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p><p class="ql-block">是南太平洋東邊的一個小島,<span style="font-size:18px;">智利的特別領土。它距離東邊的智利大陸本土約3540公里,是世界上最偏遠的有人居住的島嶼之一。</span>1722年復活節,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格文(Jacob Roggeveen)登島,將其命名為“復活節島”。<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span>面積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小島,與比它大成百上千倍的夏威夷和新西蘭定義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利尼西亞三角(</span>Polynesian Triangle)<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是波利尼西亞三角的東頂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復活節島又稱</span>拉帕努伊島(Rapa Nui),島上有近1000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拉帕努伊人創作</span>的巨大雕像。這些雕像被稱為摩艾石像,是波利尼西亞原始文化的寶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復活節島因之而世界聞名。</span>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復活節島列為世界遺產。</p><p class="ql-block">2月22日我們從阿塔卡馬沙漠中的卡拉馬機場飛抵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在那休整了一晚,23日下午1點半到達復活節島機場。我們入住的hostal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復活節島的首府</span>安加羅阿(Hanga Roa)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邊的安加羅阿灣。</span></p> <p class="ql-block">從我們的hostal到安加羅阿灣步行距離很近。那附近有許多餐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午3點多我們與Steve和瑾夫婦、Yuchen和Vivian夫婦、天天和Eva一起到這吃了頓晚午餐</span>。今天這家餐館的美食不錯,尤其是魚生。餐后我們一起在海邊游覽。</p><p class="ql-block">魚生和牛肉。</p> <p class="ql-block">霍圖.馬圖阿廣場<span style="font-size:18px;">(Plaza Hotu matua)</span></p><p class="ql-block">于1938年11月命名,紀念復活節島拉帕努伊人的祖先和第一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國王霍圖.馬圖阿。</span>在這<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第一次見到了摩艾石像。這座石像是從</span>阿胡阿蒂烏(Ahu Atiu)運來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span>頭部很大,占整個雕像的八分之三,是古代拉帕努伊人對祖先的神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的基座叫阿胡(Ahu),是一種儀式平臺。阿胡上的摩艾石像代表著</span>拉帕努伊人的祖先或神靈,背朝大海,面向內陸村莊,守護著他們的后代和子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圖是安加羅阿灣海邊的兩座阿胡,左邊是阿胡陶提拉(Ahu Tautira);右邊是阿胡霍塔克(Ahu Hotake)。</span></p> <p class="ql-block">漢加·瓦雷·瓦雷(Hanga Vare Vare)是霍圖馬圖阿廣場北面的鄰居。這里是一片開闊的綠地,是島民舉辦各種活動的場所,如音樂會、會議、表演、品嘗美食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棕櫚樹群的左邊高地上,有幾座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棕櫚樹環繞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海灘,</span>波科波科海灘。</p> <p class="ql-block">波科波科海灘(Playa Poko Poko)是一個天然的游泳池,海浪的沖擊被巖石擋住,是海邊休閑戲水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團游在第二天早上開始。今天的景點有阿納凱納、皮托庫拉、通加里基、拉諾拉拉庫、阿卡漢加和一個解說中心。</p> <p class="ql-block">阿納凱納(Anakena)</p><p class="ql-block">位于復活節島東海岸中段,是復活節島歷史和文化的發源地。據傳說,國王霍圖·馬圖阿和他兩艘獨木舟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就是在這登陸,建立了第一個拉帕努伊文化的定居點。阿納凱納有兩座阿胡:阿胡阿圖爾(Ahu Ature)和阿胡瑙瑙(Ahu Nao Nao)。</p><p class="ql-block">從停車場到兩座阿胡要穿過一片棕櫚樹林,這里的風景美極了。</p> <p class="ql-block">阿納凱納是復活節島巖石海岸線上僅有的兩個小沙灘之一。兩座阿胡位于沙灘海岸內陸約百多米處。</p><p class="ql-block">阿納凱納美麗的白珊瑚沙灘。</p> <p class="ql-block">阿胡瑙瑙是一個長約60米、寬約12米的平臺,上面矗立著七座摩艾石像。從左邊開始的前四座摩艾石像幾乎完好無損,頭上戴著普卡奧(pukao),一種用紅色火山渣制成的帽子或發髻。第五座摩艾石像保存完好,但缺少普卡奧,第六座缺少頭部,第七座僅剩半個軀干。這七座摩艾石像估計建于公元1300-1400年間。</p> <p class="ql-block">1978年發掘阿胡瑙瑙<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span>,拉帕努伊考古學家索尼婭·豪阿(Sonia Haoa)在一座半埋在沙子里的摩艾石像附近挖掘出一些白色珊瑚碎片和一塊紅色火山渣。