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魯迅故里

臧 萍

<p class="ql-block">小時候,課本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們對紹興及魯迅先生的故里充滿了好奇。2025年3月28日,終于踏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紹興魯迅故里</p> <p class="ql-block">紹興古稱“會稽”,東連寧波市,南臨臺州市、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常住人口約543萬。</p> <p class="ql-block">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其為著名①文學家、②思想家、③革命家、④教育家、⑤美術家、⑥書法家、⑦民主戰士,⑧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⑨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魯迅有句名言,影響了我很多年。“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他“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p> <p class="ql-block">魯迅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魯迅先生1881年出生地,并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魯迅故居游覽:①八字橋、②柯橋古鎮、③魯迅祖居、④三味書屋、⑤魯迅紀念館、⑥百草園……</p> <p class="ql-block">魯迅曾經說過一段非常有名的話,為“中國的脊梁”下定義,“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紹興魯迅故里不僅是對魯迅的紀念,也是展示紹興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區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在這里感受魯迅筆下的文化氛圍,紹興古城的水鄉風貌。</p> <p class="ql-block">一、八字橋? :游覽魯迅故居的起點,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在此感受到紹興的文化氛圍。?</p> <p class="ql-block">?烏篷船碼頭?可以乘坐“烏篷船”體驗紹興水鄉風情。</p> <p class="ql-block">二、“魯迅祖居”建于清乾隆年間,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清代臺門建筑。我們了解魯迅家族的歷史背景,紹興傳統建筑文化,也能夠更好地了解魯迅的成長背景,文學創作的過程,感受到他的文學精神與思想。</p> <p class="ql-block">祖居的“大堂前”是周氏族人公共活動場所,廳堂上方高懸一塊大匾“德壽堂”,兩旁柱子上有一副紅底黑字楹聯:“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p> <p class="ql-block">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1838-1904),同治十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后捐任內閣中書。后因科場案入獄。圖為紹興魯迅故居內魯迅祖父周福清和祖母孫氏、繼祖母蔣氏的畫像。</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江左文人多才俊”,魯迅祖居正是這樣一處文化瑰寶。這座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老臺門,見證了魯迅祖輩的生活與文化。能夠看到魯迅的祖輩居住的歷史背景,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展現了江南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魯迅故里不僅是一處旅游景點,更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魯迅故居的存在不僅僅是對偉人的紀念,更是對魯迅精神的傳承和弘揚。</p> <p class="ql-block">過照壁北側的小石橋,是“壽家臺門”,也就是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的住宅。壽家臺門共分三進。第一進是臺門斗。</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大堂前額枋上懸“思仁堂”匾額,匾額下太師壁上有聯語“君子處事有忍乃濟,儒者屬辭既和且平”。意思是說,要成為君子或者說儒者那樣被人稱道、受人敬仰的人,首先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品行。</p> <p class="ql-block">“德壽堂”是主人接待客人和議事的場所。對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明月何皎,星河不耀”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魯迅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象征社會需要清廉正直的風氣來凈化濁氣,而?“明月何皎,星河不耀”?則寄托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德壽堂原名“寧壽堂”,因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號“寧”之諱,改為“德壽堂”。德壽堂不僅是周氏家族的活動中心,也是魯迅早年生活的重要場所。它承載了魯迅家族的歷史記憶,是了解魯迅及其作品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德壽堂”是魯迅故里中周氏家族的重要建筑,主要用于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等公共活動。