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當年的讀書,最初是為了脫離文盲,順帶通過考試取得個畢業證本本啥的。沒想到,帶著功利目的讀書,竟然跟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我不喜歡打麻將,看書的時間就要多些?,F在清閑了,上網、攝影、寫博占去了一部分時間,看書仍然是一天不可或缺的必修課。</p><p class="ql-block"> 說到看書,想起了一個陳年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傳有兩位鄉下人,是兩對門的鄰居,一人愛看書,一人愛養鳥。那位讀書人自己撰寫了一副對聯道:“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睈垧B鳥那位看了不服氣:嘿嘿,我栽的竹子,成了你的風景,沒那么安逸!就把自家的竹子統統砍掉。過了幾天,讀書人的對聯就換了,道:“門對千竿竹無,家藏萬卷書有?!蹦丘B鳥的看了,氣得七竅生煙吐血而亡。各人過日子,何苦呢!</p><p class="ql-block"> 讀閑書,重點是個閑,閑適,寬松,不給自己立什么遠大目標,也不規定一定要讀多少。否則就不好玩。</p><p class="ql-block"> 我記得有兩個段子就是把讀書當游戲,或者給自己的不讀書找理由。</p><p class="ql-block"> 有一出川劇叫《做文章》,開場出來一紈绔子弟,念了四句開場白:</p><p class="ql-block"> 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拾書箱好過年!</p><p class="ql-block"> 我早先編過一則段子叫《幾不讀》,是寫給我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熱了,不讀;冷了,不讀;飽了,不讀;餓了,不讀;吹風不讀,下雨不讀;來客了不讀,出門了不讀。</p><p class="ql-block"> 不讀書的理由多多,讀書卻不需要理由,愛好而已,娛樂而已。讀書既然可以歸到娛樂一類,所以不見得比打麻將高雅。</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也完全可以不讀書,只要認得男女廁所,認得人民幣就足夠。即使不幸認識幾個字也不上網,即使上網也不寫博。如今微信玩得如火如荼昏天黑地,只要有一款智能手機,再買點流量,誰還瓜兮兮的去抱著書讀!</p><p class="ql-block"> 閑話說過,書歸正傳。</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每到炎熱的夏季,我總要到山邊住上一段時間。山邊氣候涼爽,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若不拿出幾本書來讀,就對不起這樣的好環境,好時光。</p><p class="ql-block"> 讀什么書,我一般沒有明確的目標,一杯清茶,隨意拿來一本,就搖頭晃腦地讀下去。有了書的加入,一杯清淡的茶水便有了特別的韻味。賦閑數年,閑書也讀了不少。列出其中幾本,給大家做個匯報。至于心得,大部分都是五柳先生式的不求甚解,許多細節精彩之處都拿來下了酒,隨著書本丟在一邊。這里只得三言兩語,點到為止,很可能不著邊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莫言《檀香刑》】</p><p class="ql-block"> 人與動物之不同,一是貪婪的程度,二是殘忍的程度。相比之下,人要更勝一籌。要不然,怎么說人是萬物之靈呢!</p><p class="ql-block"> 動物吃飽以后,一般不會再跟別的動物搶食;人吃飽以后仍然不消停,還要把多余的東西積攢起來。有些人,家里的財富金錢足夠他用八輩子,可仍然不愿意停一停,還一個勁地繼續掙,繼續撈。</p><p class="ql-block"> 動物的弱肉強食,其手段很是兇殘。一只獅子追上一只羚羊,一口咬住羚羊的脖子,直到羚羊蹬腿斷氣。人所在的社會據稱是文明社會,但比起動物的互相撕咬,其殘忍程度卻有過之無不及。人很會在如何弄死被俘獲的對手(仇敵)方面下功夫,尤其是權力者。當對手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而必死的時候,不是讓對手一刀斃命,而是想方設法盡量讓對手死得痛苦盡量讓痛苦的時間延長一些。