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蘇仙嶺景區簡介</p><p class="ql-block"> Suxian Mountain Introduction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蘇仙嶺風景區系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它位于郴州市的中心城區,為湘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勝地"美稱。規劃面積2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526米,山勢秀麗,萬木蔥蘢,古跡眾多,登高可俯覽全市。蘇仙嶺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被稱為郴州的"綠肺"。</p><p class="ql-block">蘇仙嶺風景區歷史悠久,人文資源獨特,文化底蘊深厚,因美麗、神奇的蘇仙傳說而馳名海內外。景區內有南禪寺、三絕碑、少帥室、白鹿洞、福地仙橋、郴州旅舍、中華林等景點。蘇仙嶺也以其靈驗神通而聞名各地,成為天下香客向往的宗教圣地、文化名山。</p> <p class="ql-block">道家七十二福地部分排名(據傳統文獻)</p><p class="ql-block">?地肺山(第一福地)?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與寶雞市交界處,漢初四皓高士隱居于此,因避漢高祖征召聞名。</p><p class="ql-block">?蓋竹山(第二福地)?位于浙江臺州臨海市,相傳為施真人得道處。</p><p class="ql-block">?仙巖山(第三福地)?浙江溫州瑞安市,宋代陳傅良曾在此讀書,朱熹亦曾造訪。</p><p class="ql-block">?大滌山(第四福地)?位于杭州余杭區,道教人物何法仁曾在此修行。</p><p class="ql-block">?仇池山(第五福地)?甘肅隴南成縣,唐代羅公遠修道地。</p><p class="ql-block">?君山(第十一福地)?湖南岳陽洞庭湖中,湘君曾游憩于此。</p><p class="ql-block">關于“天下第一福地”的爭議</p><p class="ql-block">?終南山?</p><p class="ql-block">陜西省西安市境內,道教發源地之一,傳統稱“天下第一福地”,隱士文化深厚。</p><p class="ql-block">?五臺山?</p><p class="ql-block">山西忻州市,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部分文獻稱其為“天下第一福地”。</p><p class="ql-block">?武當山?</p><p class="ql-block">湖北十堰市,道教名山,亦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仙嶺〖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p> <p class="ql-block">紅花檵木,檵木的紅花變種,檵字在有些地方簡化為“繼”。耐寒耐旱耐瘠薄又少病害,因此華中到華南的園林綠化常常用到它,但其實產業化生產應用僅40余年。此前的苗木大多來自山間采挖野生植株,甚至因為采挖過度,至今野生紅花檵木也還在《湖南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上。</p> <p class="ql-block">此石雕女子下座有“香萍成孕”等字,是為蘇耽之母。</p> <p class="ql-block">萬福山下的萬福泉。蘇仙嶺主峰海拔526米,萬福山區融合了山林、溪流、古跡和摩崖石刻,環境清幽,被譽為"湘南福地"。</p> <p class="ql-block">郴州旅舍'</p><p class="ql-block"> Chenzhou Inn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郴州旅舍是宋代的建筑。北宋紹圣三年(1096),秦觀因新舊朋黨之爭牽連,削官去職,貶謫來到郴州。北宋紹圣四年(1097),秦觀在這所簡陋的旅舍借景抒情,寫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p> <p class="ql-block">踏莎行·郴州旅舍</p><p class="ql-block">宋 秦觀</p><p class="ql-block">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p><p class="ql-block">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p> <p class="ql-block">踏莎行·郴州旅舍 賞析:</p><p class="ql-block">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p><p class="ql-block">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p> <p class="ql-block">旅舍門樓橫額"郴州旅舍",由原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手書。</p> <p class="ql-block">一進院,展覽室的門額"淮海遺芳"由秦觀第33代孫、秦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教授秦子卿撰寫。</p> <p class="ql-block">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北宋時期大臣、詞人。</p><p class="ql-block">秦觀少從蘇軾游,以詩見賞于王安石。