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City?walk(城市漫步)鼓樓--國子監,順訪史跡大鐘亭、欽天山、明清十廟遺址、國子監遺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京鼓樓前集合</p> <p class="ql-block">鼓樓概述:</p><p class="ql-block">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據《鼓樓區文物志》稱其為全國鼓樓之冠。鼓樓所處地原名黃泥崗,坐東北面西南,明時鼓樓是用以迎王、選妃、接詔等大典大慶,平時用以晝夜報時。</p><p class="ql-block">鼓樓建筑含上下兩層。下層臺墩,長44.04米,寬22.60米,高8.80米,中間并列三道拱門貫通前后,左右兩端各筑券頂樓梯通道,以供上下。上部為木結構的殿宇建筑,規模與樓座同大,滴水直落臺座之外。</p><p class="ql-block">鼓樓的位置為大明京城的方位中心。鼓樓距朝陽門(今中山門)、儀鳳門、聚寶門(今中華門)基本為幾何狀的等距離。以鼓樓為原點,分別與中山門、中華門兩條延線的夾角為60度(士5度),這兩條延線與獅子山中點</p><p class="ql-block">分別形成的夾角各為150度(士5度),在區塊上體現出明代南京城不規整中的規整布局。</p><p class="ql-block">在鼓樓建成的同一年,皇太孫朱雄英與其奶奶馬皇后先后去世。</p><p class="ql-block">鼓樓上層結構與鼓具在明末清初時已無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7年鼓樓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十一月初一抵江寧(南京),初二就上登鼓樓,視察大明南京的格局。在離寧時留下圣喻,囑咐兩江官員奉公愛民。時兩江總督王新命與屬下將皇帝南巡圣諭勒石成碑,立于樓閣之中,稱之戒碑。正面碑文二十行,滿行四十四字,楷書。碑陰刻王新命等大小二十名參與立碑官員的官銜和姓名。并起建閣樓以尊護。鼓樓樓名由此亦為“碑樓”,亦名“戒樓”。(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巡“圣諭碑“</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對中國清代的發展與鞏固作出重大貢獻的一代明君,他為了根治黃河、了解民情、整頓吏治,于1684年至1707年間先后舉行6次南巡,其中第一次南巡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到達江寧(南京),初二日他登上鼓樓臺座(當時明朝建造的鼓樓二、三層大殿已在明末清初焚毀坍倒,殘存臺座)憑高遠眺、前瞻鐘山、后瞰石城縱覽金陵歲月,龍蟠虎踞之勢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初四時玄燁返京起程,兩江總督王新命率眾官員以及數十萬百姓到長江邊焚香跪送,場面可謂是盛況空前。見到這個場面,康熙皇帝非但沒有高興,相反憂心忡忡,于是靠岸停船將主要官員召見上船,康熙告誡在場的官員應當“潔已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也就是要他們廉潔自律,愛惜人民,弘揚正氣,多體察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辦些實事。事后,兩江總督王新命等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圣諭刻石,樹碑于鼓樓臺座正中,并重建樓保護,所以重建后的鼓樓命名為“碑樓”。因碑文內容是皇帝對官員們的告誡故又稱該碑為“戒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諭碑碑身高3.20米、寬1.43米、厚0.38米;碑額高0.9米、寬1.56米、厚0.49米,中刻篆書“圣諭”2字,碑文皆用楷書。碑四周圖案均為多姿多態的盤龍穿云。龜趺高1.24米、長2.15米、寬1.5米。甚為精奇。</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圣諭碑】,記載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為了根治黃河、了解民情,整頓吏治,于十一月初一到達江寧(南京)巡視。初四日,康熙啟程返京,數十萬民眾夾岸歡送,各級官員著朝服跪送,從七里洲直達燕子磯,呈現出【亙古未有之盛典】。</p><p class="ql-block">目睹如此排場和氣派,康熙不悅反憂,他告誡官員:盡管江南富裕,但要學北方的淳樸,不能追求享受做表面文章,應潔已愛民,奉公守法,懲治腐敗,弘揚正氣,體察百姓的實際困難,做到本分務實,使百姓生活有保障,人心穩定,以不辜負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次年,兩江總督王新命著人將【圣諭】刻石,豎碑于鼓樓臺座正中,并建樓保護。因碑文內容是皇帝對官員們的告誡,故該碑亦被稱為【戒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5年,南京市鼓樓區將【戒碑】作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旨在傳承反腐倡廉歷史文化,推動廉政文化建設,增強廉政文化的親和力、滲透力和感染力。使廉潔觀念深入人心,讓廉政文化滲入日常生活,形成以廉為美、以廉為樂、以廉為榮的社會風尚。</p> <p class="ql-block">大鐘亭:</p><p class="ql-block">位于鼓樓廣場東北角,重檐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鐵柱支撐的大鐘亭,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鐘懸在梁下,古色古香,輕巧雅逸,與西側三姑殿組成景點。</p><p class="ql-block">大鐘系紫銅澆鑄,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四萬六千斤。鐘的頂部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梁上飾以云紋和波浪紋。上鑄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的銘文(即1388年鑄),鐘質精形美,聲音宏亮。原鐘樓位于鼓樓西高崗,于清初康熙年間倒塌,二鐘墜地,立者咸豐年間被毀,臥者于光緒十五年(1899年)由江寧布政使許振祎在此建亭懸掛,遂稱大鐘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鐘亭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前往欽天山</p> <p class="ql-block">欽天山,曾先后名雞籠山、龍山、雞鳴山、北極閣。</p><p class="ql-block">山高60余米,東連九華山,西接鼓樓崗,北近玄武湖,為紫金山延伸入城余脈。</p><p class="ql-block">春秋戰國時期,以其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雞籠山。</p><p class="ql-block">劉宋初年(421年),黑龍屢現玄武湖,遂改名龍山。</p><p class="ql-block">劉宋時期曾在山頂建立史上第一個日觀臺,以觀天象與測風候。祖沖之曾在此對天文、歷法、圓周率進行推算;南朝齊高帝蕭道成曾于此就讀雷次宗開設的學館。</p><p class="ql-block">南朝齊武帝到鐘山射雉至此聞雞鳴,故改稱雞鳴山(清.