于是就產生了人類智慧的一大成果:腰斬、凌遲、檀香刑。</p><p class="ql-block"> 這三種頂尖的刑罰幾乎都跟政治相關,常常適用于懲治圖謀造反的人。腰斬,是將人犯從腰部砍成兩段,而頭部和心臟完好無損。凌遲,就是活剮,按照規定的刀數將人犯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來,有的能割三天受刑人才死。檀香刑更有創意,用一根在油鍋里煮過的一頭尖的檀香木棒,從人犯的肛門打進去,通過身體,從肩膀上穿出來,接著不斷地給受刑人灌人參湯,讓其五天內不死。</p><p class="ql-block"> 莫言在本書里沒有提及腰斬,詳細描述了凌遲和檀香刑。筆觸所及,足以使讀者毛骨悚然,頭皮發麻,甚而至于難以忍受。</p><p class="ql-block"> 權力者們之所以會采用這種方式處死人犯,以為這樣才可以發泄自己的巨大仇恨,并且讓別的企圖謀反的人望而止步,從而確保天下太平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 我們千萬不要責怪劊子手的殘暴冷血。劊子手趙甲其實并無政治地位,只是人家的一只狗和一把刀而已。從職業操守來看,趙甲是一個忠于職守技術高超的優秀劊子手。在凌遲的過程中,他能夠做到下刀精準,第500刀才把受刑人割死,一刀不多,一刀不少。為了檀香刑的順利施行,他事先做了精心準備,生怕有閃失。最終,又一次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把受刑人孫丙折磨得不能活也死不了。</p><p class="ql-block"> 在兵荒馬亂人肉傾軋的環境里,也有那么兩個人,在亂世的夾縫中找到了哪怕僅僅是肉體的快樂,他們是縣太爺錢丁和狗肉西施孫眉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羅門·諾瑟普《為奴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人身的為奴,終究有被解救的一天;而精神上的為奴,卻很可能伴隨終身且自己并無察覺。</p><p class="ql-block"> 跟書里提到的美國南方相似,中國古代就有了主子與奴才這一對概念。所不同的是,諾瑟普對自己的奴隸身份十分抗拒,一直在尋找機會回到自己原有的自由民身份。在中國,自稱奴才的奴才們卻大多不愿意離開主子,內心深處時刻都在做著有朝一日也能夠當主子使喚別人的美夢;即使美夢未成,暫時做穩了奴才也是好的。倘若做不了奴才,反而覺得惶惶不可終日。關于這個,請在讀過了《為奴十二年》以后,讀一讀《金瓶梅詞話》,再看一看久演不衰的滿清宮廷戲。</p><p class="ql-block"> 記得京劇《法門寺》里有一段對話,大意是這樣的:</p><p class="ql-block"> 劉瑾:你可坐下跟我說話。</p><p class="ql-block"> 賈桂:奴才站慣了,不想坐。</p><p class="ql-block"> 這是小人物的故事,這賈桂說的“不想坐”,實際上是“不敢坐”,因為他在上司跟前明白自己幾斤幾兩。下面要提到的,是一位大人物,名叫葉公超,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也算是個重量級的人物了。</p><p class="ql-block"> 葉公超這個人,可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英語水平更是了得,曾經得到英國總統丘吉爾的贊賞。他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合大學外國文學系主任,后來進入政界,升至蔣介石政府外交部長、駐美國全權大使。正在他仕途順利蓬勃向上之際,性格直率而多少有點恃才放曠的他,在“外蒙入會事件”中擅自發布與蔣介石相沖突的意見,又因在美國有對蔣介石不敬的言論,而徹底得罪了他的最高領導,被召回臺灣,一直“涼拌”到老死都沒有重新啟用。 在《南渡北歸》一書中,作者岳南這樣評論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公超后半生的悲劇固然值得同情,但就葉氏性格而言,除了朱自清所言的“狂狷耿介” ,還夾雜著很大的外強中干的軟弱成分,是一個敢做不敢當的主兒??v觀葉的前半生,憑著搖筆弄舌于廟堂得志,一旦謀得了高官厚祿便驕狂不羈,不知天高地厚地意氣用事,更忘了一入廟堂便終身為奴的潛規則,對賞賜給他官帽的主子在人前背后鄙視甚至亂罵起來。當一番表現和謾罵終于激怒了主子,一個下勾拳打過來,把其烏紗帽打翻在地時,葉公超原形畢露,捶胸頓足,彷徨山澤,嗟號昊天,一驚一乍地做報國無門的孤憤狀。