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每一幅書法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激動人心的革命故事,尤其是他老人家的那每一書信的背后,更是有著一篇篇讓我們心潮澎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翟作軍是個貧困農民家庭的孩子,在他13歲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到了一家木工廠里當學徒。在這里,他像牛馬一樣干活,狠心的老板每頓只給他一點飯,這對于正處在長身體的一個半大小伙子來說,根本就吃不飽。而且在這里,還常常被老板打罵,受盡了非人的折磨。</p><p class="ql-block">1936年的春天,紅軍的隊伍來到了翟作軍的家鄉河南濟源,打倒了土豪,給翟作軍這樣的窮人帶來了新的生活,也讓翟作軍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抱著跟著紅軍走的樸素信念,毅然加入了紅軍的隊伍。</p><p class="ql-block">翟作軍在部隊里的表現非常優秀,經過篩選,他被送到保衛局去進行學習,這里的學員,全都是思想好、身體棒,和他年齡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學習后的翟作軍來到了延安,成了毛主席身邊的一名警衛戰士。</p><p class="ql-block">來到毛主席身邊后,翟作軍發現,毛主席不僅是偉大的領袖,他更是平易近人,對大家關懷備至的慈愛長輩。他總是讓身邊的這些小戰士要多識字、多學習,還常常在工作的間隙親自教他們寫字學習。</p><p class="ql-block">在鳳凰山一孔簡陋的窖洞前,這天傍晚,翟作軍見到一份被毛主席做了許多圈注的報紙,拿起來在上面找著自己能夠認識的字。這時,毛主席走了過來,指著報頭問他這是什么報。翟作軍回答:《解放日報》。毛主席笑了,再讓他讀一篇報上的文章,于是他就嗑嗑巴巴的讀了起來。聽著他支支吾吾地念著,毛主席便拿過報紙,大聲的為他讀了起來,還為他解釋著自己圈注的部位。毛主席解釋完后對他說:“以后要多讀書多學習。但現在天已經黑了,就不要看書了,對眼睛不好。”聽了這話,翟作軍心里暖暖的。</p><p class="ql-block">后來,翟作軍還去了中央黨校進行了學習,毛主席還介紹他去了邊區師范學校進行深造。翟作軍常常給毛主席寫信匯報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情況。再后來,翟作軍又去了空軍在太原的第一文化速成學校繼續學習。就是這個時候,翟作軍收到了毛主席給他的回信。在信中,毛主席還在鼓勵他“好好學習”和對他的思念,并說“可來一見”,還在信札的上方告訴他了聯系方式。</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給翟作軍的信札中,我們看到了他老人家那獨具特色的,筆畫線條纖細的行書字體。那瀟灑飄逸,如行云流水般舒暢的字體,給觀賞者帶來藝術上的享受。疏密相間的布局,錯落有致的大小字體和別具一格的簽名落款,給我們帶來了視覺上的強烈沖擊感。</p><p class="ql-block">從他老人家給翟作軍的這封信札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只是那境界高超的書法字體,我們還看到了他老人對年輕人學習方面上的重視,以及他老人家對一名普通士的關心和深厚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送給翟作軍留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書《長恨歌》,著名詩人臧克家題跋。</p><p class="ql-block">題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毛澤東主席是偉大革命家,卓越的詩人。才高多能。致力書法,風格獨具,為世所稱。六十年代,曾書寫白居易名篇《長恨歌》,行云流水,疏朗有致。顯系忙里偷閑,游目怡情之佳作,惜世人罕見。今勒石流芳,以供欣賞。原詩太長,未能終篇,缺陷之美,彌足珍重。謹綴數語于后,以表景仰之忱。</p><p class="ql-block">臧克家</p><p class="ql-block">辛未十一月于首都北京</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書《長恨歌》墨寶和詩人臧克家的題跋,在陜西周至縣仙游寺還有刻石。仙游寺《長恨歌》是1993年刻的。這是中央檔案館里面找到的毛主席寫的《長恨歌》,他沒有寫毛澤東所書,臧克家老人作了跋語,稱之為殘缺之美。</p><p class="ql-block">?毛澤東不同時期的書法,有著明顯的變化,求學時期的書法,多突出扎實的臨帖功夫,而在長征時期,其書法逐漸有了個性,并且也彰顯出一種奔放的氣質,而后期的書法,就是成熟的“毛體”了。毛體書法是以行草為主,布局嚴謹,用筆恣肆,渾然天成,遒勁剛健,縱逸奔放,大氣磅礴,剛勁挺拔,蒼勁有力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書法藝術。毛澤東的狂草也是毛體書法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毛體書法章法縱橫馳騁,筆墨瀟灑淋漓。毛澤東的書法,特別是草書,和懷素《自敘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筆畫都較細圓;二是字形都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寫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澤東熱愛懷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創新,逐漸形成了骨神兼備自成一家的“毛體”。