余冰碩《金陵覽古》)。</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八年(1385)設觀象臺于山上,又名欽天臺。山亦更名欽天山。</p><p class="ql-block">清代建“萬壽閣”、“御碑亭”于其上,因亭閣均位于明代真武廟后上方,故稱北極閣。</p><p class="ql-block">清建“萬壽閣”、“御碑亭”,咸豐三年(1853年)被太平軍焚毀。同治十年曾(187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勛設指揮所在北極閣,遭江浙聯軍炮轟,毀損嚴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27年,竺可楨在此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同年建立中國近現代第一個國家氣象臺——北極閣氣象臺。(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思亭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思亭:唐宋時期,張九齡、李白、李商隱、李煜、王安石等詩人,徜徉于雞籠山麓、玄武湖畔,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明十廟遺址:</p><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都在雞籠山下建有十余座廟宇。</p><p class="ql-block">據楊松濤《金陵往事摭談》:</p><p class="ql-block">明初在雞籠山下建有十二座廟,分別是:帝王廟(14帝36臣)、功臣廟(主祀徐達等6王;從祀馮國用等15侯)、漢武安王廟(關羽)、蔣忠烈廟(蔣子文)、曹武惠王廟(曹彬)、衛忠肅公廟(元臣.福壽)、劉忠肅王廟(劉仁瞻)、卞忠貞公廟(卞壸)、祠山廣惠王廟(西漢治水.張渤)、真武廟、都城隍廟、五顯靈官廟。</p><p class="ql-block">十廟至明后期已頹。太平天國時,諸廟蕩然,唯留伏羲神農黃帝三皇廟。</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四年(1888) ,時任江寧布政使的許振祎在雞鳴山北極閣左邊重建了十廟,與明初“十廟”的奉祀有很大的不同,改為只奉祀王導、陶侃,溫嶠、卞壸、謝安、曹彬、韓世忠、徐達、常遇春及曾國藩十人,即所謂"共祀皆有名德于金陵者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進香河因此而生,也因此而名。(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走進南京世界文學客廳</p> <p class="ql-block">南朝·文學館舊址</p><p class="ql-block">公元439年左右,宋文帝命司徒參軍謝元,在建康(今南京)雞籠山下,建立中國首個文學館,召集學生講授研討文學,開世界文學分科教育之先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十竹齋舊址</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紀初,著名出版家胡正言在南京雞籠山下,建室名“十竹齋”,刊刻《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創世界套版彩色印刷技藝之高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學客廳”位于紫金山入城余脈古雞籠山下東南角,北極閣東麓,南京北京東路37-5號院。“世界文學客廳”占地三千平方米, 11米高的主樓展館分為上下兩層,分設“文脈”“文碼”“文樞”三個主題展區,配合院落內“文房”“文創”共五個展項,體現古都文韻傳承與創新空間的設計寓意。這里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和明朝“十竹齋”所在地。自越王勾踐建越城以來,南京歷經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民國,千年文脈,綿延不絕,有超過1萬部文學作品寫作于南京或者與南京有關。2022年4月24日,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正式對外開放。42個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是第29個,以文學為紐帶,世界文學客廳為文學愛好者和公眾展示了南京文學之都的獨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國子監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南京建立的國家最高學府,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國立大學。其占地面積很大,東起小營,西達進香河,南至珍珠橋,北及雞籠山南麓,現東南大學一帶是它的主要部分。由于讀書人經國子監苦讀、取得做官的資格以后才可以成為“賢人”,所以國子監所在的街道被稱為成賢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太祖朱元璋對教育十分重視,大力發展官學。早在明朝建立前三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就將元朝集慶路學改為應天府學(在今夫子廟)。洪武十四年(1381年)移學于雞籠山前,更國子學為國子監。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就是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的。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云中漫步老師提供文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成賢街:北起北京東路,南止珠江路,長約1千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下詔在雞籠山(今雞鳴山)南建國子學,次年改稱國子監,為明朝最高學府,亦為當時世界最大高等學府之一。時人認為讀書人經國子監深造,即成為“賢人”,可入仕為官,故將國子監旁監生常走的街巷謂之成賢街。路側有民國時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本部)、國民政府教育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舊館)和現代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故居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藁城市|
长武县|
敦化市|
马关县|
伊通|
修水县|
保靖县|
中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平阴县|
昭觉县|
中方县|
阿克苏市|
龙南县|
隆化县|
伽师县|
冕宁县|
常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郧西县|
丰县|
开封市|
鄱阳县|
宝鸡市|
麻江县|
肃宁县|
札达县|
浮梁县|
乃东县|
吉首市|
万山特区|
彰武县|
莱阳市|
丹寨县|
保康县|
泽普县|
诸城市|
四子王旗|
清河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