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元祐初,因蘇軾薦,任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黨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蘇軾,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繼迭遭貶謫,編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復命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歲。</p><p class="ql-block">秦觀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為北宋婉約派重要作家。其詩清新婉麗,因《滿庭芳·山抹微云》詞贏得“山抹微云君”的雅號。他畢生追隨蘇氏兄弟,詞風獨創一格,以秀麗含蓄取勝,情調略顯柔弱與凄涼。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勸善錄》《逆旅集》等。</p><p class="ql-block">字 少游、太虛</p><p class="ql-block">主要官職 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淮海集》</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 宋代婉約派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淮海集》是文學家秦觀創作的詩文別集。現在所保存的宋本,最早、最完整的是南宋乾道年間高郵軍所刻的《淮海集》四十卷、《長短句》三卷、《后集》六卷,共四十九卷。此本有乾道九年癸巳(1173)林機所作《淮海居士文訂后序》,稱此書系王定國任高郵軍的長官時,據當地原藏《淮海文集》“搜訪遺逸,咀華涉源,一字不茍,校集成編。總七百二十篇,為四十九卷,板置郡庫。”秦觀的散文確實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北宋文壇上應該占有一席。</p><p class="ql-block">《行香子·樹繞村莊》是北宋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表現的是一處靜態風景,主要描寫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下片則描寫農家鄉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兒翻飛的迷人春色。詞的獨特之處在于一反詞人其他詞中常有的哀怨情調,變為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全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p><p class="ql-block">《鵲橋仙·纖云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神話故事,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于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用情深摯,立意高遠,語言優美,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千古佳句。</p><p class="ql-block">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p><p class="ql-block">《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是北宋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通過人的感受點示了時間、地點、氣候,女主人公在春天的早晨獨自登樓;下片正面描寫春愁,將飛花比作夢,將細雨比作愁,點明了主旨。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法,融情入景,意境悵靜悠閑,色調輕淺幽渺,含蓄有味。</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秦觀少時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詞之間。一代詞宗秦觀的糾結:官場與風月場,哪一個能走得更遠?</p><p class="ql-block">拜入蘇門</p><p class="ql-block">元豐元年(1078年)春,秦觀在家讀書準備應考。因孫覺將要赴任,秦觀作《奉和莘老》《次韻莘老》詩相送。四月,準備入京應考,途徑徐州,攜李公擇書拜謁蘇軾,這是他與蘇軾的初次見面,并正式成為其門下士,作有《別子瞻》《戲云龍山人二絕》詩。同年,秋試落第,過泗州東歸,參寥作詩安慰,蘇軾有和作,并有書。秦觀回到高郵后,作有《掩關銘》《嘆二鶴賦》《黃樓賦》。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蘇轍兄弟常有書信往來。并作有《南鄉子·妙手寫徽真》詞。年底,代替參寥作《與鐘公實啟》一文,并有《寄孫傳師著作》詩。</p><p class="ql-block">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十五日,秦觀作《五百羅漢圖記》。同年春,作《次韻參寥三首》詩。三月,蘇軾自徐州徙知湖州,途徑高郵,與秦觀、參寥相會,三人結船過無錫、游惠山。六月,赴會稽看望祖父,得以結識太守程師孟(即程公辟),與之游鑒湖、訪蘭亭,謁大禹廟,留下不少詩篇。有《望海潮·秦峰蒼翠》《滿庭芳·雅燕飛觴》《南歌子·夕露沾芳草》《虞美人·行行信馬橫塘畔》等詞。