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羅馬帝國的核心發源地及政治中心是如今的意大利,其首都羅馬至今仍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p> <p class="ql-block">羅馬的歷史跨越28個世紀。羅馬神話將羅馬建國時間定為公元前753年左右,這座城市的早期居住者是拉丁人、伊特魯里亞人和薩賓人的混血。</p><p class="ql-block">這座城市先后成為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p><p class="ql-block">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中世紀的開始,羅馬落入教皇的政治控制之下,在8世紀成為教皇國的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從文藝復興開始,羅馬逐漸成為世界藝術和文化中心。1871年,羅馬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1946年成為意大利共和國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羅馬角斗場(Colosseum),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內臺伯河東岸,為古羅馬的象征。角斗場建于公元72-79年,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作勞役,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筑占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可容納9萬觀眾。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后,為紀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豐功偉績而建的,甚至一直影響著現代大型體育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角斗場(Colosseum)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亦譯作斗獸場、羅馬角斗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p><p class="ql-block">古代羅馬的一種平面為橢圓形的建筑物,中央一塊平地作為表演區,周圍看臺逐排升起,沒有永久性的屋頂。已知最早的角斗場在龐培城,建于公元前80年。后來,羅馬帝國的許多城市都用石頭興建角斗場。羅馬大角斗場規模最大,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景觀宏偉。它的形制一直影響到現代的大型體育場。 大角斗場建在幾座小山之間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祿皇宮花園里的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角斗場在羅馬市內臺伯河東岸,為古羅馬的象征。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后,為紀念皇帝的豐功偉績而建,由8萬名猶太俘虜用工8年完成。整個建筑占地2萬平方米,可容納9萬觀眾。當年角斗場開幕時,猛獸從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驅入賽臺,獸要吃人,人要搏斗,生還者極少,異常殘忍。經歷了2000年風雨侵襲的圓形角斗場,其圍墻已有半壁倒塌。角斗士和猛獸生死搏斗的場地已殘破不堪,當年建成的地窖也露出地面,然而四周的看臺還保存得相當完整。入口處有一座稱為凱旋門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羅馬角斗場的內部裝飾也十分考究,大理石鑲砌的臺階還有花紋雕飾。在第二、三層的拱門里,均置有白色大理石雕像。競技場的底層下面還有地下室,用作逗留和安置角斗士,還有關野獸的籠子。不用時,這些地方,都用閘門封閉。角斗時,表演者被由機械操作的升降臺帶上場。</p><p class="ql-block">角斗場通常是露天的,但若是在雨天或在艷陽高照下,則用巨大帆布遮蓋場頂,工程由兩組海軍來操作。他們也常常參加角斗場舉行的海戰表演。</p><p class="ql-block">羅馬角斗場的材料用大理石以及幾種巖石建成,墻用磚塊、混凝土和金屬構架固定。部位不同,用料也不同,柱子墻身全部采用大理石壘砌。</p> <p class="ql-block">《頌書》里記載了一位朝圣者的話:“只要大角斗場屹立著,羅馬就屹立著;大角斗場頹圮了,羅馬就頹圮了;一旦羅馬頹圮了,世界就會頹圮。”但是,大角斗場卻不斷遭到地震破壞。公元217年,角斗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斗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角斗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筑物并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后來干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角斗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圣地,并對其進行保護。直到如今,每年約翰·保羅二世教皇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雖然這種說法缺乏根據,畢竟阻止了進一步被掠劫。不過,它一直被荒廢著,“表演”區和看臺上長滿了野草雜樹,竟有植物學家因此寫出了兩本植物學專著。