其不知,無論是在哪里,少了一個葉公超,會照樣開門辦學,廟堂議事,于江山政權毫發無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聊齋志異·司訓】</p><p class="ql-block"> 古代跟現在一樣,也有專門管教育的官員,省一級的叫教授,州一級的叫學正,縣一級的叫教喻。這些官職,略相當于如今的某一級教委主任或教育局長。</p><p class="ql-block"> 在《聊齋志異·司訓》一篇里,就講了一個發生在教喻身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話說有這么一位教喻,姓李,這李教喻什么都好,就是耳朵有點背,跟別人聊天比較麻煩,人家說“東門樓子”,他聽成“西門猴子”;人家說“莫名其妙”,他聽成“我想睡覺”。幸好,李教喻結交了一只狐貍做朋友,很多場合,那只狐貍湊近他耳朵給他轉達。每一次見領導,他總要帶了狐貍一起去,狐貍說一句,他就聽一句,而旁邊的人是看不見狐貍的。這樣一來,李教喻身邊的人一直不曉得他耳朵有毛病。</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一晃就過了六年,狐貍有事要離開他了。臨走時,狐貍對李教喻說:“老李啊,你這幾年每天靠我給你傳話,就跟木偶差不多,弄一下你才曉得動一下,我看遲早要出問題。與其因耳朵背犯了錯誤被貶官,不如清高一點,辭職不做官了?!崩罱逃髯龉俣嗄辏辛斯侔a,哪里舍得那頂官帽?沒有聽從狐貍的勸告,繼續做他的教喻。自從狐貍離開以后,李教喻經常在頂頭上司張學正跟前鬧笑話,氣得張學正鬧著要開除他。</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張學正在州府召開教育工作會,會議開始之前,各個縣里來的教喻都要到學正的書房里去向張學正問安,順便談一點私事,一個一個從靴筒里摸出文書遞給張學正,其中寫有要請張學正幫忙打點的事,難免還有銀票之類。唯獨李教喻穩如泰山,沒有話說。張學正笑了笑,對李教喻說:“李先生怎么沒有啥說的?”李教喻一臉茫然,不曉得張學正說的是啥。挨著李教喻坐著的一位教喻趕忙用胳膊靠了他一下,又指了指靴子。李教喻突然想起他最近在幫親戚銷售成人用品,這時候幾種商品正藏在靴子里。他看到張學正笑嘻嘻的跟他說話,以為要跟他買成人用品,就起身鞠了個躬,說:“張大人在上,卑職今天帶有少量現貨,有一兩銀子一粒的偉哥,有5錢銀子一粒的金槍不倒,有……。”李教喻話還沒說完,在座的官員早已笑得眼淚、鼻涕齊流,張學正卻氣得臉色發青。第二天,李教喻接到上級文書,宣布免去他教喻一職。</p><p class="ql-block"> 其實,老李被免職,也很冤枉。他不熟悉官場潛規則,也是吃了耳朵的虧,因為跟朋友缺少交流,社會在變,他的腦子里還死死裝著圣人的教誨。人家在送銀子,他卻向上司推銷他的小商品。可能老李最終也沒弄明白,你張大人難道就不下海經商?我不就是賣點東西,你愛買不買,為什么要開除我的公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錄】《聊齋志異 · 司訓》原文</p><p class="ql-block"> 教官某甚聾,而與一狐善,狐耳語之亦能聞。每見上官,亦與狐俱,人不知其重聽也。積五六年,狐別而去,囑曰:“君如傀儡,非挑弄之,則五官俱廢。與其以聾取罪,不如早自高也。”某戀祿,不能從其言,應對屢乖。學使欲逐之,某又求當道者為之緩頰。一日執事文場,唱名畢,學使退與諸教官燕坐。教官各捫籍靴中,呈進關說。已而學使笑問:“貴學何獨無所呈進?”某茫然不解。近坐者肘之,以手入靴,示之勢。某為親戚寄賣房中偽器,輒藏靴中,隨在求售。因學使笑語,疑索此物,鞠躬起對曰:“有八錢者最佳,下官不敢呈進。”一座匿笑。學使叱出之,遂免官。</p> <p class="ql-block"> 本篇照片均為大唐拍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忻州市|
德昌县|
会宁县|
康定县|
邹城市|
公安县|
高邑县|
定兴县|
南澳县|
湖北省|
长泰县|
阜阳市|
松溪县|
宁晋县|
石景山区|
海兴县|
元氏县|
乐至县|
伊宁县|
西安市|
吴堡县|
丹巴县|
三明市|
汤原县|
泽州县|
威信县|
汕头市|
清丰县|
泰宁县|
搜索|
新晃|
贵州省|
松滋市|
库车县|
通化市|
承德县|
色达县|
莱西市|
哈尔滨市|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