“德壽”二字取自“積善有德、福祿長壽”之意,體現了周氏家族對德行與長壽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吶喊、熱風、墳、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彷徨、而已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二心集、三閑集、花邊文學、準風月談、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拾遺、集外集、集外集拾遺補編、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史略、譯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書信、兩地書、日記、全集注釋索引、全集篇目索引、布面硬精裝帶外殼、魯迅注譯年表等。</p> <p class="ql-block">作為讀書人,魯迅最鐘情的收藏當然是書籍,其中古籍占有很大的比重。魯迅家“祖傳的書有點價值的只是一部木板《康熙字典》,一部石印《十三經注疏》,《文選評注》和《唐詩叩彈集》,兩本石印《爾雅音圖》”,還有一部任渭長畫的《於越先賢像傳》和《劍俠圖傳》。魯迅十六歲前就已經讀完四書五經,離家之前就幾乎讀過了十三經。求知若渴的魯迅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特別注重古代小說、野史雜說和帶有插圖的書。</p> <p class="ql-block">第三進座樓,包括①小堂前、②書房、③壽鏡吾先生的臥室。小堂前是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堂中掛有一塊“重游泮水”橫匾。</p> <p class="ql-block">堂中掛有一塊“重游泮水”橫匾。這是“壽鏡吾”中秀才60年的時候,其侄“壽孝天”送來的賀匾。入泮”是古代的入學儀式,在這里借指中秀才。1906年魯迅回紹興看望老師,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魯迅的。</p> <p class="ql-block">壽鏡吾先生的書房:叫“三余齋”。所謂“三余”,是指“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p> <p class="ql-block">香火堂:祭祖的場所,上方懸掛著“德祉永馨”的匾額,意味著德行和福氣源遠流長。這里還懸掛著魯迅祖父周福清和兩位祖母的畫像,墻上掛著家訓恒訊。</p> <p class="ql-block">香火堂位于魯迅故居的第三進,是周氏家族祭祖和緬懷先祖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堂中央設有神龕,放置歷代祖宗的牌位,墻上掛著魯迅祖父周福清和兩位祖母的畫像,兩壁上還掛著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訓》</p> <p class="ql-block">三味書屋:是魯迅12歲至17歲期間讀書的私塾,位于壽家臺門東側廂房。“周家新臺門”位于老臺門的西側,其規模和布局與老臺門基本相同,連同后面的百草園在內。</p> <p class="ql-block">魯迅的座位最初在南墻邊,因墻外為過道,經常有人經過,影響到魯迅學習,后來換到了東北角。那個時候到私塾學習,書桌和椅子都是自帶的,因此屋子里的幾張書桌的樣式并不一致。</p> <p class="ql-block">從第三進往東,是東廂房,著名的“三味書屋”就在這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原本是壽家的書房。屋中所懸“三味書屋”匾額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p> <p class="ql-block">“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為“三味”。屋正中的木方桌是老師的講臺,兩旁的椅子供。</p> <p class="ql-block">書屋保存完好,包括魯迅當年使用的書桌和刻有“早”字的桌面。這里不僅是魯迅求學的起點,也是了解清末私塾教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魯迅故里的藏書數量為14000多冊?。這些藏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文學、金石學、考古學、科學史、文字學、哲學、美學、民俗學、心理學和歷史學等?12。此外,魯迅的藏書還包括日文164種、德文和英文151種、俄文86種?。</p> <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是個嗜書如命的人。他從十五歲開始就抄書、買書、藏書。在魯迅的中文藏書中,線裝古籍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還有八十多部完整的叢書。魯迅藏書的主要渠道是自行購買,還有一部分藏書是托朋友購買,當然還有出版社和著譯者贈書,如北新書局、良友圖書等,都將一些新印的書贈送給他。魯迅所取得的文學成就,與其堅持不懈的藏書活動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魯迅的臥室兼書房位于新臺門的西部,現在里面陳列的一張鐵梨木床,是魯迅當年用過的原物。魯迅常常在這里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它回紹興任教時間(1910.7-1912.2)。</p> <p class="ql-block">書畫室:。?魯迅故里的書畫作品主要,包括趙延年創作的魯迅文學作品插圖展,這些作品以黑白木刻版畫的形式展現了魯迅作品的精髓??。這些版畫作品立意深遠,質樸遒勁,展現了魯迅作品的深刻內涵和社會意義。例如,趙延年的作品中有一幅描繪魯迅肖像的版畫,以及一幅描繪《阿Q正傳》中孔乙己的插圖。</p> <p class="ql-block">餐廳:內部裝飾獨特,充滿了文化氛圍,墻上掛滿了與魯迅相關的歷史照片和文獻,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琴室:清朝民國時期,大戶人家的女子,要求非常高,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文化、有修養、有素質的女子,所以一有時間就琴室彈琴。</p> <p class="ql-block">?