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晉南小廟八線游》提要

平文

<p class="ql-block">走晉南,是沖著這里的古建奇珍來的。早聽朋友說,晉南小村小廟多,是值得用余生去品鑒的。朋友說話的聲音不高,但眼里流露出來的喜愛和真誠卻深深打動了我。黑悟空打開了探求三晉地面瑰寶的一扇窗戶,為三晉五千年文明展示提供了契機。但這遠遠不夠,眾多寶貝不是今天看和明天看都在那里,他們接續著遙遠的歲月,無時無刻不在坍塌和消逝中。古人蓋一座廟用多大氣力,維護一座廟又何其不易。所以我們更早地去,是抓住能跑能動年紀的尾巴,去看小廟、看人、看歷史。小廟是鄉親有形的信仰,在靜默的群山峻嶺中間,鄉親守廟,把煙火的溫度融進了歲月里,變成了慈祥的佛照、精美的獸脊,滄桑之美足以撼人心魄;小廟的歷史和故事,載滿了鄉親鄉土鄉戀,等著你去品鑒,值得你深深記取,帶著由衷的喜愛,朝圣的心情,呆下來、扎進去、推出來。</p><p class="ql-block">所謂“呆下來”,是深入山間,遠離鬧市,在班駁的樹影下去找歲月的光影。事實上現在的交通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住下來只是你的一份選擇而已,去那無人問津的地方,已不是心血來潮和一時興起;</p><p class="ql-block">所謂“扎進去”,是拋開羈絆,去找屬于自己的清靜;是調用你的所思所想,張開心扉,將獨一個世界錄入心底。事實上你早已關注于內心,你的心更象春天的花海,等著河開燕來;</p><p class="ql-block">所謂的“推出去”,是留得住千年的繁華,考慮用怎樣的筆觸,為這里芳香的泥土和這沃野不一樣的聲音鼓與呼。事實上,半世的風雨,早把人磨得通透,卻改不掉滿心的好奇,癡癡傻傻地,無意間卻也盡得真歡…有意無意的邂逅,留在心底,暖暖地、淡淡地,為這份絕美和一直等著讀懂他的人引條路,等著有一場神交已久的拜會,一次久別后的重逢,迎風向陽,像一顆樹為另一顆樹跳舞…</p><p class="ql-block">詩意的、魔性的,卻又是現實的和最牽心掛肚的,推出真實的、歷史的、撼人心魄的美好之物。感謝先進的網絡帶來了年輕的連達先生寫就的美文美圖,感謝2025年讓人起心動念的春風帶來的一種執念。順便用這樣的宣傳語:我們并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p><p class="ql-block">轉來轉去,只為有識人。源來源去,只在歸識中。</p><p class="ql-block">晉南八線游是:濁漳遺珍、高平樓臺、陵川舊跡、澤州覓蹤、沁河廟堂、臨汾遺韻、絳州故都及河東攬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圖:連達????編緝:平文</p> <p class="ql-block">本次將缺失內容補入,并逐漸增加相關每段視頻制作。均為初習,權當取樂罷了。如有益當取來閑談,高興就行</p> <p class="ql-block">一.濁漳遺珍</p><p class="ql-block">濁漳河谷一線,位于濁漳河潞城、平順境內大約20公里的河谷地段,為一條蘊含千年古珍的黃金水道。這里分布著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8處,其中唐、五代和北宋古建多有遺存。這條線稱濁漳遺珍絲毫不為過。</p><p class="ql-block">第一站,辛安原起寺位于濁漳河南岸,位于潞城市黃牛蹄鄉辛安村,為進入河谷的第一站,向東北即進入平順境內;</p><p class="ql-block">第二站,王曲天臺庵位于平順縣北耽車鄉王曲村,距辛安約5公里,有唐代古建之一的天臺庵;</p><p class="ql-block">第三站實會大云院,位于平順縣北耽車鄉的實會村,存五代時期所建的大云院的彌陀殿,與龍門寺西配殿、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和河北正定文廟大成殿共稱五代四殿。</p><p class="ql-block">第四站車當佛頭寺,位于實會村往東10公里段的平順縣陽高鄉車當村,建于宋金時期;</p><p class="ql-block">第五站淳化寺位于陽高鄉陽高村,村子中央廣場,為很小巧的殿宇,可追溯至北齊天保年間;</p><p class="ql-block">第六站侯壁回龍寺和夏香山神祠位于陽高村東去的巨石河道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七站龍門寺位于石城鎮,再向東即進入河南林州地界,為濁漳河上最后一站,尚存創建于北齊天保圻間的龍門寺。現龍門寺還有金代的山門兼天王殿、北宋的大雄寶殿和五代時期的西配殿和明代的東西殿;還有建于元代的燃燈佛殿;西路的僧房和庫房、東路的圣僧房、水陸殿為明所建。這樣這里集中了五代、北宋、金、元、明和清6代古建,堪稱了不起的古建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濁漳河一線</p> <p class="ql-block">二.高平樓臺</p><p class="ql-block">長治高平一線,游的是長平古戰史及那場大屠殺后遺落在鄉間千年的時世。長治是古上黨,明朝嘉靖年間取“長治久安”意改為長治;高平即古長平,是戰國末期長平之戰的主戰場。長治與高平兩地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有李隆基擔任上黨別駕留下的遺存,有關于姓樂姐妹留下的“二仙”傳說,至今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正覺寺,位于長治縣蘇店鎮,村子位于縣城西北約10公里,地處長子縣和長治縣之間,靠近207國道和長治通往晉城高速路。正覺寺最大的看點是宋代所建的后殿;</p><p class="ql-block">第二站東呈古佛堂位于韓城鎮西北方,緊鄰207國道和長治到晉城高速路,處在田間;</p><p class="ql-block">第三站南宋布孟家樓,位于長治縣東南的南宋鄉南宋村,孟家高樓為古宅的一部分,古代防止流寇來襲的高樓炮筒式建筑。</p><p class="ql-block">第四站南宋玉皇觀位于該村村南,現存主體建筑有五鳳樓、鐘鼓樓、獻亭、正殿及左右配殿和廂房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第五站北宋玉皇觀位于南宋村北下坡不遠處,在村南部。據說始建于元代,明有過大修,門窗盡失,破敗不堪;</p><p class="ql-block">第六站神農清化寺,位于高平市最北邊,與長治縣相鄰,傳說是炎帝神農氏家鄉,北臨羊頭山。寺廟建于唐代。</p><p class="ql-block">第七站伯方仙翁廟,位于高平市西北方約7公里處,伯方村為已有2000多年歷史。仙翁廟據說供奉過呂洞賓,后來改供張果老。現有張果老祠。仙翁廟東鍘有一座修在高臺上的廟宇,臺下辟有門洞可通車馬,為舊伯方村的北門,廟里有碑“省冤谷”,相傳是唐玄宗李隆基所題。李隆基為潞州別駕時曾尋訪過長平之戰的故地。</p><p class="ql-block">第八站五報二郎廟,位于伯方村沿227省道向北不遠處,有相傳建于唐代的二郎廟,現存明清風格建筑,造像無存。邊上戲臺證實王報二郎廟金戲臺,而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臺。</p><p class="ql-block">第九站野川關帝廟,位于高平市野川鎮大野川村,是秦趙長平之戰時,武安君白起屯駐大軍的地方。因其地處許河谷地,水草豐美,空礦無人,因此得名為野川。古廟山門外的經幛建于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已有1200多年歷史,至今完整。幛身包括幛頂、幛身和基座三個部分,從唐代密宗傳入中土開始逐漸流行。