它們組裝起來后形成了一只長約35厘米的眼睛,與那座摩艾石像的空眼眶完美契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組成這只幾乎完整的眼睛的四塊碎片目前在復活節島的塞巴斯蒂安·恩格勒特人類學博物館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span>瑙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艾石像都沒有眼睛。在</span>1978年的發掘中,這里一共發現了57塊摩艾石像眼睛碎片。</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圖爾(Ahu Ature)上只有一座摩艾石像。1956年挪威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 (Thor Heyerdahl)在島上通過幾位島民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倒塌的石像</span>豎立起來,驗證了他的人力豎石像的工作方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阿圖爾是現代重新豎立的第一座摩艾石像。地導說它也是島上最早的第一代石像,比阿胡</span>瑙瑙<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像更為古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站立在阿胡上的摩艾石像是現代修復的結果。隨著大量摩艾石像的建造,島上資源枯竭,內斗頻生。</span>1722年,島上大部分阿胡上的摩艾石像仍是站立的。1770年左右,島上的各氏族開始推倒對手氏族的摩艾,并砍下摩艾的頭顱。到1864年島上所有阿胡上已經沒有站立的摩艾石像。在下一個景點我們看到了當年一個被摧毀的摩艾石像現場。</p> <p class="ql-block">皮托庫拉(Pito Kur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考古遺址,位于阿納凱納東邊不到4公里處。這里有島上曾經豎立在阿胡上的最大的摩艾石像,“帕羅(Paro)”。據說帕羅是1620年左右最后豎立的雕像之一,也是1840年被推倒的最后一座雕像。它仍保持著近200年前從阿胡上被推倒時的原狀:面朝下仆倒、頭被打碎,軀干分離、普卡奧掉落一旁。</p> <p class="ql-block">離帕羅旁邊不遠處有一塊橢圓形石頭,地導告訴我們島民稱之為“世界肚臍(<span style="font-size:18px;">Te Pito O Te Henua)</span>”,認為它是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通加里基(Tongariki)</p><p class="ql-block">是復活節島最大的阿胡所在地。島上的內亂期間,阿胡上的石像被推倒。1960年一場海嘯更將石像從海邊沖入內陸。1990年代,阿胡通加里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Ahu Tongariki)</span>才被大規模修復,15座石像重新豎立在阿胡上。</p><p class="ql-block">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通加里基入口內左側的一座孤獨的摩艾石像。它沒有阿胡,就豎立在草地上,原來連名字都沒有。1982年它被送到日本大阪參加展覽,立刻名聲大噪,回來后被島民稱為“旅行摩艾石像(traveling moai)”。</p> <p class="ql-block">旅行摩艾石像。其下方是阿胡通加里基石像群,背景是東邊的波伊克火山(Poike volcano)。</p> <p class="ql-block">波伊克火山是構成復活節島的三座死火山之一。復活節島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個火山高島,</span>大約在75萬年前從海底升起,三座死火山是過去火山活動的殘余。另外兩座分別是特雷瓦卡(Terevaka)火山和拉諾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Rano Kau)火山。特雷瓦卡是</span>三座火山中最大和最高的一座,構成了島的大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諾考構成了島的西南岬角;波伊克則</span>構成了島的東北岬角。除了三座主要火山外,島上還有較小的錐體、火山口和火山洞。其中最有名的是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火山。</p> <p class="ql-block">旅行摩艾石像似乎比阿胡上的15座摩艾更出風頭,原因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游客可以更近地觀賞它。</span></p><p class="ql-block">地導在旅行摩艾石像前講解。背景是位于石像西北的拉諾拉拉庫火山,那里是幾乎所有摩艾石像誕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阿胡通加里基上的15座摩艾石像。其中最高的摩艾石像高9米,修復時實際起重機測出重達86噸,是迄今為止安放在阿胡上最重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右起第二和第五座摩艾石像看上去一般高,哪個是最重的那個呢?求解。</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地導服務非常好,他趴在草地上給每個團友拍出了和15座摩艾石像差不多大小的合影,成為第16座雕像。</p> <p class="ql-block">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凝灰巖火山口。凝灰巖本質上是火山灰,比島上其它巖石都軟,用簡單的巖石工具就可雕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制作摩艾石像的極佳材料。大部分凝灰巖集中在火山口的東南部,12至15世紀之間這里成了制作摩艾石像的主要采石場。</span>幾乎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是在這里雕刻,然后運往島上的各個阿胡。毫不夸張地說,這里就是摩艾石像的家。</p> <p class="ql-block">采石場雕刻了887座摩艾石像,396座仍留在現場,處于不同的工作階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兩具仍未完成的石像,可以看到摩艾石像是直接在山體上雕刻的。</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另一座在山體上就地雕塑尚未完成的巨大石像,長21.7米,重約145-165噸。它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稱為“巨人(El Gigante)”,是島上最大最重的石像。它邊上還有</span>一座長18米部分完成的石像,注意它們的上方就是拉諾拉拉庫火山口頂部。