下是殺死哈康公爵的奴隸。廣場邊都是著名的大公司,下圖這幢樓是英挪合資的油公司AkerBP的,門前水池有個神氣的鷹看門。 一路前行終于到達特市最著名的景點:國家神殿-尼達洛斯大教堂(Nidaros Cathedral),這座建在奧拉夫墓地上的主教座堂,是挪威唯一一座歌德風格大教堂,有著難以置信的建筑細節和精美的藝術品。我們到得太早,等不到10點開門就要開船啟航,只能外觀。大教堂綠色的尖頂在特市各處都能見到。教堂旁邊的小院是主教宮殿,里面有挪威最好的博物館(下圖),展出挪威王冠及其它王權象征物品。 教堂花園的母子雕像是紀念二戰中為自由而獻身的人們。 大?教堂外這幢漂亮的紅磚房子大概是政府機構。 主教宮殿外面還有特市的藝術博物館,不得其門而入,但門外的雕塑已經夠特別的。左圖:古樸的大理石基座上加上金色的太陽形人臉;中圖:一棵樹形人,許多樹枝類似人的手臂手掌,卻是裝著人頭的籠子,一個腳形樹干尾端也長著這么個籠子。大教堂后院有個1958年建立的Jorgen Bjelker將軍紀念碑(右圖),為了紀念其在1658年率軍抵抗瑞典對特倫德拉格(即特市所在的地區)的入侵。 沿著尼德河邊上的公園小徑漫步來的老城橋,這座有著兩道紅色的“幸福之門”的小橋名氣很大,是本城的著名景點。這橋原先只是進入老城的門戶,兼具收稅和保安的功能,但現在只剩下觀光一項功能,游客都來這里走走,并留影以獲得祝福。 回程路上經過特隆赫姆科技大學在河邊搭建的電影拍攝景點--半座橋。不料天色突變,轉眼下起大雨,而且越下越大。回碼頭的路上被淋成了落湯雞,最后一分鐘還到紀念品商店成功搶購了鵝絨服和T恤衫,氣喘吁吁終于及時回船。特隆赫姆先以狂風細雨迎接我們,等我們找到市中心云開日出讓我們欣賞如畫美景,最后又以一場滂沱大雨相送,可謂喜怒無常捉摸不定。 上午戶外團隊工作人員簡單介紹了次日在卑爾根離船的程序:綁定信用卡的游客不用辦任何手續,提前把行李送到最近的電梯口,然后空出房間,接著就是聽廣播依樓層離船,我們所在的七樓在第二順序。<br>午餐之后有兩次講座,一個是戶外團隊介紹前方航程,并對過往行程做總結,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字:卑爾根--希爾克內斯--卑爾根,總共行駛了約5000公里,共運載長短途乘客2136人次,提供了4635份早餐,3961份午餐和3410份晚餐。看來早餐最受歡迎哦! 另一個講座是加長版挪威人遠征北極事跡。探險家弗里德持喬夫·南森(Fridtjof Nansen,1861-1930)從1890年計劃探索北極,但當時的挪威瑞典聯合王國拒絕了資助北極探險的申請,他利用丹麥 商人的資助,帶領12位勇士乘“弗雷姆”號探險船于1893年6月向北冰洋進發,歷時3年1個月,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獲得了豐富的科考資料,包括珍貴的照片、日記、地圖等,填補了人類對極地的認識空白。挪威人對大自然的好奇和忍受極寒天氣的毅力值得全人類的尊敬。<div>上圖為北極探險英雄,和他們一起遠征的這些勇敢的狗狗是俄羅斯商人贊助的。</div> 回來查了資料,發現南森不僅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義英雄:在一戰結束后,他受國際聯盟委托協助了近50萬戰俘返回自己的祖國,其中有30萬在蘇維埃俄國;他還以一己之力救助了數百萬來自俄國小亞細亞和色雷斯的飽受饑餓之苦的難民,為此他于192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左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線條是?南森北極探險的足跡。右圖是當時北極探險隊員自己編制的報紙,描述了北極熊制造的一場驚嚇。 下午4點半,郵輪停靠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港,它坐落在四個島嶼上,是挪威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也是該國最城市化的小城市中心,其最重要的產業是干鹽漬鱈魚。我們要從這個港口出發,參加最后一個岸上行程,去看著名的大西洋路。