</p><p class="ql-block">第十站米山定林寺,位于高平市東部米山鎮以北,北靠七佛山,處于大山環抱中,風光旖施,景色壯觀。為千年古剎,整寺南北狹長,跨度達百米,建筑依地勢層疊上升;東西兩路還建有跨院、僧舍等附屬建筑,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曾作為學校使用得以保存,塑像已遭受滅頂之災。山下還有大面積的老街老巷及清代民居及鐵佛寺、顯圣觀等,值得細訪和品味。</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河東廿露庵,位于米山鎮東北方向的云泉村河東自然村,有元代風格的“滑稽絕倫”的替木扛起的巨梁,如此做法常見于元代建筑,斗共不與柱頭相對應的建筑形式,盡顯粗獷和視角上的沖擊;</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建寧濟瀆寺,位于高平建寧鄉建南村,鄰陵川縣界。有大片的古街區、老宅院,有智積寺、文廟、關帝廟等古建群,有北魏造像碑古跡留存豐厚。濟讀寺位于山頂,是晉東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濟水發源于王屋山太乙池,伏流入地70多里后在河南濟源市涌出地面,之后,再潛入地,過黃河在滎陽第二次出漏地面;然后在原陽縣三入地下,最后從山東定陶縣出來,三隱三現,水量充沛,為大禹治理的九川之一。至今濟源、濟南、濟寧、濟陽等地名均來源于濟水。而建寧的濟瀆寺規范宏大,現存三進院,有山門、重門、正殿、后殿,以及環抱式的廊廡。</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西李門二仙廟,位于高平市河西鎮西李門村南邊的二仙嶺上,供春二仙娘娘。在晉東南對二仙娘娘的供奉有較長的歷史。傳說二仙姐妹本性樂,晉唐時期因孝被黃龍下界馱升升天。從此后兩人靠自身法力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傳說北宋時期一次宋軍與西夏兵交戰,被包圍后缺糧斷水,后被二仙送來的干糧和泉水所救。宋微宗加封二仙為“沖惠真人”“沖淑真人”,宋、金兩代修建了大量的二仙廟宇。</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郭家莊崇明寺,從西李門二仙廟向東到牛莊,然后向北走20分鐘左右進入郭家莊,崇明寺位于位于郭家莊西邊黃土臺地上,是高平重量級古建。其特點是外觀氣質到結構,繼承了唐朝和五代時期的遺風,表現為柱頭不施普柏枋,蘭額兩端不出頭,批竹式的雙杪雙下昂頭共與現存的佛光寺唐代東大殿和五代北漢鎮國寺萬佛殿一樣;內部創造性地使用了一對斷梁,上承唐風,并有所創新,是現存宋代建筑中最獨具一格的特例。</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雙泉永樂寺位于高平市東南部的石末鄉東雙泉村,西北高地上,所以將其收入其中,它可能代表著更多殘存的小廟,周邊雜草與藤蔓如扎進歷史的荒草,隨時走向徹底的消亡。</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站,迎祥觀。從永樂寺向西,略上一道坡,為一座荒廢的破廟。據說原來供奉過湯帝,后來作過學校和油坊,還失過火,好在沒有燒掉大殿。修于何時,未來如何,都說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也許,我們只是為了走過,該來的都在來的路上,該走的,都在走的途中。我們連正兒八經說得清楚的地方也難以顧得過來,來是為了憑吊,留下一些過往的憑證,也許可以留給后人一些可以追尋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長治高平一線</p> <p class="ql-block">三.陵川舊蹤:陵川舊蹤</p><p class="ql-block">陵川是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創后趙國家的石勒歸葬地,傳說他死后陵寢就葬在古剎崇安寺旁,埋葬他的地方后來被叫作陵川。這里北靠壺關,西連高平,南臨澤州,東據太行,俯瞰河南。縣境內山地丘陵縱橫,鄉野之間遺存不少文物古跡。</p><p class="ql-block">第一站禮義崔府君廟,位于高平市向東進入陵川縣的第一站禮義鎮,鎮子北邊高地上龐大而輝煌的古建筑群即崔府君廟,供奉唐代崔玨,是當地留存崔府崇拜的一個代表地。據說,崔玨是樂平人,字子玉,生于隋朝大業三年(607),自幼即聰穎好學,唐朝貞觀七年(633)曾經做過長子縣的縣令。崔玨剛正不阿,秉公執法,后來晝審陽間,夜斷陰司,身后被傳在陰曹地府司判官之職,負責那里的所有生死輪回等具體事務判決執行。禮義鎮崔府君廟目前應是現存最大的一座崔府君廟。</p><p class="ql-block">第二站:禮義北吉祥寺,位于禮義鎮西街村高崗上,廟內存宋代兩座大殿。</p><p class="ql-block">第三站,平川南吉祥寺位于禮義鎮南平川村,與北吉祥寺遙相呼應,稱為南吉祥寺。民間有傳說“山洪將至,神佛一夜之間搬走了吉祥院”, 畫中的是南吉祥寺的中殿,殿面為北宋遺構,是寺中現存年代最古老的建筑。南吉祥寺最后面的建筑為圓明殿,創建于金代,重修于元代,明清更是多次修繕。</p><p class="ql-block">第四站,陵川崇安寺,就是后趙開國皇帝石勒歸葬之地,傳說他的陵寢就在崇安寺旁邊,后來此地發展成了陵川縣城。實際上,崇安寺在石勒死前,已成為一處地標性建筑。當地流傳下來一句民謠“先有崇安寺,后有陵川城”。寺廟建在陵川縣城西北方的高崗上,巍峨壯觀,俯瞰全城。畫中崇安寺山門,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造型宏偉,體量龐大,猶如城樓一般威武。樓下明間門兩邊為直欞窗,二層明間和兩次間則置隔扇門窗,左右梢間開兩孔圓窗。正面頂層檐下中央懸掛著“古陵樓”匾額,意指此處為石勒陵寢之地。</p><p class="ql-block">第五站,西溪二仙廟位于陵川縣城西側一山之隔的嶺常村,村西山谷深處林叢深處。供奉二仙娘娘,宋徽宗趙佶在崇寧年間(1102-1106)曾加封二仙姐妹為沖惠真人、沖淑真人,賜廟號“真澤”,因而二仙廟也被稱作真澤宮。兩座樓閣為二仙娘娘梳妝打扮的地方,被稱為梳妝樓,其建筑形式罕見,是西溪二仙廟山光秀色中的點睛之筆。如此精美的一對樓閣能完整保存至今的僅此一例,彌足珍貴.畫中所表現的是東側的梳妝樓。</p><p class="ql-block">第六站,西溪龍王廟,位于西溪二仙廟東面,建筑依山就勢,層疊攀升,蔚為壯觀。在蒼翠的山林之間昂然高聳,頗有高冷孤絕的感覺。廟內相對破舊,除山門及戲樓外,正殿和垛殿以及兩廂的配殿等元素一應俱全,格局保存完整,但建筑外觀破壞和改建也較為明顯,只有正殿古風猶存。</p><p class="ql-block">第七站,附城陵邑會館深藏于附城鎮中學后邊的街巷之內,會館門是一排高大的兩層磚樓,好像堡壘一般堅厚,只在一層中央部分開板門,上嵌匾額為“丹心千古”。外邊建有寬大的三開間抱廈,以方形抹角石柱支撐起粗碩的額枋和雕刻花哨的斗拱,柱下置方桌式柱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走進會館,庭院寬闊,正門之內有倒座戲樓,左右有配樓,建筑到院中央的前殿之間至少有半個足球場大小。院內設有東西兩廂長廊房;后院由后殿和左右耳樓、東西配樓與前殿共同圍成,是全廟核心建筑。后殿為會館正殿,修建在高大的石臺基上,大殿外觀破敗,但不失雍容華貴和威武莊嚴的氣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陵川一線</p> <p class="ql-block">四.澤州尋跡</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府城關帝廟,位于金村鎮的府城村,正殿是清代山西木雕石雕裝飾藝術的一個大展廳。