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里森.福爾曼1944年在延安和毛主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里森·福爾曼1904年6月15日,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1978年1月31日逝世于美國紐約,時年73歲。 他是著名的攝影記者、探險家、作家和美國地理學會會員。作為駐外記者,福爾曼的圖片和文章時常出現在《紐約時報》、《倫敦時報》、《生活》、和 《讀者文摘》等歐美主要媒體。福爾曼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周游世界。他對他所訪問的每個地方的生活、文化、經濟、政府和基礎設施都非常著迷。福爾曼在鼎盛時期被稱為“現代馬可波羅”,他經常是出現在偏遠地區的第一個西方人,而且似乎總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用他的攝影作品,見證著歷史上的重要時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 20 世紀 30 年代早期,福爾曼首先來到了西藏,對這個神秘的地區做了大量的影像記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旋即又對上海進行了詳實記錄。此后又輾轉去到陜北,采訪了彭德懷、賀龍等紅軍將領。1943 年,福爾曼與在重慶的外國記者,發起成立了駐華外國記者協會。1944 年,福爾曼代表合眾社與《泰晤士報》,作為中外記者訪問團中的一員來到陜甘寧邊區等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采訪,訪問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主要領導人和大量的邊區抗日軍民。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抗戰圣地延安,報道了模范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及艱苦卓絕、英勇抗日的八路軍,寫下了轟動中外的《紅色中國報道》(此書后來被譯為《北行漫記》)。1973 年,福爾曼再訪延安,并作了彩色影像記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幾年在網絡上看到了1973年福爾曼拍攝的延安照片,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當年生活過的地方感到非常親切,同時也驚嘆福爾曼的攝影技術,再那個年代能拍攝出清晰度如此高的照片實屬不易。從福爾曼的照片中我找到了不少我熟悉的地方,有些地方我可能記得不準確,在我有限的記憶中盡量解讀一下這些珍貴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寶塔山下延河和小南河的交匯處,右邊可以看到延安城的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應該是站在延河大橋上拍的,橋下是延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大街,也稱中山街,從左往右的商店有大街攝影部、五金一門市、轉角樓百貨門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寶塔山上拍的延河大橋和延安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老城靠小南河一邊,可以看到延安的老城墻和二道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橋兩側的護坡還沒有修起來,城中有人的地方是當年的自由市場,大橋食堂和延河飯店清晰可見,工藝美術樓正在建設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鏡到底的二道街,當年延安最大的木器廠就在二道街中心地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涼山也稱太和山、延河大橋和東關街景。靠近延河大橋東邊的是東關小學,往東依次是東關郵政局和省五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應該是在寶塔山上拍的南門坡周邊的景色。棉土溝、延師一附小(我的母校)、南坬山上的窯洞、花園(風景林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的上半部是我上小學時的母校—延師一附小,當年應該是延安最好的小學。右邊有紅色門頭的建筑是被人們稱為轉角樓百貨門市的商店,當年應該是延安一座較大百貨商場。照片的左下角是花園,后來改為兒童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在寶塔山上拍攝的延安小南河兩岸景色。右邊是南關街,延安大禮堂,延安體育場籃球場、大操場、滑冰場盡在眼底。左邊應該是寶塔山小學教室和操場。兩岸只有一座簡易的小橋連接。小南河也是南關市民們洗衣服的地方,一到周末,洗衣服的市民占滿了小南河兩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延河大橋上觀看延河上游,右邊是清涼山下的通往西北川棗園、楊家嶺和安塞、吳起、志丹的公路。右邊近處是清涼山下的丁泉砭。左邊延安北門的城墻還可以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組照片是福爾曼拍攝的毛主席在延安居住的幾處舊居。這是棗園毛主席舊居窯洞,毛主席在這里住了一年多時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國記者在棗園毛主席舊居窯洞前,應該是當年拍攝舊居時拍的工作照。