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第一針:左 內關穴 2-3分深 </b></p><p class="ql-block"><b>第二針:左 太白穴 8分深</b></p><p class="ql-block"><b>第三針:右 后溪穴 5分深</b></p><p class="ql-block"><b>第四針:右 腕骨穴 5分深</b></p><p class="ql-block"><b>第五針:右 列缺穴 平刺5分深</b></p><p class="ql-block"><b>第六針:左足臨泣 5分深</b></p><p class="ql-block"><b>第七針:找腹部塊狀或發涼異常地方進針!</b></p><p class="ql-block"><b>注意:此方法均用補法進針!</b></p><p class="ql-block"><b>有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患者,加 灸 關元+氣海+中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成易三·天人地排寒升陽針法</p><p class="ql-block">1、太白穴 2.5寸針 天部:針尖45度向大拇指方向斜刺,排人體上焦寒;人部:針尖向腳的對側直刺,排人體的中焦寒;地部:針尖45度向足跟方向斜刺,排人體下焦寒。</p><p class="ql-block">2、支溝穴 1.5寸針 或一針,或兩針,或三針直刺;或找附近陽性點直刺,靈活取穴。</p><p class="ql-block">扎針順序:右太白,左太白,左支溝,右支溝。</p><p class="ql-block">支溝穴做手法,或做艾灸。配合大成易三·天人地快速通絡升降針法,排寒升陽效果更快,更強大。常規留針30到60分鐘,做療程7天一個療程。也可以四肢不熱不拔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排寒針法及大叉穴整理篇</p><p class="ql-block">1,男右支溝,左公孫。女左支溝,右公孫。緩解肢體寒涼。行針45分,但要記住,左升右降的運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p><p class="ql-block">2,立極針法。為排寒針法。針時。有寒氣排除。逐漸轉熱感,雙太白。雙支溝,0.18或。16的針,輕輕進針,支溝捻針。要四肢或雙下肢出來排寒的感覺。停止</p><p class="ql-block">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進針,一個個捻轉,客人會告訴你熱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針灸,4右大叉捻轉,</p><p class="ql-block">4,四正位艾灸1支</p><p class="ql-block">5,先喝一點姜糖茶,或者艾葉茶</p><p class="ql-block">上面都是排寒針法</p><p class="ql-block">下面講講我臨床上使用的方法,絕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進針,一個個捻轉,客人會告訴你熱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針灸,4右大叉捻轉15-20分鐘,</p><p class="ql-block">二,臍針四正位用艾條1支</p><p class="ql-block">支溝 zhigou (SJ6)</p> <p class="ql-block">【主治病癥】</p><p class="ql-block">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p><p class="ql-block">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p><p class="ql-block">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p><p class="ql-block">婦科疾病:經閉,產后血暈不省人事,產后乳汁分泌不足。