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請烈士回家——最早為英烈歸國奔走呼吁的人

五色之翼

張林 撰文 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的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在兩架殲-20戰斗機的護航下,空軍運-20專機降落沈陽機場。<br><br>43位在韓志愿軍烈士終于回家了,這條回家的路,他們走了70多年。 祖國用最高禮儀迎接自己忠誠的兒子,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就是最早提議接烈士遺骸回國的劉長樂。從2011年到2014年,他連續四年在政協會議上提交議案,請求將韓國境內的志愿軍烈士遷回國內。<br><br>劉長樂說,“我國在近代以來約有2000萬烈士犧牲,目前全國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有193 萬余人,在海外37個國家有烈士紀念設施170多處。從保護的現狀上看,散落在國外的烈士紀念設施,荒蕪、遺棄、損壞等現象普遍。這與中國日益強大的大國形象極不相稱,同中華民族傳統和民族感情也極不相適應,亟需加大力度予以保護。”他建議成立尋找戰爭失蹤人員的專門機構,尋找散失海外的中國烈士遺骸,條件允許時遷回國內,或修繕當地殘破的烈士墓。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先烈給予以最高的尊重和禮儀。 <h5><font color="#167efb">劉長樂在40軍服役時留影</font><br><br>許多人知道劉長樂是創立了鳳凰衛視的人,是做出了魯豫有約,鏘鏘三人行,有報天天讀的人,但卻不知道他的另一個身份:40軍老兵。劉長樂70年代入伍后,一直在40軍工兵營服役,從戰士當到營教導員,直至調任中央電臺軍事部任負責人。<br><br><br><br>1<br><br>在鳳凰衛視之前,尚未有中國人到過韓國的“敵軍墓地”。2010年,為制作抗美援朝60周年的紀錄片,鳳凰衛視幾位年輕的編導決定去韓國尋找志愿軍戰士的“異國的青春”。他們要尋找一處叫 “敵軍墓地”的地方,那兒地處韓國京畿道坡州市韓朝非軍事區附近。車剛拐下的公路,他們突然感到心跳莫名加速,手腳發涼——有些感覺說不清道不明,因為它是來自血脈的!<br><br>2008年8月,《鳳凰周刊》發表《北緯三八線以南被遺忘的志愿軍遺骸》的文章,提及韓國在“韓戰戰死者”遺骸發掘工作中,找到180具中國志愿軍遺骸,遺骸被葬于坡州“敵軍墓地”。與當地墓葬坐北朝南的傳統不同,這些墓排列整齊地面向北方,遙望著家鄉。<br><br></h5> 鳳凰衛視攝制組反復申請進入墓地,卻沒有得到韓國軍方的許可。但是,他們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在一位養鷹人的帶領下找到了這處墓地。<br><br>墓地里空無一人。<br><br>雖然遭到韓國軍方拒絕,但是鳳凰的拍攝卻沒有遇到任何阻攔。<br><br>也許,作為軍人,韓國軍方對戰死沙場的前輩懷有敬意。<br><br>坡州的“敵軍墓地”位于兩面的山坡上,面積約6099平方米,分為第一墓區和第二墓區,共葬有1100位中國和朝鮮軍人的遺骸。漆成白色的木樁就是墓碑了,“木碑”上用韓文寫著“中國軍”“北韓軍”“無名氏”。部分“木碑”的右側寫有遺體挖掘出土的地方。<br><br>附近的村民告訴鳳凰記者,除了偶爾會有韓國軍人來做整理,很少看到有人來這里。60年來,抗美援朝的故事傳唱大江南北,卻跨越不了三八線,更無法慰藉埋葬在這里的英魂。 <h5><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鳳凰衛視攝制組在“敵軍墓地”為志愿軍烈士獻花致哀</span></h5><h5><br></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遺憾的是,那天的拍攝,只進行了15分鐘,因為突降傾盆大雨,編導秦晴撤離時,同事若有所思地說:“這不是老兵在哭泣嗎?祖國終于來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晴想起,在給韓國國防部的采訪信里,她問及韓國軍方為什么要挖掘朝鮮戰爭將士遺體?得到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盡管時間已過去了很久,但是把將士遺體歸還親屬可以安慰他們的靈魂和多年來的傷痛;2.為了向國人表示,國家會照顧每一個為祖國犧牲的人,永遠履行對他們每一個人的責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12月29日,鳳凰衛視在節目中,講述了來自“敵軍墓地”的故事。此節目立刻引發了強烈關注,許多觀眾對志愿軍烈士遺骨流落異國表示不忍,紛紛呼吁將烈士遺骨遷回國內安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鳳凰衛視時任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在第一時間高度重視這一消息,因為他是一個有著20年軍齡的40軍老兵,他的父親母親都是山東老八路,抗戰老兵。