</p> <p class="ql-block">在歷經2000年的風霜,人們所見到的角斗場盡管破敗不堪,但殘留建筑的宏偉壯觀,仍讓人們為往日的輝煌成就嘖嘖稱奇。</p> <p class="ql-block">提圖斯凱旋門是羅馬帝王為紀念各種重大事件而創造出的紀念性建筑物。羅馬共和時期的凱旋門建立不多,到了帝國時期,幾乎每一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都要建立凱旋門。后為歐洲其他國家所沿用。凱旋門常建在城市主要街道中或廣場上。用石塊砌筑,形似門樓,有一個或三個拱券門洞,拱肩及上楣部分裝飾浮雕。提圖斯凱旋門是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繼位的圖密善為紀念前王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羅馬論壇(Roman Forum),它位于意大利羅馬。羅馬論壇曾是古羅馬城市的中心,是古羅馬政治、商業、社會和宗教生活的核心區域 。這里有眾多重要建筑遺跡,比如元老院會堂、貞女之家等。它見證了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時期的輝煌,歷經歲月滄桑,如今成為研究古羅馬文明的重要考古遺址,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前來探尋古羅馬的歷史蹤跡。</p> <p class="ql-block">維托里亞諾紀念堂(Vittoriano),位于意大利羅馬。它是為紀念意大利統一及開國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而建 ,由朱塞佩·薩科尼設計。建筑融合古典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以白色大理石筑成,氣勢恢宏。內部有博物館、圖書館等,外部有眾多雕塑和紀念碑,是羅馬重要地標和紀念性建筑,展現意大利的歷史與文化。</p> <p class="ql-block">帝國大道是羅馬的一個重要的街道,在寬廣的帝國大道兩旁,集中了大部分羅馬帝國古都的遺跡,包括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和一些有名皇帝的宗廟,如凱撒廟等,還有紀念古羅馬歷代皇帝豐功偉績的凱旋門,如紀念君士坦丁大帝西元312年在密爾維橋上戰勝尼祿暴君而建立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特拉亞諾市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p> <p class="ql-block">羅馬的帝國大道(Via dei Fori Imperiali) 。它修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羅馬一條重要的城市干道。大道由墨索里尼下令修建,貫穿古羅馬廣場和圖拉真廣場等古羅馬重要遺址區域,其設計帶有濃厚的政治象征意義,同時也方便了現代羅馬城市的交通和游客對古羅馬遺跡的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三條街交叉口,因為噴泉前面有三條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維噴泉的“特雷維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噴泉名字的由來。許愿池噴泉是羅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藝術杰作,是羅馬境內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也因此成為羅馬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許愿池總高約25.9 米(85英尺) ,高19.8米( 65英尺)寬,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波塞冬雕像,駕馱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都不一樣,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p><p class="ql-block">許愿池噴泉的主體在海神的前面,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匯集于一處。同時他也是著名電影《羅馬假日》的拍攝場景,尤其傍晚的時候來看,加上燈光和昏黃的天色,真的百聞不如一見的美。</p><p class="ql-block">這個雄偉的噴線雕刻敘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波塞冬宮,背景墻頂部裝飾教皇徽章,上面教皇的三重冠象征天堂、人間、地獄,兩把天堂的鑰匙,中間立著的是海神波塞冬,旁邊守護著的則是兩位水神。</p><p class="ql-block">教皇冠下面站著四位少女,是群雕《四季女神》,分別代表四季。左邊第一位手持水果代表生機盎然的“春季”,第二位女神手拿麥穗代表金黃的“夏季”,第三位女神手舉葡萄酒代表豐收的“秋季”,最后一位女神提溜著枯萎的樹枝代表凋零的“冬季”。四季女神下面2幅浮雕,左邊是少女指出地上噴涌出泉水的位置,所以這個噴泉也稱“少女噴泉”。</p> <p class="ql-block">噴泉建筑完全采左右對稱,中間圓拱門下碩大貝殼之上立有一尊被兩匹駿馬拉著奔馳的雄壯海神波塞冬(希臘語:Ποσειδ?ν、英語:Poseidon)塑像,他駕馭著馬車并指揮著兒子特里同(特里同上半人形,下半魚形)控制烈馬,左邊的狂放不羈右邊的溫順安詳,分別象征洶涌與平靜。海神像是1762 年由雕刻家伯拉奇(Pie- tro Bracci)設計。在海神的左右兩邊各立有兩尊水神,海神左邊的女神腳下水罐傾倒,水在流淌寓意富裕。右邊的女神右手提著水碗,一條蛇正在暢飲寓意健康。噴泉主體部位的大理石海神雕像栩栩如生,細微處如海馬們拉著的碩大的貝殼也處理得相當精美。