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寒食節。它通常在清明節前一二日舉行,主要習俗是禁火、吃冷食。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與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相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后來的晉文公)流亡期間,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甚至在重耳饑餓時割下自己的肉為其充饑。重耳成為國君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為迫其出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最終被燒死。為紀念介子推的忠義,晉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食節的另一起源是“禁火與改火習俗?。古人認為初春氣候干燥,容易引發火災,因此會熄滅舊火,重新鉆燧取新火。這一習俗逐漸演變為寒食節禁火的傳統。</p> <p class="ql-block">至漢代,寒食節禁火習俗盛行,時長竟達一個月之久。然北方天氣寒冷,長期禁火引發健康問題。及至三國,曹操體恤民情,頒布《明罰令》,明令禁止過度遵循寒食習俗,以護佑百姓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時,寒食節又受到了當朝統治者重視,遂被正式確立為全國性節日,且與清明節相合并,共同成為了民眾翹首以盼的重要法定假日。</p> <p class="ql-block">至宋代,寒食節迎來空前盛況,與冬至、元旦并稱舉國同慶的"三大節",并演變為兼具祭祀與游春功能的重要節令。官府不僅頒布休沐令,還組織蹴鞠、蕩秋千等民俗活動,市井間更燃起晝夜不息的寒食燈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到了清代,寒食節被清明節取代,節俗也多被吸納為清明節的活動內容,如寒食的標志性節俗吃冷食等。時至今日,寒食節已被很多人淡忘。</p> <p class="ql-block">寒食節最初只禁煙火,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詠詩、凈腸等風俗。寒食節不僅是對介子推忠孝精神的紀念,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如誠信、忠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清明節(介休寒食清明習俗)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安龙县|
区。|
雷山县|
青田县|
南京市|
拉萨市|
金湖县|
名山县|
六安市|
寻甸|
金乡县|
红桥区|
日照市|
航空|
罗源县|
铅山县|
青川县|
和田市|
公主岭市|
巴南区|
淳化县|
迁安市|
徐汇区|
萨迦县|
教育|
丰镇市|
濉溪县|
新建县|
嘉祥县|
浙江省|
桐城市|
海淀区|
娄烦县|
克什克腾旗|
广饶县|
侯马市|
三河市|
冀州市|
大英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