此時此刻的劉長樂仿佛感到冥冥中有老首長、老班長、老戰友在呼喚自己,因為40軍是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支打滿5次戰役的部隊。在三、四、五次戰役中,他們越過了“三八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0軍是我軍的王牌部隊之一,號稱“旋風部隊”。他們總是在最關鍵的時間,在最關鍵的地方,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咱們看看40軍的幾個“最”,你就能知道王牌部隊不是隨便吹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是40軍是抗美援朝最早入朝的部隊。1950年10月25日,南韓第1師、韓6師大膽冒進,與最先入朝的我40軍118師和120師迎頭相撞,雙方激戰,直至白刃格斗。最終韓軍大敗,被俘千余。我國遂將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的紀念日。</span></p> 二是40軍118師是最早登陸海南島的部隊,時間是1950年3月6日。我軍攻占海南島后僅一個月,美軍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臺灣地位未定”阻擾我國內政。由此可知,40軍這一壯舉對我國解放事業的重大意義。 四是他們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最為關鍵的錦州之戰中擔任攻城主力。<br><br>五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40軍是最早到達災區的部隊之一。劉長樂當時是軍直工兵一連指導員,他們連隊坐火車走到河北昌黎,鐵路中斷,部隊下車急行軍近百公里抵達唐山,當晚天下著雨,渾身濕透官兵只能在還沒有倒塌的屋檐下呆了一夜,天還沒亮他們就開始救人了。劉長樂說,有些百姓似乎被巨大的災難震懵了,麻木了。一個中年婦女渾身赤裸,眼神空茫地走在路上,問話也不答。戰士只好脫下自己的軍衣把她裹起來送到收容站。還有不少被砸傷的人需要固定,需要導尿,連隊的衛生員根本不會干這活,也在緊急培訓后擔起重任,救了不少人的命。 在將近三個月的搶險中,他們把世上該吃的苦吃得差不多了。初期是斷糧缺水,沒有搶險設備,雙手的指甲都磨禿了。中后期是消毒用品嚴重短缺,傷病增加。在到處都是尸體的救災現場,酒精運到后瞬間就被領空,劉長樂只好用每天大蒜汁擦手涂臉防病。<div><br></div><div>這就是“旋風部隊”40軍。<br><br>每個軍人的軍旅情懷都是不可磨滅的。透過鳳凰的熒屏,劉長樂遙望 “敵軍墓地”,感到非常震撼,也非常遺憾。這些為國捐軀的志愿軍烈士,死后不僅沒有留下姓名,甚至無法回家,只能面對著北方,躺在空寂荒涼的異國他鄉。他親眼見證過美軍在中國尋找二戰犧牲美軍的情景:美方出錢,雇用中方人員,任何一條線索都仔細核實,發現一根骨頭也要帶回去……<br><br>劉長樂覺得,“敵軍墓地”里躺的就是自己的戰友,讓他們“回家”是國家的責任,也是自己的責任。<br><br>他馬上行動起來, 一是召集會議,安排鳳凰衛視對此事進行更深入的報道,讓鳳凰的新聞欄目、《冷暖人生》《鳳凰大視野》《公益中國》等節目派出最強的力量,有的前往韓國采訪,有的尋找國內志愿軍烈士的親屬,把塵封多年的故事,一個個打撈出來。二是以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的名義,不斷地給全國政協寫提案,希望能夠促成在韓國的志愿軍烈士遺骸運送回祖國。從2011年到2016年,他連續寫了四個提案,做了一次發言,寫了一份回復答復,都是同一個議題:接志愿軍烈士回家。<br><br>劉長樂在提案中建議:由中國政府出面,將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國內,在烈士陵園妥為安葬,以弘揚英雄主義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建議成立尋找戰爭失蹤人員的專門機構或工作組,尋找流落海外的中國烈士遺骸的下落,條件允許時遷回國內安葬。同時,對國內已經存在的無名烈士墓地和紀念設施加強維護,對今后陸續發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無名烈士遺骨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都要盡量搜尋、妥為安葬。<br><br>此提案提出后,民政部隨即做出回復,表示將做出積極認真的處理。<br><br>志愿軍遺骸回國一事初現曙光。<br><br>2012年2月,劉長樂再次以回復答復的形式向政協提案委員會提出有關具體時間表等問題,并表示如有需要鳳凰可以提供支持。<br><br>鳳凰不間斷地大量報道使坡州“敵軍墓地”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從那時起不斷有中國的民間團體和個人前往憑吊,甚至一些來自中國的旅行團也會來這里瞻仰。一些民間團體向韓國國防部建議:好好管理“敵軍墓地”,可以起到改善與朝鮮和中國關系的橋梁作用。