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畫冊-各界人士(1)

軍哥嘹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臧伯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臧伯平(1913年6月—2005年10月4日)漢族,又名臧樹棠,河北唐縣人。北平民國大學畢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教育部副部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石家莊市副市長、市長,1952年任河北省建工局局長,1954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七局局長,1958年任北京航空學院黨委第二書記,1964年任南開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臧伯平“文革”期間遭到迫害,1973年底恢復工作,1977年任天津大學校長,1978年任南開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979年6月任教育部副部長,1982年退居二線,1995年8月離職休養。是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10月4日,臧伯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車夫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車夫,1946年出生遼寧省丹東市,為解放軍畫報社記者部高級記者,解放軍大校軍銜。1964年入伍,在部隊團、師、軍從事專職攝影工作,1971年起擔任解放軍畫報攝影記者,1980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1993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擔任過唐山大地震、華北大演習、大興安嶺滅火、赴柬埔寨維和平部隊等重大采訪任務,1996年圓滿完成了對紅軍長征路首次航拍,他還參加了‘97香港回歸’、‘98抗洪救災’、‘99澳門回歸’、建國五十周年大閱兵、全軍科技大練兵等重大事件采訪。曾代表軍隊攝影家參加過“中國一日”、“北京一日”、“上海一日”等大型攝影活動并取得優異的成績。特別是2002年他做為特派隨軍記者隨中國海軍編隊首次環球航行,橫跨三大洋、五大洲,訪問了十個國家,歷時130余天,他不顧長時間航行的顛簸勞累,以飽滿的激情,拍攝了幾萬幅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攝影作品和軍史資料,受到了總政治部的嘉獎。2008年著名攝影家、解放軍畫報社高級記者車夫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8年4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遺體告別儀式于4月11日10時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大禮堂舉行。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波兒女士</p> <p class="ql-block">陳波兒,1910年出生,原名陳舜華、陳佐芬,廣東潮州市潮安人,演員,人民電影事業的組織和領導人。代表作品有《馬門教授》《新木馬計》《俄羅斯人》《趙一曼》《白毛女》《中華女兒》《民主東北》等。1929年,在上海藝術大學讀書時加入上海藝術劇社,從事左翼戲劇活動,主演了《街頭人》《梁上君子》《炭坑夫》等劇。1934年,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電影處女作《青春線》,后與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獲得好評。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創造了一個正直、愛國的小資產階級女青年的鮮明形象。1937年8月,在南京由李克農、葉劍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率團抵重慶,廣泛宣傳八路軍在戰區及敵后抗敵及生活情況。1943年,導演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1946年,受派前往參加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創建工作,任東影中共總支書記兼藝術處處長。1947年,主持拍攝了《民主東北》17輯,其中收輯了由她編寫的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并領導攝制了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51年11月9日,因心臟病突發在上海去世,終年41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道安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懷愷先生</p> <p class="ql-block">陳懷皚(1920年9月23日—1994年11月28日)原名鄭衍賢,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畢業于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今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男導演。1950年,參演劇情電影《陜北牧歌》。195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虎穴追蹤》。1959年,與崔嵬首次攜手執導了電影《青春之歌》。1960年,與崔嵬聯合執導京劇藝術片《楊門女將》,該片獲得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1962年,執導戲曲電影《野豬林》。1975年,與謝鐵驪聯合執導電影《海霞》。1979年,獨立執導戲曲片《鐵弓緣》,該片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1981年,與謝鐵驪、巴鴻聯合執導劇情電影《知音》。1984年,執導劇情電影《雙雄會》。1986年,執導戲曲電影《朱門玉碎》。1994年11月28日,陳懷皚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1998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三岔口》上映。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鑑遠院士</p> <p class="ql-block">陳鑒遠(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江蘇寶應縣曹甸鎮人,生于江蘇淮安,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化工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鑒遠1940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獲得美國依阿華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得美國敘拉古大學博士學位;1954年任職于北京化工設計院;1965年任化工部第六設計院院長、總工程師;1978年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長;1982年任北京化工學院院長;1985年任化工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5年5月26日,陳鑒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聘之先生(中)</p> <p class="ql-block">陳聘之(1897年7月—1984年9月)字懷珍,原名陳同新,?出生于河南濟源市,軹城鎮,下雁門村。</p><p class="ql-block">幼年讀私塾,后就讀于河南省立沁陽中學。1919年,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法文專業。192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文系,畢業后受聘母校講師。1925-1937年,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和孔德中學任教。