七月,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秦觀前往湖州看望。八月,過杭州,與參寥月夜游西湖,謁辯才大師于潮音堂,應邀作《龍井記》《龍井題名記》。年底,與程師孟辭別。這首詞讓秦觀名滿天下,開篇就驚艷千秋!</p> <p class="ql-block">仙翁授術石雕</p> <p class="ql-block">石書上的文字:</p><p class="ql-block">仙翁授術(醫)</p><p class="ql-block">蘇仙嶺自古以來稟天地之正氣,山靈水秀,風景絕好,山中多有神仙異人出沒。蘇耽自幼聰穎勤奮,孝順母親,以仁孝聞于鄉里。蘇耽上山砍柴在此橋遇一位老仙翁,仙翁授其仙術,傳其醫道,此后蘇耽通醫道,識百草,為民治病,濟世救民。后人譽此典故為蘇仙福地之“貴人相助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有山,后自漢以來,有蘇耽,再后有蘇仙和蘇仙嶺之稱謂。</p> <p class="ql-block">由秦少游作詞、蘇東坡作跋、米芾書寫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篆刻在蘇仙嶺的巖壁上,史稱“三絕碑”。</p> <p class="ql-block">龜馱碑反面:【作者小傳】元結(719-772),字次山。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之一。</p><p class="ql-block">(七律)橘井</p><p class="ql-block">靈橘無根井有泉,世間如夢又千年。</p><p class="ql-block">鄉園不見重歸鶴,姓字今為第幾仙。</p><p class="ql-block">風泠露壇人悄悄,地閑荒徑草綿綿。</p><p class="ql-block">如何躡得蘇君跡,白日霓旌擁上天。</p><p class="ql-block">《桔井》是唐代詩人元結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懷古,突出郴州特色。頷聯寫蘇仙救治郴州百姓,抒發了對蘇仙之類神靈救治天下百姓的感慨。頸聯寫詩人計無所出,只好面對廣闊的山川惆悵感慨。尾聯寫拯救當今天下的人,一定會被百姓愛戴。這首詩思維嚴密,句句鉤連,渾然一體,虛實共生,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乳仙宮(舊址)</p><p class="ql-block"> Xianru ( Fairy Mulk ) Palace ( Ancient Site )</p><p class="ql-block">公元1637年,徐霞客雨游蘇仙嶺。行不多遠,"入山即有穹碑,書天下第十八福地。由此半里,即為乳仙宮。"乳仙宮(今桃花居蘇仙放歌處)的乘宗和尚出迎接待,熱情邀徐霞客進宮歇息。徐霞客對祖國的名勝和宗教信仰非常虔誠,他見自己一身雨水,兩腳泥濘,怕玷污了神圣和尊嚴,遂婉言謝絕,不肯入宮,遂由觀右小路直登頂庵。</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徐霞客辭別了頂庵僧侶,徒步下山。他采擷了兩枝瑰麗的薔薇花,恭敬地獻在乳仙宮的香案前。乳仙宮的乘宗和尚對徐霞客懷著深深的敬意:昨日滿身泥水,不忍進宮;今日又采來鮮花,奉獻圣賢,真是難得的知書達禮人啊。他以香茶齋點招待了客人,并贈與徐霞客"仙桃石"數枚。乘宗和尚向徐霞客介紹:"此乃蘇仙嶺之寶物。其形似桃核,故名曰'仙桃石'。傳說蘇仙種桃于馬嶺,造福于郴州,其桃核入土,百年之后,遂成桃石。此物堅硬無比,石中有核,研磨沖酒口服,能治心腹絞痛之病;又能破堅解毒,活血去瘀,乃仙藥耳。"</p> <p class="ql-block">蘇母居</p><p class="ql-block">白鹿洞前山望陽</p><p class="ql-block">桃花居處水臨風</p> <p class="ql-block">橘井觀</p><p class="ql-block">橘井泉香</p> <p class="ql-block">橘井</p> <p class="ql-block">橘井泉香</p><p class="ql-block">西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蘇母浣衣椰江,誤吞五彩浮萍,未婚成孕,進山洞生子,泣棄復還,見白鹿哺乳、白鶴羽寒,遂堅定心志,孤苦育兒,取名蘇耽。蘇耽種橘鑿井,十分孝母,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蘇耽因行善得道升仙,升仙之時,告知母親,明年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救之。</p><p class="ql-block">漢文帝四年,郴郡暴發瘟疫,來勢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發病,病死無數。一時間,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百姓在此劫難中,自然想到蘇耽,可蘇耽已經成仙升天而去,于是轉而來求蘇母。凡來求醫者,每人賜給院內井水一升,橘葉一片。病人服後,無不迅速痊愈。消息傳開,前來求醫討橋葉、井水的很多,可橘樹上的葉子和井中泉水并不見少。原來,蘇耽成仙,仙氣飄溢,橘樹招收了仙風,有了靈性,人每摘一葉,樹就會自長一葉。泉水吸收了仙氣,也有了靈性,人們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涌一升。由于有足夠的橘葉井水,郴郡的瘟疫終于得以平息。"橘井泉香"這一典故就流傳下來,并傳遍全國及世界等國家。自此,前來祈福許願者衆,絡繹不絕,無不靈驗。</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杜甫、王昌齡、元結、沈彬等,對此均有題詠。</p><p class="ql-block">唐開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唐玄宗對郴州蘇耽遺跡"認有司飾其祠宇",賜名"橘井觀"為"集靈觀"。