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總結一下:</p><p class="ql-block">1.GEB和/或肺減容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術干預的最大困擾之一,尤其是對于肺質量很差/極差的患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外科現有方法,如</span>聚乙醇酸(PGA)補片、氧化再生纖維網(ORC)、牛心包補片等,無論是“袖口式”鑲嵌還是切緣覆蓋(相關研究主要用于PSP)——在GEB和/肺減容中尚不能令人滿意;</p><p class="ql-block">3.本中心原創“術中防術后漏氣新方法”(以下簡稱“新方法”)經過近一年的猶疑和蹉跎,在找到了如此這般應用的進一步依據,加之前期少量應用病例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證實,及該法之操作簡單和低成本優勢,又把我們重新拉回到這一思考和嘗試上來;</p><p class="ql-block">3.重新啟動的應用觀察之首要目標,是進一步確認“新方法”的療效可靠性和安全性——這需要由大量的連續病例應用和觀察來予以證實;且觀察與驗證是雙重的:即術中驗證+術后驗證結果;</p><p class="ql-block">4.該觀察的后續目標,是確定應用邊界,即在哪些患者,或更準確的說,只有在哪些或哪類切緣/創面上,“新方法”的實施才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由于術中發現的“非切緣/創面相關漏氣”在相當比例(主要為肺質量很差或極差)患者中的屢見不鮮,除了對全肺進行加蓋的極端做法,其他任何術中防漏氣方法,都無法期望零術后漏氣發生率——對這部分患者,有效的術后漏氣干預(如“體位加”綜合干預法)仍然是必要的補救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背景鋪墊:</p><p class="ql-block">從發現和后來第一次談論所謂“術中防術后漏氣新方法”,已不覺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了:在去年“兒童節”的那天,我們發布了一篇由包含9例連續病例的文章,以報告和證明這一新發現之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借以表達其所帶來的喜悅和興奮之情。</p><p class="ql-block">但是,近一年過去了,這個方法的后續應用和療效觀察結果如何?為何間隔這么久的時間卻沒有再提到?</p><p class="ql-block">對,今天要談論的正是這個話題:這個過程之所以值的說道一下,恰在于,它或有助于我們對無論“事物”認識過程,還是技術演進過程之曲折和漸進性的理解與了然——事實上,我們許多技術演進,也都遵循了這一邏輯或過程,如“改良的泡內粘合法”,也是歷經數年的猶疑、包括停用(有年)之后,才重新加以認識、改良和應用。</p><p class="ql-block">對“術中防術后漏氣新方法”(以下簡稱“新方法”)法演進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事實或原因有二:其一,本中心在GEB和/或肺減容術中漏氣原因及位點研究發現及初步結論,使我們對單純切緣/手術干預創面加固處理的任何方法——包括“新方法”——在防止/減少術后漏氣上的價值/作用產生懷疑和/或降低預期,因為研究中發現,有相當比例的患者,主要見于患肺質量很差或極差者,在靶病變(GEB或靶肺)切除/消除加簡單切緣/創面處理后,術中測漏所發現的漏氣位點,很多、甚至大多并不在切緣/干預創面,而常更多來自與切緣/創面無關的肺表面——多為SPB/氣腫肺組織及極度變薄的臟層胸膜自行破裂所致,且(在胸腔注水條件下)經常呈現“四面沸騰”的“熱鬧”/絕望景象。雖然我們有簡潔、有效的補漏方法,但其層出不窮仍然會帶來大量時間、體能和耐心消耗,并且常伴隨如下的無奈事實,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夠做到術中不漏氣,但術后仍有相當比例的患者還是會發生漏氣。我們對此的推測或解釋是:既然這些患者術中可以表現為四處“跑冒滴漏”的現象,那么,術后在患者用力或肺內壓增高的任何條件下,同樣的事情難道不會再次,甚至一再發生嗎?若此,僅是涉及切緣/創面處理的“新方法”,其應用價值(預期)難道不會因此而會大打折扣嗎?其二,雖然“新方法”之可行性和安全性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但要作為常規應用,還需要找到更充分的依據或理由,及對少量應用病例的進一步觀察。</p> <p class="ql-block">術中對非手術干預部位(非切緣/創面相關)漏氣的屢屢發現,一時削弱,甚至動搖了我們對于“新方法”在防范術后漏氣上的價值之信心,加之其在應用可行性上有待進一步的證據支持,導致近一年時間的猶疑和蹉跎,與此同時,GEB和/或肺減容術后漏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更滿意的解決。直到不久前我們在相關文獻中找到了如此應用的較可靠依據,同時,既往初始應用的成功案例(成功的含義是兼顧療效與安全性)也在提醒和鼓勵我們重新回到切緣處理的價值思考上來:在該法之可行性和有效性(僅指對切緣相關漏氣而言) 得到基本確認前提下,如果我們對此類患者進行切緣/創面加蓋處理,那么,通過觀察加與不加切緣/創面加蓋前后或平行對照觀察,即可了然該法在降低術后漏氣總發生率上的價值,同時也可大致了解切緣相關漏氣在術后漏氣中所占權重。</p> <p class="ql-block">術中所見非手術干預部位漏口——在一些極端患者,在消除主要目標大泡/氣腫肺組織后,這種漏口既可以四面開花,又可以層出不窮,即處理一批又一批!</p> <p class="ql-block">經過這樣一個“正-反-合”的過程之后,近期我們又重新回到起點上來:開始對GEB和/或肺減容患者以“新方法”予以術中切緣/創面加蓋。