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b>青銅雕像群</b>,蔚為大觀, 是三星堆青銅文化重要標識之一。<b>青銅人頭像</b>造型生動、內涵豐富, 頭冠、發型和服飾各異, 是當時族群構成與等級秩序的反映。 青銅<b>大立人像</b>既具王者之</p><p class="ql-block">風, 又有大巫之儀, 應是集神、巫、王身份于一體的古蜀國最高統治者的形象 。</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立人像(前1600-前1046)</b></p><p class="ql-block">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約180公斤,<b>頭冠高10厘米</b>,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之一,被譽為“<b>世界銅像之王</b>“。并填補了中國青銅文化中缺乏獨立雕塑藝術品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頭戴筒形高冠,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平行環繞著一圈紋飾,上層居然刻著一對“眼睛”,專家稱為“<b>天目冠</b>”。</p> <p class="ql-block">衣著端莊,身穿<b>三件右衽套裝上衣</b>,衣物紋飾繁麗,上有龍紋/鳥紋與蟲紋紋飾。</p> <p class="ql-block">人像身佩的方格紋帶飾, 當具有表征權威的"法帶" 性質。其衣服上的幾組<b>龍紋裝飾</b>似有與神靈交感互滲的意義, 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師的法衣。他手中是否原本持 (抱) 有某種法器? 有人認為是琮, 有人認為是權杖, 有人認為是大象牙, 還有人認為是類似彝族畢摩 (祭司) 的神筒或簽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這尊雕像采用了獨特的<b>分段澆鑄法</b>嵌鑄而成,內部中空,由人像和底座兩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這尊 "紀念碑" 式的大立人雕像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目前, 學術界有幾種不同的意見。 我們傾向于認為, 他是三星堆古蜀國<b>集神、巫、 王三者身份于一體</b>的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 是神權與王權最高權力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人像為圓頭頂, 似戴有<b>雙角形頭盔和方形面罩</b>, 頭盔下有頭套將頸部套住, 僅露后腦勺 ,后腦勺處有一方孔, 原應插有發笄或其他發飾。 人像被塑成<b>長方臉</b> ,粗眉立眼, 高鼻梁, 雙唇緊閉, 嘴角下勾, 耳垂穿孔, <b>表情威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小黑板</i></b>:一號二號祭祀坑共出土了50多件青銅人頭像,有的頭部是圓頂,有的是平頂,有的封頂,有的不封頂,有的笄發,有的辮發,有的立發,專家推斷他們應為<b>各部族的首領</b>。</p> <p class="ql-block">這個青銅人頭像的造型讓我聯想到了蝙蝠俠,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圓頭頂, 腦后用補鑄法鑄有發飾, 似戴<b>蝴蝶形花笄</b>, 中間用寬帶扎束。人像面部特征為蒜頭鼻, 闊口, 其眉毛、眼眶繪<b>黑彩</b>, 耳孔 、鼻孔 、口縫均涂<b>朱砂</b>。 頸以下前后均鑄成倒三角。 人像造型優美, 神完氣足。人頭像中笄發派較少,更接近祭祀中心,或是<b>祭祀的主導者</b>。</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人頭像</p><p class="ql-block"><b>平頂辮發</b>, 頸下端呈倒三角形。眼眶、發辮和發飾上均留有<b>黑彩</b>痕跡, 口縫留有<b>朱砂</b>, 形體較大, 鑄造教精, 表面光潔。</p><p class="ql-block">在57件人頭像里,平頂占了35件,數量最多,地位應該一般。<b>辮發派地位低于笄發派</b>,或是一般貴族。</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人頭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b>頭頂蓋與頭像分鑄</b>, 頂蓋已脫落無存, 腦后有補鑄的痕跡, 頭戴<b>回字紋平頂冠</b>, 臉瘦削, 粗眉立眼, 蒜頭鼻, 闊口, 長方耳, 耳廓外展, 耳垂穿孔。頸以下前后均鑄成倒三角, 頸部兩側各有一圓孔。</p><p class="ql-block">頭冠的具體寓意無從得知,或許代表其身份高于其他無冠者,具有較高的神權或世俗權力。