</p> <p class="ql-block">初步完成的雕像與山體分離,從斜坡上滑下山,放入事先挖好的洞中豎立起來。最后的雕刻細節和拋光就是在這個垂直位置完成。</p> <p class="ql-block">沿著外坡底部,從火山口到面向大海的一端,有大約70尊幾乎完成的雕像。火山口內還有 40 多尊雕像,所有雕像都背對著山。這幅經典場景是有關復活節島頭像神話的起源。人們以為摩艾石像只是頭部,但實際上它們是完整的雕像。采石場被廢棄后,支撐摩艾石像的土石坡逐漸坍塌,身體陷入逐漸堆積起來的一層層沉積物中。</p> <p class="ql-block">撐石像于之將傾。</p> <p class="ql-block">圖庫圖里(Tukuturi)</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不同尋常的摩艾石像。它的胡須和跪姿與標準的摩艾石像不同。它的姿勢是拉帕努伊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節日合唱時</span>采用的姿勢。歌手的典型特征是略微向后傾斜的軀干、抬起的頭部和山羊胡,這些都體現在雕像中。這座雕像很可能代表一位歌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看見右側海邊的阿胡通加里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景是波伊克火山。</span></p> <p class="ql-block">阿卡漢加(Akahanga)</p><p class="ql-block">據說是島上第一位國王霍圖·馬圖阿的埋葬之地。考古發掘尚未發現任何古代國王的遺跡,但在入口處矗立著一座霍圖·馬圖阿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阿卡漢加(Akahanga)</p><p class="ql-block">位于南海岸中段,據說是島上第一位國王霍圖·馬圖阿的埋葬之地。考古發掘尚未發現任何古代國王的遺跡,但在入口處矗立著一座霍圖·馬圖阿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一個古老的村莊的遺跡,我們看到了幾座船屋的石頭地基,它們呈橢圓形,讓人聯想到船。</p> <p class="ql-block">海邊還有被毀的阿胡阿卡漢加(Ahu Akahanga)。它尚未修復,保持著島上內戰時期被毀的狀況。被推倒的13座摩艾石像有的面朝天,有的面朝地。島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多數被毀壞的阿胡石像都是面朝地。所以在這里可以更好地觀察石像的特征和雕刻細節。</span></p> <p class="ql-block">阿卡漢加西邊3公里多處有一個露天解說中心(Centro de Interpretacion)。這是一個根據古村莊遺跡復制的村莊,我們看到了古拉帕努伊人居住的船屋的樣貌。還有用火山巖建的特殊的石雞舍和石墻環繞的花園。</p><p class="ql-block">復制的古村莊。</p> <p class="ql-block">下午6點,我們和Steve、瑾、Yuchen、Vivian一起在安加羅阿灣邊上一家餐館晚餐。這家餐館的美食也很不錯,兩天下來總的印象是想吃美食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加羅阿灣附近不會有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餐后,我們沿著海邊向北走到塔海。</span></p> <p class="ql-block">塔海(Tahai)</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漢加·瓦雷·瓦雷以北的一個考古遺址。1974 年,美國考古學家威廉·穆洛伊(William Mulloy)修復了遺址上的阿胡和摩艾石像。塔海有3座阿胡,從南到到分別是阿胡<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伊烏雷(</span>Vai Ure)、塔海(Tahai)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特里庫(</span>Ko Te Riku)。</p> <p class="ql-block">我們日落時分來到塔海,晚霞映紅了天空和草地,還有草地上人們的臉龐。塔海是島上看日落最佳地點之一,草地廣闊,不虞與人爭占好位置。</p><p class="ql-block">偷拍,前面站立的5人分別是Steve、Yuchen、Vivian、瑾和婉儀。</p> <p class="ql-block">一位身著土著服飾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島民正在表演“功夫”。</span></p> <p class="ql-block">天邊云層較厚,不見太陽,只見晚霞。照片左前是阿胡塔海,上面只有一座摩艾石像;右后是阿胡瓦伊烏雷,有5座摩艾石像。</p> <p class="ql-block">太陽終于落到云層下面,在云層和海面的縫隙中露出臉來。霞光映紅了天空、海洋和大地,美極了。</p><p class="ql-block">下圖是阿胡特里庫,上面唯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摩艾石像不但有</span>普卡奧,還有眼睛。眼睛是凱文·雷諾諾(Kevin Reinolds)拍攝電影《拉帕努伊》(1994 年)時放上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整個復活節島上唯一一座“擁有”眼睛的古摩艾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回住處的路上經過<span style="font-size:18px;">漢加·瓦雷·瓦雷,見到了這座</span>和平摩艾石像(Moai of Peace)。它也“擁有”一對眼睛。但它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992年,不是古摩艾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在島上的第三天,地導帶我們訪問了阿胡阿基維、帕胡洞穴、拉諾考、阿胡維納普。</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基維(Ahu Akivi)</p><p class="ql-block">是一個獨特的考古遺址。它不在海邊,而是建在距離中部西海岸約2.6公里的內陸。阿胡上有七座摩艾石像,形狀、大小和重量(4.5 米和 5 噸)大致相同,給人一種和諧與平衡的感覺。摩艾石像是東西向排列,在南半球春分期間面向太陽落下的地方,而在秋分期間背對黎明的太陽。</p> <p class="ql-block">阿胡阿基維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的摩艾石像是面向大海,而島上其他阿胡上的石像都是背對大海的。