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紫溪紅色消費合作社的推廣</p><p class="ql-block">——紫溪紅色消費合作社的設立、推廣、整頓與解散</p><p class="ql-block">紫溪鄉地處鉛山縣東南部,武夷山的北麓。自古這里商賈往來、驛馬如飛,為贛閩通道上的咽喉重鎮。因為它四面環山,中間呈鍋底形,且有著比較大的坂田,非常適合部隊駐扎和打游擊,從而又成了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傳說黃巢起義軍和太平天國的隊伍,當年都曾攻取占領過這里,而后由此經分水關進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革命先輩發動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紅色根據地。不久,星星之火燎原到了鉛山,農民運動在信江北岸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建立了鉛山縣第一個共產黨支部。到1930年初,此地幾乎全都成為了紅區。為更好地開展農民運動,發展紅軍和赤衛隊武裝,鉛山縣委、縣蘇(此“蘇”指的是蘇維埃政府,下同)將土地革命引向南部山區,黨組織派人到紫溪和福建崇安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其中就在紫溪的十七都石垅、東坑、郭家、西山等地,利用挑崇安擔和挖紙藥的名義,在農民中間開展“上名字”(參加革命的一種形式)話動,隨即這一帶的土地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建立起了紅色蘇區政權。</p> <p class="ql-block">1930年底,鉛山縣委、縣蘇在新灘鄉正式成立。國民黨反動派以河口、永平等城鎮為據點,派重兵把守,將鉛山南北兩個蘇區割裂開了。信江北岸蘇區的三個區,因與橫峰、上饒蘇區相連,經上級決定,除保留一個外,西坂、新灘的一片劃入橫峰第五區,傍羅的一片并入上饒第六區。而南部蘇區因為經常受到敵人的騷擾,動蕩不安,迫切需要加強黨的領導,經贛東北省委研究決定,將鉛山縣委、縣蘇南遷去到那里。先是設在石垅(當年屬紫溪鄉),而后遷到紫溪。至此,以紫溪為中心的鉛山縣南部蘇區根據地便建立起來了,下轄十二個區(包含傍羅區)和五個特區。而后1931年7月,上鉛縣委、縣蘇也在英將鄉的小橫宣布成立。</p><p class="ql-block">(以下為該文稿的中篇)</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黃道烈士遺像)</p><p class="ql-block">二、紅色消費合作社的推廣</p><p class="ql-block">關于消費合作社的推廣,主要是在上鉛縣。繼1931年初鉛山縣委、縣蘇建立不久,同年七月上鉛縣委、縣蘇也在英將鄉的小橫宣布成立。開始該縣下設三個區,之后又發展到了六個。這年秋天,上鉛縣消費合作總社籌備小組開始籌集資金,很快就成立了上鉛縣消費合作總社。該合作總社在小橫設立門市部,有干部職工三人。其中主任兼采辦李萬興(下橫人)、會計蘇恒昌(紫溪人)、售貨員兼保管聶木濤(上張家山人)。還下設了兩個區的消費合作社。一是設在大橫李家的二區消費合作社,主任張學倪;二是設在留墩的三區消費合作社,主任張某某(小名二金仔)。各消費合作社都有主任、職工三至四人,經營的商品有煤油、食鹽、布匹、南北雜貨,以及收購過不少山區的土特副產品,經銷到了河口、永平,換回蘇區所需的物資。</p> <p class="ql-block">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鉛山紅色蘇區獲得空前速度的發展,南北兩個蘇區大有匯合一處的趨勢。鉛山縣委、縣蘇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區的區委、區蘇先后成立。同年十一月,第七區即在劉家源設立了消費合作社,余忠孝任主任(轉合作社主任),鄔尤成為會計,李思行為采辦員。1932年2月,模范鄉改為模范區,模范鄉消費合作社改成模范區消費合作社,占興丁任區合作社主任。</p> <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鉛山縣第四次工農兵大會在紫溪召開,黨領導的鉛山革命根據地獲得迅速發展,蘇區出現空前鞏固的局面。