</p><p class="ql-block">第二站,府城玉皇廟,位于府城村正北,二十八星宿雕像最負盛名,且藝術價值最高;</p><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小南二仙廟,位于金村鎮的東南村。是“二仙”崇拜的實體小廟,但保存現狀堪憂。</p><p class="ql-block">第四站青蓮寺,位于金村鎮東南丹河河谷旁硤石山的陽坡上,青蓮寺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少有人至,只有陣陣清風和鳥啼相伴。寺院背靠雄偉的硤石山,與對面的道教名山玨山相望,山腳下有碧玉般的丹河流過,好像點綴于山間的仙家宮闕,是古典建筑和山水風景的完美結合,堪稱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即使今天看來,也是上佳的修行之所。</p><p class="ql-block">第五站是下川湯帝廟,位于澤州縣柳樹口鎮下川村,安逸地隱居在太行山深處,走進村口即可見到清代的石橋。村中廣場上關帝廟與湯帝廟坐北朝南并排而建,湯帝廟規模更大一些,尚存山門、獻亭、正殿和配殿,原有格局基本完整,但整個院子已經荒廢了。</p><p class="ql-block">第六站,南石店呂祖壇位于南石店村的東南角上,是一座道教的壇口,供奉的是呂洞賓。</p><p class="ql-block">這組建筑是一列氣勢宏大的磚木樓閣,面北而建,整體上形成了一個“山” 字造型。正中央的主樓共有三層,是面闊五間的卷棚硬山頂,在最頂層中部凸起一座小巧的八角亭閣造型,二層和三層均出前廊,老鄉說一層原本也有出檐,后來塌掉了。主樓兩側各有一座面向東、西而建的3層配樓,通過面闊3間的兩層過樓相連接,山墻上的三角尖頂門樓裝飾是典型的清末民初風格。</p><p class="ql-block">第七站,懷覃會館隱藏于澤州老城驛后街的一所院內,創建于清代中晚期的懷覃會館,是由河南彰德、衛輝、懷慶3府的商人為保護豫商利益修建的行業會館,為后世留下了一座反映清代中晚期建筑及雕刻藝術的寶庫,同時也是那個時代豫商雄厚實力和澤州商業繁榮的見證。</p><p class="ql-block">第八站景德橋,位于澤州府老城的西門之外,跨白沙河為護城河,也叫沁陽橋。為石拱橋,已歷800余年考驗,至今依然完好屹立。</p><p class="ql-block">第九站為西街玉皇廟,從景德橋向東走不足百米,在晉城市第二中學高大教學樓群的懷抱里駐立著。其精華在于在獻殿和后三殿上,在熱鬧的街市旁邊,小院子鬧中取靜,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既避開了市井的嘈雜,又安然涉過千年的喧囂,只是可惜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境,與現在身旁的教學樓群顯得格格不入,三面被高樓包圍起來,好像成了被攬入巨人懷中的珍玩器物。但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能夠保住這組古建筑已經相當不易,其中一定有著諸多的無奈。</p><p class="ql-block">第十站治底岱廟,位于冶底村西邊的山坡上,是澤州縣南部規模最大的東岳廟,供奉東岳泰山之神黃飛虎。</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是坪上湯帝廟,位于周村鎮檔面坪上村的村頭。小巧的舞亭顯得很別致可愛,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周村東岳廟,是澤州縣西最著名的古村古建地。</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辛壁成湯廟,祭祀商湯,在澤州縣西部和陽城縣一帶現存的湯帝廟格外多,該地區可以說是商湯的勢力范圍。該廟創建于金朝大定年間,明清兩代屢有修繕,廟宇規模不小,外觀也格外有氣勢,最為奪目的是山門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是七干湯王廟,在大東溝鎮正南面七干的村子,湯王廟修建在村東入口處,于是在看臺和山門之間的東西兩側院墻上還開辟了兩座相對的過街門洞,使行人可以從第一進院里穿廟而過進出村莊,又不必打擾第二進院內湯王老爺的清凈,還保證了戲臺周圍的相對封閉--古人的設計真是煞費苦心,考慮周全。</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是馬村關帝廟,在老村西端與新村交界的位置上,坐北朝南保存著一處極其宏偉的大廟,其布局獨特之處在于,墻垣堅厚,門洞幽深,城墻頂上又建有樓臺殿閣,煞是壯觀。</p><p class="ql-block">村門開在了關帝廟臺基的下面,進村的東西向大路正好從廟下穿過,關帝廟臺基像城墻一樣高,這組建筑的大手筆大氣魄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站,河底成湯廟,位于大東溝鎮向西北不遠雙河底村,位置臨長河岸邊,老村西北部的高地上。始創年代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十七站,史村東岳廟,位于相當繁華富裕的礦區地帶,坐北朝南,共有兩進狹長的院落,以前端的山門和左右對峙的鐘鼓樓最威武壯觀。第一進院中為清代的三開間懸山頂前殿,兩旁是長長的配殿,第二進院子里筑高臺,上邊是面闊7間,進深6椽,單檐懸山頂的巨大正殿,為元代遺構,兩廂配二層樓閣式廊房,除了正殿之外,其余房舍都是清代修筑,新中國成立后多被嚴重改建。現在廟前開辟為廣場,廟宇也成了村子的公共活動場所,各殿都曾被村里自行翻修,因缺乏專業的修繕技術指導,這座廟宇的氣質變得有點艷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澤州一線</p> <p class="ql-block">五. 沁河廟堂: 沁河廟堂</p><p class="ql-block">沁河發源于晉中南部山區,一路南下,滋養了晉東南大地,最后劈開太行天,從河南境內匯入黃河。這條黃金水道將最美好的段落留在了晉東南地區,文化最為厚重的當屬陽城和沁水兩縣。</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劉西崔府君廟,位于陽城縣芹池鎮東邊的劉西村,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十一年因原崔府廟地方狹小,算不得是名勝,配不上神仙居住,由全村出資在辛巳歲興工,并推舉4位長者督工,把崔府君廟整體搬遷到了現在的地方。工程歷時10年,4位督工老者也亡故其三,終成今日崔府君廟的格局。鄉民信仰深厚,對待神靈之事格外認真,歷代都能發自內心地修繕廟宇神邸,使得這種文化和這些建筑不斷傳承下來。</p><p class="ql-block">第二站,陽陵壽圣寺琉璃——位于芹池鎮西邊的陽陵村北的壽圣寺。院子正中便是八角十級琉璃寶塔了,塔身通高27米,下面為砂巖臺基,腰部刻有走獅、游龍、花卉等浮雕裝飾圖案。每個轉角部位都有一個金剛力士做努力扛舉狀,個個眉頭緊鎖,二目圓睜。塔內中空可以攀登,琉璃塔是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開始建造,在塔一層后門左邊存有琉璃題記一塊,“大明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陽城琉璃匠人喬永豐,男喬常飛喬常遠”,說明了寶塔竣工的具體時間和燒制琉璃構件的主要匠人姓名,相當珍貴。</p><p class="ql-block">第三站,羊泉湯帝廟位于陽陵村西南方向的羊泉村,原本是一座湯帝廟。