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建于1956年,是紀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為國家和民族獻身的烈士而建立的,具有重要的紀念和教育意義。</p> <p class="ql-block">南大門水池中的巨型臥石長17米,寬2.5米,高1.6米,采用園林造石手法建造,上面刻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雨花石”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水幕字的設計既融入了烈士陵園的莊重肅穆,又展現了風景區的自然美感,設計新穎獨特,相得益彰。是風景區入口處標志性題名石。</p> <p class="ql-block">園林小路,踏花尋臺,花朵綻放,色彩繽紛,走過去就看見“登臺問天”主題雕塑。</p> <p class="ql-block">“登臺問天”雕塑取材于雨花臺的傳奇故事。以簡潔又浪漫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云光法師登臺問天、天降花雨的壯麗場景:佛手結印向天,展臂直指蒼穹,摧動落英繽紛,點化花石斑斕。表現了云光法師祈求上天風調雨順、澤被大地、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雕塑具有祭壇般的建筑感和心胸博大的氣勢,既莊嚴凝重,又舒展飄逸。</p> <p class="ql-block">知名烈士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烈士墓園。這里長眠著1926~1949年犧牲在南京已知姓名的17位烈士。迎面是石砌花壇和石刻花圈,墓體簡潔,碑石渾樸。</p> <p class="ql-block">墓道兩旁種植的龍爪槐,象征著身披甲胄、手持長矛的衛士,守護著烈士的英靈。</p> <p class="ql-block">涌泉廣場平臺中間為橢圓形水池,池中的三股涌泉奔流不息,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意,象征著繼承先烈遺志,革命精神世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二忠祠原名褒忠祠,最初為祭祀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而建。楊邦義因堅決不屈服,被金人剖腹取心而死,宋高宗賜謚號并建祠紀念。一百五十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因敬仰楊邦義,且兩人同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難后,人們在褒忠詞附祀他,遂改名為“二忠祠”。圓門上方有“浩然正氣”四字。</p> <p class="ql-block">二忠祠為九檁歇山仿古寺院建筑,祠堂寬15米,進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門內有長6.88米的照壁,上面刻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的文天祥《正氣歌》。兩側大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寧死不屈的決心和高尚的愛國情懷,流傳千古。</p> <p class="ql-block">楊邦義(1085~1129),北宋政和5年通過舍遠登進士第,先后擔任婺源縣尉、建康知縣等職務。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楊邦義堅決抵抗,最終被俘。面對金人的威逼利誘,他嚴詞拒絕,并在衣襟上血書“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最終被金兀術剖腹取心,年僅44歲。</p> <p class="ql-block">建炎6年(1132年),宋朝政府在楊邦義遇難處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并建立了楊忠襄公墓、褒忠祠和褒忠廟。民國初期,民主人士為了弘揚其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捐資重修了墓道,并豎立了楊邦義剖心處的石碑,碑高3米,前面左右各有一尊石獅。</p> <p class="ql-block">李杰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他26歲時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在徐達北伐時陣亡,年僅38歲。死后因其女婿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李杰被追贈為鎮國將軍,并在其墓前立有神道碑,神道碑通高3.94米,寬1.20米,碑額高0.8O米。龜趺長2.50米,寬1.20米,高1.45米。神道有石刻4對8件,石羊石虎石馬石武將各一對。</p> <p class="ql-block">烈士東殉難處是反動派殺害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紀念地之一,以悼念1937年到1949年在此慘遭殺害壯烈捐軀的英烈。紀念碑樸實莊嚴,令人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浙江寧海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明建文時期的大臣,中國歷史上唯一受車裂之刑、被滅十族的人,遭難者達873人。墓園牌坊橫批:天地正氣。兩側對聯:十族殉忠天遺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p> <p class="ql-block">墓冢下部為直徑4.6米的圓柱體,上部為2.1半的半球體,總高4.5米。墓碑高4.2米,上面有兩江總督李鴻章所題“明方正學先生之墓”,全由青石筑就。周邊古柏參天,樹高林密,環境幽靜,自成一體。</p> <p class="ql-block">墓道旁有許多題字碑,系歷代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對方孝孺的贊譽之辭,均由當代知名書法家所書。