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百科》編者的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年9月1日</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時光荏苒,《JS每日百科》到今天巳整三年了。非常開心有三百多萬人次的讀者與我倆一起通過美篇平臺瀏覽大千世界,開拓眼界。澳大利亞原住民有一句美麗的諺語:"我們都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訪客。我們只是路過。我們在這里的目的是觀察,學習,成長,愛,然后我們回家。”(“We are all visitors to this time, this place.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Our purpose here is to observe, to learn, to grow, to love, and then we return home.”)。我們很辛運處在這個信息時代,讓我們即使足不出戶還能欣賞無盡的自然和人文美。無論編者,還是讀者,本質上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只要有樂意發現真善美的心靈,而且愿意在愛中分享。在這個意義上說,百科就是我們人生路上一起收獲美好事物的手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感謝大家在評論和私信中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對我們身體的關心。的確,由于年齡和能力所限,百科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每天一期的安排,使得編輯上比較粗糙,內容也較零碎。故自本期起將《JS每日百科》改版為《JS百科》,不再每天一期,而為不定期發表。力求內容更系統翔實,並以期數編號,本期為1096期。期待美篇平臺的讀者繼續相伴而行,也歡迎新朋友查閱往日的《JS每日百科》。</span></p> 開啟今日百科之旅 <p class="ql-block">《JS百科》第1139期,2025年3月30日</p><p class="ql-block"> 懷舊時光,《廊橋遺夢》與廊橋的浪漫傳奇,麥迪遜縣,美國愛荷華州</p> <p class="ql-block">英文音頻</p> <p class="ql-block">Nostalgic Time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and the romance of covered bridges, Madison County, Iowa, USA
</p><p class="ql-block">Covered bridges evoke a special feeling about life in America. They make a person think about horses and buggies, gold rushes, barn raising, and bygone eras when young lovers went "courting." They make people think of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Frankly, who hasn't fantasized about stepping into the shoes of Meryl Streep and Clint Eastwood and recreating their meet-cute on a picturesque, covered bridge somewhere?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Covered bridges are just a comforting site. While you no longer need to drive a horse and buggy in order to visit them (unless you want to), these bridges are excellent places to hike, take a picnic or explore the fall foliage. And every single one is extremely photogenic, like stepping into a Thomas Kinkade painting.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Over the years, many covered bridges have fallen into disrepair and disappeared. Luckily, other bridges have remained thanks to towns dedicated to preserving historic sites. And even though covered bridges are becoming rare, chances are there's a beautiful one close to home. If not, they're a pretty good excuse to take a road trip.</p> <p class="ql-block">懷舊時光,《廊橋遺夢》與廊橋的浪漫傳奇,麥迪遜縣,美國愛荷華州
</p><p class="ql-block">廊橋(Covered bridges,見譯注1)喚起了人們對美國生活的特殊感受。它們讓人想起馬和馬車、淘金熱、谷倉飼養,以及年輕戀人去“求愛”的過去年代。它們也讓人們想起了電影《廊橋遺夢》(原文名為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即“麥迪遜縣的橋梁”,見譯注2,3和4)。坦率地說,誰沒有幻想過穿上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電影《廊橋遺夢》女主角)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電影《廊橋遺夢》男主角)的鞋子,在風景如畫的廊橋上重現他們可愛的相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廊橋只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地方。雖然您不再需要駕駛馬和馬車來參觀它們(除非您愿意),但這些橋梁是遠足、野餐或探索秋葉的好地方。每幅畫都非常上鏡,就像走進托馬斯·金凱德(Thomas Kinkade,見譯注5) 的畫作中一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多年來,許多廊橋年久失修并消失了。幸運的是,由于致力于保護歷史遺跡的城鎮,其他橋梁得以保留。盡管廊橋越來越少,但家附近很可能有一座美麗的橋。如果沒有,它們是進行公路旅行的一個很好的借口。