1933-1936年,出版法國文豪法朗士“白石上”等譯著,編寫、出版中國第一部法文教科書(三冊),并晉升教授。1937年,陳聘之拒絕在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北平學校任教,辭去所有教職。</p><p class="ql-block">1937-1949,被迫棄文從商,慘淡經營舊房翻新,后成為京城大房商。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市優撫工作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市勝利折實公債認購委員會副主委,北京抗美援朝捐獻委員會副主委,北京興業公司董事等職務。1951-1953年,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大量古董和文物。1955年3月1日,陳聘之及夫人經營的永泰工具廠和大生牛奶廠第一批實現“公私合營”。1957年10月,被打成右派。在他最初建立的工廠燒了五年鍋爐。1962年,陳聘之退休。1966-1976,文革期間慘遭迫害。1976年,終獲平反。1984年9月,陳聘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強先生</p> <p class="ql-block">陳強(1918年11月11日—2012年6月26日)原名陳慶三,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徐家河村,畢業于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中國表演藝術家、演員。</p><p class="ql-block">1947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留下他打老蔣》。1950年,在劇情電影《白毛女》中飾演地主黃世仁。1958年,主演喜劇電影《三年早知道》。1962年,憑借戰爭電影《紅色娘子軍》獲得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65年,主演劇情電影《路考》。1975年,出演劇情電影《海霞》。1995年,憑借電視劇?《飛來橫福》獲得第13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同年,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男演員獎。2000年,出演喜劇電影《鬼子來了》。2005年,主演家庭電影《再見最愛的人》。2008年,陳強獲得第1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終身成就獎。2009年,在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心中的經典電影形象”評選活動中,陳強獲得了“經典電影形象”大獎。2011年,由其參演的革命劇《東方》播出。2012年6月26日,陳強因病在北京安貞醫院逝世,享年94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用文先生</p> <p class="ql-block">陳用文(1918年4月—2007年10月19日)曾用名陳祖杭,江蘇南京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顧問。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11月任全總執委會常委,全總工運史研究室主任。1981年6月任全總法律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10月任全總書記處書記。1982年5月任全總顧問(副部長級)。1984年12月離職休養。2007年10月19日,陳用文同志(部長級醫療待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肇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成思危先生</p> <p class="ql-block">成思危(1935年6月11日—2015年7月12日)出生于北京,湖南湘鄉人,漢族,民建會員,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7],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成思危于1952年9月—1954年8月就讀于華南工學院;1954年9月—1956年8月就讀于華東化工學院;1956年9月—1957年11月任職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沈陽化工研究院;1958年1月—1973年3月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專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1973年4月—1981年8月任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程師;1981年9月—1984年3月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后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4年4月—1988年1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科技局總工程師;1988年12月—1993年10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科技研究總院副院長、總工程師;1993年1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副總工程師;1994年4月—1997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副部長;1995年1月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11];2002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9月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院長;2002年12月—2007年12月任中國民主建國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2008年3月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潛先生</p> <p class="ql-block">程潛(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9日)字頌云,漢族,生于湖南醴陵官莊,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民革成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時期歷任廣東大元帥府陸軍次長,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湖南、河南省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解放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8年4月9日,程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遠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思遠(1908年8月—2005年7月28日)廣西賓陽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羅馬大學研究生畢業,政治學博士。青年時代投筆從戎。他捭闔縱橫于蔣介石、李宗仁之間,參與籌劃了反蔣、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逼蔣下野、與共產黨和談等重大歷史事件,在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10年間,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程思遠兩赴歐洲牽線搭橋,為李宗仁回歸大陸作了充分的準備。最后又與李宗仁一起,從海外歸來。著有《蔣李關系與中國》、《李宗仁先生晚年》、《政壇回憶》、《政海秘辛》、《白崇禧傳》、《我的回憶》。2005年7月28日,程思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硯秋夫人果素英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硯秋夫人果素英。