<br><br>2012年,韓國國防部接納意見,耗資5億韓元整修了墓地,大理石的墓碑替代了“木碑”,軍方不再稱此墓地為“敵軍墓地”,改稱為“北韓——中國軍墓地”。<br></div> 甚至韓國國家首腦也關注了這一事件。 2013年6月29日,正在中國訪問的韓國總統樸槿惠提議,將位于三八線附近墓地中的360具中國志愿軍軍人的遺骸送還給中方。<br><br>在國家民政部的積極參與斡旋下,2014年3月28日,首爾時間7時30分,中韓雙方在韓國仁川機場舉行了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遺骸交接儀式,中韓雙方現場簽署了交接書,確認交接437具志愿軍遺骸以及相關遺物。神情莊重的中國禮儀兵從對方手中接過裝有烈士遺骸的木盒,在木盒上覆蓋了中國國旗后,在軍旗引導下登上飛機。 3<br><br>異域漂泊60余年的志愿軍烈士終于魂歸故里。<br><br>在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門前,聚集了很多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老人,他們的手上拿著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是他們犧牲在朝鮮的父親。他們早早來到陵園門口等候烈士的歸來。下午1點40分,多輛裝有志愿軍遺骸的軍車終于緩緩駛過志愿軍家屬的眼前,60多年壓抑的情感在這一刻爆發了。 現場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爸爸!爸爸——”頓時,這些已經年過花甲的兒子女兒們,哭成一片。<br><br>這群人里有一個叫苗務才的人,67歲了,他專門給劉長樂寫過信,講述他尋找父親半個世紀的經歷,感謝鳳凰衛視的幫助。 苗務才淚眼凝望著靈車說:“不管這里面有沒有我父親,他都是我的父親。”“我十五六歲的時候,給中央軍委寫信,一直寫了五六年,最后遇見好心人,告訴我說,我父親的部隊在安徽阜陽。那是1969年,我背著半袋紅薯干,一邊討飯一邊跑,到我父親的部隊以后,找到了我父親的戰友高洵,在他家找著了我父親的照片。”<br><br>苗務才的父親叫苗維忠,是志愿軍一八〇師的偵察參謀。1951年4月苗維忠所在的一八〇師投入朝鮮戰場,苗維忠憑借過目不忘的本領,經常潛伏到敵軍陣地前沿探測,僅憑目測和記憶就能準確無誤地描繪出敵軍部署,是部隊中公認的偵察奇才。在第五次戰役中,一八〇師為掩護友軍撤退,陷入重圍,全師陣亡2000多人,過半官兵被俘。那一次,苗維忠突圍成功。1953年年初,重新建制后的一八〇師輾轉朝鮮東線戰場,29歲的苗維忠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不幸被炮彈擊中。<br><br>苗維忠的戰友童志安說,苗維忠抬下來的時候,身上兩處中彈,一處是胸部,一處在頭上。我用破開的汽油桶當鍋,用鐵銑鏟些雪在里面,用柴火燒化,再用毛巾和紗布蘸水把烈士身上的血跡擦干凈,換成新軍衣,埋在魚隱山上一個叫“八一站”的墓地。<br><br>2010年,鳳凰衛視組織老志愿軍和志愿軍烈士遺屬到朝鮮尋訪故地,苗務才跟隨前往,希望找到父親的墓碑,但他未能如愿。從朝鮮回國后,苗務才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把從朝鮮帶回來的一瓶泥土放到了病危的母親面前。<br><br>他哭著說:“媽媽,孩兒給你圓了一個夢啊,媽你一輩子最苦,我的媽,您辛苦哇,我的媽媽。”他讓母親的手撫摸朝鮮的泥土,讓陰陽相隔的父母做最后的連接,了卻他們相聚的心愿。那一年,他的母親90歲。<br><br>在《公益中國》錄制志愿軍遺骸回國的節目時,現場來了許多志愿軍的遺屬。主持人許戈輝請他們挨個說出自己的愿望。<br><br>遺屬1:我找媽媽的前夫劉義烈士,六十七軍二〇一師后勤部戰士,1951年11月犧牲于朝鮮,具體的犧牲地點和安葬地不詳。<br><br>遺屬2:我找我的爺爺,他叫葛丙南,他是1948年參加革命,1951年4月28日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他的犧牲地不詳。<br><br>遺屬3:我找我的大爺,上面寫的位置是平康郡江原道赤洞,我大爺是二十四軍七十四師二二〇團一連,叫杜月朝。<br><br>遺屬4:我找我的父親李忠益,他是六十八軍二〇四師六一二團六連,文書、文教,1951年10月犧牲在朝鮮,楊口郡水入面松亭村,墓地不詳。<br><br>遺屬5:我找我的父親曲學儉,三十九軍一一五師后勤部救護營三連戰士,他是1952年7月犧牲的,《犧牲證明書》上只寫著他犧牲在朝鮮,但是對于我來講,現在不知道他是在韓國還是在朝鮮,我只想知道我的父親在韓國還是在朝鮮,我想找到他的安葬地。<br><br>遺屬6:我要找我父親鄭海德,1948年參軍,1950年11月24日犧牲在朝鮮戰場,當時我3歲,沒有見過父親的面,父親犧牲地點不詳。<br><br>遺屬7:我替我父親找我的叔叔孫吉田,他是1948年2月參軍,1953年7月在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時犧牲,他是六十八軍二〇四師偵察連的副班長、共產黨員,犧牲地點不詳,他是受傷之后沒有搶救過來。<br><br>遺屬8:我找我的爺爺胡壽峰,他是六十三軍一八九師五六七團六連指導員,1951年4月24日犧牲在朝鮮,安葬地是韓國京畿道漪川郡官仁面草木洞。