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2025.3.25)</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p><p class="ql-block">正陽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置的城樓與箭樓兩座高大建筑構成,城樓居北,箭樓居南。作為明清北京內城正南門,正陽門是北京老城中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的城門建筑,見證了中國傳統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歷史照片</p><p class="ql-block">上:改造前的正陽門(1913年)</p><p class="ql-block">中:改造后的正陽門(1916年)</p><p class="ql-block">下:改造后的正陽門(1927年)</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歷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是時空的中央位置,也包含哲學、美學中對適中、居中與中和的價值判斷,進而上升為貫穿于中國文化各個領域的規范與原則--“中”“和”。從人類早期的聚落至后來的都邑,乃至泱泱大國的都城,其所體現的居中觀念、中軸意識、中軸規劃正是這一理念的產物。</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由15處遺產構成要素構成,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的組合體。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組成,自13世紀始建,至16世紀成型,此后不斷完善,歷經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見證了影響中國傳統都城營建兩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是中國都城中軸線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有基于此,北京中軸線踏上了申遺之旅。本展覽從北京中軸線的遺產描述、遺產價值、保護與管理三個方面詳細闡述,呈現了所有承載北京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的構成要素,及對北京中軸線所施行的整體保護與管理,并突出中軸線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空間序列所具有的真實性與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古代皇家宮苑:端門</p> <p class="ql-block">從上到下:1.鐘鼓樓、2.萬寧橋、3.景山、4.故宮、5.社稷壇、6.太廟、7.端門、8.天安門、9.外金水橋、10.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筑群、11.正陽門、12.天壇、13.先農壇、14.中軸線南端道路遺存、15.永定門</p> <p class="ql-block">古代皇家宮苑建筑:景山、故宮、端門</p> <p class="ql-block">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社稷壇、太廟、天壇、先農壇</p> <p class="ql-block">1.鐘鼓樓</p><p class="ql-block">鐘鼓樓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北端,高聳于傳統街區之中。鼓樓、鐘樓南北縱置,兩座建筑之間由一長方形廣場連接。鐘鼓樓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見證了中國古代鐘、鼓報時的傳統生活方式,鐘鼓樓建筑氣勢恢宏,以高大的體量成為老城內城中的制高點,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景觀視點。</p><p class="ql-block">2.萬寧橋</p><p class="ql-block">萬寧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橋體為單孔石橋,由橋體、燕翅、鎮水獸、澄清上閘遺存構成。始建于元代, 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其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歷經7個多世紀始終末變,為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疊壓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實證。</p> <p class="ql-block">4.故宮</p><p class="ql-block">故宮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其規劃格局反映出“擇中立宮”“面朝后市”的中國傳統規劃理念。建筑群以中路為中軸線,東西分為五路建筑,南北可分為外朝區和內廷區兩大區域。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北京中軸線公眾化進程的重要節點。</p> <p class="ql-block">6.社稷壇</p><p class="ql-block">社稷壇位于故宮西南側,與太廟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體現了《考工記》所載“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范式。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內外兩重壇墻圍合而成,中央設祭壇。社稷壇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祭壇,反映出對國土的認識和崇拜,以祈求國家與疆土永固。這里是北京第一處轉變為城市公園的皇家壇廟,見證北京中軸線公眾化的轉變歷程。</p> <p class="ql-block">8.天安門</p><p class="ql-block">天安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端門以南,外金水橋以北,面朝天安門廣場,天安門以城樓為主體建筑,城樓北側設一對華表,城樓南側設石獅兩對、華表一對,均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分布。天安門是明清時期頒布詔令及現代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禮儀功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10.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軸線的核心位置,是國家政治、外交活動和人民文化活動、大型慶典活動的舉辦地,自形成至今始終是國家禮儀文化傳承的見證。