果素瑛(1904—1986年)原名果秀英,京劇大師程硯秋的夫人。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藝術事業,教子匡夫,持家謹慎,作出不少貢獻。以其清廉的操守,剛正的為人,受到文化界、戲曲界的尊重,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23年4月26日,程硯秋與果素瑛在北京前門外取燈胡同同興堂飯店舉行結婚大典。原名果秀英,素瑛名為與程結婚后程的恩師羅癭公所改。梨園之后,父親果湘林工旦角,母親余素霞是晚清同光十三絕之一余紫云的女兒、余叔巖的大姐。果素瑛全力支持丈夫的藝術事業,教子匡夫,持家謹慎,做出不少貢獻。以其清廉的操守,剛正的為人,受到文化界、戲曲界的尊重。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8月,果素英病逝于北京報子胡同宅邸,享年82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硯秋先生</p> <p class="ql-block">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出生于北京,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北京人,中國京劇男演員,工旦角。1910年,從榮蝶仙學藝。1914年,取藝名“艷秋”。1919年,由羅癭公為其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拜梅蘭芳為師。1922年1月,組建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劇《梨花記》《花舫緣》等劇目。1923年,首演京劇《花筵賺》《鴛鴦冢》。1924年,演出京劇《賺文娟》《金鎖記》《青霜劍》。1925年,首演京劇《文姬歸漢》。1927年,首演京劇《朱痕記》。1928年,首演京劇《梅妃》。1931年,首演京劇《荒山淚》《春閨夢》。1932年,改藝名“艷秋”為“硯秋”。1935年,首演京劇《亡蜀鑒》。1940年,首演京劇《鎖麟囊》。1941年,首演京劇《女兒心》。1946年,為兒童福利基金會演出義務戲。1949年,開始考察地方戲曲音樂。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戲曲音樂考察報告書》。1952年,憑借京劇《三擊掌》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同年,首演京劇《祝英臺》。1953年,7月至8月份,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任慰問團第一總分團副團長,深入前沿陣地為志愿軍演出??。1958年3月9日,程硯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4歲。黨組織批準同意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魯安先生</p> <p class="ql-block">董魯安(1896-1953)蒙古族。又名于力,別號東巒。河北宛平人。青年時代在北京高等師范讀書,接受進步思想影響,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畢業后,留校任附屬中學教員。1923年入北京師范大學做研究生,1925年畢業。先后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副教授、河北省立天津女子師范學院國文系教授、北京私立燕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對文學佛學均有研究。曾組織過進步團體"工學社",出版《工學雜志》。"七·七"事變后,他經常揭露日寇的黑暗統治,掩護進步青年的抗日活動,曾遭日偽軟禁兩個月,在學生的聲援下才得以脫險。1942年以聲言遁入空門為名離開北平,到晉察冀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歷任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邊區參議會副議長,解放區救濟分會主任,華北大學二部副主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1953年8月20日,董魯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杜榮佩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方曉宇先生</p> <p class="ql-block">方曉宇(1952年7月-—2010年5月13日)漢族,河北蠡縣人,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在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5月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曾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黨組副書記。1994.02--1997.08,中共河南省安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其間:1993.09-1996.03在天津大學研究生院管理工程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1994.09-1995.01在中央黨校體改班學習)1997.081997.12,中共河南省安陽市委副書記、代市長,1997.12--2001.01,中共河南省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2001.01--2003.12,中共河南省安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03.12--2007.03,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7.03--2007.04,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黨組副書記,2007.04—2010?.04,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黨組副書記。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2010年5月13日,方曉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陳璞如先生</p> <p class="ql-block">陳璞如(1918—1998年12月11日)山東博興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組織部巡視員,中共湖西地委組織部部長、地委書記,景德鎮市委書記,景德鎮市市長。建國后,歷任中共遵義地委書記,貴州省工商廳廳長、計委主任,貴州省副省長,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遼寧省委書記,遼寧省省長。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鐵道部原部長。1998年12月11日,陳璞如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費彝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費彝民(1908年12月22日—1988年5月18日)筆名。策人。中國著名新聞工作者。1925年畢業于北京高等法文學堂。1930年進天津《大公報》工作,翌年九一八事變時,擔任《大公報》駐沈陽通訊員,對日本侵占沈陽的經過作了及時報道。1932年春任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法文翻譯。抗日戰爭期間,為保管大公報館的資財留滬,先后為“孤島”時期抗日報紙《文匯報》《譯報》《中美日報》撰寫社評。抗日戰爭勝利后,擔任上海版《大公報》副經理兼社評委員,兼任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廣州嶺南大學董事。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后任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費彝民在新聞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曾任第四、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職務。他在處理香港事務、增進國際友誼、聯絡和團結海外同胞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積極幫助許多學者、藝術家、運動員返回內地?。