</p> <p class="ql-block">(譯注1:美國曾經有數千座廊橋,但今天, 大約有750到1000 座仍然存在,其中大部分位于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佛蒙特州、印第安納州、新罕布什爾州和俄勒岡州等州。廊橋主要建于1825年至1875年之間,以保護木桁架和甲板免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延長結構的使用壽命。 木制桁架和橋面很容易因雪、雨和冰而腐爛和腐爛,因此覆蓋它們是確保橋梁使用壽命的經濟措施。賓夕法尼亞州幸存的廊橋最多,估計有219座,其次是俄亥俄州,有42座。 附照顯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十座廊橋。</p> <p class="ql-block">本文所提的麥迪遜縣位于美國愛荷華州中部,這里的廊橋群是19世紀美國鄉村工程的代表作。它們大多建于1870年代,目的是連接分散的農場和城鎮,方便馬車通行。這些廊橋都采用木桁架結構,外加屋頂和側板。最初,麥迪遜縣有19座廊橋,但如今僅存6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霍格巴克(Hogback Bridge,見題頭照)、羅斯曼橋(Roseman Bridge)和卡特勒-多納霍橋(Cutler-Donahoe Bridge)等。</p> <p class="ql-block">這些廊橋的設計樸實無華,木質結構散發著歲月的痕跡,周圍環繞著田野和溪流,充滿了美國中部鄉村的寧靜與懷舊氣息。雖然它們在建筑史上不算最復雜,卻因其實用性和獨特的“遮蓋”設計,成為美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譯注2:麥迪遜縣的廊橋真正名聲大噪,離不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于1992年出版的小說《廊橋遺夢》。這本書講述了一段發生在1965年的短暫而深刻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弗朗西絲卡(Francesca),一位意大利裔的農場主妻子,與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Robert Kincaid)在四天內相識相愛。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麥迪遜縣,而廊橋——尤其是羅斯曼橋——成為兩人情感交匯的象征性地點。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說中,羅伯特受命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弗朗西絲卡為他指路,兩人因此相遇。羅斯曼橋不僅是他們初次接觸的場景,也是情感升華的見證地。橋的幽靜與封閉感,與兩人隱秘而熾熱的感情形成了微妙的呼應。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愛情的甜美與無奈,最終弗朗西絲卡選擇留在家庭,而羅伯特則黯然離去,只留下回憶和廊橋作為永恒的見證。1995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奧斯卡得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執導并主演羅伯特,并由奧斯卡得主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飾演弗朗西絲卡。</p> <p class="ql-block">電影忠實還原了小說的氛圍,羅斯曼橋多次出現在鏡頭中。這座橋建于1883年,于1976年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羅斯曼橋長約32米,橫跨中河(Middle River)。它外觀古樸,紅色木板覆蓋,內部昏暗而安靜,與電影中的氛圍完美契合。橋下的溪流、橋內的光影,都為這段禁忌之戀增添了詩意與張力。影片上映后大獲成功,羅斯曼橋成為麥迪遜縣最熱門的旅游景點之一,游客甚至會在橋上留下情書或紀念物,以致敬那段虛構卻動人的愛情。不僅讓麥迪遜縣的廊橋成為全球觀眾心中的浪漫符號,也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朝圣。羅斯曼橋1992年進行了翻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廊橋遺夢》的故事將麥迪遜縣的廊橋從單純的建筑提升為情感的載體。這些橋不僅象征著美國鄉村生活的慢節奏與純真年代,還因為電影而被賦予了浪漫與遺憾的雙重含義。它們見證了弗朗西絲卡和羅伯特短暫的相遇,也承載了無數人對逝去時光和未竟愛情的遐想。如今,游客漫步橋上,仿佛能感受到電影中那份隱秘而深刻的悸動。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麥迪遜縣的廊橋群被妥善保護,每年舉辦“廊橋節”慶祝它們的遺產。值得一提的是,霍爾布魯克橋(Holbrook Bridge)雖然也是麥迪遜縣的著名廊橋之一,但并未在電影中占據主要地位。可能是因為它同樣具有類似的鄉村風情,常被提及為廊橋群的代表之一。羅斯曼橋因電影而聲名鵲起,甚至被戲稱為“愛情橋”。這些廊橋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因《廊橋遺夢》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中浪漫與懷舊的永恒象征。</p> <p class="ql-block">譯注3:《廊橋遺夢》的豆瓣評分和口碑都很不錯,是一部不錯的英語劇情片。以下是較詳細劇情介紹: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將他們召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村。在母親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他們了解到了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的車停在了門前。他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羅伯特忙著觀察造型、選取角度,最后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于是邀請他去喝冰茶。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村生活。夜色降臨,弗朗西斯卡在送走羅伯特后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她終于下定決心驅車前往羅斯曼特橋,將一張紙條訂在了橋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工作了一天的羅伯特終于發現了紙條。他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臨,兩人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進晚餐,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后一起走進了臥室。