</p><p class="ql-block">北宋宋哲宗敕封蘇耽為"衝素真人",經南宋宋高宗、宋寧宗加封,直到宋理宗再加封為"衝素普應靜惠昭德真人",蘇仙觀大門門額上的"敕封蘇仙昭德真君"蟠龍碑即宋理宗御賜。</p><p class="ql-block">"橘井泉香"是中國古醫藥史上的著名典故,與"杏林春暖"共同輝映青史。</p> <p class="ql-block">橘井泉香</p><p class="ql-block"> Jujing Quanxiang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7年,郴城洪災泛濫。蘇耽精通醫術,預知翌年將有瘟疫。于是得道成仙時,囑告母親來年必有瘟疫,可用庭前井中泉水加橘葉煎湯飲服來救治。第二年瘟疫橫行,蘇母依此法施救全城百姓,活人無數,傳為佳話。"橘井泉香"從此成為中醫治未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In 177 BC , the city of Chen was flooded . Su is proficient in medicine and predicts a plague the next year . So when the Tao became immortal , told his mother that there would be plague in the coming year , can be used in front of the well spring water and orange leaf decoction to treat . The next year the plague spread , Sumu according to this law to save the whole city people , countless living people , spread as a good word ." Ju Jing Quan Xiang " has since b é come a model of TCM treatment of disease .</p><p class="ql-block">???177?,????????????.?????????????????????????????????.?????????????????????????????????????????????????????????????.?????????????????????????????人.</p> <p class="ql-block">蘇母謝世,葬桔井觀之左。</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置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標志著廣東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秦朝末年,趙佗在番禺(今廣州)建立南越國,成為嶺南的政治、經濟中心。南越國在漢武帝(公元前159-前87年)時期被平定,嶺南再次回歸中央王朝?。</p> <p class="ql-block">仙氣繚繞</p> <p class="ql-block">答李郴州乞雨蘇仙有應因憶與高大仆謝友可吳拾之夜游時謫徐聞不得過郴為恨耳</p><p class="ql-block">湯顯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仙嶺禱雨記</p><p class="ql-block">謝作元</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游人不斷</p><p class="ql-block">白鹿洞原名桃花洞。傳說蘇仙生于此洞,白鹿、白鶴為蘇仙哺乳御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洞中,由此改名為白鹿洞。洞口左側有禱雨題名石刻,為南宋"淳熙九年(1182)六月四日,浚儀趙昌言、永嘉宋仲溫、吳郡鄭處厚并門張仲處,禱雨憩此"題刻。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三絕碑</p> <p class="ql-block">踏莎行·郴州旅舍</p><p class="ql-block">宋 秦觀</p><p class="ql-block">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p><p class="ql-block">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p> <p class="ql-block">陶鑄1965年來郴州視察,寫下了《新踏莎行》。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將軍曾幽禁于此,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米芾書法刻碑:</p><p class="ql-block">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p><p class="ql-block">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p><p class="ql-block">秦少游蘇東坡居士酷愛至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芾書</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蘇仙嶺摩崖石刻群</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0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湖南省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觀"踏莎行"石刻</p><p class="ql-block">秦觀、踏莎行、石刻,寬46厘米,高52厘米,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著名詞人秦觀(字少游)被貶郴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蘇軾題跋,米芾書丹,刻于崖,世稱"三絕碑"。