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5 年 8 月 2 日,遼寧省人民政府一紙公文,將城子疃正式更名為城子坦。這一變化,不僅改變了一個地名,也在當地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多年來,我一直在思索:為何要將城子 “疃” 改為城子 “坦”?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對這個問題充滿好奇。今天,我想結合相關資料,與各位一同揭開這段塵封 60 年的謎底。</p><p class="ql-block"> 故事要從 1422 年說起。明永樂二十年,為抵御倭寇侵擾,朝廷在此修筑了一座長達 1500 米的土城,并派駐軍隊戍守。這座城堡被命名為 “歸服堡”,寓意著倭寇能夠歸順降服。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至碧流河畔時,曾揮毫寫下 “歸服堡” 三個大字,刻于石匾之上,鑲嵌在城門。1936 年,這塊石匾被移至三清觀,成為道觀的 “鎮觀之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歸服堡” 鑲在三清觀的“鎮觀之寶”</b></p> <p class="ql-block">? ? ? 隨著時間推移,歸服堡憑借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各地商人紛至沓來,逐漸發展為當地的文化經濟中心,“城子” 之名由此而來。由于此地膠東 “闖關東” 移民眾多,他們習慣以 “某某疃(tuǎn)” 來命名居住地,“城子疃” 這一名稱便逐漸流傳開來。從 “歸服堡” 到 “城子疃”,這一名稱的更迭,既見證了明代海防體系的發展,也承載了膠東移民文化的特色,成為城子疃作為軍事要塞與商貿重鎮的歷史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 ? 在民間傳說中,城子疃的起源另有版本。據《普蘭店風物傳說》記載,古時城子疃一帶是荒灘野地,只有母子二人在此定居,以打魚為生。一天,兒子 “成子” 捕獲了一條不足巴掌大的金魚。金魚仿佛通人性,流淚懇求,成子心生憐憫,便將其放生。當天出海歸來的黃昏時分,成子遇到一位自稱 “鎮壘” 的青年,二人結為兄弟。然而,鎮壘借故離去,成子苦等一夜無果,卻意外拾得龍宮寶葫蘆。寶葫蘆顯靈,成子按照指示點燃干柴、敲擊葫蘆,引得海龍王現身,滿足了他建房、娶妻的愿望。龍女告知成子,鎮壘實為龍宮大將金魚精,是為考驗他的忠誠。鎮壘見成子忠厚老實,便促成了龍王賜福。后人為紀念鎮壘成人之美與成子的善良,將此地稱為 “鎮壘堡”。盡管這一傳說缺乏正史記載,但它承載著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官方記載的 “歸服堡” 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城子疃地名演變的豐富敘事。2017 年,《鎮壘與成子》民間故事正式出版,成為連接歷史記憶與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一些有識之士認為 “鎮壘堡” 的傳說 “純屬虛妄,不足采信”,便將地名改回 “城子疃”。這一舉措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延續了方言韻味。</p><p class="ql-block"> 1905 年,日俄簽訂《樸次茅斯和約》,日本將 “關東州” 的范圍擴大至城子疃。以城中心街小橋為界,南面由日本殖民當局管轄,稱城子疃;北面則屬清廷復縣,稱復東鎮,形成了一橋跨“兩國” 的奇特局面。這也是 “城子疃” 一詞首次正式出現在“官方”文件中。</p><p class="ql-block"> 1945 年 9 月 17 日,城子疃迎來解放。新金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兼縣長趙籌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城子疃區政府。1948 年 3 月,城子疃鎮正式建立,成為 “新金三鎮” 之一。至此,這座千年古鎮正式建制,聲名遠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舊時城子疃的一家大車店</b></p> <p class="ql-block"> 此后,城子疃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調整。1951 年 5 月,城子疃鎮改為新金縣第三區人民政府;1953 年,恢復城子疃鎮名稱;1958 年 10 月,在 “三面紅旗” 運動中,改為城子疃人民公社。1965 年,城子疃正式更名為城子坦鎮。“文革” 期間,城子坦曾被改名為春滿鎮,政府遷至大廟(三清觀)辦公,并設立城子坦鎮公社革命委員會。1976 年 11 月,恢復為城子坦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 年 10 月,正式定名為城子坦鎮。2013年,撤銷城子坦鎮,設立城子坦街道辦事處。2010年9月,城子坦鎮終于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p><p class="ql-block"> 那么,城子 “疃” 為何會更名為城子 “坦” 呢?通過走訪早年的“父母官”,查閱官方文件和歷史資料,我認為這一更名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對時代發展和民間習慣的深思熟慮,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p> <p class="ql-block"> 首先,這一舉措旨在消除殖民統治的痕跡。日俄戰爭后,日本在城子疃實行殖民統治。新中國成立 16 年后,作為 “打響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 的地方,繼續保留帶有殖民色彩的地名,無疑是一種恥辱。?</p><p class="ql-block"> 其次,更名順應了文字簡化和民間語言習慣的演變。從讀音、字形和含義來看,“疃” 讀作 tuǎn,發音拗口,不易理解;而 “坦” 讀作 tǎn,發音流暢,通俗易懂。當地人在方言中,早已習慣將 “疃” 讀成 “坦”。此外,“疃” 字筆畫復雜,共 17 畫,使用頻率較低;“坦” 字只有 8 畫,書寫更為簡便,且具有平而寬廣、心地平靜的含義。這一更名不僅符合國家推行簡化漢字的政策,也順應了地名標準化的趨勢,便于地名的書寫和管理。從含義上看,“疃” 通常指村落,有時也用于形容禽獸棲息之地;而 “坦” 表示平而寬闊,還蘊含坦誠之意,更能體現當地人豪放率真的性格。事實證明,更名后迅速得到了民眾的認可,成為約定俗成的稱呼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早年城子疃一戶人家正在制作家具</b></p> <p class="ql-block"> 最后,這一舉措推動了地名的統一規范化。1965 年,全國開始進行行政區劃調整,鐵路系統作為交通命脈,也在規范站名。為了與鐵路站點命名保持同步,城子疃更名為城子坦,既加快了鎮名變更的進程,也配合了鐵路城子坦站的更名。</p><p class="ql-block"> 城子坦雖然僅有249.7平方公里,約7萬人口,但是這座充滿歷史底蘊的千年古鎮,承載著遼南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從城子 “疃” 到城子 “坦”,這一更名是文字簡化政策、鐵路站點更名和民間語言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體現了官方對地名規范化的要求,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傳承與演變,得到了城子坦人民的廣泛擁護。</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城子坦游子,我為家鄉的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感到無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b> 城子坦高鐵站</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法库县|
江孜县|
大渡口区|
宜兰市|
宜州市|
昌江|
江阴市|
济南市|
固始县|
桂林市|
钦州市|
德保县|
祁阳县|
建始县|
通山县|
浦江县|
绥中县|
甘南县|
库伦旗|
城步|
贵德县|
巴中市|
揭阳市|
新蔡县|
莆田市|
汾西县|
大港区|
萨嘎县|
金门县|
岳普湖县|
金川县|
宜阳县|
灵丘县|
汉阴县|
怀化市|
宁蒗|
安达市|
洪洞县|
保靖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