戲臺背墻上存有“毛主席萬歲”的巨大標語,在已經剝蝕不堪的殿內墻面上還能看到“文革”時期的舊報紙、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頒發給某模范工人的獎狀,以及那個時代的美女明星畫報,戲臺旁邊“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標語等串起廟宇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留存下來的舊跡。</p><p class="ql-block">第四站,中寨成湯大廟位于芹池鎮東南方向的中寨村的一片高地上。晉東南湯帝崇拜歷史悠久,遺存的湯帝廟宇眾多,尤其在陽城周邊有種“村村都有湯帝廟”的感覺。在廟內遍尋碑刻,一通落款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的《重修成湯廟碑記》記載“成湯圣帝廟耆老相傳得知建于大元中統年間,大殿三楹,東耳佛殿三楹,西耳廣禪侯店三楹……”,記述了廟宇的始建年代和明代重修時的規模,格局與現存的基本一致。之后又看到一塊落款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創修拜殿碑記》,大意說中寨村成湯廟莊嚴神圣,但每當祭祀神明之時,殿內既上供品,又要在神明降臨的地方行禮叩拜,空間局促,實在不合適,有失神仙尊嚴。于是村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開始商議并“推舉宰社者十余人”,“于神殿之前創修軒庭(獻亭)三楹,又于是庭之西增以社房樓上下十間,又于舞樓內加以字屏……” “建造于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九日辰時,落成于二十八年”這就是我畫面上這座獻亭的出生證明了。</p><p class="ql-block">第五站,澤城湯帝廟,位于陽城縣西邊的固隆鄉澤城村是古陽城縣治所在地。據廟碑記載,始創于金皇統九年(1149),金泰和八年(1208)、明萬歷四十年(1612)和清末先后3次大規模重修,現存多為明清遺構,由山門、3間倒座戲樓、獻殿、東西廂房和面闊3間歇山頂的正殿以及兩邊的耳殿組成。</p><p class="ql-block">第六站,封頭湯帝廟位于陽城縣西的駕嶺鄉封頭村,全廟的建筑只剩下一座獻亭。畫中獻亭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歇山頂,以四根方形抹角石柱承托起粗碩的額枋,各面中部均以兩根不太規則的木柱支撐。在石柱的頂端依稀可見到“大安多殘庚午六月中旬施石柱一條”的題記,大安是金代年號,庚午年即大安二年(1210)。</p><p class="ql-block">在秋收時節里,獻亭下堆放了大量剛剛剝去皮的玉米,金燦燦的煞是耀眼。整個院子就像一個豐收的糧倉。</p><p class="ql-block">第七站,下交湯帝廟位于陽城縣西南的河北鎮下交村北山坡上,湯帝廟建筑宏偉,主要建筑包括山門、東西廂房、馬王殿、戲臺、獻殿、正殿(廣淵殿),左右有垛殿,東西有配殿。院子巨大,空間寬敞,飛檐層疊,儀態雍容。</p><p class="ql-block">第八站,武安惠濟寺位于陽城縣進入沁水縣的第一站就是嘉峰鎮武安村。秦國統帥白起被封為武安君,此地后來就得名武安了。惠濟寺位于村子的東北。這里據說在“文革”時期做過翻砂廠,僅在東、西山墻上還殘存部分明代的壁畫。描繪眾多位于云端之上的神君仙子形象,他們列隊整齊,似乎要去參加仙家法會,是上乘之作。正殿兩旁還有配殿,但大部分房舍都被改建成倉庫,整座寺廟荒廢已久,最近一次新修在嘉靖年間由主持僧洪凈募化重修。</p><p class="ql-block">第九站,嘉峰古鎮,相傳創于唐朝,當地大姓賈氏受到朝廷封賞之后將此地命名為賈封村,以昭示榮耀。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本村賈姓早已沒落,后遷來的李姓大戶日漸繁盛,于是取“嘉慶之時興起,占全村之峰”的意思,將村名改為嘉峰,今天的嘉峰已經發展成沁水縣東南部一座規模很大的鎮子了。</p><p class="ql-block">第十站,李莊二郎廟位于沁河一路北行不遠,在河東岸有一座李莊,老村的西南角上。這里應是供奉《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里二郎神楊戩的廟宇了。第十一站,郭壁古村落,位于李莊北去不遠,跨過沁河上的大橋后便來到了河西岸的郭南村。</p><p class="ql-block">這里宋代后成為沁河上重要的碼頭,明清時期成了著名的貿易集散地,商賈云集,富甲一方,與北面的竇莊一起享有“金郭壁、銀竇莊”的美譽。郭壁與竇莊均建在沁河西岸的臺地上,西靠群山東屏大河,有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明末時都曾經修筑城堡以抵御流寇劫掠,至今仍有遺址殘存。現在一條南北向的長街將郭南和郭北兩村串聯起來,大量的明清古民居老宅子依然保存完好,磚雕精致華麗,院落鱗次櫛比,重重相接,枕河而建,很有一絲水鄉情韻。這里明清時期的文化較繁榮。據記載,郭壁村在歷史上曾出過20位進士,古街旁至今尚存許多鐫刻著諸如“進士第”“耕讀院”“中憲第”的古宅大院,向人們講述著昔日的榮耀。</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竇莊古村落,位于郭壁北行里許的竇莊,是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至明末時,朝廷政治腐敗,閹宦專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曾擔任大理寺卿、兵部尚書的張五典(1555--1626)告老還鄉之后,預感到日后必將天下大亂,遂主持修筑了竇莊城堡以保護鄉里安危,但三年后城堡尚未竣工便病故了。他的后人繼續營造,歷時九載,至崇禎年間最終完工。張五典之子張銓(1577-1621)于天啟元年(1621)巡按遼東,正逢后金軍攻克遼陽,與經略袁應泰忠貞不屈,殉國而死,繼續修筑城堡的工程就是由張銓的夫人霍氏領導完成的。后來流寇果然進犯沁河流域,所過之處搶掠殺戮一空,竇莊的父老鄉親在霍氏夫人率領下依托堅固的城堡拼死據守,數次將流寇擊退,成功地保全了家園、財產和生命,因此竇莊城堡也被尊為“夫人堡”。</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坪上石牌坊,位于竇莊向西北去不多遠的坪上,這是一座小山村。已經是沁水縣端氏鎮地界。這里也曾建有村堡,而且尚有一些土垣斷續殘存,唯有四層樓高的巨大磚石堡門至今保存完整。古堡內小巷幽深,屋舍儼然,如果不是那些雜亂的電線和新架設的燃氣管道,真有一種時光停止的錯覺。這里就是明朝后期名臣劉東星的家鄉。</p><p class="ql-block">劉東星(1538-1601),字子明,號晉川,明隆慶二年(1568)中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浙江提學副使、湖廣右布政使、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后因積勞成疾,卒于治河任上。《明史》云:“東星性儉約。歷官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天啟初,謚莊靖。”坪上村里原有劉家的宅院,實地探訪卻難覓蹤跡,老鄉說劉家大宅早在明末時就被在沁河地區劫掠的流寇所焚毀。現在村西北路邊的農田旁有一塊孤零零的縣級文保碑,上寫“劉東星墓”,可田里除了濃密如林并已經開始凋零的玉米,并沒看見曾經的墳丘封土或者石翁仲,哪怕一塊殘缺的碑碣也沒有。</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木亭城隍廟,位于沁水縣城東南的龍港鎮木亭村,從縣城到這里距離并不算遠,可實際上卻是山巒起伏,翻嶺越澗,路途艱辛,殊為不易。