地導解釋說,石像的朝向確實是大海方向,但16世紀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胡阿基維時,它</span>前方曾經是一個古村莊所在之處。如今古村莊消失了,阿胡前面多了一個小樹林擋住了村莊的遺址。所以7座摩艾石像實際上和其它阿胡石像一樣是面向村莊,守護村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中阿胡阿基維的摩艾石像背對內陸,面向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帕胡洞穴(Ana Te Pahu)</p><p class="ql-block">位于阿胡阿基維西邊約1公里處。地導告訴我們數千年前希瓦希瓦火山(Maunga Hiva Hiva)最后一次爆發,熔巖通道覆蓋了這里大部分地下土壤,形成了帕胡洞穴。帕胡洞穴由幾個相互連接的地下洞室構成,總長度超過7公里,是復活節島上最長的火山管。</p><p class="ql-block">希瓦希瓦火山。黑色的火山口位于左右兩個山頭之間。</p> <p class="ql-block">地導帶我們看了火山腳下一個古村莊的遺跡,告訴我們這就是阿胡阿基維摩艾石像守護的村莊。</p><p class="ql-block">古村莊遺跡。</p> <p class="ql-block">“pahu”在拉帕努伊語中指的是一種鼓,Ana Te Pahu直譯就是“鼓穴”。這個名字來自覆蓋洞穴的薄薄一層硬化熔巖。敲擊薄殼,里面會產生振動,像一面巨大的天然鼓。</p><p class="ql-block">下面3張圖是巖殼<span style="font-size:18px;">坍塌暴露出來的火山管和地下洞室,名符其實的鼓穴。時日一久,掉落洞中的樹種子都長成了大樹,從洞里冒了出來。</span></p> <p class="ql-block">地導帶我們來到帕胡洞穴的主入口。這里生長著不少香蕉樹,所以也被稱為“香蕉洞”。</p> <p class="ql-block">在地導的帶領下,我們進入黑暗的火山管。</p> <p class="ql-block">徒步了約一百米后,到達一個照相景點。洞頂有一個開口,一棵樹從洞底向上伸出洞外。地導給每位團友都拍了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這是團友Eva在景點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拉諾考(Rano Kau)</p><p class="ql-block">是形成復活節島的三座死火山之一,位于島的西南岬角,高324 米。拉諾考火山有一個直徑差不多1英里的圓形火山口。這是島上最大的火山口,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觀。火山口內是一個大瀉湖,水深達10米。它是島上僅有的三個天然淡水水體之一。火山口南面是熔巖流出的缺口,稱為卡里卡里(Kari Kari)。幾千年來海浪的持續沖擊使卡里卡里的外部變成了高達300米的懸崖。可以看到卡里卡里頂部的巖壁很薄,當這堵脆弱的墻壁最終被摧毀時,瀉湖水將傾入海洋。</p><p class="ql-block">拉諾考火山口全貌。這里有一種蒼涼寂靜的美。</p> <p class="ql-block">拉諾考火山北側面向內陸,是一道緩緩下降的斜坡,幾乎延伸到馬塔維里國際機場(Mataveri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跑道邊。遠處是最大和最高的特雷瓦卡火山,它占據了包括復活節島三角形北頂點在內的中央廣大地區。</p> <p class="ql-block">在拉諾考火山口觀景臺邊有一塊小巖石,上面刻有一些鳥人的輪廓,這是島上最早的鳥人崇拜巖畫。我們的帥哥導游在這介紹了島上鳥人崇拜儀式。接下來帶我們去了全島鳥人崇拜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奧龍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帥哥導游不僅人長得帥,解說也很精彩,為團友服務非常好,深受大家喜愛。</span></p> <p class="ql-block">奧龍戈(Orongo)</p><p class="ql-block">是位于拉諾考火山口西南邊緣的一座考古遺址,朝海的一面是300米高的陡峭懸崖。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鳥人崇拜時代拉帕努伊人舉行</span>“鳥人”崇拜儀式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鳥人”崇拜儀式</span>是每年一度的鳥人比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左邊是火山口缺口卡里卡里,右方高處是奧龍戈村。右前方的幾塊小巖石上有</span>描繪鳥人的巖畫。</p> <p class="ql-block">地導帶我們從內陸緩坡徒步來到已經修復的奧龍戈村。它由一組低矮、沒有窗戶、圓形的石頭建筑物組成。這些建筑物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鳥人”比賽期間</span>部落酋長和主要人物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奧龍戈懸崖前方是努伊島(Motu Nui)、伊蒂島(Motu Iti)和考考島(Motu Kao Kao)。它們是智利最西的三座小島。</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鳥人”比賽都在奧龍戈舉行。每個部落派出一名代表參賽。他們沿著懸崖壁爬下進入海中,游到努伊島,從那里取回一顆剛產下的燕鷗蛋,游回來爬上懸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奧龍戈的裁判面前將蛋交給他們的贊助人。</span>第一位帶著完整的蛋回來的人被宣布為贏家,他們的贊助人因此獲得“鳥人”的稱號,在島上擁有一年的強大權力。</p> <p class="ql-block">奧龍戈附近巖石上有許多有關“鳥人”的巖畫。</p> <p class="ql-block">維納普(Vinapu)</p><p class="ql-block">是一座考古建筑群遺址,位于島嶼南海岸邊空地上,機場跑道就在這里結束。遺址主要的阿胡叫塔希拉(Tahira),有六尊面朝下倒下的雕像,還有三尊普卡奧。</p><p class="ql-block">阿胡塔希拉向內陸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令人感興趣的是阿胡的背面(朝海的一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堵后墻由重達數噸的大石塊以極高的精度和美感契合而成,沒有砂漿粘合。這讓我們一下就聯想到了精湛的印加石工工藝。正是阿胡塔希拉的這堵后墻讓這處遺址聲名鵲起,引發了各種理論。</span>人們開始思考波利尼西亞和南美洲古代居民之間可能存在的接觸。</p><p class="ql-block">阿胡塔希拉的后墻。</p> <p class="ql-block">在島上的第四天,計劃的活動有兩個:到通加里基看日出和徒步登頂島上最大最高的特雷瓦卡火山。