以下3個難易和風險程度各異的連續案例,再次開始顯示出其有效性,但隨著對非切緣/創面相關漏氣——其權重與肺質量密切相關——的深入了解,期望零漏氣發生率可能是不現實的。隨著研究的持續和深入,對于手術相關的這一知識盲區應會有更多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病例1:難度和風險都相對低——年輕,余肺質量比較好。</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橫斷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術后肺復張滿意,術后不漏氣。</p><p class="ql-block">CT視頻上均保留了日期顯示。</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矢狀位):</p> <p class="ql-block">術前-出院前CT對照(橫斷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肺復張滿意。</p><p class="ql-block">CT視頻上均保留了日期顯示</p> <p class="ql-block">術前-出院前CT對照(矢狀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肺復張滿意。</p> <p class="ql-block">病例2:</p><p class="ql-block">難度和風險都相對較高:年齡大,多種基礎疾病,最主要的是左肺部分毀損,右肺既是大泡減容,同時又是肺減容:</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橫斷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術后肺復張滿意,術后不漏氣。</p><p class="ql-block">CT視頻上均保留了日期顯示</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矢狀位):</p> <p class="ql-block">術前-出院前CT對照(橫斷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肺復張滿意。</p><p class="ql-block">CT視頻上均保留了日期顯示</p> <p class="ql-block">術前-出院前CT對照(矢狀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肺復張滿意。</p> <p class="ql-block">病例3:</p><p class="ql-block">風險更高,難度中等:82歲患者,SP合并巨型肺大泡,既往腦梗塞遺留下肢活動不利,及哮喘病史。</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橫斷位):目標大泡處理及術后肺復張滿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術后不漏氣。</span>出院前沒有再做CT。幾天后就出院了。</p><p class="ql-block">CT視頻上均保留了日期顯示</p> <p class="ql-block">術前-術后48小時CT對照(矢狀位):</p> <p class="ql-block">總結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GEB和/或肺減容手術干預的最大困擾之一,尤其是對于肺質量很差/極差的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外科現有方法,如聚乙醇酸(PGA)補片、氧化再生纖維網(ORC)、牛心包補片等,無論是“袖口式”鑲嵌還是切緣覆蓋(相關研究主要用于PSP)——在GEB和/肺減容中尚不能令人滿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本中心原創“術中防術后漏氣新方法”(以下簡稱“新方法”)經過近一年的猶疑和蹉跎,在找到了如此這般應用的進一步依據,加之前期少量應用病例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證實,及該法之操作簡單和低成本優勢,又把我們重新拉回到這一思考和嘗試上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重新啟動的應用觀察之首要目標,是進一步確認“新方法”的療效可靠性和安全性——這需要由大量的連續病例應用和觀察來予以證實;且觀察與驗證是雙重的:即術中驗證+術后驗證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該觀察的后續目標,是確定應用邊界,即在哪些患者,或更準確的說,只有在哪些或哪類切緣/創面上,“新方法”的實施才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由于術中發現的“非切緣/創面相關漏氣”在相當比例(主要為肺質量很差或極差)患者中的屢見不鮮,除了對全肺進行加蓋的極端做法,其他任何術中防漏氣方法,都無法期望零術后漏氣發生率——對這部分患者,有效的術后漏氣干預(如“體位加”綜合干預法)仍然是必要的補救措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树县|
宁海县|
彰化市|
丽水市|
玛沁县|
马山县|
九龙坡区|
肇州县|
东乌|
白河县|
嵊泗县|
防城港市|
鸡东县|
龙岩市|
同德县|
兴城市|
大埔县|
吐鲁番市|
南通市|
宁化县|
临海市|
江孜县|
崇仁县|
长子县|
巨野县|
靖安县|
通江县|
沙湾县|
永城市|
文化|
黔西|
惠来县|
无为县|
敦煌市|
临安市|
阿克陶县|
兴山县|
鞍山市|
林周县|
怀远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