小小的木亭村隱藏于大山深處,衰敗的城隍廟修建在村中央的高地上,在周圍破爛不堪的房舍環繞下,院子正中央的獻亭顯得格外突出,看粗碩的額枋頗有元代氣質,城隍廟大部分建筑都和獻亭的慘狀差不多,全都東倒西歪,隨時會轟然崩塌,真是令人憂慮。</p><p class="ql-block">15上閣龍巖寺,位于沁水縣西部中村鎮上閣村,這里位于沁水縣西南邊界,靠近翼城縣西閆鎮。這里四野群山環繞,蒼翠欲滴,景色宜人,空氣清新濕潤,叫人神清氣爽。古時候叫作“姚家寨”,相傳是舜帝后裔的聚居之所。在清代以前,上閣村所在位置一直是連通平陽(臨汾)、西安和濟源、洛陽等地的樞紐要道,因商而富自不必說。富裕之后大興建設也是不二之選,所以上閣村的老宅院水準較高。龍巖寺的千年古剎,實際上只是隱藏在村西南角臺地上的一座其貌不揚的荒敗老院子而已。老鄉說上閣村當年相當繁華,有四大廟九座閣,如今只有這個龍巖寺還沒拆。村中廣場位置原來還有個舜帝廟,現在僅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大殿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沁河一線</p> <p class="ql-block">六.臨汾遺韻臨汾即古代的平陽,處在山西中南部交通樞紐帶,北連晉中、呂梁,南接運城通達豫陜,西隔黃河天塹與陜西省為鄰,東憑太岳山脈同長治及晉城接壤,自古就是文明的發祥地。堯帝以此為都而治天下,唐叔虞封此而開輝煌晉國之始。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南下可進取中原西出秦川,北上能夠掌控幽并割據一方,劉淵據此成就霸業,李唐得此而取長安。這里還是古往今來南北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臨汾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大量的人文遺跡和精美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曹公四圣宮位于西閆鎮曹公村,距離西閆鎮南邊五六里的樣子,村北頭高地上面南背北坐落著一片規模宏大的廟宇,便是四圣宮了。曾經供奉堯、舜、禹、湯4帝。祭祀他們的廟宇在晉南乃至山西簡直多得不可勝數。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湯帝廟。但這里是集4圣共祀的獨有的一廟。為什么這個地處中條山脈東段的山村古廟內會將4圣一并供奉呢?想來,大約因為曹公村東南方的歷山之巔舜王坪上曾經是舜帝的耕種之所,再向東沁水縣境內同屬中條山余脈的析城山為湯帝神邸,臨汾地區又曾經是堯帝之都,但若要一起祭祀又怎能獨獨遺漏下疏浚江河的大禹王呢,于是才有了這四帝并祀之廟吧。</p><p class="ql-block">四圣宮最著名的建筑則非正殿對面的倒座戲臺,與正殿為同時期所建,體量極為巨大,在現存的元代戲臺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細算起來,臨汾地區元代戲臺的保有量可真不少,除了四圣宮戲臺,翼城還有武池村喬澤廟戲臺,臨汾北邊有魏村鎮牛王廟戲臺、東羊村后土廟戲臺、王曲村東岳廟戲臺等。</p><p class="ql-block">第二站,西閆湯帝廟位于西閆鎮,是1座已經廢棄的湯帝廟。為一座占地很大的清代廟宇,由最南端的戲臺和兩邊耳房、獻殿、正殿和兩側垛殿以及東西配殿和長長的兩層樓式廊房組成。吸引人的是歇山頂建筑的倒座戲臺,是全廟之內最高大宏偉并且保存相對完整的建筑。乍一看上去有似曾相識之感,忽地恍然大悟--這座戲臺簡直就是剛剛參觀過的四圣宮元代戲臺的微縮改造版。</p><p class="ql-block">第三站翼城雙牌樓位于臨汾、運城和晉城三地的交界處的翼城縣,古來即有“晉南咽喉,平陽(今臨汾)門戶”之稱。石四牌樓和木四牌樓,位于翼城縣舊城內的十字街上。在當地是響當當的,是翼城的標志。</p><p class="ql-block">第四站,中衛玉皇樓位于翼城縣東南的中衛鄉中衛村十字街心,為4面式過街牌樓,結構與縣城內的木四牌樓十分相似,只是體量偏小,又未經修繕,仍然保持了滄桑古樸的風貌。</p><p class="ql-block">第五站,曲沃四牌樓位于曲沃縣舊城東南的十字街中央,結構與翼城的四面牌樓類似,但外觀的差異相當巨大,精巧和華麗程度則遠遠勝之。</p><p class="ql-block">遠望就好像看到了一座矗立于仙島上的瓊樓玉宇,感覺這幾乎是中國傳統建筑所能創造出的最極致的美好形態,瞬間讓人傾倒,再也找不出合適詞匯能夠準確表述這座牌樓的精妙之美。四牌樓創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是本縣人李齊沆為紀念繼母所修建,因而又被稱作孝母樓或望母樓。李齊沆,字覺泫,此人風骨棱棱,無脂韋習氣。他一歲喪母,三歲喪父,由繼母撫養成人,并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中舉,后來悉心經營,成為一方巨賈。可惜其繼母已經謝世多年,李齊沆覺得無以報答繼母的厚恩,便在街心修建四牌樓以示紀念。每當思念母親,便登上樓去,遙望母親墳塋方向寄托哀思。史載李齊沆于明末時落于流寇之手其面對嚴刑拷打,不屈而死。</p><p class="ql-block">第六站感應寺塔位于曲沃縣老城西關外的中學門前,實際上只剩半截,而且上部開裂成左右兩半,以這種岌岌可危的殘缺之態為人們所熟悉,成了古老曲沃的一個象征,當地人因而稱為西寺塔或裂破塔。</p><p class="ql-block">第七站,曲村大悲院在曲沃縣東北的曲村鎮正街路北,至今日僅存一座臨街的獻殿,其他殿宇唯有遺址尚存。西院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所增建,格局相對完整,除最前端的戲臺已毀外,院子中央的過殿、最北端的天王殿以及東西配殿都保存下來了。</p><p class="ql-block">這里的獻殿是大悲院里無可替代的最有價值的建筑。創建于宋代,金代改建,兼具了宋金兩朝建筑風格,也是曲沃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大木構建筑了。現收集了諸多當地石刻文物,變成了一所石雕藝術博物館。不好的地方在于這里距東邊天馬遺址晉國博物館太近了,經常被人們所忽視。</p><p class="ql-block">第八站,東羊后土廟位于臨汾市區西北部的土門鎮東面東羊村,這里原本是始建于元朝至元一座東岳廟,后遇地震,至正五年重修。建筑包括山門、一進院及戲臺、二進院儀門及鐘鼓樓、正殿東岳天齊殿、東西兩路配殿及后土圣母殿等,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被迫改成小學,香火延續600多年。每逢節日或者東岳大帝和后土圣母生日,均舉辦大型廟會。現僅余后土圣母殿。最精彩的建筑是前院中央的元代倒座戲臺。</p><p class="ql-block">第九站,東澗北魁星樓位于臨汾市土門鎮北側東澗北村,村東南。修建在高大的毛石基座上,東西開拱形門洞,平面大體方形,為十字歇山頂的兩層磚木結構樓閣,一層面闊進深各3間,外側出回廊,檐上設平座,二層門窗全都不知去向,剩下四根纖細的木柱支撐著沉重的十字歇山頂,頂上置有寶瓶式脊剎。</p><p class="ql-block">第十站,魏村牛王廟位于魏村鎮中央高地上,現存建筑僅包括最南端倒座戲臺、北面獻亭、正殿及垛殿。最著名的建筑當屬元代的倒座戲臺。第十一站,洪洞關爺樓位于于臨汾市北部,洪洞縣境內有“洪崖”和“古洞”兩處自然風景名勝而得名,是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可上溯到夏商時代,在西周時為楊侯國,后改為楊縣,隋朝義寧二年(618)始稱洪洞縣。這座關帝廟占地面積其實并不大,但可貴在身居鬧市卻基本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洪洞鐘樓寺位于洪洞縣東關的老街叫小關廟的巷子,僅有鐘樓,沒有對應的鼓樓。