</p> <p class="ql-block">許愿池是力量的象征。羅馬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背對噴泉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幣就可以許三個愿望,但其中的一個必是“再回羅馬”(Fa ritorno a Roma)。</p><p class="ql-block">許愿池也是愛情的象征,傳說當情侶一起向池中投入硬幣,愛情就會永恒。很多旅游者在噴泉邊排著隊往里拋硬幣就是被這座城市迷住了的證明。</p> <p class="ql-block">萬神廟(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神廟是古羅馬人膜拜眾神的廟宇,曾是現代的結構技術出現以前世界上室內空間跨度最大的建筑,建于120年—124年,平面呈圓形,頂部大穹頂直徑達43.3m,頂端高度43.3m,穹頂中央開一8.9m直徑的大圓洞,頂光照亮神廟內部,顯得宏偉壯觀并帶有宗教神秘氣氛,穹頂以混凝土澆筑而成,底部厚6m,頂部厚1m,為減輕自重,穹頂內表面形成網格狀方形凹格,同時也起著一種裝飾的作用,大廳中心地面微凸,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拼成圖案,支撐穹頂的墻厚達6.2m,沿墻均布7個壁龕,正中為一個大門廊,門廊有三排列柱,柱身用紅色花崗石,柱頭以白色大理石制成,采用科林斯柱式,形象莊重肅穆。</p> <p class="ql-block">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圣人,廳中有多座祭臺。右面開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給圣尼各老顯圣的畫像。第二座祭臺上有圣母領報像,為名畫家梅樂索的杰作,其左右還有兩尊天使石像,由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臺因壁畫剝落,無從考證。祭臺后面是意大利開國皇帝埃馬努埃爾陵墓。第四座祭臺上有羅西雕刻的圣亞納與圣母童年時的塑像。第五座祭臺名為“仁愛圣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正中祭臺之后,還有“十字架祭臺”和“圣母石像”祭臺,后者下面則是著名畫家拉斐爾墓,簡單而又樸實,上面刻著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碑文。墓兩側有兩個小壁龕,曾置有拉斐爾及其未婚妻瑪麗亞·比必娜像,現已不存。由石像祭臺往前,是意王翁貝托與皇后瑪爾蓋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設計。這里還有圣女依尼斯祭臺和圣若瑟祭臺,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羅西1550年的作品。在左右墻上還有耶穌圣誕與“三王”來朝壁畫和圣若瑟夢游與逃往埃及的浮雕等。</p><p class="ql-block">雖然萬神廟是獻給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過古羅馬最偉大的兩位英雄的銅像,即愷撒和奧古斯都(屋大維)。皇帝們也曾經在廟里舉行過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動。</p> <p class="ql-block">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位于意大利羅馬歷史中心區,是羅馬最美麗的廣場。廣場的輪廓是一個寬闊的橢圓形,正好與阿戈納利斯競技場的形狀相配—廣場的名稱就源于該競技場—擁有30,000個座位的大型運動場,由圖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1644年,廣場經歷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此項舉措產生的最主要紀念物是伯尼尼設計的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位于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和位于中</p><p class="ql-block">心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河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征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p> <p class="ql-block">這是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 ,位于意大利羅馬。它始建于公元135 - 139年,最初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 。后歷經多次改造,在中世紀成為軍事要塞,還曾作為教皇的避難所。城堡外形呈圓形,擁有厚重的石墻和塔樓。其頂部的天使雕像尤為著名,相傳在黑死病肆虐時期,大天使米迦勒現身于此,持劍驅散瘟疫。如今,圣天使城堡是重要的歷史遺跡和旅游景點,內部藏有豐富的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江永县|
洱源县|
社旗县|
奈曼旗|
保德县|
镇江市|
安泽县|
临朐县|
基隆市|
革吉县|
武胜县|
盐城市|
隆子县|
岳西县|
建湖县|
茂名市|
泾川县|
双峰县|
亚东县|
云龙县|
邓州市|
三原县|
汽车|
舞阳县|
栾城县|
潍坊市|
临泉县|
清丰县|
汝城县|
南澳县|
广饶县|
桐庐县|
伊川县|
岳西县|
诸暨市|
乌拉特中旗|
潞城市|
丽江市|
巫溪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