魯迅故里的“閨房”位于周家老臺門內,這是魯迅先生的祖輩世居之地?。閨房的設計和裝飾充滿了典型的清代大戶人家的風格,展示了當時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閨房內設有雕花床、精致的繡屏等,體現了周家的顯赫背景和書香門第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繡房:?魯迅故里的繡房是周家老臺門的一部分,位于第四進樓房,是周氏家族中女性成員的生活區域?。繡房主要用于女性成員的日常生活和刺繡活動。繡房內設有小姐的閨房、書房和沐浴房等設施,展示了清代大戶人家中女性成員的生活場景?。</p> <p class="ql-block">沐浴房:?魯迅故里的沐浴房?位于魯迅故居附近的民宿中,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泡澡體驗。這些沐浴房不僅配備了地暖和智能化馬桶,還設有獨立的淋浴房和衛生間,有效防止了串味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俗稱灶間,據說這是魯迅與兒時蕞為要好的朋友章運水(1879-1936年)初識并經常玩耍的地方,魯迅曾以章運水為模特兒在小說《故鄉》塑造了“閏土”的藝術形象。</p> <p class="ql-block">四、“百草園”位于魯迅故居后面,原是周家共有的菜園,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將其描述為童年樂園。園內保留了魯迅筆下的自然風貌,是感受魯迅童年生活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來到周家新臺門的菜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采桑葚,摘覆盆子,拔何首烏。</p> <p class="ql-block">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p> <p class="ql-block">“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文中提及的泥墻根和石井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12歲時魯迅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他非常留戀百草園:“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p> <p class="ql-block">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p> <p class="ql-block">魯迅7歲時入家塾開蒙。《啟蒙鑒略》,是魯迅最早的啟蒙課本。三味書屋約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p> <p class="ql-block">魯迅在三味書屋的老師壽懷鑒(字鏡吾)是紹興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在三味書屋的近五年間,魯迅依次學習了《幼學瓊林》《四書》《五經》等。</p> <p class="ql-block">“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寫在&lt;墳&gt;后面》)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唐詩以及漢魏六朝辭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之外,還對許多“課外知識”興趣盎然,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詩畫舫》《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等。</p> <p class="ql-block">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涯,使魯迅受益匪淺。魯迅在此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后從事的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魯迅《擬購書目》手稿,寫于1897年前,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清代陳淏子記述花木栽培技巧的作品《花鏡》。魯迅在閱讀時頗感興趣,并做批注。</p> <p class="ql-block">《點石齋叢畫》,這是魯迅用壓歲錢和零花錢購買的畫譜之一。1885年上海點石齋石印縮印本。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科場案后,魯迅的祖父被關押到杭州監獄,父親被取消鄉試資格,魯迅兄弟為避株連,到親戚家避難,被稱為“乞食者”《魯迅自傳》。</p> <p class="ql-block">五、魯迅紀念館:通過編年體形式展示了魯迅的生平事跡、思想發展軌跡及其與故鄉紹興的淵源關系。</p> <p class="ql-block">館內陳列了大量珍貴文物和圖片,是深入了解魯迅及其文學成就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p> <p class="ql-block">回家之后,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p> <p class="ql-block">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圖為魯迅父親所寫的借約(現存上海魯迅紀念館),以及少年時期魯迅經常去的“恒記當”當鋪和“光裕堂”藥店。</p> <p class="ql-block">一八九八年五月,魯迅辦了八元的川資,攜帶著一只網籃、一個鋪蓋卷,告別母親,離開故鄉,前往南京水師學堂求學。</p> <p class="ql-block">是現存最早的魯迅單人照。魯迅在弘文學院剪辮后,拍照留念,并贈與同學兼同鄉友人許壽裳一張。許壽裳稱魯迅贈與照片同時,還贈七言詩一首與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p> <p class="ql-block">他獲得的畢業文憑上寫著:“大清國浙江省周樹人,從明治三十五年四月至本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1908年,應許壽裳邀請,魯迅與許壽裳、周作人、錢鈞甫、朱謀宜五人合住在夏目漱石故居。