</p> <p class="ql-block">青銅人頭像</p><p class="ql-block"><b>頭頂為子母口形</b>, 原來應套接有冠飾。 杏狀大眼外凸, 蒜頭鼻, 高鼻梁, 闊口緊閉, 下頜寬圓, 云雷紋豎耳, 耳垂穿孔。后腦寬圓, 頸部下端被火燒殘。 出土時內壁殘留泥芯土。人像臉部豐腴,面部表情溫和, 頗且<b>寫實</b>作風。</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人頭像</p><p class="ql-block">圓頭頂, 頭頂有<b>辮繩狀</b>裝飾, 可能是頭戴的帽箍或是將發辮挽在頭頂上。人像臉形瘦削, 刀眉立眼, 蒜頭鼻, 耳郭外緣上有三個圓孔, 面容<b>樸實敦厚</b>。</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人頭像</p><p class="ql-block">2022年三星堆八號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青銅頂尊人頭像</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號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持璋小人像</b></p><p class="ql-block">人像上身赤裸, 下身著裙, 腰間系帶, 蹺足, 其姿態為跪坐祭拜狀兩臂平抬, 雙手執握一璋, 右手小拇指前伸。 這件人像即是<b>古蜀人以璋行祭的實物例證</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扭頭跪坐人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四號祭祀坑</b><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代表文物,一共出土三件,</span>高度30厘米,共3件,被戲稱為“<b>三胞胎</b>“。都采取雙膝跪坐姿勢,頭扭向右側,雙手呈半合十狀平舉于身體的左前方,頭發一股盤發一周從左側束發向上,另一股頭發從左后肩沖天而上,兩股頭發形成的銅條大致平行,中有縫隙,扭頭跪坐人像的兩手間縫隙和兩股頭發間縫隙共同構成一個<b>卡槽</b>,三胞胎面部特征有所不同,有趣的是這3件扭頭跪坐人像也是三星堆首次發現<b>有”紋身</b>“的青銅人像。</p><p class="ql-block">圖片是我在三星堆博物館現場看到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最喜歡的是這尊扭頭跪坐人像,雖然沒有現場看到,但是還是想給大家介紹一下</p> <p class="ql-block">這張側面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扭頭跪坐人像的兩手間縫隙和兩股頭發間縫隙共同構成一個卡槽。</p> <p class="ql-block">腳趾扒地的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人像所穿衣物刻有繁雜多樣的紋飾外,人像的兩小腿外側/小腿肚上,雙手手背及指背上都雕刻有不同“<b>文身</b>”,這些紋飾是直接刻畫在皮膚上的,在三星堆文物中屬<b>首次發現</b>。</p> <p class="ql-block">人像保存良好,形態逼真,細節豐富,澆鑄工藝精湛(<b>整體澆鑄一體成型</b>),展現出三星堆高超的青銅鑄造藝術水平,人物刻畫非常寫實,其<b>造型獨特,絕無僅有。</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獸首冠人像(殘)</b></p><p class="ql-block">人像僅存上半身, 頭戴<b>獸首狀冠</b>, 冠飾頗<b>似大象之鼻</b> ,身穿對襟衣, 前后均為<b>云雷紋</b>, 腰間系帶,兩臂呈環抱狀, 雙手皆作執握中空的手型, 右手小拇指微翹 ,從手型來看, 似乎原握有某種器物。人像儀態端莊, 表情威嚴,其造型及手勢與大立人相似, 可能<b>同屬于上層人物</b>。</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戴尖脊帽小立人像</b></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號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b>顯眼包</b>”,著名的健身達人!</p> <p class="ql-block"><b>青銅頂尊跪坐人像</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星堆三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銅人面部表情夸張,雙手持物于身前,<b>頭頂青銅大口尊</b>,通高115厘米,上部為一件55厘米青銅大口尊,下部則為一呈跪姿高60厘米的銅人,銅尊口沿內側有短柱,腹部雕刻著復雜的<b>獸面紋樣</b>,肩部焊有精美的<b>龍形紋飾</b>,充滿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人像頭上所戴<b>盔形裝飾</b>, 或認為是 "<b>??"