《重修鐘樓寺記》說此地原有鐘樓寺,相傳創建于北宋,內懸鐵鐘為元祐八年(1093)所鑄。是以一座鐘樓為主體的小小寺廟。</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辛南媧皇廟位于洪洞縣西北的辛村鄉辛南村中,現存有廟門、梳妝樓、東西配殿和正殿。媧皇廟即女媧廟,祭祀女媧。民間有女媧造人和女媧補天的傳說,將她尊為人類的始祖。女媧形象實際上也是人類早期母系氏族社會的化身,稱為媧皇是無限尊崇的意思,歷代都廣修廟堂祭祀,但至今所存已經不多了。作為供奉女神的廟宇,建有梳妝樓也在情理之中,在平順縣的九天圣母廟和陵川縣的西溪二仙廟里,我都見過精美的梳妝樓,只是把梳妝樓建在廟宇的核心位置倒是不多見。</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霍泉分水亭在洪洞縣東北方向約十七公里處的霍山腳下。霍泉水量很大,據記載在唐代初年就能夠灌溉10多萬畝良田。歷史上相鄰的洪洞和趙城兩縣因搶奪水源,數百年間爭斗不息,死傷無算。后來由平陽(即現在的臨汾市)知府會同洪洞、趙城的知縣率領兩縣民眾親臨霍泉水神廟前,設大油鍋一口,滾油中扔進10枚銅錢,由兩縣各選勇士1名,伸手入油鍋里撈取銅錢,撈得越多,分水份額越多。趙城縣一位大漢沖過來,猛地將手插入滾沸的油鍋中,一下撈起7枚銅錢,為趙城贏得霍泉7分泉水。趙城好漢從此被縣民尊奉恩澤一方的英雄,在水神廟旁建生祠供奉。</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廣勝寺分為下寺和上寺。下寺與水神廟僅一墻之隔,將霍泉所在地叫作廣勝寺,鎮因寺而名;上寺創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建筑包括山門、儀門、飛虹寶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和兩廂的地藏殿、觀音殿等配殿,從整體布局到各殿內塑像、壁畫等,大多保存完整。現存的飛虹塔則是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至嘉靖六年(1527)由達連大師募資重建的八角十三級琉璃塔。通高47.6米,是上寺建筑代表。1993年在飛虹塔塔后的彌陀殿重新發現收藏著金代皇統九年(1149)至大定十三年(1173)期間刻版印制的漢文《大藏經》四千多卷,為世上僅存且保存完整的一部大藏善本,在佛學傳承還是考古研究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價值,是無上國寶,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站,霍州鼓樓位于霍州古城十字大街中心。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又名文昌閣,</p><p class="ql-block">霍州鼓樓在體量上并不如北京、西安等地的鼓樓大,但勝在造型精巧上,充分展現出了中國古建筑獨到的神韻,讓人不由得感嘆只應天宮才有的瓊樓玉宇降臨到了人間。</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站,霍州署大堂是古代管理霍州地區事務的官衙舊址,相傳始建于唐代,是唐初名將鄂國公尉遲敬德的行轅,原本規模宏大,分為左、中、右3組建筑。現為霍州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畫中的建筑。</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站,退沙村文昌閣和鐘樓,位于霍州市區治汾向北走10十華里處的退沙村,古時候也叫仁義村。退沙村鼓樓通高近20米,平面呈正方形,下部有巨大的十字穿心城臺,上部為兩層木樓閣,雙層都有回廊。規模很大,相當于一些縣城級的鼓樓規模。鼓樓正東面第二層檐下有匾“東覽霍秀”,西邊 “西閱汾澤”,北為“北望慈云”,南側匾額是“文昌閣”,說明樓內原曾供奉著文昌帝君。樓為全村制高點,在兼具鼓樓功能的同時祈求文運昌盛,保佑本地學子能夠金榜題名早日高中。</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站,下樂坪關帝廟位于霍州市大張鎮下樂坪村,據說早先供奉關帝,獻殿前有一對精美的清代鑄鐵盤龍旗桿已經兩百多年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站,下老張灣古墓,位于北部與靈石縣交界的黃土高原深處一個下老張灣村。是從前西安至往北京城的古驛道經過的地區。隨著近代公路和鐵路的發展,古老驛道逐漸被廢棄,喪失了昔年大動脈的地位。村中廢棄的小學東側有一座殘破的石牌坊,為清代作品,中部鐫刻“節孝坊”三字,下面有一行小字“旌表已故貢生張逢泰之妻楊氏坊”,畫中明間兩根方柱的南立面上深深地鐫刻著“惟孝德乃大品重霍岳,其貞正而固清溢汾流”的行書楹聯,頂端以獸頭吞口,下托蓮臺,把這位楊氏夫人的節孝德行比喻成了霍山和汾河。次間立柱有楹聯曰“芳名流百世,清節著千秋”,北立面亦有楹聯兩幅,明間為“露冷霜寒徑荒松不老,冰清玉潔軒空蘭自香”,次間為“人往清風在,代終大節留”。</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站,隰縣小西天位于縣城西邊昕水河邊鳳凰山上,本名千佛庵,建于明末崇禎七年(1634),為佛教寺廟。因這里地勢高峻,石階漫長,行走如登天界,山門懸匾“道入西天”。殿堂內塑造西方佛國仙境,原本縣城內還有一座叫大西天的寺廟,為加區分,被稱作小西天。</p><p class="ql-block">建筑群分為上下兩院,受地形限制,主殿面向東方而建,廟宇的規模并不大,但建筑緊湊,布局精巧,又有山林池水相映襯,頗具優雅別致的方外洞天意境。下院主殿名叫無梁殿,實際上就是在山體上開鑿出的一列五孔窯洞,里面收藏著諸多銅鑄佛像和木雕樓閣,前檐下出廊,陳列歷代碑刻。</p><p class="ql-block">上院內建有大雄寶殿,兩側為文殊殿、普賢殿。大雄寶殿外觀質樸,但進去后會立即被滿堂金碧輝煌的佛國景象所震驚。從屋頂梁架到佛座神臺一片金燦燦的夢幻世界,正中央有五座相連而建的佛龕,每龕之間建有一座四層方形寶塔。塔身飛檐斗拱,雕梁畫棟,與真塔無異,卻更加華麗精巧,各層各面皆有菩薩或金剛等塑像站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二十二站,隰縣鼓樓位于隰縣老城的十字大街中央,鼓樓通高20多米。創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鼓樓頂檐下四面懸掛有巨大的匾額,南為“河東重鎮”,北為“三晉雄邦”,東書“龍泉古郡”,西寫“長壽遺封”。下部城臺門洞各有小匾,南為“南臨古慈”,北為“北拱晉陽”,東為“東屏姑射”,西為“西帶黃河”, 如果說之前見過的霍州鼓樓精巧秀美,退沙村鼓樓端莊古樸的話,隰縣鼓樓則更顯雄強陽剛,一派塞上重鎮的硬朗氣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臨汾一線</p> <p class="ql-block">七.絳州故都:絳州故都</p><p class="ql-block">新絳縣古稱絳州,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北部,北與臨汾市的襄汾縣相接,東連侯馬,西靠稷山,南臨聞喜,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縣。西周早期這里曾為郇國,春秋時晉國滅郇并遷都于此。后世數易其址,到隋朝開皇三年(583)最終將絳州州治設在了今天縣城的位置,也就是說新絳縣城的建城史有一千四百余年了。至民國初年廢州改縣,地名與東南的絳縣重復,便取“咸與維新”之義更名為新絳縣。