</p><p class="ql-block">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p><p class="ql-block">公孫穴</p> <h3>足太陰絡脈, 是十五絡脈之一,亦是八脈交會穴,通沖脈,名曰公孫。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嘔吐,胃痛腹痛,泄瀉痢疾。配中脘穴、內關穴治胃酸過多、胃痛。</h3></br><h3>通 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h3></br><h3>功 效: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h3></br><h3>近人報道:頭暈,胸痛,心悸,下腹部痙攣</h3></br><h3>操 作:直刺0.6~1.2寸。可灸</h3></br><h3>方 例:足趾麻痛:公孫、束骨、八風</h3></br><h3>【火主穴】: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h3></br><h3> <h3>解剖:(心臟支神經)</h3></br><h3>主治:難產、骨骼脹大,心臟病而引起之頭痛、肝病、胃病、神經衰弱、心臟麻痹、手腳痛、子宮炎、子宮瘤。</h3></br><h3>取穴:當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連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處取之。</h3></br><h3>手術:針深五分至寸半。</h3></br><h3>注意:禁灸、孕婦禁針。</h3></br><h3>說明及發揮:</h3></br><h3>※火主穴位置在肝經之太沖穴后之骨陷中,(有些經穴學將太沖定在緊貼骨陷前,則本穴與太沖相符,參見拙著《針灸經穴學》521頁之取穴。</h3></br><h3>※火硬、水主兩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臟有關病變。</h3></br><h3>※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勝一籌。</h3></br><h3>※太沖穴古訣認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h3></br><h3>※肝經環繞陰部,火硬、火主兩穴夾太沖,(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陰部淋痛及婦科之病有顯效。</h3></br><h3>※本穴治手腳痛,配靈骨穴,作用較開四關(合谷、太沖)效果更好。</h3></br><h3>大叉穴臨床應用</h3></br><h3>大叉穴是在虎口,食指與拇指的中間赤白肉際上.不過針刺的時候要向靈骨的方位刺入。我到時看到有左先生的視頻手法,盡量貼向靈骨,針深半寸到寸半。</h3></br><h3>一、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了董氏奇穴,并有幸遇到了左師,其獨特的授課風格令各位學友久久回味。說實在的我雖然初步學習了董氏奇穴但是對于奇穴的多數穴位使用并不多,唯獨大叉穴例外。