這是克市的輪渡碼頭,岸邊也立著一個漁夫之妻雕像。 上圖:克市岸邊。下圖:克市游艇碼頭,遠處是已經啟航的午夜陽光號,我們要在下一個港口與她匯合。 首先驅車來到阿沃島(Aver?y)的科維爾內斯木教堂(Kvernes Stave Church)參觀。這座木教堂是14世紀上半葉建造的單殿結構,后經不斷的增建改造,是現存最小的木教堂之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科維爾內斯峽灣岸邊的高山上,旁邊是現代的科維爾內斯教堂。為我們講解的是教堂幾位年輕的女志愿者,他們用三種語言告訴游客,這個教堂有700年歷史,剛建好時里面空空如也,1663年才開始由一位牧師進行內部裝飾,增添壁畫、座椅、圣殿等。300年前瑞典人贈送了一艘木質的船模,現在懸掛在教堂的中央,寓意同舟共濟。荷蘭人為教堂做了一個木制的裝飾架。內間的裝飾是關于挪威的歷史和圣經故事,分為德國做的和挪威做的兩部分。這個小小的木質教堂還真是很國際化呢。 現代風格的科維爾內斯教堂的外觀和內部。 教堂外科維爾內斯峽灣碧水青山風景如畫,陽光燦爛藍天白云,拍照活動一直持續到集合時間的最后一刻。 下一站是不遠處的Bjartmars Favorittkro餐廳,這家餐廳位于在大西洋路的起點處,生意一定不錯。菜單很簡單,面包黃油之后就是一大桶當地美食Bacalhau,即番茄土豆燉咸鱈魚干,又咸又酸很開胃。Bacalhau一詞通常譯為馬 介休 ,是葡國名菜,其實就是挪威的鱈魚干,挪威人自己稱之為klippfisk,因為魚干是都是放在圓圓的大礁石上曬制而成,礁石稱為Cliff,因而得名。挪威鱈魚干從1690年就開始出口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美,漸漸成了葡國名菜。中上圖:番茄土豆燉咸鱈魚干四人一桶,一上桌就被搶掉一半,只好拍個意思留作記錄。中下圖:甜點是?外國鄉下杏仁豆腐。右圖:餐廳職員捧著一大塊鱈魚干在門口和游客合影,她告訴我們鱈魚干非常咸,要泡上一天才能做菜。 餐廳背面是個袖珍游艇避風碼頭。 吃飽飯繼續上路,下一站是此行高潮大西洋路。大西洋路建造在緊靠北大西洋海岸的八座橋上,蜿蜒跨越數個小島,全長8.2公里,耗資1.22億挪威克朗(其中25%是用收費做抵押貸款,其余是公眾捐贈的),于1989年建成。沿途風光旖旎,是挪威 最多游客觀光的目的地之一,還被評為挪威世紀工程,2006年被英國衛報評為世界最佳旅途(排在澳洲大洋路之前),2007年被挪威讀者評為最美自駕路段,更是無數車廠拍攝新車廣告的最佳選擇。這段路在1999年前是收費的,1999年后因為收回了投資就免費開放給公眾了。我們在Eldhus?ya 島上短暫停留,近距離欣賞大西洋路上最長的一座橋蜿蜒向天的形象。 島上有一條花5000萬克朗建的環島步道,環島一周能看到周圍海域連綿的海礁和小島上滿山的野花在黃昏的陽光中熠熠閃光。步道邊立著紀念海上死難者的石碑。 在莫爾德回船,好處是繞開了風浪較大的開闊海域。郁郁蔥蔥的玫瑰花園使這個可愛的峽灣小鎮有“玫瑰之城”之稱,人口25000,是馬里奧羅姆達爾縣的行政中心和商業中心。1916的一次火災和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使城里大部分舊木建筑變成廢墟,這就是莫爾德建筑簡單、干凈、功能化的原因。<div>大巴抵達莫城已經九點多,街上的商店都差不多關了門。只有碼頭邊盛開的玫瑰花依舊歡迎遠方的來客。匆匆沿著主街尋找玫瑰之城的象征,終于在市政廳廣場前找到手捧一大盤玫瑰花的少女雕塑和商店門口用鮮紅的玫瑰裝飾的櫥窗。</div> 開航以后,先去九樓甲板欣賞最后的晚霞,然后回艙裝箱打包,準備下船。芬航的網站顯示我們的返程機票沒有確認,要我們去機場候補,搞得幾位比較謹慎的伙伴難以入睡。 上圖:又一艘海達路德姐妹船正向北行駛;下圖:天邊的彩虹祝大家吉祥如意,回程順利。 8月12日 周日 奧勒松--卑爾根 晴到多云<br>左圖是午夜陽光號第十二天行程。半夜睡不著起身再次上網查看芬航機票狀況,仍然是候補,經與客服聯系答復說是該航班超售,所以不能再網上值機,而我們一組有10位應該會優先提供座位。早餐期間海上出現兩段彩虹(右上圖),預示我們回程一定順利。