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p><p class="ql-block"> 在承德避暑山莊東北側,武烈河東岸的臺地上,一座漢藏合璧的古建筑群靜靜矗立。它共有三層,主殿稱“旭光閣”,外觀極似北京天壇祈年殿。</p><p class="ql-block"> 普樂寺巧妙融合漢藏建筑風格,前半部分,琉璃瓦頂與云龍浮雕彰顯皇家氣度。后半部是藏傳佛教密宗的修行圣地。</p><p class="ql-block"> 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皇家寺廟,“普樂”二字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普天同樂”之意命名,其西向的山門正對著避暑山莊的麗正門,與磬錘峰、永佑寺舍利塔形成三角呼應,構成清帝“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隱喻。</p><p class="ql-block"> 平定準噶爾部后,西北哈薩克、布魯特等部不斷派人向清政府請示報告,為了來人住宿方便,乾隆帝遂敕建此寺作為西北各民族朝覲的宗教圣殿。其選址背倚磬錘峰、面朝避暑山莊,以眾星拱月之勢暗喻“萬方來朝”的盛世圖景,成為清代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立體見證。</p><p class="ql-block"> 主殿(圓亭子)“藻井”工藝太精美了,藻井是穹窿狀的天花頂。采用精巧的斗拱,層層收縮,中央為鎏金蟠龍戲珠,周邊盤繞著飛龍和鳳凰,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普樂寺對于普通游客來說,最大的看點是“歡喜佛”。旭光閣</span>藻井下面須彌座上,供奉一尊銅制藏傳佛教“勝樂王佛”和“明妃”男女裸體相互緊擁交歡狀銅像,又稱“歡喜佛”,男像勝樂王佛三面十二臂。環繞主殿的八座琉璃佛塔內,供奉著形態各異的歡喜佛雙修像,構成完整的密宗修行體系。歡喜佛是藏傳佛教密宗(喇嘛教)“男女雙修”的最高修煉形式。歡喜佛屬于藏傳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只有藏傳佛教(喇嘛教)寺廟中才有。</p><p class="ql-block"> 圓亭子內部分三層,有一層擺了一圈柜臺,全是姿勢各異大小不同的歡喜佛造像,多位女職員不斷向成雙成對的年輕游客推薦“請一尊吧,能保佑你們性生活和諧美滿的”,從柜臺和職員的數量推斷,請歡喜佛的游客不會少。</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普樂寺已成為多元文化對話的現場。景區文創商店里,匠人將傳統造像藝術轉化為精巧的唐卡掛件、鎏金擺件。寺外商鋪中,仿制佛龕與西方雕塑并置,引發中外游客關于東西方人體藝術表現的思辨。</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次去避暑山莊,看見一家超市室外柜臺上擺放一尊一米多高的歡喜佛。游客都在這里駐足,給這家超市增添了熱鬧氣氛,一伙老外圍著歡喜佛前后左右一邊拍照,一邊嘰哩哇啦,手舞足蹈。我問一個看上去懂外語的人“他們說的什么意思?”這個人說“他們說造型太美了,比西方的大衛、維納斯還美,說中國古代并不保守”。</p><p class="ql-block"> 當人們站在旭光閣內,用世俗的眼光仰望藻井的金龍與地面的曼陀羅,或許能領悟,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最終都在更高維度達成了一致。這或許就是普樂寺留給當代世界最珍貴的啟示。</p> <p class="ql-block"> 與圓亭子對應的是方亭子。</p><p class="ql-block"> 方亭子名為安遠廟,是仿著新疆伊犁河畔的固爾扎廟修建的,故又稱“伊犁廟”、“金頂寺”,因主殿普度殿為方形,俗稱“方亭子”。</p><p class="ql-block"> 安遠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為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5月,達什達瓦部先后分兩批到達承德,乾隆皇帝甚為關切,考慮到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爾扎廟毀于戰火,遂下旨在武烈河東岸的山崗上“仿伊犁固爾扎廟式”建造安遠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南召县|
筠连县|
克山县|
凤凰县|
察隅县|
神木县|
吐鲁番市|
绥芬河市|
焦作市|
桐城市|
奉贤区|
萝北县|
台湾省|
特克斯县|
额敏县|
玛纳斯县|
普定县|
咸丰县|
古丈县|
宜兴市|
屏东县|
习水县|
涪陵区|
安庆市|
塔河县|
宜川县|
宜黄县|
凉城县|
玛纳斯县|
佛冈县|
勃利县|
昌都县|
巫溪县|
永丰县|
西畴县|
会昌县|
长宁县|
邯郸县|
永顺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