</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塔海是復活節島看日落的好地方,那么通加里基就是觀日出的佳處。兩處的特點都是可以拍到太陽位于摩艾石像之間的照片,而且觀景場地很大,較易找到好的拍攝位置。</p> <p class="ql-block">我們天沒有亮就到了通加里基。老天不給力,天邊的云越來越多。太陽升到雕像上面仍未露面。從照片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云的遮擋,太陽在雕像之間露臉將會是何等奇妙。</p> <p class="ql-block">徒步特雷瓦卡火山有點體力要求,是自愿參加的活動。一早起來看日出,有點犯困。回到hostal早餐和休息后,我們10點半還是加入徒步小隊出發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雷瓦卡火山步道起點是在阿胡阿基維里面,我們到達時下起了大雨。盡管我們仍想徒步登山,管理人員說路很滑有危險,步道關閉了。他們推薦我們去</span>奧瓦赫游覽作為替代。</p> <p class="ql-block">奧瓦赫(Ovahe)</p><p class="ql-block">是距離阿納凱納海灘僅一個多英里的小海灘,位于它的東南。從停車場到海灘幾乎沒有路,需要在泥濘地和火山巖上行走,鞋底沾上了厚厚的爛泥巴。終于到達海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片小海灘更像是一個小海灣,四周環繞著紅色火山懸崖。海水呈綠松石色,細沙呈粉紅色,是紅色火山渣和被侵蝕的白色珊瑚混合而成。眼前令人驚嘆的美景讓我們忘了徒步的不便,太值了。</span></p> <p class="ql-block">懸崖壁上的洞穴<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經是古代土著人的居住地。</span>這里由于交通不便、閉塞偏僻,仍保留著原有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海灘留影。從左至右,男生:健、Steve、Yuchen和我;女生:建源、Vivian、Jane、天天、帆帆、婉儀和瑾。</p> <p class="ql-block">回到安加羅阿,我們去了附近的凱·坦加塔洞穴。</p><p class="ql-block">凱·坦加塔洞穴(Ana Kai Tangata)</p><p class="ql-block">是一個海蝕洞,寬10米、高5米、深15米。“Kai”通常被翻譯為“吃”,“Tangata”意思是“人”,Ana Kai Tangata直譯就是“食人洞”。雖然據傳鳥人崇拜時期這里可能有過食人宴會,沒有任何證據證實。洞穴是欣賞復活節島古代巖畫的最佳地點之一,內有紅、白、黑三種美麗的壁畫,大部分是燕鷗,鳥人崇拜的主要象征。</p><p class="ql-block">洞穴的入口俯瞰大海,海浪不斷地沖擊著它。它位于高潮線之上,可以進入,但因塌方危險,通往洞穴的小路已經關閉。</p> <p class="ql-block">除了名字嚇人和未能入內觀賞巖畫之外,這里的景色非常優美壯觀,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凱·坦加塔洞穴就在機場附近。一架飛機從這經過時,我拍到了十分驚悚的畫面。不用擔心,這都是視角造成的效果,來復活節島的航班很安全。</p> <p class="ql-block">2月27日傍晚我們乘飛機回到圣地亞哥,復活節島的團游結束了。有11位團友選擇多呆1到2天,游覽這座智利首都城市及其周邊地區。11位團友都選擇了28日TripAdvisor的海港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爾帕萊索(</span>Valparaiso Port)1日游。1日游主要游覽維尼亞德爾馬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爾帕萊索市和</span>卡薩布蘭卡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個地區。</span></p> <p class="ql-block">維尼亞德爾馬(Vi?a del Mar)</p> <p class="ql-block">第一個景點是維尼亞德爾馬市的花鐘(Reloj de Flores)。1962年維尼亞德爾馬被選為當年世界杯的舉辦地,這座大型、鮮花盛開、功能齊全的時鐘就是為這一盛會而建的。從那時起這座花鐘就一直是維尼亞德爾馬的著名地標。</p><p class="ql-block">花鐘的時針、分針和秒針是由機械控制,鐘面則完全由鮮花構成。鮮花植物因全年盛開而被選中,拼出了鐘面上的數字和內、外圈。為了不妨礙指針的轉動,鐘面的花朵保持在不超過10 厘米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卡斯蒂略山坡上的花鐘。</p> <p class="ql-block">我們同車的8人在花鐘前合影。右起是天天樂、天天、健、小光、Jane、鶯、婉儀、瑾、Steve和我。Yuchen和Vivian還有雅士分別在另外兩輛旅游巴士上。雖然不時有交集,很遺憾在花鐘沒遇上他們。</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景點是豐克博物館(Museo Fonck)前的一座復活節島摩艾石像(Moai Isla de Pascua)。它是1951年拉帕努伊人捐贈給復活節島之友協會的,感謝他們對島民的一系列援助。導游告訴我們現在島民要求歸還這座石像,作為他們把智利大陸上所有摩艾石像回歸復活節島努力的一部分。看來不久之后到智利要看原始的摩艾石像就只能去復活節島了。</p> <p class="ql-block">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p> <p class="ql-block">波塔萊斯灣海灘(Playa Caleta Portales)是瓦爾帕萊索一處美麗的海灘,海灘邊是一條熱鬧的海濱長廊,遍布咖啡館、餐館和商店,提供當地美食和文化。這里的魚市和海獅景點特別受游客喜愛。</p> <p class="ql-block">洛斯加托斯魚市(Pescadería Los Gatos)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海鮮市場。各種各樣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鮮應有盡有,看得我們眼花繚亂。</span></p> <p class="ql-block">魚市碼頭海邊巖石上是海獅聚集之地,吸引了許多游客觀賞。</p> <p class="ql-block">接著我們乘百年古董有軌纜車上山,進入被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爾帕萊索歷史區,游覽以</span>色彩繽紛的房屋和街頭藝術聞名的瓦爾帕萊索標志性山丘。</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斕山丘的壯麗景色</p> <p class="ql-block">巴布里扎宮(Palacio Baburizza)是位于老城富人區山頂的一座百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宅邸、新藝術風格的宮殿,</span>可欣賞到山丘和海灣的壯麗景色。