</p><p class="ql-block">第一站,絳州三樓指位于老城西部黃土臺地上的鐘樓、鼓樓和樂樓三座建筑,三座樓呈三角形排列,鐘樓位于最南端,北邊百余米是鼓樓,兩樓同位于高崗之上。</p><p class="ql-block">第二站,絳州署大堂,在絳州鼓樓的西北,也就是新建的城隍廟的隔壁。原本是絳州州署的所在地,始創于唐初,1300多年來從未易址。現保留下來年代最古老的建筑為元朝修建的州署大堂,大堂用材巨碩粗獷,是典型的元代風范。</p><p class="ql-block">地方官吏干系之重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至今后門旁邊的墻壁上還鑲嵌著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由當時的朝散大夫、絳州知州時恪刊刻的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所作警示為官者的“文臣七條”碑,原文為:“一曰清心,謂平心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謂公直潔己,則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專尚猛威;四曰責實,謂專求實效,勿競虛榮;五曰明察,謂勤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曰勸課,謂諭下民勤于孝悌之行,農桑之務;七曰革弊,謂求民疾苦,而厘革之。”</p><p class="ql-block">第三站,絳州文廟位于新絳縣城東北部的四府街,坐北朝南依次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和大成殿,東西兩側有配殿。</p><p class="ql-block">第四站,光村福勝寺位于澤掌鎮光村,這里位于新絳縣北部靠近呂梁山余脈姑射山,當地俗稱為北山。自古就是北上南下的交通要沖,經濟文化繁榮,人民生活富庶,自然也為今天遺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古跡。</p><p class="ql-block">北齊天統元年(565)此地曾建有“古圣堂”一所,福勝寺正式創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方賜名為“福盛院”,后更名為“福勝寺”。全寺坐北朝南共分4進,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和左右的鐘鼓樓、彌陀殿和東西配殿、后殿和兩廂廊廡等建筑。殿宇從外向內呈逐次升高的趨勢,占地面積不大,但高低錯落,層次分明。</p><p class="ql-block">第五站,光村玉皇廟,緊挨著光村福勝寺,在前面福勝寺光輝的掩蓋下,并不太引起人們的注意。院子破敗但非常寬敞,存正殿西垛殿及月臺。正殿原本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但東次間早已坍塌,僅余前后部分墻壁殘存,被人在沒有坍塌的屋頂下重新砌上了一堵山墻,縮小了房屋規模,改造成倉庫使用。西垛殿看起來保存狀況倒還不錯,也是面闊三間懸山頂,前檐下出廊。另外在院子的西北角上還有個一間的硬山頂小殿,看碑刻乃是清雍正八年(1730)由村中遷建來的三圣殿。在廟的西南角另有一所小院,門戶嚴緊,房舍完整,并可與門樓相連通,是昔日廟中道士之居所。</p><p class="ql-block">第六站,北蘇村壽圣寺位于澤掌鎮北蘇村,創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現存構架為元代大德七年(1303)地震之后重修,在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都有過大修。從現存的外觀看起來,元代風格已經不是很突出了,但內部構架卻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可惜壽圣寺其余建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全都被拆毀無存,這座大殿因為被村委會占用才得以僥幸保存下來。據說殿內原來有極棒的彩塑,造型生動宛若真人,水準遠高于福勝寺,曾經有“河東之冠”的美譽,結果在拆寺時被一并當作封建糟粕砸毀了。</p><p class="ql-block">第七站,北杜塢鐘樓,位于澤掌鎮西北方不遠的北張鎮北杜塢村,已接近北山主峰馬頭山了。村子北部有一所坐北朝南的大院子,院子的東南角上建有一座單檐歇山頂的鐘樓,主體是一座兩層高的磚樓。</p><p class="ql-block">第八站,西莊魁星閣,位于西莊,這是北杜塢村西邊一個更大更富裕的村子,魁星閣印象中是一座瘦高得出奇的磚木樓閣。其修建的作用通常為祈求本地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高中,另外是鎮壓和平抑地方上風水之不足。</p><p class="ql-block">第九站,三泉藥王閣三泉鎮,澤掌村以南,北山余脈九原山下,附近有鼓水河。供奉藥王孫思邈。根據現存一通清代維修碑所載,此樓創建于明朝天啟三年(1623),清代曾多次修繕。現已成了三泉鎮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第十站,節孝坊。</p><p class="ql-block">每一座節孝坊后面都隱藏著一段辛酸的記憶,這座東陀節孝坊記載了周孺人的故事。第十一站,光馬白臺寺,位于新絳縣西北的泉掌鎮西邊光馬村。緊鄰新絳和稷山兩縣的交界,公路南邊有一片隆起的黃土臺地,上面建有嚴整的院子,蔥郁的林木掩映中寬闊硬朗的懸山頂昭示著久遠的年代。白臺寺原名普化寺,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因地形所限,白臺寺的規模并不算太大,主體建建筑包括:最前端的三滴法藏閣、正中央的釋迦殿和最北邊的后殿,西側建有配殿。</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閆家莊魁星閣位于古交鎮下轄的閆家莊村,村中有座被遺忘的魁星閣。魁星閣隱藏在村東南角濃密的樹叢里,外人即使來到村中也很難發現。魁星閣修建在村子東南的黃土臺地上,現在臺基外部的包磚成片地開裂脫落,露出里面的夯土結構。土芯經年被雨水沖刷得溝壑縱橫,又有了進一步坍塌。臺上建有兩層歇山頂磚木樓閣,看結構應是清代遺物,下層面闊三間出回廊,內部辟十字穿心門洞,腰部設平座。上層為一間,僅以四根立柱托起巨大的歇山頂。現在這座樓閣已經嚴重歪斜變形,下層廊柱傾倒,屋檐坍塌,頹然伸出的椽子讓我想起了濟公所用的那把襤褸的扇子。上層失去了下邊的支撐,構架整體扭曲并歪向一邊,看起來久經風雨,許多木料已經糟朽開裂、難堪歲月重負。</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陽王稷益廟,位于新絳縣西南的陽王鎮上,供奉后稷和伯益。現為陽王鎮政府的后院。后稷姓姬名棄,是軒轅黃帝的玄孫,周朝的始祖,在堯舜時期負責農業管理,教化萬民稼穡耕種,傳說是最早種植粟(即谷)和麥的人。因為姬棄出生在稷山,所以粟也被稱作稷,堯帝封他為后稷,舉為農師。后世則尊其為稷王、農神,更將掌管土地的社神和后稷并稱為社稷,是為國家的象征,足見后稷在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伯益也是黃帝后裔,亦稱為伯翳,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曾經跟隨大禹王一同治水,立下大功。舜帝賜其為嬴姓,是秦朝的遠祖。