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鐫刻在時光里的生命禮贊(散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 趙中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中國人的生命詩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明,宛如一首跨越千年的悠揚詩篇,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一場盛大而莊重的文化儀式。當杏花微雨如絲如縷,溫柔地浸潤著江南那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仿佛為古老的街巷蒙上一層薄紗;當色彩斑斕的紙鳶在北國澄澈的晴空下扶搖直上,與悠悠白云相映成趣,整個華夏大地都沉浸在一場意義非凡的對話之中 —— 生者與逝者跨越陰陽界限的深情對話,歷史與當下穿越時空隧道的親密對話,人與自然遵循生命法則的和諧對話。而在這綿延不絕的清明文化里,淋漓盡致地彰顯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性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慎終追遠:血脈里的記憶密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呂梁山區那古樸幽靜的祠堂里,空氣仿佛都彌漫著歲月的味道。一本本泛黃的家譜被族中老者鄭重其事地取出,那紙張因年代久遠而變得脆弱,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破碎。老者用布滿老繭、寫滿歲月滄桑的指尖,小心翼翼地輕輕劃過那些用朱筆圈注的名字。每一個被紅圈標記的姓名,都代表著一個已經遠行的靈魂,他們雖已離去,但在家族的記憶中從未消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追憶,絕非簡單的緬懷,而是深深烙印在中國人血脈里的獨特 “血脈記憶”。回溯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祭祀祖先就已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禮儀活動。《禮記》有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 清明掃墓時,孩童常常被長輩要求背誦祖先名諱。這絕非形式主義的刻板訓導,而是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承延續。就像黃土高原上的農民,會在先人墳前埋下一壇新釀的高粱酒,那醇厚的酒香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濃郁。來年啟封時,子孫們品嘗的不僅僅是美酒,更是時光沉淀下來的家族情感,是對先輩們深深的思念與敬意。在文學作品中,也不乏這樣的情感表達。唐代詩人杜牧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短短兩句詩,便將人們在清明時節緬懷先人的沉痛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其中所展現出的對家族先輩的敬重與追思,正是中國人重視親情、不忘根本的民族性格體現,這種性格使得家族觀念深深扎根于每個中國人心中,成為維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紐帶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死生相續:農耕文明的哲學智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明時節,關中平原廣袤的土地上,農人會在墳塋周圍播撒谷種。這一看似矛盾的行為,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獨特而深邃的生死觀。《周易》講 “生生之謂易”,生命的延續與更迭,正是自然的規律。而清明的民俗實踐,正是這種哲學思想的生動呈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嶺南,人們掃墓歸來必食艾粄。那一抹清新的青翠色澤,暗合著 “草木萌發” 的蓬勃意象,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頑強與不息。艾粄的制作,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人們采摘新鮮的艾草,洗凈、煮熟、搗碎,再與糯米粉等食材混合,制成形狀各異的糕點。這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生命輪回的敬畏。而在江南,祭祀用的青團往往要加入新采的鼠曲草,取 “野火燒不盡” 之意。從田野里采摘鼠曲草,到精心制作青團,每一個步驟都飽含著人們對生命循環的深刻理解。這些飲食習俗,都在無聲地講述著生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故事。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借詩詞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如宋代朱熹的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在描繪春日美景的同時,也蘊含著對生命蓬勃發展的贊美。這體現出中國人樂觀豁達、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面對生死,我們以平和的心態接納,以積極的態度傳承生命的力量,在困境中也始終對未來充滿希望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人合一:節氣里的宇宙觀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特殊存在。這種獨特的雙重身份,暗示著中國人 “天人合一” 的深邃宇宙觀。當人們按照農歷推算祭掃時間時,實際上是在踐行著與自然節律的和諧對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云南那如詩如畫的梯田邊,哈尼族人會在清明前后舉行 “開秧門” 儀式。他們身著色彩鮮艷的傳統服飾,將第一把秧苗拋向天空,仿佛在與無形的自然力量進行一場神秘的交流。這一儀式蘊含著哈尼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他們深知人類只是自然循環中的重要一環,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獲得豐收與安寧。這種原始而質樸的祭祀,承載著哈尼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在古代詩詞中,也有許多描繪清明時節自然景象與人文活動交融的佳作,如唐代韋應物的 “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展現了清明時節萬物復蘇、繁花盛開的美好景象,以及人們在這一時節的歡樂活動。這反映出中國人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民族性格,我們尊重自然的力量,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自然的懷抱中尋找生命的真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基因: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時光流轉至今日,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都市白領在手機APP上預約代客掃墓服務,當海外游子通過云端祭奠平臺點燃電子香燭,清明的形式在時代的浪潮下不斷演變,但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核依然鮮活如初。