照片中的外國人不知道是不是福爾曼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棗園舊居窯洞內陳列的毛主席在這里發表文章的單行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舊居內恢復陳列的毛主席使用過的辦公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使用過的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楊家嶺毛主席舊居是毛主席在延安住的最久的地方,黨的七大就是在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召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鳳凰山毛主席舊居是毛主席從瓦窯堡到延安后住的第一個地方,位置在延安城中,他在這里住了一年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的拍攝地應該在清涼山腳下。清涼山也叫太和山,是延安城眾多宮觀佛殿的聚集地。山頂有真武大帝的道觀,山下有萬佛殿石窟。黨中央在延安時,這里是新聞出版機關的所在地。這些機關因陋就簡的就在山洞中辦公和生產。黨中央離開后這些窯洞就被當地老百姓使用了。這張照片的窯洞左邊有一個刻在崖壁上有一幅清晰可見的石刻文字,應該是當年修建石窟的題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窯洞中住著的一家人,照片上能看到四個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應該是清涼山下的丁泉砭,那里有一股泉水很有名,延安城不少人都專程去那里取水喝。照片的左上角有摩崖石刻上可以看到“是岸”兩個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組照片福爾曼抓拍的很有意思,應該是老兩口從丁泉砭路過,老太太拄著拐杖戴著口罩,應該是舊時的小腳,老爺子頭戴白帽興高采烈的,好像有高興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中兩個人站著的地方應該是住在這里的居民的一條主要道路。道路坑坑洼洼的凹凸不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當年有一條有名的灌溉水渠叫延惠渠。延惠渠在經過居民區時渠面是有石條或水泥板蓋住的。照片中石塊砌筑的整整齊齊的應該是延惠渠渠身高出地面的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當年延安南橋生產隊的菜地,照片中那個石洞是當年落實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指示時打的防空洞。山上那個大屋頂的房子是原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安周邊生產隊的農民正在地里播種秋莊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河岸邊的沖積河灘上生產隊社員的自留地,在那個年代,社員吃的蔬菜全靠這一小塊土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爾曼的這組照片主要拍攝了當年延安農村的居住狀況。這是一孔很古老的一個土窯洞,在窯洞前有土砌的灶臺(春鍋)倉房和豬圈,應該還有人在里面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窯洞前的雞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窯洞的年代相對近一點,主人給窯洞安上了漂亮的門窗。窯洞前的土臺能對山體起到支撐作用,保證窯洞的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家的土窯洞更進了一步,土窯洞前用石頭接了一個窯口,能使的土窯洞更安全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應該是當年寶塔山上山公路兩邊的居民區。應該是福爾曼從寶塔山下山后沿路隨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農村新箍的石窯洞,這比原始的土窯洞要結實、安全的多,相對的成本也高,在農村只有生活富裕的農民家庭才能箍的起石窯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的一個小磚瓦廠,磚坯都是工人一塊塊手工拓制,天然晾干后裝窯燒制,工作條件艱苦,工作量大。</span></p> <p class="ql-block"> 這應該是延安某一個中學的學生正在上生物課,兩人共用一臺顯微鏡,用它察看微觀世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在延安窯洞中的一個小型面粉加工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鐵匠鋪,早年延安的手工業從業者大都是從河南過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一個機械廠的女車工正在加工零部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一個機械廠的鍛工車間,工人齊心協力在加工一個部件,已經用上了汽錘。</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砀山县|
五家渠市|
永靖县|
宁乡县|
达州市|
尉犁县|
永济市|
长子县|
金山区|
缙云县|
临澧县|
华坪县|
清水县|
广饶县|
光山县|
招远市|
友谊县|
吉林省|
河曲县|
衡水市|
东乡族自治县|
荣昌县|
嘉鱼县|
新泰市|
松溪县|
拜泉县|
江城|
盐池县|
泸州市|
盐边县|
枣庄市|
延边|
夏邑县|
大庆市|
同心县|
贵溪市|
永和县|
上思县|
东丰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