1988年5月18日,費彝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馮仲云先生</p> <p class="ql-block">馮仲云(1908—1968年3月17日)江蘇武進人,東北抗日聯軍將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數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南滿巡視員、省委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建國后,歷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水利部、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兼華東水利學院院長,曾當選為“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49年馮仲云出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在他的努力下,許多烈士遺孤得到了最妥善的安置和最好的教育。1952年馮仲云任北京圖書館長,對圖書館事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其所保留的新善本(包括老解放區的革命文獻、革命領導人手稿名人手稿)至今仍是國圖的瑰寶。1954年至1968年馮仲云在水利電力部任副部長,任內為新中國的水電業解決過許多重大科研課題,培育下大批英才。1968年由于長期為革命奔波,積勞成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受到迫害,1968年3月17日,馮仲云在北京逝世,終年6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傅義仙女士:1923 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沔陽,1949年5月參加工作,1954年10月入黨,曾在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省紀檢工作,擔任過人事部、國務院編制委員會委員,1984 年離休后到中共中央老干部局工作。原黑龍江省省委書記李立安的夫人。</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18日,傅義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高桂滋先生</p> <p class="ql-block">高桂滋(1891—1959年1月6日)字培五,陜西定邊人。曾任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四師師長。1949年拒絕去臺灣。建國后,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和參事室主任、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和參事室主任、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西北總部委員、民盟陜西省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先后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農林部副部長,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參事室主任職。1952年高變賣房產捐獻1架飛機支持抗美援朝。后任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主任、第一屆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59年1月6日,高桂滋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8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冠杰(1892—1951年10月122日)?廣東梅縣丙村聯和村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先后畢業于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四期、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曾任福建省副省長、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編纂委員兼總務科長、廣州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務委員會書記、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他由香港赴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會,參與起草新政協組織條例。是年9月21日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首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委員會委員,并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執行委員。1951年隨中南土改分團到湖南益陽參加土改。1951年10月12日,因肝癌病發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終年6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韓天石先生</p> <p class="ql-block">韓天石(1914年3月20日-2010年7月20日)遼寧省沈陽市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青年工作和紀律檢查戰線的杰出領導干部,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書記(正部長級,當時設有第一書記),北京大學黨委原書記,中共云南省委原副書記,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創始人之一、第一任理事長,離休干部。參與組織領導了北京大學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1979年3月任云南省委副書記。1979年9月,韓天石同志調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1980年9月,黨中央為韓天石同志徹底平反,撤消了五十年代受到的錯誤處分,恢復名譽。1982年9月,韓天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7年11月,韓天石同志在黨的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創辦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并任理事長。1997年,因年齡和身體狀況卸任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擔任名譽理事長。2010年7月20日,韓天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何鴻業先生</p> <p class="ql-block">何鴻業(1923年11月4日-1998年3月6日)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西莊村人。青少年時期就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38年入陜北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冀魯豫軍區營政委、團長。1947年獲翼魯豫軍區“一等功臣”稱號。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愿軍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回國后,任華北軍區司令部警衛處副主任。1958年畢業于解放軍政治學院。后歷任北京衛戍區后勤部政委、政治部副主任和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鐵道兵后勤部政委、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兼后勤部部長。