</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始建于明代,“木末”二字最早見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辟荔兮水中,奉芙蓉兮木末”,“木末”意為樹梢,在此是極言其高。</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亭是乾隆皇帝游雨花臺時題詩的碑刻。乾隆皇帝六次到江南巡游,其中三次到雨花臺游覽并題詩,這些詩被刻在御碑上。御碑亭為四角式仿明清建筑,碑高2.55米,寬0.8米,厚0.21米。</p> <p class="ql-block">西晉名剎高座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年),迄今已有近1800年歷史。高座寺在歷史上曾有寶志禪師、云光法師等多位高僧講經布道,也有李白、陸游等文人墨客在此瞻仰留墨,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高座寺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可以讓人心靈寧靜的地方。每一處景致似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和悠遠的禪意,古樸而神秘,歷史和自然和諧共生。</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雨花臺之役人馬合冢是為了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在雨花臺之役中犧牲的200多位烈士及其戰馬而建,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人馬合冢。</p> <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南京第九鎮新軍首先響應,在中華門外秣陵關起義并進攻南京,后因彈藥缺乏,傷亡慘重,不得已退到鎮江,聯合部分鎮江新軍為基礎,擴大組織江浙聯軍再向南京進攻,終于擊敗清軍,光復南京。后人把這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和馬分兩冢合葬,并立碑以志紀念。</p> <p class="ql-block">雨花閣位于古雨花臺遺址的山岡頂部,樓閣高34米,坐北朝南,為三層四重檐八角形仿明清式古典園林建筑,8根直徑為0.7米的大圓柱自閣臺直通頂層。</p> <p class="ql-block">雨花亭的建筑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古典風格。</p> <p class="ql-block">烈士就義群雕位于雨花臺中軸線的最北端,這里也是雨花臺的北殉難處,是1927年~1937年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志士的刑場也是烈士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方。烈士就義群雕高10米,寬14米,厚5.5米,由179塊花崗巖拼裝組成,重達1300多噸,是我國同類題材中最大的花崗巖石雕。群雕采用了上實下虛的手法,著力刻畫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鐵骨<span style="font-size:18px;">錚錚的姿態和無懼無畏的眼神,表達出烈士就義前的不屈形象,已然成為革命先烈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象征。</span>“九”有“為大至多”的含義,表明犧牲在雨花臺的烈士眾多。</p> <p class="ql-block">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高42.3米,寓意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體為花崗巖貼面,正面鐫刻鄧小平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鎦金大字。碑前的青銅雕塑高5.5米,重5噸,象征革命志士寧死不屈的堅貞精神。</p> <p class="ql-block">雨花臺的東崗也稱梅崗,東晉時期胡人壓境,都城南遷,豫章太守梅賾帶兵抵抗,屯營于此。為紀念梅賾將軍的高風亮節,后人在崗上建梅將軍廟,廣植梅花,遂稱為梅崗。</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二泉原名雨花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一米,清銂洌甘甜,色味俱佳。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途經建康登雨花臺游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贊賞。又因泉眼有二,故稱為“二泉”。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這里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雨花臺的春天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生機勃勃。雨花臺集教育、旅游和休閑為一體,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美麗的風景。國家4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雨花臺承載著滄桑的歲月痕跡,是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泉州市|
蓬溪县|
勃利县|
运城市|
嘉义县|
新邵县|
清新县|
元谋县|
台中县|
新余市|
石城县|
怀来县|
正镶白旗|
保靖县|
绥中县|
荣成市|
四会市|
资兴市|
雷州市|
鄱阳县|
武宁县|
囊谦县|
富民县|
虎林市|
珲春市|
敦化市|
仁寿县|
南城县|
锡林浩特市|
虎林市|
毕节市|
上栗县|
锦州市|
祁东县|
丹东市|
周口市|
宁晋县|
毕节市|
深水埗区|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