<br><br>遺屬9:我大舅叫丁茂林,是炮七師二十團三營高射機槍連連長,1952年6月6日犧牲在朝鮮江原道伊川郡金洞里,就安葬在那里。<br><br>許戈輝出生在軍人家庭,聽著這些烈士遺屬的愿望,幾次語調哽咽:“這不僅僅是一個又一個名字,也不僅僅是一串一串數字,或者是一個又一個戰斗過的地點,這是我們的父輩,他們給了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他們也給了我們民族和平,所以我們想對他們說,盡管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你們,但是我們希望你們的在天之靈能夠看到祖國的發展,能夠欣慰,而且請相信,我們一定會找到你們。”<br><br>我們的父輩真的不容易,特別是那些為國捐軀卻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 俄羅斯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火炬常年不熄。前些年,俄羅斯軍方還在邊境小鎮伊萬哥羅德舉行莊嚴隆重的儀式,迎接愛沙尼亞交還的“二戰”陣亡蘇聯軍人遺骸回國,將其安葬在家鄉。<br><br>美國國防部每年專門投入15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并建立了一個由考古專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拆彈專家、老兵與DNA鑒定專家等組成的“戰俘及戰斗失蹤人員聯合調查辦公處”,只要發現美軍失蹤將士的遺骨線索,必不遺余力,盡力搜索運送回國安葬。一位美國領導人曾說:“搜尋失蹤軍人的遺骸是對美國價值觀的踐行。” 2016年,民政部在給全國政協常委劉長樂的回復中,詳述了中國政府近年來在英烈褒揚事業中做的大量工作:<br><br>從2011年月到2014年底,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組織開展零散烈士墓搶救保護工程。經過近4年的努力,全國共搶救保護散葬烈士墓83萬多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 1萬多處,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13億多元。<br><br>2011年8月1日,國務院頒布《烈士褒揚條例》,國家建立烈士褒揚金制度,烈士褒揚金標準為烈士犧牲時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國務院、中央軍委再次修訂《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其中因公犧牲一次性撫恤補助標準由過去的本人40個月工資提高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個月工資; 2012年下發《關于給部分烈士子女發放定期生活補助的通知》,中央財政為居住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18周歲之前沒有享受過定期撫恤金待遇且年滿60周歲的烈士子女每人每月補助130元…… <h5><font color="#167efb">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font></h5> 中國政府已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有關工作,將以實際行動體現對生命的尊重。據不完全統計,境外中國烈士墓設施有200多處,分布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等18個國家,安葬烈士20萬人。有些烈士墓設施狀況堪憂,破損嚴重,無人管理,而緬甸的遠征軍數萬陣亡將士墓已經損毀殆盡,無處尋找。鳳凰衛視配合政府,查找海外中國軍人遺骸,修繕他們的墓地,告慰那些逝去的英烈及其遺屬的做法得到了相關部門和民眾的贊揚和支持,相關工作仍在進行中。<br><br>目前,已經共有11批 98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最高禮遇迎回了自己為國捐軀的兒子。<br><br>這是一個在乎戰士生死的國家。<br><br>這是一個不會忘記每一個士兵的國家。<br><br><font color="#167efb">(謹以此文紀念鳳凰衛視創立29周年 1996.3.31-2025.3.31)</fo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金昌市| 宁晋县| 长宁区| 平顶山市| 宣武区| 长沙县| 虎林市| 海晏县| 宁波市| 修文县| 津南区| 阿拉善左旗| 祁连县| 昆明市| 玛多县| 孟津县| 五华县| 富顺县| 会泽县| 合水县| 汉沽区| 通州区| 保山市| 通许县| 镇赉县| 徐州市| 天长市| 于都县| 宜丰县| 南开区| 龙山县| 仙桃市| 崇义县| 稷山县| 竹北市| 方城县| 兖州市| 阿拉善右旗| 扶风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