</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長恨歌》,就是毛澤東同志的巔峰力作,難得一見,蔚為壯觀,冠絕古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番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喜歡毛主席他老人家書法的朋友們都有個共同的體會,就是在閱讀他老人家一些書法作品的時候,有很多草體字不好辯認,如果是書寫的他老人家自己創作的詩詞,或是古人詩詞還好說,可以沿著著詩句順下來,如果是他老人家寫的信札或是電文,就不太好順了,所以有些字就辯認不出來。比如他老人家在上個世紀的1950年給給同鄉故友張鼎先生的這封行草字體的回信,雖然大多數字體可以容易的認出,但,還是有部分字體認了半天沒能夠認出來。</p><p class="ql-block">早年的時候,張鼎曾在毛主席和何叔衡等人主辦的一個補習學校里進行過學習,也算是毛主席的學生。建國后張鼎給毛主席寫信,請毛主席在他入黨的這件事上,能夠給他所在的地方部門打個招呼,照顧他一下。毛主席收到信后,便給他寫了這封回信。</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這封回信上的字跡一氣呵成,瀟灑飄逸,如行云流水般舒暢自然。其字體端正大方,呈現出十足的儒雅之氣,讓人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整幅信札的行筆,隨手揮就,基本以灑脫猷健的圓筆為主,落筆之處也顯示出了非同尋常,蓄勢勃發的力感。</p><p class="ql-block">錯落有致的大字與小字上下呼應,相互揖讓,生動活潑。筆畫纖細圓順。字體或方、或偏、或圓,每個字體基本都是左低右高的勢態。字體間的牽絲映帶清晰可見,信札中還出現了幾處連在一起寫的字體。</p><p class="ql-block">信札中的布白也非常巧妙,疏朗與巧妙相呼穿插融合。第一豎行的下方,一行小字,就像楔子一樣,不僅給作品帶來緊湊穩固的的感覺,同時還呈現出了一種活潑天真之趣。</p><p class="ql-block">落款三個字下的年月日,分兩行書寫完成,像磐石一般穩固,這與信札第一豎行下方的小字形成了呼應。</p><p class="ql-block">當我第一次觀看這幅信札的時候,其中有很多字體無法辯認。經過仔細辯認后雖然又認出了幾個,但還是不能全部認出來。信札又不像詩詞那樣,我們比較熟悉,遇到不認識的字體可以往下順就能夠順著認出來。</p><p class="ql-block">對于這些實在認不出來的字體,我只好請教了書法高手,讓其幫忙識別一下。經過請教后,終于將毛主席這封書信上的內容全部讀出。</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收到張鼎先生的來信后,并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這位曾經的學生謀私,而是告訴他“入黨事要在當地經過一定規章辦理”。彰顯出了他老人家不以權謀私的高風亮節。</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在臨習,或是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作品中有許多不認識的字體時,如果我們選擇了一跳而過,或是只臨習這些字的外形,那么,這種學習的態度是蒼白的。</p><p class="ql-block">如果不弄明白他老人家這封信札中的內容,怎么能夠知道他老人家這種自我革命的高尚情操呢?!</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寫的“奮斗”二字,筆畫剛勁有力,線條流暢且富有變化。</p><p class="ql-block">每一筆都仿佛蘊含著無限的力量,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勇往直前。他的橫畫常常不是簡單的平直,而是帶有一種起伏感,如同革命道路的波瀾壯闊。豎畫則堅定挺拔,象征著堅定的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奮”字的上半部分結構開闊,展現出廣闊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下半部分的“田”字也寫得靈動而不失穩重。</p><p class="ql-block">“斗”字則簡潔有力,兩邊筆畫相互呼應,似有一股拼搏向上的沖勁。</p><p class="ql-block">這種書法風格體現了毛主席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的果敢、堅毅和勇于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毛主席的書法是他波瀾壯闊的革命情懷在筆墨間的呈現。</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北川|
察哈|
阿合奇县|
德格县|
饶阳县|
林甸县|
玉田县|
靖宇县|
乐陵市|
当雄县|
壶关县|
邵阳县|
贵阳市|
板桥市|
新巴尔虎左旗|
比如县|
岗巴县|
霸州市|
镇赉县|
尉氏县|
隆化县|
永吉县|
东乌珠穆沁旗|
青州市|
天等县|
格尔木市|
莎车县|
古浪县|
仲巴县|
马尔康县|
千阳县|
德钦县|
云阳县|
崇阳县|
莱州市|
福清市|
温州市|
拜泉县|
抚宁县|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