1955年,何鴻業被授予上校軍街,并榮膺三級獨立勛章、解放勛章,1993年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1998年3月6日,何鴻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洪深先生</p> <p class="ql-block">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學名洪達,號伯駿、淺哉,字潛齋,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江蘇武進人。洪亮吉的第六世孫, 中國男導演、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劇作家、導演藝術家、文藝理論家,中國電影、話劇的開拓者、抗戰文藝先鋒戰士。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1916年赴美留學陶瓷工程,1919年進入哈佛大學接受戲劇訓練。1924年投身于中國的電影事業,次年,在《東方雜志》上發表了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申屠氏》。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49年參加了第一屆世界和平代表大會。洪深是集編劇、導演、表演于一身,是中國影劇界罕見的全才。一生創作電影劇本38部,創作與翻譯話劇劇本55部,導演電影9部,導演話劇55部,著有影劇理論專著《洪深戲劇理論文集》《電影戲劇表演術》等12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洪深在復旦大學教書,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面,力邀他“出山”,擔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他還歷任中國人民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理事,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在周總理的領導下,積極從事中外文化交流事業,并為之盡心竭力,鞠躬盡瘁。1955年8月29日,洪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寶林先生</p> <p class="ql-block">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出生于天津市,著名相聲大師。1929年,拜師嚴澤甫學習京劇。1939年,開始給師父朱闊泉捧哏,在天橋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臺表演相聲。1949年7月2日,列席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首次為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表演相聲?。新中國成立后,侯寶林同孫玉奎、羅榮壽等人發起成立“相聲改進小組”,凈化舞臺語言,改革表演陋俗,關注現實生活,歌頌新事新風。他整理、創作和表演的《關公戰秦瓊》《改行》《戲劇與方言》《戲劇雜談》《賣布頭》《醉酒》《夜行記》等作品家喻戶曉,成為相聲藝術的經典之作。1955年1月,侯寶林創作的相聲《夜行記》獲中國曲藝研究會頒發的“優秀曲藝作品獎”。1960年7月22日,在北京參加第三次全國文代會。當選全國文聯委員。1974年8月,由毛主席親自提名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7月,正式宣布退出舞臺,專門從事相聲藝術研究工作。1987年3月24日,在北京出席全國人大六屆五次會議,并任主席團成員。侯寶林是新中國曲藝事業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領者,是二十世紀中國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杰出的語言大師。他還注重培養年輕一代,一些活躍在相聲舞臺的名家都是他的學生。他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北京大學兼職教授。1993年2月4日,侯寶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德寶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侯德寶(1922年8月11日—2009年4月26日)河北省靈壽縣寨頭鄉牛莊襯人。1937年10月于陳莊鎮參加八路軍,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第3游擊司令部文書。1938年5月任第3游擊司令部見習參謀,第4軍分區9大隊司令部見習參謀。1938年11月于晉察冀軍區供給部供給訓練隊學習,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3月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平井定獲孟游擊支隊供給處會計股長,1941年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第30團供給處副主任,1942年1月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8區隊供給處主任,1943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第30團供給處主任,1945年8月任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供給處副處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等戰役戰斗。1945年10月任晉察冀軍區野戰第3旅供給處處長,后改為第10旅供給處處長。1949年3月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64軍第19O師供給處處長,1949年9月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64軍供給部副部長。參加了大同、應縣、懷來、保北、清倉、正太、石家莊、新保安、清風店、平津等戰役戰斗。1951年2月奉命入朝作戰,參加了第五次戰役、西線防御、西海岸反登陸防御等戰役戰斗。1951年11月任志愿軍第64軍后勤部部長。1953年5月任總后勤部運輸部訓練處處長回國后,任總后勤部汽車拖拉機學校副校長,總后勤部運輸部訓練處處長,1964年3月任總后勤部鎮江汽車學校校長,1968年1月任北京衛戊區后勤部部長(副軍職)。1979年10月任北京軍區后勤部副部長。1983年3月任北京軍區后勤部政治委員。1986年10月離職休養,是北京軍區聯勤部正軍職離休干部。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抗美援朝二級勛章和二級功勛榮譽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獨立功勛榮譽章。2009年4月26日,侯德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候維煜先生</p> <p class="ql-block">侯維煜(1913-1979年3月30日)山西省交城縣柰林村人。號光烈,曾化名王字禮、劉崇信、侯少青,1934年5月,侯維煜考入北平朝陽大學經濟系。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苑駐軍兵運工作。1935年任朝陽大學黨支部書記、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隊區隊長,組織抗日書報社。參與組織“一二·九”學生運動、抗日救亡運動。民國25年(1936),調任中共北平市委東區干事。當年秋,調山西旅平同學會,負責黨團工作。1937年春,任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隊組織干事,代表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隊參加華北救亡運動。同年8月,回山西任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隊省隊長。10月,奉北方局指示,回交城以犧盟會為掩護,組建中國共產黨交城縣第一個黨支部。隨后,調任中國共產黨太谷縣委書記、太谷人民武裝部自衛軍政委、八路軍晉冀豫軍區獨立支隊政委、二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師十旅政委。1939年,任晉冀豫獨立游擊支隊三大隊政治委員,在晉冀豫軍區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年后入延安軍政學院和中央黨校一部學習。1944年春,任中央黨校六部組教科長、副主任,校部教務處副主任。