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名為《寒食》七言絕句為唐代詩人韓翃所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寒食時節長安城美麗的景色,后兩句以寒食節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來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此詩以寒食為題,在詩中也提到了寒食,這里的寒食指的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年紀小一點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節日。但說起清明節大家絕對不會陌生,其實寒食節就在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只是隨著時間的沉淀,寒食節逐漸地不被重視了,甚至被遺忘。寒食節在農歷三月,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南朝時《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唐朝時它仍然是一個較大的節日,但已開始式微,逐漸為清明節所兼并。</p> <p class="ql-block">《黃州寒食帖》宋 蘇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馭馬踏青圖》元 王振鵬</span></p> <p class="ql-block">關于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說它起源于人們對著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和祭奠。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與重耳被迫逃亡,介子推為重耳隨行的賢士中的一人。在逃亡途中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年他們逃到衛國時,一個隨從偷光了重耳的錢財糧食逃入深山。因此重耳饑餓難耐向農夫乞討卻反被羞辱,正當重耳快被餓死的時候,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下來一塊與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湯給重耳吃,后來重耳知道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的時候,大為感動,聲稱如果有一日做了君王,一定好好報答介子推。但是當重耳結束了十幾年的逃亡生活成為晉文公之后,正好趕上周室內亂,因此“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后來,重耳封賞忠臣之時忘了介子推,因此眾人勸介子推主動請賞,但是介子推認為臣子忠心主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應該得到所謂的嘉獎,如果接受獎賞,那便是一種恥辱。因此介子推沒有像叔狐等人一樣主動請求賞賜。當晉文公想起介子推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燒而死。晉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于是將他葬在綿山,修祠立廟,并且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荊楚歲時記》注中說:“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則雨雹傷田。”</p> <p class="ql-block">實際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慣制,為懷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說法純是附會。這種附會在漢代發生后,傳播漸盛,在寒食節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影響越來越大?,F在人們解釋寒食節禁火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p><p class="ql-block">一種歸之于上古以來特定的民間信仰。古人將周天恒星分為二十八宿,東方青龍宮的角、亢二星為“龍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時期,古人認為春季龍星現于東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龍星初現之時,應該禁火。禁火之俗周代已有。禁火期間不能生火做飯,須得事先準備好食物。這種不能加熱的冷食就是“寒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寒食內宴》唐 張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月曼清游圖冊之楊柳蕩千》清 陳枚</span></p> <p class="ql-block">另一種來自于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慣制。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鉆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換季時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換取新火。當新火未到之時,須要禁止人們生火?!吨芏Y·秋官·司煊氏》中說:“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本褪侵俅簳r節,負責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搖著木鐸,警告人們禁火。后來在這一時節禁火成為習俗流傳下來。</p> <p class="ql-block">《宋太祖蹴鞠圖》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門二十四景》之《春瑦紙鳶圖》齊白石</span></p> <p class="ql-block">寒食與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時期,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而清明節大約起源于周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隋唐之前,寒食節在寒冷隆冬季節,清明節是在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的時節,此時的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界限分明。清明節與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并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當寒食節增添了掃墓和游樂的習俗時,說明寒食節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在向清明節轉化。由寒食節的禁火到清明節的祭奠的置代,是民眾在時間鄰近的條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五代時期,人們將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為清明,此時寒食節僅在清明節的前一兩日。而且寒食節的民俗活動也增加了掃墓的內容。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中主要項目之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也慢慢的開始被清明節取代。</p> <p class="ql-block">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突顯出來,以之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勢。雖然“寒食”這個名字依然存在,但是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替代,原來會的禁火寒食也被掃墓和祭祀等活動替代。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寒食這個節日了,也幾乎沒有人會在寒食節這一天禁火吃寒食了。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寒食節這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在逐漸的被人們所遺忘,也許再過許多年人們只能從文獻中了解這個曾經存在了上千年的節日了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泰顺县|
昌邑市|
鱼台县|
二连浩特市|
拜泉县|
从化市|
五原县|
中山市|
乌苏市|
新丰县|
彭州市|
黔南|
仙居县|
宾川县|
汕头市|
宜昌市|
彭州市|
涪陵区|
北流市|
安康市|
西安市|
九龙城区|
朔州市|
光泽县|
永春县|
邵武市|
晋城|
长海县|
灯塔市|
玛纳斯县|
德兴市|
黑水县|
古丈县|
开封市|
什邡市|
临泽县|
丽江市|
蓬安县|
鲁山县|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