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麥場是生產(chǎn)隊的重要場所,也是一年豐收季節(jié)最熱鬧的地方。麥子熟了,大家都會聚集在這里,有序地進行晾曬、摞麥垛子、打碾等工作,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現(xiàn)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曾經(jīng)人口多達近700人。村落被分為上隊和下隊兩個部分,兩個隊在地理位置上自然分開。下隊土地肥沃,糧食產(chǎn)量高,遠遠超過上隊。除了村莊里兩處主要的打麥場外,兩個隊還分別在山梁上和陽山里各設(shè)一處打麥場,打麥場里還有圈養(yǎng)牲口的圈舍以及幾間庫房。農(nóng)作物方面,我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這些作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麥場是我們家鄉(xiāng)農(nóng)耕生活的縮影,見證了我們的辛勤勞動和豐收喜悅。這片土地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文化傳承的載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個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年代,一到收割小麥的季節(ji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齊心協(xié)力地參與三夏搶收,猶如虎口奪糧的壯麗畫卷。人們手握鐮刀和繩子等農(nóng)具,走進金黃的麥田,形成了一排排整齊的割麥隊伍,只聽見唰唰的鐮刀聲此起彼伏,大家你追我趕,一派繁忙而熱鬧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上隊的田地大多位于公路沿線,雖然土地不如下隊肥沃,但交通便利,使得農(nóng)作物的運輸變得輕松許多。人背、馬馱、人力架子車拉的熱鬧場面,如同一波接一波的浪潮。這個收麥子的季節(jié),正好是我們的暑假,參加生產(chǎn)隊勞動是學生暑假的必修課。我們主要任務(wù)是用架子車拉麥子,三五人一輛車,唱著“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邁著歡快的步伐,穿梭在麥田與打麥場之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陽光照耀在麥田上,金黃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我們?nèi)宄扇海瑲g聲笑語伴隨著歌聲在田野間回蕩。每一輛架子車都承載著豐收的希望,我們歡快地奔跑在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場盛大的慶典中。那時的我們,雖然生活簡樸,但那份團結(jié)、熱情和歡樂卻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麥場里有專門的負責人,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場長。場長負責協(xié)調(diào)社員的工作,并負責當天拉來的麥子在打麥場晾曬,每天下午還會負責將麥子摞成麥垛。摞麥垛是個技術(shù)活,想要摞出漂亮的麥垛并不容易。在我們村里,有個叫占子爸的人,他是村里摞麥垛的能手,他摞出的麥垛又大又高又圓,特別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村麥收結(jié)束,大家開始忙碌的碾麥工作。男社員們鋪設(shè)麥場,稍作休息后,便開始熱鬧的碾場活動。黃牛、騾馬等拉著石碌碡來回滾動,發(fā)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一派豐收的景象令人歡欣鼓舞。婦女們則忙著抖場翻草,最后是抱麥草搭草堆。調(diào)皮的男孩子們則在此時與女社員們互相追逐打鬧,充滿歡聲笑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麥子啟場的進行,大家用推扒等工具將麥子堆在一起。這時,揚場老把式們手握木锨,一锨锨將麥子迎風拋起,麥皮在風的吹拂下漸漸飄散,留下金黃金黃的麥粒。“嘩嘩嘩”的自然風吹過麥堆的聲音與老把式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經(jīng)過多道工序后,大家將麥子裝袋入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看場時,我頂替父親來到山上的打麥場。夜幕降臨,我悄悄地在碾完場的麥草堆中挖了一個小洞鉆進去,“呼嚕呼嚕”一會兒就睡著了。等到醒來時,天已經(jīng)亮了,“嚓嚓嚓”有人已經(jīng)開始干活了。那時我年紀小,滿心的喜悅和好奇混雜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七十年代后期,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口號響徹云霄,我們的遠大理想則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為了早日實現(xiàn)這目標,人民公社開始為生產(chǎn)隊配備小型農(nóng)機具。我們生產(chǎn)隊是第一批受益者,公社慷慨地送來一臺手扶拖拉機,它幫助我們犁地、運送貨物、碾場。這使得農(nóng)村慢慢向四個現(xiàn)代化靠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聯(lián)產(chǎn)承包制將生產(chǎn)資料分給社員,打麥場也變成了各家各戶的領(lǐng)地。小麥的種植和收割基本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面對曬麥子和打碾小麥的問題,我家旁邊的自留地被父親慷慨地貢獻出來,一用就是幾十年。這個自留地成了全村的打麥場,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這里分享著收獲的喜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出去務(wù)工了,種小麥的人也少了,現(xiàn)在收麥子都用上了小型聯(lián)合收割機。曾經(jīng)繁華的打麥場也逐漸落寞下來,現(xiàn)在成了母親的菜園子。這個承載了無數(shù)記憶的地方,現(xiàn)在只剩下了零星的痕跡。然而,母親依然堅持著對土地的熱愛。她開始嘗試種植一些蔬菜和水果,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地方重新煥發(fā)生機。這個過程不僅感染了周圍的人,也使得這個曾經(jīng)的繁華之地重新獲得了關(guān)注和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麥場的變遷不僅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改變,更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轉(zhuǎn)變和觀念的更新。這個變遷過程中,不變的是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這個地方也將繼續(xù)承載著人們的記憶和希望,迎接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備注:上述照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這是我美麗的家鄉(xiāng)小山村局部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成科峰,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人,曾在寧夏、內(nèi)蒙、陜西、青海、新疆、陜西、云南、甘肅等省區(qū)執(zhí)行過軍事演習、維護社會穩(wěn)定、老山作戰(zhàn)等重大軍事任務(wù),從戎24載。轉(zhuǎn)業(yè)地方工作后,擔任過市直部門科長、副支隊長、紀委書記、一級調(diào)研員等職。在國家、省、市級報刊雜志發(fā)表理論研究、學術(shù)文章、散文、新聞報道近百篇,曾擔任中國勞動保障報特邀新聞記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巴塘县|
昌吉市|
桃园县|
筠连县|
泰兴市|
灵武市|
锡林浩特市|
广饶县|
芦山县|
清新县|
泸州市|
临桂县|
西宁市|
昌吉市|
文山县|
陇川县|
翁源县|
清丰县|
陆川县|
衡山县|
上杭县|
密山市|
大石桥市|
武穴市|
仙游县|
淳安县|
定兴县|
怀宁县|
林西县|
凤山市|
曲阳县|
拉萨市|
万全县|
余庆县|
湖州市|
沈阳市|
榆树市|
彰化县|
巢湖市|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