近幾個月來使用人次不少于50人,點滴體會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個人認為大叉穴是左師送給大家送給患者最好的禮物,也是左師對針灸最大的貢獻。</h3></br><h3>1 、 大叉穴的位置,</h3></br><h3>2 、大叉穴的作用、溫陽補氣,通調全身氣血。</h3></br><h3>3 、適應癥、治療百病。</h3></br><h3>4 、選針、寸半毫針越細越好。</h3></br><h3>5 、選穴、健側的大叉穴,特殊疾病男取左女取右或者交替針刺。</h3></br><h3>6 、環境時間要求、最好選擇上午8至14點的晴天為佳,光線以暗室內以靜為宜。</h3></br><h3>7、進針方法、找準部位快速刺入皮下,進入皮下后輕輕緩慢捻轉進針,根據所治療疾病選擇進針深度,上部的病進入天部就可以了,中部的病進入人部,下部的病進入地部。</h3></br><h3>8 、催氣、進入相應深度后緩慢運針,一呼一吸運針一次,幅度以180度為佳,運針時間不限,以患者有反應的時候可以暫停,但是最好每隔5到10分鐘運針一次,留針時間大于1個小時效果最好。</h3></br><h3>二、治療心得</h3></br><h3>1 、我所治療的病種、中風后遺癥、腰疼、腿疼、肩周炎、頭痛、畏寒、尺神經損傷、頸椎病、末梢神經炎、胃病、郁證、經常感冒。</h3></br><h3>2 、穴位配合、可以選擇經穴或者董氏奇穴隨病隨證搭配。</h3></br><h3>3 、運針期間要注意體會針下的感覺,也就是針下辨氣,針下辯氣我最早看到的是德會說的,他說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慢慢體會,如果暫時做不到千萬不要否定他,這是針灸的境界不是瞎說的。如果針下空空的感覺就像扎在海綿上是不容易達到我們想看到的效果的。</h3></br><h3>4 、治療間隔、我一般是隔日使用大叉穴一次,中間的一天用其他穴位。</h3></br><h3>5 、找到氣后要守氣,不要讓他丟了,就是德會說的勾氣,運針幅度千萬不要太大,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經驗,有一次我運針的時候病人說他的患側腿部有發麻發涼的感覺,但是患者同時說大叉穴的部位疼,我考慮是有肌纖維纏繞也就是滯針了,按以往滯針的經驗我在針丙上彈了幾下,病人馬上說患肢的感覺沒有了,后來我又試驗了幾次都是這樣,看來我之前雖然抓住了氣但是這一彈氣竟然跟著針散了,再運針的時候針下的感覺就沒有了,只好重新找氣,董氏針灸雖然沒有強調手法但是任何針法都是以調氣血來治療疾病的,這個很重要。</h3></br><h3>6 、用傳統手法可以做出大叉穴應該出現的效果嗎?答案是我不能。我曾經在熟識的患者身上做過試驗,強刺激手法沒有任何效果,后來我在大叉穴做燒山火手法,病人說我扎大叉穴的胳膊非常熱,我摸著比對側溫度明顯升高,但是患病的部位依然沒有感覺。所以左師說的要慢輕輕的運針是有根據的。</h3></br><h3>7、針刺大叉穴出現的反應、開始幾次80%的患者表現患病部位發涼,少部分患者表現發熱或者發麻發脹,也有患者說患處跳動。后來多針幾次就開始發熱了。但是必須說明患者最早出現反應的部位不一定就是患者來找你治療的病變部位,這個起治療作用的正氣他自己會找病的,他會去找人體發病最嚴重的部位或者臟器,他不會以醫生或者患者的意念而改變。</h3></br><h3>8、陽虛的患者同時配合神闕艾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都是用艾灸盒直接放在肚臍上,很方便。說到這個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看大部分的病有幾個是因為患者受熱而引起的?尤其是各種頸肩腰腿疼的病有哪個患者找你治療的時候說醫生我受熱后這里疼了?曾經認真拜讀過火神派的一些文章,感覺他們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現在的病人陽虛的患者及因寒邪引起的疾病還是占很大比例的,我在臨床接觸的火熱性病人就很少,當然外感病一般是沒有幾個人找我看的。