現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術博物館,歷史古跡。</span></p> <p class="ql-block">進入歷史區我們就像進入了一個街頭藝術迷宮,隨著導游在小山頭和街道之間穿梭。<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畫或“涂鴉”</span>無處不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房屋上、墻上、</span>欄桿旁、臺階上、路緣上,整個老城區就是一座街頭藝術之城。</p> <p class="ql-block">街頭藝術給這座白色殖民時期建筑增添了不少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山路緩緩繞上山頂,不時可以見到方便人們抄近路上山的階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頭藝術讓這些</span>階梯變得十分有趣,你會看見一個男生急匆匆地朝你奔下來,或突然發現你踏在鋼琴的琴鍵上;有的階梯則布滿了五花八門的涂鴉和色彩,讓你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漫步壁畫小巷,欣賞各種街頭藝術展覽,驚喜不斷。</p> <p class="ql-block">一個打卡拍照的熱門景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矗立在康塞普西翁山(Cerro Concepcion)上的教堂是</span>圣十字路德教堂(Lutheran Church of the Holy Cross),建于1897年。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南美洲第一座建有鐘塔的新教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聳的塔樓</span>從城市的各個角度都可以看到,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歷史區上鏡最多最有魅力的地標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風景如畫的康塞普西翁山和圣十字路德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卡薩布蘭卡谷(Casablanca Valley)</p><p class="ql-block">是智利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葡萄酒葡萄的種植地</span>,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薩布蘭卡市的名字命名。這里是1日游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山谷里一處葡萄酒莊品酒游覽。</span></p> <p class="ql-block">品酒服務的小伙挺實誠。他沒有做任何廣告,讓游客自己品,自己點評。我們居住的華盛頓州就是葡萄酒的著名產地。也許喝慣了華州和加州的葡萄酒,這里的葡萄酒品嘗起來覺得有點偏澀,很抱歉沒有給小伙子他期待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雖然這的葡萄酒不是我們所愛,對山腳下葡萄種植園我們情有獨鐘。<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麗風景令我們</span>心曠神怡,留連往返。</p> <p class="ql-block">離開卡薩布蘭卡谷返回圣地亞哥,團友們就相互道別了。</p> <p class="ql-block">圣地亞哥(Santiago)</p><p class="ql-block">我們和Steve、瑾還多呆明天一天,住在同一家酒店,Hotel Sommelier Boutique。酒店位于圣露西亞山(Santa Lucia Hill)下,出門就看到山的北入口。我們4人相約6點半一同游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露西亞山,然后晚餐。</span></p> <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亞山(Santa Lucia Hill)</p><p class="ql-block">名字源于1540年圣露西亞節,那天圣地亞哥市的創建人、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Pedro de Valdivia)征服了這座山。今天這里是一座占地65300平方米的公園,公園內有觀景臺、堡壘、雕像、階梯和噴泉。</p><p class="ql-block">公園北入口前的海神尼普頓和他妻子安菲特里特的雕塑噴泉。</p> <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亞山不高,只比周邊地區高69米,但山崗最高處呈錐形,顯得特別險要。1541年巴爾迪維亞曾將它用作瞭望臺。現在最高處是一個很受游客歡迎的觀景臺。</p><p class="ql-block">圣露西亞山觀景臺地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p> <p class="ql-block">從陡峭的階梯登上最高處的觀景臺,周邊的城市景觀盡收眼底。照片左邊是圣克里斯托瓦爾山(San Cristóbal Hill),可以看到山頂矗立的白色圣母瑪麗亞雕像。那里是明天我們去游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圖是位于圣露西亞山觀景臺北側腳下的天主教教堂,里面是詹姆斯·本杰明·維庫納·麥肯納(James Benjamin Vicu?a Mackenna)長老的墳墓;左邊是圣地亞哥第一任大主教曼努埃爾·維庫尼亞·拉臘因的紀念碑(Monument of archbishop Manuel Vicu?a Larrain)。</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北邊的伊達爾戈堡壘(Castillo Hidalgo)</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南邊的西班牙門(Puerta Espa?ola)</p> <p class="ql-block">公園南門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神噴泉(Neptune Fountain)。</span>這是一座巨大華麗的噴泉,供奉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們的計劃是早上游覽圣克里斯托瓦爾山,下午游覽市區。