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的1945年,中華民族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是中華民族從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緬懷先烈、致敬英雄,從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2025年,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歲月如歌,歷史留痕。八十年時光流轉,那段烽火歲月卻始終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我們以崇敬之心回顧那段不屈的歷史,向所有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獻身的英雄致敬。</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曾用名楊世煌(1918—2003),重慶合川雙槐人。1936年,年僅18歲的他投身革命,1938年3月底進入延安抗大四期四大隊四隊學習,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他成為八路軍總部戰地通訊記者團的一員,用筆記錄戰場風云,用文字激勵軍民士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此后,他投身土地改革與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他的一生,是忠誠于黨、奉獻于國的一生,是品德高尚、令人敬仰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的成長史,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他不僅是八路軍戰地記者的杰出代表,更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他的堂妹楊志(曾用名楊世芬),同樣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戰士。15歲時,她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衛生部衛校,隨后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經五次戰役、金城防御戰、上甘嶺戰役等重大戰斗。楊超倫的后代繼承了他的優良作風,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其中,他的姑娘楊虹曾擔任國家文聯《雜技與魔術》雜志社社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國情懷與時代擔當。</p> <p class="ql-block">【緬懷八路軍戰地記者楊超倫前輩】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我們以文字銘記歷史,以行動告慰英靈。楊超倫前輩為抗日戰爭、解放事業及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p> <p class="ql-block">在重慶合川區雙槐鎮,有一座氣勢恢宏的百年古宅——楊家祠堂。這座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建筑,不僅見證了楊氏家族的輝煌歷史,也承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力。</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正是從這座古宅走出的英雄人物。他的誕生地,是雙槐鎮雙槐村酢坊院子。</p> <p class="ql-block">1918年農歷四月九日,楊超倫出生于重慶合川區雙槐鎮。他自幼聰穎好學,早年就讀于雙槐小學,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合川一高。在高中期間,他深受班主任(地下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立志報國。</p> <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1936年8月,楊超倫加入重慶《人力社》;1937年5月,他又投身“重慶文化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在中共重慶地下黨負責人漆魯魚和民主人士金滿成的領導下,他不僅組織抗日活動,還撰寫文章揭露社會黑暗,宣傳抗日救亡。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新蜀報》和《人力》周刊發表了50余篇文章,其中《光明與黑暗》等作品受到廣泛贊譽。</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楊超倫被列入特務黑名單,1938年1月收到恐嚇信和警告。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于1938年2月下旬動員了5名熱血青年,經鄒韜奮、羅世文、漆魯魚、袁超俊介紹,從重慶出發,3月底抵達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八路軍總政治部,擔任戰地記者,隨一二〇師參加戰斗,同時撰寫大量戰地報道,發表于《軍政雜志社》《前線畫報》《解放日報》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解放戰爭時期,楊超倫調至東北局土改工作團,先后在東北財政干部學校、工業專科學校、東北工學院、哈工大、第一機械工業部干部學校、北京機械學院等單位擔任領導職務,為新中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在抗大學習期間的照片,記錄了他青春歲月的奮斗足跡,也見證了他從一名熱血青年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p> <p class="ql-block">軍網發表的文章中,劉亞(原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教授)高度評價了楊超倫的戰地記者生涯,認為他的作品為后人研究抗戰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b></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撰寫的戰地通訊,如《紀念七七抗戰兩周年告同胞書》《紀念“八一”南昌暴動十二周年告同胞書》等,廣泛張貼于根據地和游擊區,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p> <p class="ql-block">解放戰爭時期:楊超倫前輩隨著劉鄧郎隊渡黃河后接命令從豫西返回延安,緊接著參加東北土改團出發:楊超倫前輩從延安到東北,任東北局土改工作團團員,參與土地改革工作。為新中國的土地政策制定積累了豐富經驗。</p> <p class="ql-block">作為八路軍戰地記者,楊超倫用筆記錄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歷史瞬間,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經中國政法大學博士、云南省(昆明)財經大學老師陳玉婷查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剪影》一書中收錄了楊超倫發表于《八路軍軍政雜志》的文章,這些資料對研究抗戰歷史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是一位杰出的八路軍戰地記者和教育家。他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撰寫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戰地通訊,還在解放戰爭時期投身土地改革工作,并在教育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他的一生,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革命精神與崇高風范,為后人樹立了光輝榜樣。</p> <p class="ql-block">楊超倫的堂妹楊志,1935年出生于雙槐白院墻楊家祠堂。她自幼聰慧,15歲初中畢業后考入解放軍第12軍衛生部衛校。在北碚三花石學習期間,她得知三堂哥楊超倫已從重慶奔赴延安。1950年底,她隨部隊出川至河北,1951年作為護士入朝參戰,歷經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重大戰斗,為抗美援朝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1954年底,楊志調至地方工作,考入張家口醫學院,畢業后分配至國家糧食部。</p> <p class="ql-block">1961年,楊志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地方建設,調至中原省會省直單位工作,繼續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p> <p class="ql-block">照片的左一是楊超倫前輩的姑娘楊虹,1954年出生,自幼品學兼優,擔任少先隊大隊長,助人為樂。她曾被選派到機場迎接外賓,并在活動中與周恩來總理、劉少奇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楊虹從小熱愛寫作,文筆流暢,學習優異,小學時便跳級。15歲中學畢業后,她響應號召,下鄉至東北建設兵團,用青春和汗水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奮斗篇章。</p> <p class="ql-block">楊虹一生熱衷助人為樂,曾多次幫助哈爾濱下鄉知青就醫,并慷慨解囊,資助戰友解決生活困難。這些善舉數不勝數,充分展現了她高尚的人品與無私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幾年前,楊虹兄妹從北京來到中原省會看望姑姑楊志。在鄭東新區口味堂餐廳聚餐時,楊志后代去結賬總臺說己結過一問是楊虹悄悄結賬了,這充分彰顯展現了她體貼入微、孝順長輩的優良家風。</p> <p class="ql-block">楊虹說:“楊家老人如今只有姑姑一人,我們兄妹來看望姑姑,請她吃飯是應該的。”這番話彰顯了楊超倫家族后人的人品與素養。</p> <p class="ql-block">楊虹對同事和朋友始終關懷備至,有求必應。她的高尚人品深受大家敬重,可惜她已于兩年前離世,但她的同事至今仍懷念她。</p> <p class="ql-block">時代擔當:續寫民族復興新篇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正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從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就到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從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堅定行動,無不需要弘揚抗戰精神。新時代的“抗戰精神”,既是面對風險挑戰的勇氣,也是改革創新的智慧;既是攻堅克難的毅力,也是團結協作的胸懷。讓我們以史為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余县|
固阳县|
杨浦区|
抚顺市|
澄江县|
伊川县|
甘肃省|
额济纳旗|
工布江达县|
辽源市|
腾冲县|
张掖市|
五台县|
友谊县|
富宁县|
科技|
昔阳县|
如皋市|
百色市|
三穗县|
剑川县|
玛沁县|
河津市|
民丰县|
叶城县|
定边县|
武鸣县|
屯昌县|
成都市|
德庆县|
石门县|
宁阳县|
招远市|
德兴市|
蒙阴县|
大宁县|
盐池县|
祥云县|
庐江县|
东台市|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