在“伍所”居住期間,魯迅經常從各處書店購書,但較少游覽。魯迅在吃穿住上并不講究,卻花費大量資財購買外國書刊,以此學習、練習翻譯文學作品并做文章,很是勤奮。</p> <p class="ql-block">1909年,魯迅回國,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并兼任博物課(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日籍教員鈴木珪壽的翻譯。</p> <p class="ql-block">據夏丏尊回憶,魯迅在上課時要求學生不許笑,因為他認為自己授課時的態度是嚴肅的,如果有人發笑,嚴肅的氛圍就遭到破壞。“周先生很嚴肅,平時是不大露笑容的,他的笑必在詼諧的時候。他對于官吏似乎特別憎惡,常摹擬官場的習氣,引人發笑”。</p> <p class="ql-block">為浙江紹興中學校旅京同學會合影,魯迅在當日日記中記載此事:“十三日晴。星期休息。午后同二弟至留黎廠德古齋,偶檢得《上尊號碑》額并他種專、石雜拓片共六枚,付泉一元。又至北京大學訪遐卿,并赴浙江第五中學同學會,有照相、茶話等,六時歸寓”。</p> <p class="ql-block">魯迅、林語堂與幾個學生在南普陀寺西南的小山崗上照相,這里到處生長著魯迅喜愛的龍舌蘭,滿山是饅頭一樣的洋灰的墳墓。魯迅寫信給許廣平說:“今天照了一個照相,是在草木叢中,坐在一個洋灰的墳的祭桌上”。魯迅后來把照片用在雜文集《墳》中。</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25日攝于上海。對于自己的五十歲壽辰,魯迅顯得格外重視。在日記中,魯迅寫下:“晴。午后同廣平攜海嬰往陽春堂照相。”該日魯迅照相三張,分別為單人照(上題“九月二十四日照于上海,時年五十”)、與許廣平并海嬰照。五十歲誕辰的魯迅單人照,是最為著名的魯迅照片之一,這張照片上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場合曾被廣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24日于上海。當日魯迅與楊銓、李濟在“中央研究院”國際出版品交換處,魯迅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次出行,“午,楊杏佛邀往新雅午餐,及林語堂、李濟之”。1933年1月,魯迅加入了由宋慶齡、蔡元培、楊銓等人發起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并被選為上海分會執行委員。</p> <p class="ql-block">1935年,魯迅從大陸新村住所去往內山書店路上。1933年4月,魯迅一家遷入大陸新村,這是魯迅在上海的最后一處住所。此地荒僻,“雨后蛙聲大作,如在鄉間”。魯迅與外界的信件郵件,甚至房租、水電費等事宜,全由內山書店代轉代辦。在此處,魯迅曾多次掩護共產黨人。1934年瞿秋白離開時,曾將一張書桌留存在魯迅大陸新村住所中。次年瞿秋白遇害后,魯迅將這張書桌保留下來,以紀念亡友。</p> <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23日于上海。去世前的幾年,魯迅對左聯內部的斗爭極其失望,瞿秋白已被殺害,馮雪峰遠在他鄉,魯迅頗感“獨戰”的悲哀,這種情緒上的消極也加速了他身體的衰弱。</p> <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馮雪峰作為特派員抵滬,急于見到魯迅,未先與黨組織聯系就徑直來到魯迅家中,“那時已經黃昏,他在樓下已經從那個老女工那里知道我在樓上了;我聽見他上來,心里快樂得很激動,同時以為他也一定很高興,并且會先問我如何到上海之類的事情的。</p> <p class="ql-block">但他走進房來,悄然地握了握我興奮地伸過去的手,絲毫也不以我的到來為意外,卻先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兩年來的事情,慢慢告訴你罷。’”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敘述源于馮雪峰1952年《回憶魯迅》,十余年后,馮坦然自己之前對此場景中魯迅原話做了改寫,魯迅原話為“這兩年,我給他們擺布得可以!”,馮雪峰按記“這他們是指周揚等人”。</p> <p class="ql-block">改寫策略與記憶組織的糾葛,也暗示著魯迅研究中歷史學與政治學的話語暗戰。逝世前11天,魯迅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參觀全國第二回木刻流動展覽會上,其時他已病重。在專門記述此次展覽會的文章中,沙飛曾寫,“飯后趕回會場,不料魯迅先生早已到了。</p> <p class="ql-block">1910年1月10日于杭州。許壽裳、魯迅回國后受沈鈞儒邀請,到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沈離任后,夏震武繼任。夏思想頑固、妄自尊大,被稱為“夏木瓜”,后被許壽裳、魯迅驅逐,戲稱“木瓜之役”。圖片為“木瓜之役”勝利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1日攝于廣州。魯迅、許廣平與蔣徑三合影。蔣時任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館員兼文科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曾邀魯迅至學術講演會演講,講題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p> <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27日攝于上海。海嬰六個月,魯迅雙手將海嬰舉高高。</p> <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20日攝于上海。編訂左聯機關刊物《前哨》創刊號后,魯迅與馮雪峰兩家一同合影留念。據馮夏熊(馮雪峰之子)回憶說,拍這張照片時,許廣平剛哭過,眼淚未干頭微低。因為左聯成員柔石剛被殺害,魯迅一家正經受著悲痛的煎熬。《前哨》創刊號即為“紀念戰死者專號”。</p> <p class="ql-block">1932年11月,魯迅赴北平探望母親期間,分別應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大學之邀,發表了著名的“北平五講”。