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領導、同學們:</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在我的家鄉亭江鎮,有一位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叫王助。他生于1914年,是象洋村人。在大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他曾經擔任閩北紅軍獨立師政委、新四軍福州辦事處主任、福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等職。1941年9月21日,他率部轉戰閩北山區,途經建陽縣東坑頭遭遇土匪襲擊,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7歲。</p><p class="ql-block"> 他的生命雖短暫,卻如流星般劃破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而這一切,都源于他身后那個充滿愛國情懷與紅色傳承的家庭。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王助烈士的家風故事。</p> <p class="ql-block">圖為王有樹、王助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一、家風溯源:書香門第的愛國基因</p><p class="ql-block"> 王助出生于一個官宦家族。這個家族不僅書香濃郁,更以愛國精神聞名鄉里。他的高祖父王有樹,是清道光年間的進士,曾任四川夔州知府。告老還鄉后,他熱心地方公益,慷慨捐資,修橋鋪路、興辦學堂,更以一己之力阻止英國人在閩江口強占土地,維護了國家主權。王助小時候最愛聽爺爺講述祖輩的故事,尤其是王有樹與侵略者據理力爭的片段。這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了保家衛國的種子。</p><p class="ql-block">他的祖父王允晳,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詞人。面對列強入侵、山河破碎,他以詩詞抒發胸中塊壘。他的代表作《八聲甘州》中寫道:“國破山河須在,愿津門逝水,無恙東流。”這不僅是對侵略者的控訴,更是對子孫后代的殷切期望。王允晳每天清晨督促王助背誦詩書,教他復述歷史故事,培養了他的表達能力和家國情懷。可以說,王助的家風教育從晨曦微露時便已開始。</p><p class="ql-block"> 上圖為王允皙。</p> <p class="ql-block">二、紅色傳承:父輩的無畏與抉擇</p><p class="ql-block">王助的父親王宜祜,是民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后成為國民黨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秘書。他常年駐守行營,以軍人的擔當捍衛國家主權。在父親的安排下,少年王助進入馬尾船政學堂。在這里,他目睹侵略者的艦艇橫行閩江,洋貨傾卸碼頭,國家財富被掠奪,心中燃起了憤恨之火。他憤然對同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總有一天,我要揭竿而起,抵御外侮!”</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動容的是,王宜祜雖為國民黨官員,卻深明大義,支持無產階級革命。他熟讀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參與國共第一次合作。因兒子王助投身革命,他被國民黨拘留、革職,甚至險些被殺。但他無怨無悔,繼續為共產黨秘密收集情報,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用筆墨記錄歷史,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王助的伯父王宜漢,同樣是國民黨內的開明人士。他曾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秘書,卻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拒絕赴臺,選擇留在福州迎接解放。他加入民革組織,撰寫《福建船政史》,以史為鑒,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貢獻力量。</p><p class="ql-block">上圖為王宜祜。</p> <p class="ql-block">三、家國情懷:祖母的深明大義</p><p class="ql-block">王助的祖母,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在革命經費匱乏時,王助多次變賣家產支持黨的事業。一次,祖母發現他秘密變賣家中珠寶,得知真相后,這位年邁的老人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積蓄,將原本留給子孫的家產全部奉獻給革命。這種“毀家紓難”的壯舉,展現了這個家庭對民族大義的無私奉獻。</p><p class="ql-block">同學們,王助的祖母并非不懂親情,而是深知“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她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家風,不是對子孫的物質庇護,而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這種精神,穿越時空,依然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支持王助革命工作的還有一位他的家人,那就是王助的姑姑王德愔。她是民國福州八大才女之一,著名詩人。王助任新四軍福州辦事外主任時,曾利用他姑姑家開設的南街利亞藥房從事地下黨工作。</p><p class="ql-block">上圖為王助的祖母與孫輩。</p> <p class="ql-block">圖為王助姑姑一一王德愔</p> <p class="ql-block">四、革命情書:夫妻英烈的生死訣別</p><p class="ql-block">王助的妻子宋梅影,是他的革命伴侶。兩人在戰火中相識、相知、相戀,共同為信仰而戰。1941年除夕夜,王助在硝煙彌漫中給妻子寫下一封情書:“愿大家同舟共濟,在狂風暴雨中同登彼岸……”這封信,不僅是夫妻間的深情告白,更是革命者對信仰的無畏宣言。</p><p class="ql-block">王助犧牲后,宋梅影強忍喪夫之痛,在隱蔽處生下遺腹子。為革命需要,她將剛滿8個月的孩子寄養在同鄉家中,繼續投身黨的事業。新中國成立后,她擔任婦聯領導職務,為婦女解放事業鞠躬盡瘁,1983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們的兒子王閩繼承父輩遺志,成為國防科技領域的骨干,為國家建設貢獻一生。</p><p class="ql-block">同學們,這封情書,是革命者的生死訣別,也是紅色家風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們看到,信仰如何跨越生死,家風如何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上圖為宋梅影</p> <p class="ql-block">圖為王助的兒子王閩。</p> <p class="ql-block">五、家風啟示: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p><p class="ql-block">王助的一生雖短暫,卻如一顆火種,點燃了無數人對信仰的追求。他的家風故事告訴我們:家風,不僅是家族的傳承,更是民族的脊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社會的風尚之源。”王助家族以家風為筆,書寫了愛國、擔當、奉獻的壯麗篇章。</p><p class="ql-block">在新時代,我們如何傳承紅色家風?或許答案就在王助的故事里:當國家需要時,敢于挺身而出;當信仰召喚時,甘于奉獻一切。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同學們,讓我們從王助的家風故事中汲取力量,傳承紅色基因,讓家國情懷在新時代煥發光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與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圖為陳列在王助烈士紀念館的王助銅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札达县|
辽阳县|
富蕴县|
宜春市|
高州市|
伽师县|
社会|
新巴尔虎右旗|
东莞市|
高雄市|
宣恩县|
宜阳县|
淮南市|
彩票|
石屏县|
周至县|
宝山区|
河池市|
镇赉县|
庄浪县|
静宁县|
平武县|
克什克腾旗|
福州市|
前郭尔|
宁城县|
三明市|
怀柔区|
武城县|
农安县|
镇平县|
疏勒县|
白水县|
靖宇县|
丹寨县|
广宁县|
蒙阴县|
林西县|
墨脱县|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