<div>早晨短暫停靠弗盧勒(Flor?)),這是松恩 -菲尤拉那郡(Sognog Fjordane)最古老的城鎮,也是挪威最西端的社區,人口1.2萬,主要產業是與漁業和石油工業有關的工業和旅游業。周日清晨,碼頭四周照例是靜悄悄無人煙,水面映照出藍天白云間和風格簡單的建筑物和色彩鮮艷的快艇。<br></div> 抵達卑爾根前,經過壯觀的松恩峽灣出海口,沿途是綴滿島嶼的海岸線美景。下圖這些房子好像直接造在水里的,難道峽灣不漲潮? 午餐之后,小息片刻,便到離船時間。秩序井然,很快就回到登船的碼頭大廳,領取行李很順利。接下來就是去取車了。取車處離碼頭一公里左右,跟著導航走,經過格里格音樂廳,沒機會在他的出生地現場聽皮爾金特組曲,路過門口也算致敬了。 費了點勁在停車場里找到Avis門店,職員卻告訴我們已經關門了,半天才明白周日不是工作日,必須準點取車,否則要收加班費!北歐實在太福利太腐朽了,租車公司不是應該24x7工作的嗎?取到車后,分兩批把大家的行李送到了郵輪碼頭隔壁海灣布呂根區的麗笙酒店(Radisson Blu)。這個酒店在北歐算是比較高端的連鎖酒店,服務質量有保障,最要緊的是酒店有電梯。北歐崇尚極簡主義,裝修很簡單,達到實用功能即可,很認同這個觀念,但大多數的酒店或者民宿沒有空調、電梯,卻很讓人抓狂。 布呂根(Bryggen)在挪威語中是“堤岸”的意思。該區域的建筑大多是木結構古老房舍,現經過修整恢復了過去的面貌。小鎮在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圖是拉森(Leif Andreas Larsen)紀念碑,拉森是一名挪威水手,也是二戰中獲得獎章級別最高的盟軍海軍軍官。在戰爭期間運作“設得蘭巴士”逃生路線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右圖水雷紀念碑下寫道:對水手而言曾經是死亡和哭泣,現在則是他的福祉、安全和面包。 魚市場也是卑爾根游客必到的地方,這里一溜排開各種攤檔,海鮮餐廳和生鮮市場近在咫尺,可以買到各種海產品。我們轉了一圈,領教了卑爾根海鮮的高價格。 從魚市場一拐彎就到了寬闊的梅寧根廣場(Torgallmenningen),中央矗立著7米高的挪威海員紀念碑(Sailors Monument),由挪威船長協會和卑爾根船東協會共同出資建立,于1950年揭幕,正方形的紀念碑的每一個側面有三個雕像和一幅浮雕,描述挪威從維京時代一直到20世紀的四個歷史時期對航海作出的貢獻。 不遠處就是市中心的城市花園,花團錦簇的音樂亭背靠青山,是拍照的好背景。 花園對面是一個八角形的小湖—麗莉?倫格伽斯旺湖(Lille Lungeg?rdsvannet),湖邊高高的紀念碑上面站著西裝革履的克里斯蒂安 ·米切爾森(Christian Michelsen,1857-1925),他是挪威船業商人和政治家,于1905年至1907年間擔任挪威首相,在1905年瑞典-挪威聯合解體中擔當重要角色,是挪威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四座環湖的建筑物組成了卑爾根藝術博物館簡稱KODE: 1號館中收藏有許多中國文物、距今500年間的藝術精品以及一些臨時展覽;2號館舉辦一些年度臨時展覽,包括當代藝術展;3號館收藏了挪威18世紀到19世紀的藝術作品,包括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許多重要作品;4號館收藏了包括畢加索(Picasso)、克利(Paul Klee)、米羅(Miró)等人的作品,以及兒童藝術博物館。時間關系不能入內參觀,有點遺憾。上圖是KODE一號館,下圖右側白色的建筑物是四號館。 上圖:美麗的麗莉?倫格伽斯旺湖;下圖:周日下午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在湖邊喂鴿子,成群的鴿子迎風追逐拋灑的玉米和面包,逗得大人孩子嬉笑開懷。 遠處是卑爾根國家劇院,近處的雕塑是1958年完成的,名為“躺著的詩人”。 卑爾根大學校園位于市中心的小山坡上,沒有時間參觀大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門口正在收拾好像演唱會之類的場地,沒法拍照。