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由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構成,其規劃格局延續并強調了以中軸線均衡對稱的原則,建筑與景觀展現出中國20世紀中葉公共建筑對民族風格的探索與創新,是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筑發展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15.永定門</p><p class="ql-block">永定門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南端,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門、見證了明清城市傳統管理方式。現存永定門為2005 年遵循中國文物古造保護準則重建的地標性建筑,由城樓及南側甕城、箭樓的地面標識構成。永定門以城樓的建筑形象標識出北京中軸線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國古代城樓建筑傳統形式與工藝做法,并成為眺望北京中軸線南端的重要景觀視點。</p> <p class="ql-block">千斤閘</p> <p class="ql-block">箭樓二層看中國鐵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二樓展廳</p> <p class="ql-block">遺產描述</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宮城建筑群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軸線統領的規劃格局,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都城的規模不斷擴展、功能日益豐富,至魏晉時期(220一420年)就開始有將宮城軸線延伸至全城以有效控制城市規劃格局的嘗試。北京中軸線始建于元, 成型、調整于明清, 發展、保護于近現代, 形成今日氣勢恢宏、嚴整有序的城市建筑群,成為北京老城獨特城市景觀秩序的極致體現。北京中軸線的發展沿革展現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規劃理念對于城市發展持久地影響。</p> <p class="ql-block">民國改造正陽門紅木柄紀念銀鎬(民國) 首都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銀鎬重1223.2克,銀鎬通長51.5厘米,鎬寬18厘米,紅木手柄,上嵌銀箍,銀箍上鐫刻“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內務交通兩部合呈奉大總統令修改正陽門工程特造此器陳梁總長以作紀念 羅克格公司謹呈”字樣,在北京城建史上,關于正陽門的改造發生過數次,其中最有名一次是發生于民國初年--1915年,主持此次改造的最是時任民國政府內務部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鈴,1915年,朱啟鈐向袁世凱提交了《修改京師前三門城垣工程呈》,對正陽門實施改造。</p> <p class="ql-block">《清宣統皇帝溥儀遜位詔書》(局部)</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正脊壓勝錫盒(明) 首都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壓勝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雀)正中脊筒內的“鎮物”。正陽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實為國門,地位尊祟,因此正陽門正脊上的壓勝寶盒內鎮物種類多,規制高, 按照五行理論在盒子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五枚金屬錠代表“金";方木代表“木”,五色絲線代表“水”,五色寶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此外還有佛經等物,取趨利避害,保護建筑物免遭天災人禍之意。</p> <p class="ql-block">銅四臂觀音像(明)</p> <p class="ql-block">銅漆金真武大帝像(明)</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清宣統三年(1911) </p><p class="ql-block">在這一時期的增建和改建中,北京中軸線的整體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續。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對景山區域局部的調整與完善,進一步豐富和強化了中軸線的景觀秩序。</p> <p class="ql-block">金磚 (清)(復制品) 首都博物館藏 </p><p class="ql-block">專供宮殿和王府鋪墁地面用的一種細料方磚。早期產于江蘇蘇州吳縣。以運河沖積泥土制坯燒成,并以運河水路運至北京,當地人稱京磚。金磚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從取土制坯到焙燒出窯的整個過程,約須一年時間。砍磨加工后,再經十幾道工序鋪墁完的地面,以光澤似墨玉、不滑不澀而聞名,是古建中珍貴建筑材料之一。金磚之名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此磚質地極細,強度也好,敲之有金屬聲,斷之無孔,因此得名;二是從京磚之稱演變出來;三是出自工匠之說,此磚從選土、制坯、焙燒、運輸、加工到鋪墁完工全過程,每塊磚價昂貴,可以與黃金論值。</p> <p class="ql-block">三樓展廳</p> <p class="ql-block">保護與管理</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已制定針對北京中軸線整體的保護條例和保護管理規劃,并建立了多層級、多方共同參與的工作體系,對其規劃格局、建筑景觀、文化傳統、景觀視廊、遺產環境制定了系統的保護管理措施,持續、有序開展造產保護、考古勘探、環境整治、展示與監測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脊獸一組</p> <p class="ql-block">(左)滴水、板瓦、瓦當、筒瓦、釘帽</p> <p class="ql-block">正陽門箭樓模型(1:45)</p> <p class="ql-block">結束語</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p><p class="ql-block">脊梁,代表著東方文明古國都城規劃</p><p class="ql-block">建設的最高成就,體現著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北京中軸線申遺,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引領。