有關市區游覽,非常感謝團友Eva提供的一個免費徒步城市導覽的信息,上午10點或下午3點在武器廣場開始。</p> <p class="ql-block">圣克里斯托瓦爾山(San Cristóbal Hill)位于圣露西亞山北邊。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圣地亞哥市內的第三高峰。它</span>比周邊地區高出約300米,所以可以看到整個圣地亞哥城市的景觀,極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山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色大理石</span>圣母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4米,重36噸。</span>圣母像圣潔而優雅,矗立在山頂已經100多年,是圣地亞哥的主要標志。圣母像的底座內有一座小教堂(小圖),教皇約翰保羅二世1987年4月1日曾在這里祈禱并祝福圣地亞哥市。</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西側腳下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像東側腳下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乘坐纜車游覽了圖帕韋(Tupahue)和綠洲(Oasis)。</p> <p class="ql-block">從圣克里斯托瓦爾山下來時間已經過午。我們步行前往圣地亞哥中央市場(Santiago Central Market),邊行邊游覽。</p> <p class="ql-block">圣菲洛梅娜教堂(Iglesia de Santa Filomena)是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新哥特式教堂。它</span>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100多年歷史,是一座歷史古跡。</span>我們入內參觀時,一對新人正步出教堂,他們的婚禮儀式剛結束(小圖)。</p> <p class="ql-block">伊基克英雄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Iquique)</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圣地亞哥為紀念伊基克海戰英雄而豎立的第一座紀念碑,于1962年5月28日揭幕。紀念碑高25米,如一座燈塔矗立在普拉特船長廣場(Captain Prat Square)。</span>底座西側是一組英雄群雕,最突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是這次海戰的指揮官阿圖羅·普拉特(</span>Arturo Prat),他眺望大海,向地平線舉起左手(小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879年智利與秘魯的海戰中,普拉特與數百名勇敢的士兵一起犧牲。</span></p> <p class="ql-block">中央市場就在英雄紀念碑旁。里面有許多海鮮餐館,我們找了一家60美刀一只皇帝蟹,還包括一大瓶啤酒,一盤沙拉,米飯,面包,炸薯條和每人1小杯pisco sour。</p> <p class="ql-block">午餐完已過2點半,我們前往武器廣場。這段路沿著普恩特街(P.° Pente)步行只要七、八分鐘,可是意外發生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恩特街是一條熱鬧繁忙的大街,人非常多。見到前方有一座紅色塔樓建筑,我走到了前面去拍照。不一會忽然聽到后面婉儀一聲驚呼,回頭一看正在拍照的婉儀被一個男子抓住了手機強奪,我馬上沖過去。就差幾步,男子使勁一拽將婉儀拖倒在地,搶過手機就跑。我一路緊追,一邊高喊“</span>Catch Him”。感謝Steve,擔心我的安危,一路緊緊跟隨。<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居然沒有警察,路人當然也不會自惹麻煩,那個男子早已有了逃跑路線,鉆入人群不見蹤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張照片是事發約2分鐘前拍的,那時婉儀的左手還拿著手機。</span></p> <p class="ql-block">還好,婉儀沒有摔傷,額頭碰了一個小包。我們相互安慰,到武器廣場時已重拾心情。我們向導游講了發生的事,她說這樣的事報警也沒用,人沒有事是萬幸。</p><p class="ql-block">導覽從<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器廣場開始,</span>導游介紹了武器廣場上的一些建筑。</p> <p class="ql-block">廣場北側的智利國家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of Chile),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班牙風格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廣場北側的圣地亞哥市政廳(Municipalidad de Santiago),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風格建筑。照片右邊是圣地亞哥創建人</span>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器廣場西側的</span>圣地亞哥大都會大教堂(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Santiago)。武器廣場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傳統,都是以大教堂為特征,這個廣場也不例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都會大教堂是</span>圣地亞哥大主教區的所在地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地亞哥大主教的永久駐地,</span>也是智利天主教會的主要教堂。</p> <p class="ql-block">法式風格的圣地亞哥智利國會宮(National Congress of Chile Palace in Santiago)位于廣場西邊隔了一個街區。它是老的議會宮,現在瓦爾帕萊索是智利的立法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智利國家議會的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從老的立法宮往南,我們到了拉莫內達宮。</p> <p class="ql-block">拉莫內達宮(La Moneda Palace)</p><p class="ql-block">La Moneda的意思是“硬幣”,<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莫內達宮又稱鑄幣宮,1814-1929年,智利的硬幣就是在這鑄造的。