現存石刻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翻刻。</p><p class="ql-block">保護范圍,至護碑亭外東22米,西28米及南、北各20米。</p> <p class="ql-block">蘇仙嶺摩崖石刻群﹣山頂沉香石周邊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蘇仙嶺摩崖石刻群由四部分石刻群組成,即白鹿洞東上側摩崖石刻群(三絕碑碑文保護地)、白鹿洞洞口摩崖石刻群、山頂沉香石周邊摩崖石刻群、景星觀周圍摩崖石刻群。石刻群時間橫跨唐、宋、元、明、清、民國數個時期,多數用直列或橫列楷書陰刻,處處體現了蘇仙故事對福文化的深遠影響。其中景區最大的石刻為"壽山"二字陰刻,直列楷書,字徑為55x45厘米,旁注"壽山福地"四字鐫于石壁,"福地"二字至今未見。郴人謂之"福地"蘇仙嶺為"壽山"暗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我和秦少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乘電瓶車上山。另外,也可以選擇纜車或步行上山。</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蘇仙嶺摩崖石刻群</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二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些摩崖石刻歷經千年,字跡已經模糊不清。歲月滄桑,堅如磐石的頑石也是會爛掉的。</p> <p class="ql-block">升仙石</p><p class="ql-block">跨鶴臺</p> <p class="ql-block">蘇仙嶺南禪寺簡介</p><p class="ql-block">1.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起源:南禪寺原名蘇仙嶺頂庵,始建于西漢惠帝年間(公元前195年~前188年),最初為紀念蘇耽(傳說12歲在此飛升成仙)的草祠。</p><p class="ql-block">◇宗教演變◇唐開元十九年(731年)建集賢祠奉道教,明天啟元年(1621年)改尊佛法,清代清虛老和尚擴建為"頂中腳三庵",香火鼎盛。</p><p class="ql-block">●現代發展:1994年更名為"南禪寺",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題寫寺名,2002年大規模修繕◇現為湖南省重點開放寺院。</p><p class="ql-block">2.建筑與布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結</span>構:坐西北朝東南,宋式牌坊山門,沿中軸線建有天王殿、許愿池、蘇仙殿、大雄寶殿等,兩側分列鐘鼓樓、齋堂、禪堂等,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特色景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升仙石:傳為蘇耽跨鶴飛升處,刻有歷代摩崖石刻如唐代"跨鶴臺"、元代"升仙石"等。</p><p class="ql-block">●屈將室:愛國將領張學良幽禁處,保留其題詞"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p><p class="ql-block">3.文化與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蘇仙傳說:與"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緊密關聯,融合道教神仙文化與佛教信仰,信眾遍及湘粵贛等地。</p><p class="ql-block">●三絕碑:寺附近有北宋秦觀詞《踏莎行.郴州旅舍》、蘇軾跋文及米芾書法的摩崖石刻◇為重要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4.社會貢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慈善事業:創辦佛教醫療所、安老院,資助貧困學生,在自然災害中捐款超300萬元,累計公益資金2600余萬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影響力:年接待游客30余萬,是湘南最具影響力的寺院之一◇兼具宗教與愛國主義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總結:南禪寺集歷史、宗教、自然景觀于一體,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郴州的文化名片。其千年傳承與當代公益實踐,展現了"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p> <p class="ql-block">南瞰郴州市區</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將軍是一位杰出的愛國主義者。他所建立的卓越功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字漢卿,號毅庵,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他天資聰穎,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在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之禍患,內有軍閥混戰、山河破碎之災難的年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奮起抗爭,逐漸奠定了他"息內戰,攘外夷"的愛國主義思想基礎。