在北師大的演講,起初在教室內,但聽眾甚多,只好轉到室外,大家把魯迅抬到方桌上。這一天演講的題目是《再論“第三種人”》。</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17日攝于上海。蕭伯納訪華,與蔡元培、魯迅合影。魯迅喜歡蕭伯納,但二人身高有差,站在一起有些好笑。魯迅回憶起這張照片時曾說,“并排一站,我就覺得自己的矮小了。雖然心里想,假如再年青三十年,我得來做伸長身體的體操…”。</p> <p class="ql-block">1933年9月13日攝于上海。這是魯迅五十三歲生辰全家合影。魯迅當日日記寫道:“上午同廣平、海嬰往王冠照相館照相,大雨一陣”。</p> <p class="ql-block">寫作《朝花夕拾》后記時,魯迅對兒時聽說的“無常”詳加描繪,并繪畫了一幅“無常圖”。上圖中上方為魯迅根據記憶中紹興迎神賽會中活無常的形象所繪制的畫作,下右側為魯迅從南京李光明莊本《玉歷鈔傳》中描出的“死有分”,下左側為魯迅從廣州寶經閣本《玉歷》中描出的“活無常”。顯然,魯迅所繪更勝一籌。</p> <p class="ql-block">許廣平(1898-1968),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團成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筆名景宋,祖籍福建,1898年2月12日生于廣東番禺一個敗落的官僚家庭里。</p> <p class="ql-block">魯迅去世后,許壽裳在回憶錄中將這首詩定名為《自題小像》。魯迅一生很看重這張照片,多次將其洗印贈友。</p> <p class="ql-block">六、“土谷祠”:緊鄰長慶寺,是魯迅筆下《阿Q》的故鄉。這座小廟坐東朝西,北依東咸歡河,南接穆神廟。雖然規模不大,僅有一間門面,但這里供奉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是當地人祈求豐收的圣地。解放前,土谷祠除了農歷四月十四日土地神生日外,平時少有人來。這里曾是無家可歸的游民和乞丐的避風港。如今,雖然神像前不再有香火,但土谷祠依舊散發著歷史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七、長慶寺:位于紹興城南的塔子橋南堍,都昌坊口以北約200米處,曾是紹興八大寺廟之一。這座寺廟坐落在斜對面,舊時香火鼎盛,如今雖熱鬧,但仍保留著歷史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八、“仁里”小巷南口立有一座兩柱沖天石牌坊,南面坊額為“仁里”,坊聯為“旭日輝仁里,祥云護德鄰”。</p> <p class="ql-block">北面坊額為“德鄰”,坊聯為“翠竹虛心有節,君子樸實無華”。這座牌坊是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后,當時的國民政府批準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是魯迅所著短篇小說《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清朝科舉制度下的犧牲者,他在“四書”“五經”中耗盡了年華,淪落到求乞還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他說話時“滿口之乎者也”,時刻強調自己是讀書人,甚至被別人戲弄,還自命不凡、孤芳自賞。</p> <p class="ql-block">讀過書,一心想向上爬,但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考上。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對孔乙己的毒害,使他養成了鄙視勞動、好喝懶做的惡習,他不愿以自己的勞動(替人抄書)去爭取生存,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他偷了何家的書,被吊著打;偷到丁舉人家之后,“先寫服辯”,又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最后被推向了死路。?</p> <p class="ql-block">?《孔乙己》?是魯迅在1919年4月發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上的短篇小說,后編入小說集《吶喊》。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p> <p class="ql-block">篇幅不長,但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自1922年以來就作為小說的典范被編入不同時期的語文教材之中,在1986年被確定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稱帝,復辟勢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竊奪。小說寫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盡管科舉制度已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然根深蒂固,毒害著廣大人民。</p><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李大釗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另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后,于1918年冬創作了小說《孔乙己》。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晚20:10,完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应城市| 迁西县| 泗水县| 尼勒克县| 凤台县| 灵川县| 钦州市| 乐平市| 郸城县| 吉首市| 遂平县| 锦州市| 新绛县| 驻马店市| 西林县| 华容县| 黄梅县| 大名县| 尖扎县| 平利县| 柘城县| 临江市| 易门县| 南澳县| 永福县| 广宗县| 兴安县| 沈丘县| 滕州市| 灵台县| 岳池县| 南康市| 云南省| 海南省| 黑山县| 贺州市| 万盛区| 资溪县| 四川省|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