</b> (kui) ,面款似戴面罩, 粗眉, 立眼, 闊口, 閉唇。 身穿<b>對襟長袖服</b>, 腰間系帶。 雙手置胯前, 跪坐。<b>足部有穿孔</b>, 推測應是某器物的附件。</p> <p class="ql-block">商青銅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人像<b>寬臉方頤</b>, 雙眼圓瞪 ,正視前方, 張口露齒, 神態嚴肅。頭發<b>從前往后梳</b>, 再向前卷, 挽成高髻。耳垂穿孔或戴耳飾。上身穿右衽交領長袖短衣, 腰部系帶; 下身著"<b>犢鼻褲</b>", 一端系于腰前, 另一端反系于背后腰帶下。 人像<b>手腕帶鐲</b>, 雙手撫膝跪坐。</p> <p class="ql-block"><b>青銅面具</b>: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青銅面具,尤以<b>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面具</b>等最為引人注目。他們應是古蜀王國信仰世界中的祖神或天神, 被供奉于神廟殿堂之上, 受人頂禮膜拜。</p> <p class="ql-block"><b>青銅縱目面具</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寬138厘米, 高66厘米.重達100多千克, 眼球極度夸張, 呈<b>柱狀凸出眼眶16厘米</b>, 碩大的雙耳展開, 額部正中有一方孔, 或與文獻記載中第一代<b>蜀王蠶叢 "縱目</b>" 的傳說相關。</p> <p class="ql-block">超現實的造型使得這尊造像顯得威凌八方, 其神秘靜穆 、威嚴正大之氣給人以強烈威懾感。它是天神還是人中至尊? 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其夸張的雙眼與雙耳, 是視通萬里、耳聽四方的神異能力的象征? 古文獻記載蜀人始祖蠶叢的形象特征即為 "其目縱"。在中國上古神話中, 還有一個人面蛇身, 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燭龍, 其形象特征是 "直目正乘", 也就是 "直眼球"。<b>縱目面具</b>的造像依據很可能與古史所記述的<b>蠶叢</b>和<b>燭龍</b>的形象都有關。 </p> <p class="ql-block">同坑出土的青銅<b>戴冠縱目面具</b>或許與 "<b>燭龍</b>" 神話有更密切的聯系。</p><p class="ql-block">面具額頭中央有高聳的<b>夔龍紋冠飾</b>(部分面具冠飾為單獨鑄造,可拆卸),兩側有對稱的羽狀或云雷紋裝飾,推測象征神權或與“通天”儀式相關。</p><p class="ql-block">冠飾底部有<b>榫卯結構</b>,可能曾與木質、青銅或其他材質的附加飾物組合使用,形成更復雜的頭冠。</p><p class="ql-block">雙耳向兩側極度伸展,耳廓飾有云紋;嘴部寬闊,嘴角上揚似帶神秘笑意。</p><p class="ql-block">采用<b>分段鑄造法</b>,眼部、耳朵等部位單獨制作后焊接,體現三星堆青銅技術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縱目認為是源于古蜀人對“千里眼”的想象,或與蜀地癭瘤病(甲狀腺腫大導致眼球突出)的觀察有關。</p> <p class="ql-block"><b>青銅大面具</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一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銅大面具寬132厘米, 高72厘米, 是三星堆出土<b>形體最大</b>的面具之一。此面具<b>分兩次鑄造</b>, 頭及臉部系翻模澆鑄而成 , 兩耳以嵌鑄法連接. 額間留有方孔, 估計原補鑄有裝飾件。</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人面像</b></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這件 "人面像" <b>額部為 V 形</b>, 寬臉圓頜, 粗長眉、 大眼。尖鼻, 闊口緊閉, 其小耳耳郭較圓, 耳垂有穿孔, 推測用以懸掛或附配在其他物件上。</p> <p class="ql-block"><b>商青銅獸面</b></p><p class="ql-block">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面具為薄片狀, 獸面呈一對<b>夔龍</b>向兩面展開, 龍尾上卷。方頤, 大眼, 長眉直鼻, 鼻翼呈旋渦狀, 闊口, 露齒,夔龍形雙耳。 頭頂卷角下方及嘴角各有一小圓孔, 作懸掛組裝使用。</p> <p class="ql-block">二號坑共出土6棵青銅神樹,其中最高大,保存狀況最好的是<b>一號青銅神樹</b>,發現時破損嚴重,樹枝和樹干共碎成20段,專家花了10年時間修復,修復后雖仍不完整,但殘存高度也有3.96米,是已知全世界同一歷史時期<b>最大的青銅單件器物</b>。