推拿正骨醫學13673238494</h3></br><h3>典型病例:</h3></br><h3>牛景枝,女,40歲,兩周前來診,因“月子”期間出門遇大雪著涼引起右半側身體疼痛,遇冷加劇,多年治療不愈。開始用左常波老師的“八關大刺”和內承漿淤絡刺血治療三次后,癥狀減輕,今天來訴:遇冷后仍有腰酸和右肩部的不舒,診脈左尺沉細無力,右寸橈側略弦。</h3></br><h3>前段時間給幾個病人針過大叉穴,沒出現很明顯的反應,再試:右手虎口進針,針尖朝向靈骨穴處的小動脈搏動處,進針后配合病人呼吸捻針,吸氣時順時針捻轉一周,呼氣時逆時針捻轉一周,約捻轉十來周;又針臍針的巽位(針尖朝向右側肩關節),找到“如魚吞鉤”的深度后留針。約七八分鐘后,病人自述:小腹部有一個氣團旋轉,有幾分鐘非常明顯,然后覺得氣從小腹往右肩部沖擊,像水波的漣漪一樣一圈圈向右肩蕩去,力量很大,右肩有跳動感,并且有氣感往右臂走,之后氣感又從右臂沿著右側軀干一直下到右腘窩上面約兩寸處,同時這個地方也有跳動感。以上的針感交替出現約四十分鐘,之后針感基本消失后起針。病人覺全身舒適感,腰部和右肩部的不適完全消失,沒有汗出,診脈小臂皮膚發熱,右寸橈側弦邊消失,左尺比針之前有力。</h3></br><h3>昨天第一次做出這樣明顯的針感,心里不免有點激動。在此再次感謝左老師。今天憑借昨天剩勇,又針了兩個大叉穴,都沒出現明顯效果,忍不住想起段譽的六脈神劍--失靈時不靈的。沒關系,樂趣在練劍的過程。</h3></br><h3><strong>董氏奇穴七十二絕針,掃碼免費學!</strong></h3></br><h3> <h3>大叉穴的應用</h3></br><h3>1、女,48歲,頸肩背腰小腿脹痛10年,夜間重,后背手足發涼,老病人,經治療癥狀已減輕,現余小腿后側脹痛,走路加重。查:指甲月牙消失,舌下於絡明顯,舌體胖,質暗,掌診心肝區青筋,左肺區青筋。氣虛寒於。巳時求診,右小指小腿對應區微絡刺血,左大叉,抵骨稍退找空隙,配合呼吸,輕輕捻轉,患者牙齒麻木,頭暈脹,右火主,太沖進針透到火主,右腿溫,左太沖甫一進針,左側唇周跳動,留針時頸部跳動牽扯周圍肌肉,哈欠連天,以前針灸從不犯困,下肢漂浮感,不一會睡著了,醒后頭腦清楚兩腿輕快。</h3></br><h3>2、牛景枝,女,40歲,兩周前來診,因“月子”期間出門遇大雪著涼引起右半側身體疼痛,遇冷加劇,多年治療不愈。開始用左老師的“八關大刺”和內承漿淤絡刺血治療三次后,癥狀減輕,今天來訴:遇冷后仍有腰酸和右肩部的不舒,診脈左尺沉細無力,右寸橈側略弦。</h3></br><h3>右手虎口進針,針尖朝向靈骨穴處的小動脈搏動處,進針后配合病人呼吸捻針,吸氣時順時針捻轉一周,呼氣時逆時針捻轉一周,約捻轉十來周;又針臍針的巽位(針尖朝向右側肩關節),找到“如魚吞鉤”的深度后留針。</h3></br><h3>約七八分鐘后,病人自述:小腹部有一個氣團旋轉,有幾分鐘非常明顯,然后覺得氣從小腹往右肩部沖擊,像水波的漣漪一樣一圈圈向右肩蕩去,力量很大,右肩有跳動感,并且有氣感往右臂走,之后氣感又從右臂沿著右側軀干一直下到右腘窩上面約兩寸處,同時這個地方也有跳動感。以上的針感交替出現約四十分鐘,之后針感基本消失后起針。病人覺全身舒適感,腰部和右肩部的不適完全消失,沒有汗出,診脈小臂皮膚發熱,右寸橈側弦邊消失,左尺比針之前有力。</h3></br><h3>昨日治療后,夜間興奮,多夢,但白天精神體力好于以往,疼痛局限于承山附近。今日申時刺血左腿后側,右大叉雙太沖,刺筋結。留針閉目體會全身漂浮感,左腿好象消失了,身體如充氣,全腹鼓脹,1小時后通體舒暢。</h3></br><h3>3、男,57歲,全身發熱5年,測體溫正常,掌診左心區右肺區青筋,心肺區刺血,右大叉雙太沖,先是小腹右足發涼,后變暖,腹部溫熱。閉目體會全身升高3至4米,然后向前漂移,持續10多分鐘,留針1小時,熱感減輕,全身舒服。病人距離遠,囑其一周做兩次。</h3></br><h3>4、刺血加大叉穴治臀中肌損傷</h3></br><h3>2009.5.14號,男,51歲,左腰臀腿疼10年,勞累及睡濕地所致,經其他醫生治療只剩下臀痛,針刺樣,查:舌質暗,緊脈,掌診肺心區青筋明顯,臀中肌壓痛。