以后的兩天兩人整日廝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愿舍棄家庭,兩人痛苦地分手了。羅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1982年3月,她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并收到了他的項鏈和手鐲以及當年訂在橋頭的紙條。她把它們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1989年弗朗西斯卡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卡洛琳和邁克都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他們同情并理解自己的母親。同時,他們也開始珍視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譯注4:有關《廊橋遺夢》作者與中文本譯者的故事還需一提: 《廊橋遺夢》是1992年問世的暢銷書。據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稱,他寫作的靈感是在開車時產生的。1990年的夏天,沃勒因工作經過麥迪遜縣,歸家途中,他駕車穿過人煙稀少的道路,兩邊是高高的玉米田,在走過幾座很有特色的廊橋后,孤單開著車的沃勒突然有了一種靈感,就在余下的路途中,他在心里打下了這篇小說的腹稿。回到家中,他一口氣在兩個星期內寫出了171頁的《廊橋遺夢》。該書一出版便非常暢銷,他也因此成為百萬富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5年,《廊橋遺夢》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身兼導演和男主演拍成電影《廊橋遺夢》,電影風靡一時,女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因此獲得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而故事里的美國依阿華小鎮溫特塞特成了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自從小說改編拍成電影后,來訪客激增,成千上萬的情侶蜂擁到這田園詩一般的地方。由于在這里喜結良緣的人太多,致使當地的法官比農場主還要忙碌。來到這兒的人們,總喜歡把名字刻到橋上,對于情侶們而言,在這里舉行婚禮“真是猶如神話一般”。</p> <p class="ql-block">《廊橋遺夢》至今仍是中國讀者喜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1994年6月,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廊橋遺夢》,譯者為“梅嘉”。不少讀者和媒體均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譯者“梅嘉”深懷興趣,不斷叩問其身份。最終,“梅嘉”浮出水面,原來她正是著名的社會學者資中筠。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資中筠本人并不為此高調。《廊橋遺夢》在國內翻譯出版后,熱度出人預料,當時她幾乎不愿承認自己是譯者,拒絕接受所有媒體的采訪,事后她解釋,“之所以不愿意承認是譯者,因為它太熱了,而我不愿以此出名。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哪本書都比這本重要。”但她同時也表示,很享受翻譯的快樂:“我不是瞧不起翻譯,我覺得文學作品的翻譯,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的翻譯是非常難的,而且對兩種文化、兩種語言都要熟悉,確實是比較難。我在翻譯《巴爾扎克》的時候也是一種享受,正好想出一個合適的詞進行翻譯的時候,我非常高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還發表了一篇題為《〈廊橋遺夢〉中被忽視的寓意》的文章,談了她自己對這部小說的理解:“我所見到的評論大多著眼于愛情與家庭以及與之有關的倫理觀。書中所表達的另一層思想基本上被忽視,就是對高度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的逆反。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德就是這一逆反的化身。他的一切言論、行為都是竭力掙脫市場化的世俗的枷鎖,追求返璞歸真。”資中筠說,這本小說的魅力就在于作者以獨特的手法通過金凱德其人表達了對現代社會的逆反心理,以及一種追求返璞歸真的情懷。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認識你我用了一下子,愛上你我用了一陣子,忘記你我卻用了一輩子。”這是《廊橋遺夢》中的經典名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廊橋遺夢》的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已于2017年3月10日在其家中去世,享年77歲。</p> <p class="ql-block">譯注5:托馬斯·金凱德, 全名威廉·托馬斯·金凱德三世(William Thomas Kinkade III,1958-2012年),是美國著名油畫家,擅長描繪寫實、田園詩般的田園風光 ,如花園、溪流、石屋、 燈塔和主要街道 。他的家鄉普萊瑟維爾是他許多街道和雪景的靈感來源。 他的作品以其溫暖和自然照明而聞名,經常以小屋、橋梁和花園為特色。 他被稱為“光之畫家”,因其畫作融合了光芒四射的效果來表達精神價值,他相信他作品中的光象征著上帝的指引。金凱德說,他強調的是簡單快樂的價值,他的目的是通過他的畫作傳達鼓舞人心的信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凱德的作品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多次獲得全國限量版經銷商協會(NALED)的年度藝術家獎,他的藝術作品曾九次被評為年度石版畫。2002年,金凱德入選加州名人堂,他還獲得了2002年世界兒童中心人道主義獎,以表彰他為改善兒童及其家庭的福利做出的貢獻。他的許多作品被作為印刷復制品進行大規模營銷。據稱,每20個美國家庭中就有一戶擁有他的一幅畫作的復制品。金凱德是亞洲被收藏最多的畫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宕昌县|
景谷|
右玉县|
阿巴嘎旗|
濮阳市|
肇庆市|
吴旗县|
安远县|
丰县|
华宁县|
邛崃市|
英超|
商河县|
亚东县|
玉环县|
宁明县|
同江市|
淮滨县|
江北区|
永济市|
时尚|
桃江县|
阳东县|
德昌县|
贵德县|
静海县|
隆化县|
原平市|
错那县|
千阳县|
鲁甸县|
凤庆县|
巨野县|
招远市|
新乡市|
屏南县|
确山县|
邯郸市|
巍山|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