整體設計巧妙看,造型奇美,由<b>樹座</b>和<b>樹干</b>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飾云氣紋,上鑄三個拱形,寓意三座神山連綿起伏,樹干上有三層樹枝,每層又分為3枝丫,3根樹枝的花和果上都站立著一只<b>鳥</b>,共<b>9只</b>,在2/3層樹枝與樹干相連接處各鑄有一個<b>炯形圓環</b>,樹干一側還有一條身體倒垂的<b>飛龍</b>固定在樹干上,《山海經》中可以找到與三星堆出土的多種器物特征及其相似的描述,大部分學者認為《山海經》是部描述世界地理人文的紀實類書籍,且以我國巴蜀地區為中心向外擴散,《<b>山海經</b>》中有提到:湯谷這個地方有一棵<b>扶桑樹</b>,上有十個太陽棲息,十個太陽都是由金烏馱著的, “一日至則一日出“,這棵青銅樹可以說是<b>十日神話</b>的真實<b>寫照</b>了,金烏作為運載太陽的神鳥,也往往作為太陽的象征,所謂“<b>金烏西墜,玉兔東升“</b>,就是指太陽西下,月亮東升。古代很多民族都將鳥的形象作為太陽的象征, 這在文化人類學資料中有大量的記述。中西考古資料中有不少鳥日并見的圖像。三星堆銅樹上所鑄的神鳥當即神話中金烏 (即太陽) 的寫照。三星堆神樹三層九枝及其枝頭分立九鳥的形象, 符合 "扶桑" 和 "若木" 的 "上有十日" 這一最為顯著的特征。銅神樹鑄飾九鳥, 或原頂部有一只鳥, 也可能制作者表達的構型意圖是另有一只鳥在天上值日吧。 同時青銅神樹也具有 “建木" 的特征和功能, 載籍描述建木有樹葉, 花卉、花果與 "黃蛇", 銅神樹的形式構成中同樣有 "天花地果" 與神龍, 而神樹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古史神話傳說中所謂 "天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二號青銅神樹殘件</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這件神樹(殘)分樹座和樹干兩部分, 樹座呈喇叭狀, 三面鏤空呈云氣紋狀, 其上線刻云雷紋, 正中各有一高19厘米的<b>跪坐人像</b>。 人像雙手上舉, 著對襟半袖長衣, 衣飾云雷紋, 腰束帶, 前裾及膝, 后裾壓于股下, 兩臂平抬呈持握狀, 蹺足。</p> <p class="ql-block"><b>三號青銅神樹</b></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歷經數千年歷史的三號青銅神樹,雖仍有殘缺,依然美得讓人“失語”。青銅樹座之上,<b>麻花狀</b>的三根主樹干旋轉向上“生長”,其上的青銅樹枝則向努力向旁“伸展”。再往上看去,三座<b>人首鳥身</b>的神像“穩坐”樹頂,尾部舒展、尾翎高翹….</p> <p class="ql-block">雖然修復線索較為清晰,但三號青銅神樹身上還有一些謎題,比如,樹干的地方殘留有包裹的金箔,包裹范圍究竟有多大?樹枝下殘留的掛鉤顯示出上面曾掛有裝飾,這些掛飾與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小型金箔飾品和銅鈴是否有關系等等,這些謎團還等著我們去梳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銅工藝</b>:</p><p class="ql-block"><b>渾鑄法</b>:三作為塊范法的一種,渾鑄法也被稱為”<b>整鑄</b>“,先將青銅器不同部位的外范和內范組合固定,再將青銅熔液從澆口注入一次成型。<b>青銅獸面</b>、 青銅戈 、青銅眼形器、小型無冠青銅人頭像等為渾鑄。</p><p class="ql-block"><b>分鑄法</b>:是指將一件青銅器分為多個構件,經兩次以上鑄造成型,三星堆部分青銅器由多個構件分鑄而成,體現了以簡馭繁的技術特點。</p><p class="ql-block"><b>鑄接工藝</b>:<b>青銅神樹</b>的鑄造,先分鑄后鑄接,將樹枝等構件組裝成器,榫接/芯骨設置等工藝,顯示了三星堆青銅器高超的鑄接技術。</p><p class="ql-block"><b>縱目面具</b>分<b>六部分</b>鑄造, 先鑄的部分包括雙耳、 兩凸出瞳孔以及鼻孔所在的三角區。</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的鑄件可以分為耳、臉頰、 面部和眼幾個部分。耳與臉頰的結合處預鑄了上下排列的長方形孔, 以便將先鑄的耳焊接于主體之上。</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一號青銅神樹采用<b>分段鑄造法</b>鑄造 ,使用了套鑄 、鉚鑄 、嵌鑄、 榫接 、芯骨等工藝。</p><p class="ql-block">青銅器<b>未完待續</b>,下一篇繼續介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盱眙县|
衡水市|
云和县|
巧家县|
SHOW|
郧西县|
安义县|
徐州市|
府谷县|
徐汇区|
郴州市|
北安市|
延津县|
宁强县|
山西省|
漳州市|
连平县|
隆子县|
达尔|
武宣县|
大庆市|
昌邑市|
梧州市|
达拉特旗|
金溪县|
昂仁县|
芦山县|
洛隆县|
紫云|
静海县|
五寨县|
营口市|
辽中县|
乌兰浩特市|
高尔夫|
曲靖市|
拉萨市|
革吉县|
安远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