申時來診,后頭區肝膽區明顯於絡刺血,健側大叉按步驟針刺,全身發熱,讓其下床走動約四十分鐘,疼痛消失,使勁按壓也不痛。</h3></br><h3>5、男,62歲,第三腰椎滑脫一至二度,腰一至五骨質增生,腰三四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走路超不過100米,但騎自行車10里也沒有問題,患者平臥超過數分鐘就會出現煩躁及下肢脹痛難受,去濟南學習之前我取太沖和養老治療3次已減輕,回來以后申時后頭區放血,小指對應處及耳穴腰臀腿區於絡刺血,大叉穴抵骨不動不做任何手法默數60下,沒有誘導病人,問有什麼感覺,他說小腹及臍部發熱,抵骨5分鐘,再取火主,下肢也熱,在留針的半個小時里腿沒有不舒服。我根據病人難受時有煩躁,所以取火主,這是我的經驗。</h3></br><h3>前段時間給幾個病人針過大叉穴,沒出現很明顯的反應,再試:右手虎口進針,針尖朝向靈骨穴處的小動脈搏動處,進針后配合病人呼吸捻針,吸氣時順時針捻轉一周,呼氣時逆時針捻轉一周,約捻轉十來周;又針臍針的巽位(針尖朝向右側肩關節),找到“如魚吞鉤”的深度后留針。約七八分鐘后,病人自述:小腹部有一個氣團旋轉,有幾分鐘非常明顯,然后覺得氣從小腹往右肩部沖擊,像水波的漣漪一樣一圈圈向右肩蕩去,力量很大,右肩有跳動感,并且有氣感往右臂走,之后氣感又從右臂沿著右側軀干一直下到右腘窩上面約兩寸處,同時這個地方也有跳動感。以上的針感交替出現約四十分鐘,之后針感基本消失后起針。病人覺全身舒適感,腰部和右肩部的不適完全消失,沒有汗出,診脈小臂皮膚發熱,右寸橈側弦邊消失,左尺比針之前有力。</h3></br><h3>扎右大叉穴,針剛入2分,手下就感覺有一硬如氣狀小結突然散開,患者同時問:“這針是不是治嗓子啊?我感覺憋在嗓子(其實她說的是天突的位置)的氣開了,氣不短了。”我讓其放松,繼續進針大叉穴,針體進入快一寸時張姐說后背熱了,氣完全順暢了,但呼吸時身體左側胸很輕松,右側胸沉重,繼續進針到一寸時張姐告訴我頸椎和頭都疼了(來時不疼,此時的疼乃為氣沖病灶),接著張姐自覺的抬起后背,不自覺的恍頭,后背和肩的骨骼發出“咔咔”的聲音(應該是身體自我矯正的聲音),------肚子熱了-----右腿熱了,左腿沒熱(平時右側膝蓋總疼)------繼續進針抵骨時,頸椎和頭的疼痛漸輕了------右側胸不沉重了,胸悶氣短現象完全消失------繼續行針,左腿也熱了,只有手間和腳尖涼-----頭和頸椎完全不疼了-------腰的一圈都疼起來,很疼(平時經常出現的癥狀),-------疼了10多分不見好轉,讓助手點2艾條對肚臍灸,20分后腰不疼了,腳尖也熱了,拔針后張姐喜上眉梢:“太舒服了現在!沒想到最怕針最怕疼的我居然沒感覺一點針的疼痛(事實是只有左一重進針時脹了一下,其余刺血和三根針灸針進針和扎針的過程沒有任何疼痛,而在我未進針時張姐都是緊握雙拳緊張地等待疼痛,呵呵,白緊張了,當我進針后她說怎么沒感覺呢。整個留針行針和反應的過程張姐一直睜著眼睛,沒有困意,還不時的告訴我她的感覺......</h3></br><h3>總結:1.張姐來的早,,沒有其她患者,環境安靜,扎針不疼使其能完全放松;2.首先放血排寒排瘀為氣血的運行掃清了道路;3.留針和行針時間相對較長,氣血從頭沖擊到腳,可以說給其身體做了一次大維修加保養;4.沒吃早飯不應該給放血,若吃了早飯可能效果更好,最后的灸為身體補充了能量;5.雙太沖透火主加大叉穴三針調理氣血的完美組合。力求用針少而精。</h3></br><h3>火連穴</h3></br><h3> <h3>針灸治病,實質上是調動人體的元氣來達成目標的,當把病治好了,要引氣歸原,把散布全身的陽氣收回來,收到丹田,這叫刀槍入庫,休養生息。此時,用蕫氏奇穴的火連穴來收手,中節合拍,恰如其分!下針片刻,甚至不到一分鐘,全身的溫熱就消失,只有丹田里面暖暖的了!令病人神守天息,復入本原,命曰歸宗,念念在茲,如雞抱卵,如龍養珠,此法久持有大效。為何會如此設計呢?