就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那些看似隨意實則精妙的留白,給人無盡的遐想空間,清明留給中國人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共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揚州園林那曲折幽深的曲廊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耐心地教孫女折紙元寶。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青磚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宛如一幅溫馨的畫卷。這個延續千年的簡單動作,依然在傳遞著中國人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而清明,正是我們抵抗遺忘的有力方式。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在清明時節留下了動人的詩篇,如宋代高翥的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生動地描繪了清明時節人們祭掃的熱鬧場景,也讓這份文化情感在歲月的長河中代代相傳。這彰顯出中國人堅守傳統、傳承文化的民族性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珍視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產,將其視為民族精神的瑰寶,不斷傳承和發揚,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文化 中國人性格和氣節的彰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明,它不僅是一個節氣、一個節日,更是一部承載著中國人生命詩學的宏大史詩。寒食節,作為清明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淋漓盡致地彰顯出中國人的民族氣節與民族性格 。相傳,寒食節源于紀念介子推。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復國后,介子推卻攜母隱居綿山,拒不受賞。晉文公為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寧死不屈,和母親抱樹被焚。這份忠君愛國、不慕名利、堅守操守的高尚氣節,正是中國人民族氣節的生動寫照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每至寒食,民間禁煙火,只吃冷食。這一習俗世代傳承,體現出中國人對忠義精神的敬仰與銘記,對傳統信念的執著堅守。從古代文人墨客為介子推所作的詩詞中,如唐代盧象的“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能深切感受到這種氣節在民族文化中的深遠影響。寒食節與清明節緊密相連,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文化傳統,不僅展現出對家族、對歷史的敬重,更凸顯出中國人在大義面前舍生取義、剛正不阿的民族性格,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的篇章,融入民族血液,代代相傳 。清明文化將慎終追遠的家族情懷、死生相續的哲學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照以及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緊密相連,彰顯著中國人重視親情、堅韌樂觀、崇尚自然、堅守傳統的民族性格,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歲月的流轉中,始終銘記自己的根與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乙巳仲春初五于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的雨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莎翁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是時候了——</b></p><p class="ql-block"><b>雨燕剪開三月的帷幕,</b></p><p class="ql-block"><b>那些細密的雨腳,</b></p><p class="ql-block"><b>開始丈量大地的哀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脈青煙,</b></p><p class="ql-block"><b>自黃土深處升起,</b></p><p class="ql-block"><b>在松柏的暗影里,</b></p><p class="ql-block"><b>寫下綿長的家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們跪拜,</b></p><p class="ql-block"><b>用額頭的溫度,</b></p><p class="ql-block"><b>焐熱冰涼的碑文。</b></p><p class="ql-block"><b>那些被苔蘚覆蓋的姓氏,</b></p><p class="ql-block"><b>突然在眼底鮮活起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紙灰像黑蝴蝶,</b></p><p class="ql-block"><b>馱著未說完的話,</b></p><p class="ql-block"><b>在梨花的漩渦里,</b></p><p class="ql-block"><b>完成最后一次盤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而新生的蕨類,</b></p><p class="ql-block"><b>正從祖先的指縫鉆出,</b></p><p class="ql-block"><b>用蜷曲的嫩拳,</b></p><p class="ql-block"><b>叩響春天的門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你看那放風箏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把線軸越放越長——</b></p><p class="ql-block"><b>原來思念可以這樣,</b></p><p class="ql-block"><b>接引天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杏花村的酒旗還在風里問路,</b></p><p class="ql-block"><b>牧童的笛孔卻長出青藤。</b></p><p class="ql-block"><b>我們攜帶整條河流的嗚咽,</b></p><p class="ql-block"><b>在香燭明滅處,</b></p><p class="ql-block"><b>認領自己的來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當夕陽給每塊墓碑,</b></p><p class="ql-block"><b>鍍上金邊的剎那,</b></p><p class="ql-block"><b>我突然懂得:</b></p><p class="ql-block"><b>清明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b>是讓逝者,</b></p><p class="ql-block"><b>在生者的血脈里,</b></p><p class="ql-block"><b>永遠,</b></p><p class="ql-block"><b>清明。</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四子王旗|
中山市|
克东县|
岗巴县|
巩义市|
雅安市|
五莲县|
错那县|
读书|
莱芜市|
揭东县|
玉田县|
阿荣旗|
高密市|
宁南县|
凌源市|
湖南省|
丰都县|
凤凰县|
肃北|
庆阳市|
石柱|
津南区|
辽阳县|
睢宁县|
中西区|
宁强县|
惠来县|
夏津县|
扬州市|
富源县|
望奎县|
武定县|
肥东县|
平遥县|
新竹县|
噶尔县|
南涧|
淮滨县|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