地方反動武裝,如吳仰山的靖衛團和各地的地主武裝,均不敢對蘇區有所動作。國民黨的軍隊也只能死守在河口、永平、陳坊等幾個據點。不久,石塘、楊村也為紅軍所占領。九區、五區先后在石塘港背和楊村大田設立起消費合作社。這時六區也在觀星嶺設立了消費合作社。只有十區黃蜂窩、十一區疊石、十二區港東,因為條件不夠成熟還沒有設立。至此,消費合作社幾乎遍布了鉛山、上鉛兩個縣的整個蘇區。</p> <p class="ql-block">1932年可以說是鉛山蘇區根據地最太平的一年,也是蘇區消費合作社最為活躍的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里,蘇區軍民不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敵人的軍事圍剿,還粉碎了敵人更加殘酷的經濟封鎖。之前國民黨反動派就開始實施對食鹽和煤油的公賣,且到處設置關卡,凡蘇區缺乏的物資,包括食鹽和煤油,一概嚴密封鎖不許出境。</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教導我們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蘇區正是有了這樣一些群眾,他們將布匹放在畚箕里,再在上面堆上牛糞,或是把煤油裝在鐵桶,藏入糞桶里,還有將鹽袋縫成長條形纏在人的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入了蘇區。敵人欲置蘇區軍民于死地的陰謀鬼計,就這樣徹徹底底破產了。</p> <p class="ql-block">各級消費合作社的領導與采購、采辦,也都深入敵后開展工作。他們還鼓勵蘇區其他同志利用親屬關系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對從白區來的小商小販,允許他們合法經營,并向其提供賺錢的機會。如石塘鎮港背消費合作社,就經常利用深夜組織一至四個小時的物資交流會(因對岸石塘常有敵人,故放在這里),大家與白區來的商人進行貨物兌換。消息傳出,甚至上饒、廣豐等地的商人也跑來了。特別是食鹽經營的利潤大,舍命做此生意的白區商人大有人在。如在烏石鹽卡就發生過鹽商被抓,鹽卡兵士將鹽商腸子都殺出來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黨還組織群眾用戰斗的精神去完成生產任務,以保證蘇區糧食豐收、家畜興旺和山林副產品達到一定的數量。糧食、生豬和山林副產品,如筍片、竹筍、藥材等,是蘇區對外貿易的主要物品。如此運作之下,蘇區經濟建設的形勢曾一度非常好。1931年下半年,黃道同志主持召開了鉛山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以后,逐開始大辦消費合作社,從而使得蘇區的物價得以穩定。如豬肉每元九斤,大米每元二斗八升(紅軍買米每元三斗二升)。而在白區,每元只能買到一斗五升米。</p> <p class="ql-block">除此,從1931年到1932年底,鉛山蘇區還在新灘鄉揚家門、傍羅嶺底、七都排、楊村、石塘港背和疊石等地建立起了對外貿易處。上鉛蘇區則在白云洞、江渡頭建立對外貿易處。對外貿易處遍布赤白交界邊境和各交通要道上,與消費合作社的分布形成一個商業貿易網點。這些商貿網點沖破敵人的層層經濟封鎖,大有打通崇安與河口貿易往來之勢。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并取得領導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作者:楊必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温泉县|
嵊州市|
囊谦县|
京山县|
河津市|
秭归县|
精河县|
沙雅县|
河北区|
调兵山市|
兴文县|
威海市|
洛扎县|
太谷县|
日照市|
淳安县|
高州市|
阿坝县|
子长县|
红桥区|
泸西县|
巩留县|
从化市|
若尔盖县|
五家渠市|
永靖县|
呈贡县|
什邡市|
黔江区|
开远市|
当涂县|
枞阳县|
平罗县|
夏津县|
武义县|
高台县|
合川市|
磴口县|
柯坪县|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