因為火連穴恰與十二正經的脾經原穴太白相當。看一下太白穴,屬于陰土經(脾經)之真土穴,土主納化,靜以守位,只有以土來伏真陽之火,才能真正發揮潛陽的效應(足三里,是陽土胃經之土穴,陽主動,引氣歸原伏火作用遠遜于太白,臨床驗證,確實如此!)。這有點象四逆湯中大量炙甘草的作用,呵呵。我在想,所謂的“火連穴”是否可以當作“火斂穴”看呢?因為,在董公的平度口音里,此二穴發音一樣。就象,董公當年的“建中”穴,叫來叫去,就成了現在書上的“肩中穴”啦!進一步大膽推測,所謂的“火菊穴”是否可以當成“火聚穴”來用呢?我臨床試過,有點意思。</h3></br><h3>大叉穴的體內反應及巡行路線</h3></br><h3>1.針刺大叉穴后,進針瞬間第一反應點在同側的耳部。耳部及耳后部可有明顯的脹感。由此可見,宗脈的確會于耳。</h3></br><h3>2.之后氣感往往從同側肩胛骨附近徘徊,然后從肩胛部轉至同側上肢內側橈側緣,大致相當于手太陰肺經,向下傳導至手指末端,整個手掌瞬間發熱,隨后再繼續沿同側上肢尺側緣,大致相當于手太陽小腸經(有時又有點像手少陰心經),上升到肩部后,轉至脅肋部,大致相當于足少陽膽經,(有時又有些像足厥陰肝經)巡行到足部,又從足部沿下肢內側面,大致相當于足太陰脾經(有時又有些像足厥陰肝經),回歸到會陰及小腹部。此時部分人任督二脈較敏感的人,腰部命門處也有發熱,沿督脈上至顛頂百會穴,再從百會穴經過印堂穴,此時可有印堂及雙眼部不停跳動,然后經任脈再回歸到小腹部,完成小周天巡行。由此看來,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講,大叉穴是不是可以打通任督二脈呢?</h3></br><h3>3.個別人除此之外,還有從肩胛部分兩路,一路和上述一致,另一路直接達到顛頂部。其他相同。</h3></br><h3>4.從上述路線看來,反應路線大多在同側,針刺左師的大叉穴,有時也要根據病人的具體病灶,不一定拘泥于“男左女右”,還未向左師請教過這個問題,不知道左師是不是認可此觀點。</h3></br><h3>5.順便轉發一下某知名民間中醫學者講的六節次序:一陽二陽三陽一陰二陰三陰再一陽 = 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三陰(太陰)二陰(少陰)一陰(厥陰)再一陽(少陽)。</h3></br><h3>三陰三陽標量,在氣量和功用上存在分離,這便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氣有多少,異用也”。從陰氣的量上看,太陰主氣,遠不如厥陰藏血。但從功用上看,1)承接三陽的只能是三陰,肅肅出于高原;2)傳遞到厥陰,功用已開始“風動”向陽。換句話說,三陽在氣量和功用上都是遞進的;三陰在氣量上遞進,卻在功用上逐漸減弱。</h3></br><h3>純屬對部分經絡敏感人的觀察和體會的總結,記錄模糊,未經“科學統計分析”,和傳統十二正經巡行路線多有不和之處,發于此處僅供左師的學員們互相探討交流,當然描繪的不一定非常精確,但相信有感悟的人自然能把大叉穴發揮極致,更好地運用于臨床。</h3></br><h3>? ? ? ? ? ? ? ? ? ? ? ? ? ? ??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oPQrOngl1QaLvlLlh-cW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苏尼特左旗|
于田县|
鄢陵县|
广水市|
全州县|
丰宁|
翁源县|
克山县|
铜川市|
丹阳市|
广西|
明水县|
阆中市|
福泉市|
澎湖县|
上饶市|
城固县|
德令哈市|
北碚区|
达州市|
冕宁县|
文山县|
新野县|
民权县|
漠河县|
武隆县|
休宁县|
安庆市|
通辽市|
吉木乃县|
邯郸市|
南投市|
六枝特区|
九寨沟县|
南乐县|
兰溪市|
克什克腾旗|
江都市|
房山区|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