門前廣場上的雕像是挪威制憲會議秘書長也是該博物館的創始人克里斯蒂(Wilhelm Christie,中圖)。他在19世紀挪威獨立過程中作出過重要貢獻,市中心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雕塑家用容易聯想到羅馬雕像的披肩、長靴和書本,強調他為挪威所作貢獻的歷史意義,雕像腳下的獅子據說純粹是因為雕塑家的個人愛好。左圖為卑爾根大學教堂。右圖為離大學不遠處的山坡上的、卑爾根最高的哥特風格紅磚教堂圣約翰 教堂,建于1894年。 離開大學沿著臺階下山很快又回到魚市場、布呂根。這真是一座小城市!晚餐定在布呂根海邊的Bryggeloftet & Stuene餐廳,這家餐廳始建于1911年,在貓途鷹(Tripadvisor)當地321家餐廳排名第15,餐廳內墻裝飾為布呂根港口的手繪藝術品,中下圖是歷史上的卑爾根。窗外可看見布呂根港口和魚市場風景,供應的菜品是當地的傳統菜,包括魚湯、海鮮、馴鹿、羊排等。 我們一行人數比較多,所以一早就預定了座位,無需排隊等候。叫了兩份海鮮盤和一份白酒煮貽貝,再加上本地特產狼魚(左下圖)和羊排等等,配菜是各種土豆(右上圖)。大家敞開肚子盡情享用這最后的美食,非常過癮。連酒水人均費用折255人民幣,還算合理。 晚餐結束后實在太困了,只好放棄坐纜車上山頂看風景的計劃,洗洗睡了。連海鷗也吃飽了,只看風景不看盤子。 8月13日 周一 卑爾根-赫爾辛基-上海 晴<br>今天的主題是回程。酒店門口就是機場大巴的車站,一部分伙伴帶著大部分行李乘大巴去機場,自駕車上坐滿5人,這樣最經濟。到機場放下伙伴,為了找還車的門店在機場前連兜了三個圈才找準進入停車場的車道。大家提早了三個多小時到機場,希望能在柜臺解決第二程機位的問題,卻被告知只有到赫爾辛基的登機閘口才能辦,原來暑假期間航空公司是這么玩人的啊!等候的時間很無聊,就遛達到問訊處,討教為何候機樓正對面的山坡上刻著“ 卑爾根 ?”答曰卑爾根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意義,問號是讓游客們自己定義卑爾根,原來這么有哲理和禪意。卑爾根機場的退稅手續很方便,過安檢以后去正對面的書店領取現金,書店的這個兼營業務讓收銀員不至于閑得發慌。 內陸航班很準時,抵達赫爾辛基過關也很順暢。一到登機閘口就守候著想做第一批候補乘客,不久職員通知已經解決了機位問題,上官網一查,果然大家的座位都已經落實了,通過官網購票的伙伴還獲得分配舒適經濟艙的座位!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于是大伙分批去逛商店,做最后的血拼。次日清晨順利抵達浦東機場。<div>寫作游記花了很長時間,好像又去了一次挪威,又坐了一次郵輪,只不過對某些景點的認識更清晰了,這要感謝郵輪公司完善的網站資料和每日行程、伙伴們一路拍攝的美照,當然還有古哥強大的搜索功能和基本可以使用(有時也會不知所謂)的翻譯網站。<br></div><div>配樂選用神秘園樂隊(Secret Garden)演唱的《故土(My Land)》。神秘園樂隊成立于1994年,由來自愛爾蘭的小提琴家菲奧諾拉·莎莉(Fionnuala Sherry)與來自挪威的鋼琴家、作曲家羅爾夫·勒夫蘭(Rolf L?vland)和眾多北歐樂器演奏家共同組成,被譽為挪威國寶級樂隊,他們創作的《You Raise Me Up》已被超過100多位歐美藝術家演繹,有超過500個翻唱版本。</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通州区| 合川市| 遂宁市| 通州市| 明溪县| 兴国县| 邹城市| 鄂温| 长顺县| 两当县| 和政县| 云龙县| 壤塘县| 通海县| 锡林浩特市| 双桥区| 郸城县| 沛县| 长海县| 基隆市| 射洪县| 阿拉善盟| 阜城县| 高陵县| 凌云县| 台前县| 鄂托克旗| 囊谦县| 年辖:市辖区| 博野县| 三原县| 铁岭县| 横山县| 肇州县| 元谋县| 涿州市| 平南县| 阿荣旗| 恩施市|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