</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軍預謀炸死后,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開始統治東北。拒絕日本人拉攏,堅持"東北易幟"。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迫使東北軍入關,并解除張學良將軍副司令職務,改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日軍攻占熱河后引咎辭職。1934年3月張學良將軍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代總司令。1935年3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10月,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總司令。此時,日本鯨吞中國的野心日益膨脹,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多次失利后,張學良因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人民抗日運動的影響,開始尋求與共產黨的接觸。1936年4月9日,張學良在膚施(今延安)與周恩來秘密會晤,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議。1936年12月蔣介石調集重兵,準備對陜北革命根據地進行"會剿",并親臨西安現場指揮。張學良曾多次勸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都被拒絕。12月7日,張到蔣介石住所臨潼華清池,再次向蔣痛陳利害,張聲淚俱下,蔣仍厲聲斥責。張學良感到除"兵諫"外,別無出路,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舉行兵諫,共同逼蔣聯共抗日,扣蔣于新城大樓,"西安事變"爆發。</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6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張、楊,并任何應欽為總司令。親日派汪精衛、何應欽企圖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和日本妥協。中共中央從民族利益出發,正確地分析了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并應張學良、楊虎城邀請,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代表到西安調停。12月24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第二天張學良沒有告知周恩來就親自陪同蔣回南京,一到南京便遭蔣扣留,12月30日,國民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軍法會審。12月31日,被判處徒刑10年,剝奪公民權5年。1937年1月4日,國民政府下特赦令,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失去自由,開始幽禁生涯。</p><p class="ql-block">從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間,張學良將軍先后在中國大陸幽禁居所達十二處之多,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幽禁于郴州,郴州蘇仙觀是第六處。</p><p class="ql-block">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沒有成功。后國民黨撤往臺灣,蔣將張轉至臺灣繼續軟禁。1988年蔣經國逝世后逐漸獲得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董事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開臺灣,僑居美國。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囚禁蘇仙觀生活紀實</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接受"六項條件",西安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張學良陪蔣回南京后,蔣即與戴笠密商,將張學良囚禁。從1936年12月26日起,張學良先后被囚禁于南京、奉化、黃山、萍鄉等地,至1937年12月,張學良由國民黨特務押解,從江西萍鄉出發,經過三天行程,到達郴州。先在城內南大街"上海旅社"住了兩天,后轉移到蘇仙嶺蘇仙觀。當時的蘇仙嶺,山路峙嶇,從山腳到山頂有七、八里路。上山那天,清晨濃霧彌漫,十步之遙便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張學良由街上兩居民用轎抬著,沿蒼松古道拾級而上,猶如踩著白云飄然上升。國民黨特務選擇這種天氣上山,是為防止泄密。</p><p class="ql-block">那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蘇仙觀是四合頭的古式建筑,共有二十多間房子,張學良住在"南海"三間房,臥室就是這間房子,其他人員則住在"南海"三間房兩邊,張學良囚禁在這里,仍然十分關心時局,他每天讀書看報,而且非常仔細,有時還查對地圖。