</span>1845年開始,宮殿成為智利政府的所在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地亞哥是智利的行政中心,拉莫內達宮就是智利共和國總統的所在地,即總統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總統府。</span></p> <p class="ql-block">智利大學(University of Chile)</p><p class="ql-block">位于總統府的東邊,<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智利最古老的大學,也是智利最重要和最負盛名的大學。它還被公認為拉丁美洲最好的大學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是</span>證券交易所大樓(Edificio de la Bolsa),<span style="font-size:18px;">落成于1917年。導游在大樓前給我們介紹了智利的經濟結構,</span>30%采礦、50%服務行業、20%農業。</p> <p class="ql-block">導游帶我們來到紐約街(Nueva York)和莫內達街(Moneda)相交處的一個小廣場。不用導游說,它讓我們聯想到了紐約的時代廣場。布局環境太相似了,就是小了幾號,沒那么繁華。</p> <p class="ql-block">再往東走就到圣露西亞山了,接著導覽還會去圣克里斯托瓦爾山。當然導覽只是在山下。我們已游遍了兩座山,就和導游告別了。Steve和瑾是今晚的飛機離開,我們明午才走。回酒店后我們也道別了。</p> <p class="ql-block">出去晚餐時見到這座華麗壯觀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筑。它是拉梅塞德大教堂(Basilica de la Merced)。</p><p class="ql-block">教堂內有一座小型博物館,里面收藏著一塊復活節島的朗格朗格(Rongorongo)木牌。<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是在復活節島發現的</span>一種未解密的文字,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發明的書寫系統之一。世界上現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木牌</span>僅有29塊。對一塊保存在羅馬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朗格朗格木牌做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span>發現它所用的木材可以追溯到15 世紀,比歐洲人接觸朗戈朗戈木牌的時間早了幾個世紀。這意味著了拉帕努伊人獨立發明了一種書寫系統,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上,我們早餐后散步去了酒店附近的森林公園(Parque Forestal),游覽了這里的兩座地標建筑,智利國家美術館和光榮紀念碑,為此行畫上了最后的句點。</p> <p class="ql-block">國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p> <p class="ql-block">光榮紀念碑(Monumento a La Gloria)</p> <p class="ql-block">復活節島之行,見到了古老神奇的摩艾石像,得償心愿。從拉諾拉拉庫摩艾石像工場,到島上被毀和修復了的阿胡,我們見證了古拉帕努伊人曾經創造的輝煌。近1000個摩艾石像曾被認為是出自外星文明之手,考古學家證實這一切都是使用原始巖石工具的拉帕努伊人的杰作。復活節島也讓我們看到了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島嶼上,人類如何耗盡資源幾乎自我毀滅的例子。這是給現代人們的一個警訊,這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這顆孤獨的星球上。</p><p class="ql-block">瓦爾帕萊索歷史區是我們見過的街頭藝術之最。我們曾在澳洲的墨爾本游覽過它著名的涂鴉巷,印象很深。但歸根結底那只是一、兩條街。在瓦爾帕萊索,整個歷史區街頭藝術無處不在。不夸張地說,用手機在這隨手拍一張照片,里面一定會有壁畫或涂鴉。值得一提的是它們水平大都不錯,頗有創意。那道鋼琴階梯就是一個例子。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壯麗的山景和海景。不僅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鮮,午餐還吃了一頓當地海鮮(篇幅有限沒發照片)。到圣地亞哥,這個涂鴉城1日游不應錯過。</p><p class="ql-block">在圣地亞哥,圣露西亞山和圣克里斯托瓦爾山是我們的首選,景色之獨特壯觀從發的照片可見一斑,還有許多沒有發呢。中央市場是嘗當地美食的好地方,貨比三家后,一定可以找到你喜愛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美價廉的</span>美食。Eva給我們介紹的武器廣場免費徒步導覽非常不錯,當然對導游的辛勤付出我們都給了小費致謝,推薦。</p><p class="ql-block">此行快結束時,婉儀的手機被搶。事件發生在如此熱鬧的地方,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確實是意料之外。它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陽光下罪惡也會發生,外出旅游一定要警惕再警惕。特別感謝Steve夫婦的關心陪伴。非常感謝他倆和Vivian、Suyue事后給我們發來許多他們的手機為我們拍的照片。手機被搶后我們馬上報失注銷,回來后買了新的,但婉儀拍的照片再也看不到了。我們歷年旅行積累的照片數以Terabyte計,云存儲遠遠不夠,都是旅行后自己另存。這次回來后增加和清理了云,確保以后旅行時照片不會因任何意外丟失。這次旅行雖然有意外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但整個行程的路線和景點都很精彩,尤其是收獲了友誼,感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威海市|
南澳县|
伊金霍洛旗|
嘉鱼县|
秦安县|
德钦县|
比如县|
浦北县|
新兴县|
梁山县|
环江|
嘉祥县|
孝感市|
礼泉县|
永济市|
吉首市|
聂拉木县|
深泽县|
宝清县|
长垣县|
德阳市|
镇安县|
青龙|
翼城县|
绥中县|
海安县|
蚌埠市|
福建省|
上犹县|
洪湖市|
沾化县|
宁德市|
怀远县|
板桥市|
紫阳县|
镇原县|
修文县|
凤山县|
社旗县|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