1947年初,侯維煜率領中央黨校土地改革工作團,參加陜西葭縣和山西崞縣、代縣的“土改”運動,隨后,任中國共產黨晉綏分局六地委書記兼六分區政委。“土改”期間,侯維煜所作的“土改”工作報告,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重視和贊揚。北京解放后,侯維煜擔任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教務處副主任、主任、教育長。1952年初,侯維煜擔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秘書長。1953年3月,調任馬列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黨委第二書記,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書記處書記、第一書記。1956年,侯維煜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維煜繼續受到迫害。但他堅信自己的主張和工作方向是正確的。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侯維煜得到平反昭雪,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3月30日,侯維煜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滑田友先生</p> <p class="ql-block">滑田友(1901—1986年2月19日)原名庭友,字舜卿,中國現代雕塑家,江蘇淮陰人。1918年,滑田友考入江蘇省第六師范。1924年畢業,并先后在宿遷縣第一小學和高郵縣第一小學任教。1933年,滑田友赴法學習美術。1936年,其創作的雕塑作品《沉思》獲得巴黎春季藝術沙龍美展銅獎,同年,受徐悲鴻之邀回國。1948年后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建國后,滑田友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9月23日,雕塑家、后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滑田友寫信給北京市建設局領導,建議在天安門廣場建一個雕塑建筑合組的紀念碑。滑田友提出,這個紀念碑的上部,由雕刻家做一個工、農、兵或工農的巨大群像,下部的臺座四周嵌入革命事跡的浮雕。“建筑和雕刻皆要盡可能應用中國民族性的特色”,“上部巨大的群像以鑄銅為優,上面可以貼金,下部全用白石(白玉石或白色大理石),而其形式最好和華表及橋欄以及宮內各部調和”。?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1986年2月19日,滑田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黃永均先生,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焦乃積先生</p> <p class="ql-block">焦乃積(1931—2005年12月9日)黑龍江省肇東市人,1947年入伍,后參加抗美援朝,歷任俱樂部主任、師文工隊隊長,原鐵道兵政治部宣傳部創作員、原鐵道兵政治部文工團歌舞團團長及總團副團長。因軍委撤銷鐵道兵編制于1982年離休,1986年被聘為中央電視臺文藝部藝術指導,連續7年春節晚會的總體策劃和藝術指導。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作者之一。寫有90多個小品。作為一名軍旅作家,曾多次立功和受獎,1988年獲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老有所為精英"獎。他把自己的畢生獻給了所熱愛的藝術事業,同時也得到了業內同仁及廣大藝術愛好者的認同,被公認為小品藝術的開拓者。2005年12月9日,焦乃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靳云漢先生(1906年1月16日-1986年9月16日)靳云漢在1980年4月至1983年4月期間擔任吉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86年9月16日逝世,享年80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經叔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經叔平(1918年7月—2009年9月14日)漢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優秀代表,全國工商聯的杰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中國民生銀行名譽董事長。1998年9月當選為臺灣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經叔平是第二屆、三屆、四屆、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六屆、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中國民生銀行名譽董事長,兼任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副會長、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顧問。2009年9月14日,經叔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9月22日,經叔平同志的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凱豐先生(原名何克全)</p> <p class="ql-block">凱豐(1906年2月2日—1955年3月23日)原名何克全,江西萍鄉人,是一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戰士,一生先后主要從事共青團工作和理論宣傳工作,是黨杰出的理論宣傳家。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黨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代部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前后,凱豐同志于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沈陽市委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1月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1952年9月,凱豐同志調北京工作,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院長。1955年3月23日,凱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49歲。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藍公武先生</p> <p class="ql-block">藍公武(1887年1月23日—1957年9月9日)字志先,筆名知非,廣東大埔人,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中國大學教授,生于蘇州。早年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后成為研究系的重要成員,時人稱他和張君勱、黃遠生為梁啟超門下的“三少年”。近代中國的曲折歷史和他個人的坎坷經歷,使他深深懂得了唯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的真理,從而在兩個中國之命運決戰的前夕,毅然進入解放區,以黨外布爾什維克的姿態為新中國而奮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后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57年9月9日,藍公武在北京逝世,享年70歲。中共中央依據藍公武生前的強烈愿望,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柘城县| 灵台县| 武夷山市| 桐柏县| 察雅县| 合水县| 房产| 长治县| 东丽区| 鸡东县| 凤台县| 上犹县| 会昌县| 阳泉市| 华池县| 汝城县| 蒙自县| 赤峰市| 育儿| 自贡市| 丽江市| 即墨市| 明光市| 乐亭县| 乌兰县| 普定县| 南安市| 景东| 武威市| 西宁市| 即墨市| 盐源县| 武清区| 宿州市| 黔西县| 苍梧县| 土默特左旗| 荣成市| 外汇|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