每當讀到日本侵略者又踐踏我國大好河山,蹂躪我華夏同胞的消息時,就義憤填膺,禁不住操起槍便朝窗外桂花樹連連射擊,以排遣他心中忿恨。桂花樹上殘</span>留下瘢瘢彈痕。張學良還常用詩詞來抒發他不能親臨抗戰的憂愁苦悶與焦灼心情。他在這蘇仙觀東面的青磚墻上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詞句(修復蘇仙觀時尚在,今已脫落不存),以感嘆歲月蹉跎、報國無門。</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的一天,張學良要求到城內洗澡,特務隊長劉乙光等十余人"陪同"前往。在城內堤上,突然遇上一位佩戴國民黨中校領章的軍官向張學良行軍禮。此舉嚇得特務們手足無措,連忙扯慌說:"今天排隊洗澡的人太多,不會有空位。"張學良說:"那就改天再來,我們回去吧。"特務們立即將張學良帶回山上。原來國民黨軍有個炮兵旅新調郴州,該旅有兩個團是東北軍改編的,這位行軍禮的正是一位東北軍軍官。特務們回山后,一面將情況報告軍統局,一面召開緊急會議,并胡說:"有人要劫走張學良,為防止不測,決定在必要時將張學良及其護身統統打死,以免被劫。"</p><p class="ql-block">行軍禮事件發生后,特務們認為張學良在蘇仙嶺很不安全,需要轉移,轉向何方?特務隊長劉乙光是郴州地區永興縣高亭司鎮人,離郴州約四十公里便將張轉移到他的家鄉一所小學油榨鎮小學(現為油市中學)。張學良在囚,一個多月后,軍統局又命令將張學良遷到湖南沅陵去。1938年4月,張學良被轉移到沅陵鳳凰山,6個多月后又被轉移到貴州修文陽明洞。1941年5月,張學良在陽明洞突患急性闌尾炎送貴州國民黨中央醫院治療后,住貴州麒麟隨后又轉移到貴州桐梓、開陽,再轉重慶戴笠公館。1946年1月,張學良被蒙騙空解至臺灣新竹縣井上溫泉。后于1961年8月搬入自己在臺北市北投復興崗修建的樓房幽居。</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囚禁在蘇仙觀時,趙四小姐住在郴州城內龍船頭村一所孤兒院里(現為郴州地區幼兒園)。她常來蘇仙觀,據蘇仙觀西側小蘇仙村的老百姓回憶,那時張學良穿便服,趙四小姐常穿旗袍,衛兵穿軍裝。張學良還常與侍候人員一起到小村挑水,他為人十分和善,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當年這里人生活很窮困,就常從自己腰包里掏出銀毫來…分發給老人和小孩。</p><p class="ql-block">蘇仙嶺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于1991年9月收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囚禁地舊址﹣﹣屈將室</p><p class="ql-block">湖南省人民政府二00二年五月十九日公布蘇仙區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六年十月十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福地仙橋簡介</p><p class="ql-block">福地仙橋位于郴州蘇仙嶺景區內,是世界最長城市山地景觀廊橋,由郴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建設,全長488米,由71根鋼管架空而成,可同時承載150人。福地仙橋引你臨十八福地,攀幸福梯,立幸福之頂,在海拔492米的空中,用你的足跡書寫"仙"字的每一筆,每一步,都是只屬于你的仙界勝景</p><p class="ql-block"> Located in suxianling seenic spot in Chenzhou , Fudi Xian Bridge is th longest urban mountain landscape corridor bridge built by stroke , every step , is only bel </p><p class="ql-block"> ongto your immortal scenery.</p> <p class="ql-block">住郴州。</p><p class="ql-block">下面是郴州七日游景點,無崀山、花明樓。</p> <p class="ql-block">瓦窯坪古鎮</p><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漢代已為重要水路中轉站,連通衡陽、長沙與韶關、廣州,是古代商貿集散地,居住著湘、粵、贛三省移民,商賈云集。</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蘊?:宋代民窯遺址出土大量青瓷,曾為耒水流域四大瓷都之一;明代徐霞客游歷至此,盛贊“寸土絕麗”。</p> <p class="ql-block">板梁古鎮</p> <p class="ql-block">小東江晨霧</p> <p class="ql-block">裕后街</p><p class="ql-block">裕后街是湖南省郴州市最古老的街道,位于湘粵古道始發地,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它見證了郴州的歷史變遷,是商貿和文化的重要樞紐。裕后街以其獨特的文化和豐富的游玩體驗吸引游客,是郴州市的文化與旅游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永興銀樓</p> <p class="ql-block">郴州蘇仙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宁津县|
遵义市|
旬邑县|
乌苏市|
马关县|
兰考县|
华容县|
河南省|
东源县|
汨罗市|
南宁市|
洪泽县|
察哈|
屏边|
罗城|
五峰|
沾益县|
崇左市|
泗洪县|
阿拉善左旗|
宿迁市|
桃园县|
峨眉山市|
临武县|
永定县|
兴和县|
皋兰县|
茶陵县|
石狮市|
英吉沙县|
隆德县|
邵阳县|
本溪|
运城市|
石首市|
庄河市|
惠水县|
济阳县|
长子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