伯益在隨同大禹治水的同時,還教化民眾種植稻谷,開墾荒地,鑿井取水,發展農耕,并且幫助舜帝掌管山澤,繁育鳥獸,因此后世人民也將他視為掌管農耕和治理水患的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興于何時已無考,現存建筑和碑刻相印證,均為明代重修時所建,僅存大殿和戲臺各1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絳一線</p> <p class="ql-block">八.河東攬勝</p><p class="ql-block">運城地區位于黃河東岸,自古便被稱為河東。這里是晉南地區的樞紐要地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軒轅黃帝在中條山下戰勝蚩尤,肇興華夏;舜帝都蒲坂、禹王都安邑,都成為古運城歷史上的亮點;晉國在此開基立業稱霸群雄;還有中條山下東西綿延60多里的鹽池,有記載的產鹽史就已經達4000多年,城市歷史與鹽業的緊密聯系一直延續到近代。這里人杰地靈,英雄輩出,遠古傳說中的舜帝、禹王、后稷,人們耳熟能詳的荀子,老當益壯的廉頗,口若懸河的張儀,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詩句流傳千古的王維、王勃、王之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北宋名相司馬光,甚至得道升天的呂洞賓等,在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名字都源自河東地區。又因他們因這方水土的滋養,建功立業名垂千古,河東也因他們名揚天下。但還有一位最為家喻戶曉的圣者在千年以降的聲望無人可及,甚至故去后數百年仍被歷代帝王不斷追贈加封,尊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更是廣受萬民敬仰和膜拜,至今香火不息,這就是以勇武忠義著稱于世、得以和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相并列的武圣人關羽關云長。</p><p class="ql-block">第一站:解州關帝廟,位于關羽家鄉解良縣西部,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關帝廟,被尊稱為關帝祖廟。這座關帝廟創建于隋朝開皇九年(589),初時規模不大,僅是一座民間自發性祭祀關羽的廟宇。</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傳旨在舊地此修關廟,并成為歷史上第一次由朝廷敕建祭祀的關廟。之后關羽的封號在宋朝也一路飆升,由最初蜀漢后主劉禪所追封的壯繆侯起,先加封為“忠惠公”,又加“崇寧真君”,再加封至“義勇武安王”,從崇寧元年(1102)到宣和五年(1123)短短20多年,關羽從侯而公,公而君,君而王,神宗皇帝朱翊鈞還先后兩次加封關羽,在萬歷四十二年(1614)最終將關羽確立為“三界伏魔大帝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至此關羽已經是帝王的身份了。</p><p class="ql-block">第二站:常平關帝廟,是關公真正家鄉的關廟,被尊稱為關羽家廟。據傳關帝祖廟皆始建于隋朝,至金朝已達到可觀規模。與解州關帝廟格局相仿,常平關帝廟在崇寧殿后面是后宮的區域,有供奉關羽夫人胡氏的娘娘殿,與這座崇寧殿的規模類似。東西兩廂的配殿名為太子殿,分別供奉著關羽兩個兒子關平、關興及夫人的塑像,包括主像和下邊侍立的仆人像在內3座殿里的彩塑都身著明代冠服并保存完整,應是清代作品。圣祖殿,為面闊5間的懸山頂建筑,是與娘娘殿一樣,設有單獨院門的獨立院落。這里供奉的是關羽的始祖忠諫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和父親成忠公以及諸位的夫人塑像。這些名不見經傳的關氏先祖皆因關羽之故而被追封為公爵之尊,更像是一些符號化了的人物。通常人們去過了解州關帝廟,都要再來常平村的關羽家廟看一看,兩地相距不遠,這樣才算真正地拜祭過這位武圣人了。</p><p class="ql-block">第三站:運城關王廟,包括運城市鹽湖區的關王廟是明神宗朱翊鈞加封關羽為君前所修建的廟宇,因此廟宇就叫作關王廟。實際上就是當年鹽邑城內供奉關羽的地方。廟宇面積不大,坐東朝西,大隱于繁華喧鬧的十字街旁邊。</p><p class="ql-block">第四站:運城池神廟,位于鹽池北岸的臥云崗上,始創于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當時代宗賜鹽池名為“寶應靈慶池”,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于是開始建廟祭祀。</p><p class="ql-block">第五站:芮城永樂宮位于山西省的西南角,北依中條,南臨黃河的古芮國,創建于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當年選在芮城縣西南瀕臨黃河的永樂鎮唐代天尊堂和宋代呂公祠舊址上興建,是因為是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鄉。他被尊為呂祖,唐宋以來一直建祠祭祀,可惜金大定八年(1168)毀于火災。這座龐大的建筑群因地得名,就叫作永樂宮。道教全真派曾經一度獲得了天下各教派的統轄權,數百處宏大的道觀在各地開工興建,永樂宮只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第六站:芮城廣仁王廟,位于永樂宮的西北方龍泉村,村北高地上,其真正的精華是正殿本身,是中國現存4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之一的廣仁王廟正殿。</p><p class="ql-block">第七站:芮城壽圣寺塔,位于在芮城縣東北巷口村,有峻秀參天的十三級浮屠</p><p class="ql-block">第八站芮城城隍廟,位于永樂南街的小西巷內,是城內現存最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第九站芮城清涼寺,位于芮城縣東部的西陌鎮下轄坡頭村,為元代寺廟。</p><p class="ql-block">第十站萬榮飛云樓,位于于運城市西北部的黃河邊上,有優美的古木結構樓閣。</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萬榮秋風樓,位于萬榮縣后土詞的最高處。因收藏漢武帝《秋風辭》而得……現在的秋風樓從下至上各層分別收藏現代、清代和元代的《秋風辭》石刻:“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十二站,河津樊村玄帝廟,位于河津市北部樊村鎮,玄帝廟供奉玄武大帝,即道教中位于正北方位之神,尊為玄天上帝。北宋時為避圣祖趙玄朗之諱,改名為真武大帝。明太祖封其為“真武蕩魔天尊”,明成祖朱棣以“靖難時得真武大帝顯靈相助”加封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以武當山為真武道場,天下廣建廟宇供奉,許多城池將玄帝廟建在城樓位置,將他當作城市的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運城一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秭归县| 平潭县| 大同县| 临夏县| 藁城市| 张掖市| 南丰县| 全南县| 察隅县| 枞阳县| 甘洛县| 启东市| 苗栗市| 苍南县| 阜康市| 周宁县| 冕宁县| 灵台县| 类乌齐县| 故城县| 合肥市| 台江县| 天镇县| 涿州市| 讷河市| 余姚市| 沅江市| 南澳县| 巫溪县| 东兰县| 犍为县| 城口县| 丰城市| 青浦区| 文成县| 阿图什市| 通道| 黄大仙区| 汕尾市|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