通過北京中軸線申遺,可持續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讓文物和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使古都之脊綻放時代新韻,使北京老城煥發勃勃生機,使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博物館之城”建設再添新彩。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申遺工作,正成為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實踐。</p> <p class="ql-block">四樓展廳.城市會客廳</p> <p class="ql-block">京劇戲服</p><p class="ql-block">戲服是伴隨著京劇藝術的興起而產生的。北京戲裝最講究舞臺藝術效果,它優美而夸張的造型、色彩和圖案有利于襯托劇中人物的藝術形象。戲裝的設計制作涉及京劇服裝配飾的各個方面,講究色彩鮮亮、造型大氣、圖案豐富,具有技藝規范考究、做工縝密精巧、用料高檔華貴、風格雍容大氣的特點,為京劇表演增添了光彩。北京戲裝適宜于觀賞和收藏,在中國傳統戲曲服飾及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泰藍制作技藝</p><p class="ql-block">景泰藍制作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間,故名“景泰藍”。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瑯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景泰藍技藝復雜,工序繁多,它綜合了青銅工藝和琺瑯工藝,繼承了傳統繪畫和金屬鏨刻工藝,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門類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傳統。景泰藍制品造型典雅,紋樣繁縟, 色彩富麗,具有宮廷藝術的特點,給人以“圓潤結實、金光燦爛”的藝術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胎掐絲琺瑯《九桃紋》天球瓶</p><p class="ql-block">瓶直口,長直頸,球形腹,口、足鍍金。通體施黃色琺瑯釉,飾掐絲“卍”字紋錦地,萬字錦地上飾彩色整體桃樹,枝繁葉茂,結有九個肥碩的粉色桃實。此瓶胎型和掐絲的制作精致,鍍金光亮,釉料飽滿,色彩豐富,作品為復刻清晚期故宮琺瑯藏品。萬字地紋全部由手工掰制,技術含量高,復刻難度大,實為琺瑯珍品。</p> <p class="ql-block">銅胎掐絲琺瑯《如意尊》</p><p class="ql-block">紋樣以漢代漆器龍紋為主題裝飾,構圖嚴謹,色彩以紅色為主調,并配以黑、白、黃三色,對比強烈,從紋樣至顏色,主題突出,各裝飾區域主次得體。作品主體區域嵌有珍貴綠色松石,同作品紅色主調產生對比,器形似如意,搭配如意形花絲鑲嵌雙耳,更豐富了作品的裝飾效果。作品整體構思嚴謹,歷史感厚重,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觀后給人以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四樓看前門大街</p> <p class="ql-block">雕漆山水對瓶</p><p class="ql-block">所用胎體為脫胎工藝,髹漆達兩百余層,歷時兩年之久雕刻完成。該作品兩面開窗飾以山水圖案、古樹、巖石、高山流水。意境深遠;在花瓶兩側分別雕刻出牡丹、玉蘭,寓意著富貴吉祥、高貴典雅,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雕漆材質堅實細膩,色澤溫潤,用料精良,刀法亦犀利嫻熟,磨功圓潤老到,造型莊重大方,藝術風格圓熟道勁,此花瓶為雕漆的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雕漆技藝</p><p class="ql-block">雕漆工藝發源于唐代,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最終落戶北京。北京雕漆工藝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華夏南北雕漆技藝之大成,是中國髹漆工藝的優秀代表之一。北京雕漆工藝制品種類繁多、題材豐富,其設計創作集雕刻、繪畫、工藝于一身,具有莊重典雅的藝術性。雕漆制品造型古樸、紋飾考究、色澤光潤、形態典雅,并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它體現了我國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和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漆鑲嵌技藝</p><p class="ql-block">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工藝的重要門類,已有八千余年的歷史。北京金漆鑲嵌髹飾工藝門類繁多,紋飾題材廣泛,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其中的鑲嵌類產品用料考究,雕刻精美;彩繪類產品色彩沉穩,端莊大氣;雕填類產品刀法流暢,金光璀璨;刻灰類產品刻繪細膩,氣韻生動;斷紋類產品古樸大方,雋秀雅致;虎皮漆類產品五彩斑斕,近于天然。</p> <p class="ql-block">中國鐵道博物館,由正陽門展館、東郊展館、詹天佑紀念館三個館組成,位于北京市內,是鐵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正陽門展館是將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改建而成,展現中國鐵路130多年來的艱辛歷程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和諧鐵路建設的輝煌成就和美好前景。東郊展館,建筑面積20500平方米,分為機車車輛展廳、綜合展廳,展出了中國鐵路不同時期、類型及制式的機車。詹天佑紀念館是為紀念詹天佑而建立的專題人物紀念館,1987年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中國鐵道博物館主要任務是負責鐵路文物收藏保護、展覽展示、學術研究、修復鑒定工作。</p> <p class="ql-block">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p><p class="ql-block">中國鐵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夢都會.新派徽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施甸县|
囊谦县|
灵石县|
德清县|
元氏县|
时尚|
吉林省|
湘乡市|
镇坪县|
大兴区|
无为县|
安陆市|
南丹县|
浪卡子县|
靖边县|
云林县|
扎兰屯市|
无锡市|
青田县|
黄山市|
大埔县|
渝北区|
扶风县|
碌曲县|
湟中县|
海口市|
太康县|
汤阴县|
淮北市|
丰县|
海兴县|
化隆|
宜兰市|
革吉县|
万州区|
闸北区|
和平区|
那坡县|
永安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