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一張張照片上,感受到的是歷史的滄桑,把時間軸拉到足夠長,很多對比,盡在不言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照片上舉大刀的中國軍人,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時間大概是1933年到1937年之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3年3月9日,29軍與日軍鈴木,服部兩個旅團血戰長城喜峰口,109旅旅長趙登禹率500人大刀隊夜襲日軍陣地,殺敵千人,繳獲戰利品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刀隊”一戰成名,并隨著《大刀進行曲》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榜樣。二十九軍人人背一口大刀,當時讓國人無不夸贊。但很少有人會問“ 他們為什么要背一把大刀?” 原因很簡單…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時二十九軍的裝備,在全國范圍內可能也就比川軍略強,一整個軍(2萬多人),只有野炮,山炮十多門,重機槍加在一起不過100挺左右,輕機槍每個連只有兩挺,全軍用的步槍,1/3是自己造的土槍,子彈也嚴重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這樣的情況下,馮玉祥只能下令,包括二十九軍在內的西北軍人人佩一把大刀。是大刀而不是軍用刺刀,因為軍刺刀對鋼的要求高,規格嚴,而大刀相對制作工藝要求低,中國普通的鐵匠鋪都能打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談到鋼,有一個數據: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前,日本每年的鋼產量是87000噸,中國是700噸…一對比,這差距感不是一丁點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副武裝的熱兵器時代的軍人,揮舞著冷兵器時代的大刀,用血肉之軀筑起長城來抵抗侵略者,難道不是一種悲壯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冰天雪地,一個衣著看上去其實挺單薄的中國士兵,似乎在啃著什么東西… 其實是一顆手榴彈,他準備咬開手榴彈的拉弦,扔向撲上來的美軍。這是朝鮮戰爭慘烈的“長津湖戰役”中的一幕場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參加這場戰役的是,缺乏必要冬裝的第九兵團(原中原野戰軍的部隊),他們都是來自江蘇安徽等比較溫暖的江南地區,冒著極寒天氣面對裝備和火力遠遠優于自己的“聯合國軍”,發動了決死攻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碣隅里東面的一個無名小高地上,守衛的志愿軍58師172團3連一個排,迎來了最后時刻,每個戰士上陣前,兜里塞了三個硬邦邦的凍土豆,其余都塞滿了手榴彈。天亮后,美軍開始炮火準備,飛機也開始對高地進行地毯式轟炸,沒有任何防空設施和反擊能力的中國士兵,只能蜷縮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忍受炮火的攻擊,互相呼喊戰友的名字,確保對方還幸存。炮火和轟炸結束,美軍開始向高地沖鋒,奇跡般地,在不可能還有生命生存的高地上,站起了一排搖搖晃晃的中國士兵,他們舉起已經拉開引線的手榴彈雨點般地朝山下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軍一連幾次沖鋒,都被打退,而高地上,也只剩下3個戰士了,連長楊根思,一個排長,還有一個負傷的士兵。楊根思強制命令排長帶著負傷的傷員撤下高地去向營長報告,自己一個人留在了陣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又一輪美軍的沖鋒開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美軍發現已經沒有槍聲響起,可以望見高地山頂的時候,一個中國士兵忽然從尸體堆中站了起來,他邁著幾乎凍僵的腿,抱著一包炸藥包,沖向了舉著海軍陸戰隊隊旗的那群美軍士兵,一陣驚呼,一聲巨響,一片片隊旗的殘片,還有各種殘破的四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多人會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而熱淚盈眶,他們為什么能那么勇敢?為什么能那么堅強?為什么能如此信念堅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不僅僅只是說一句“如果這一仗我們不打,就是下一代人打”那么簡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3.</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1945年,地點是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里兩個隊伍,右邊筆直站在吉普車上的,是國民革命軍新六軍。左邊稀稀散散坐在卡車上的,是日本軍隊。右邊的是來接收南京的,左邊的是投降后撤出南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六軍是“中國遠征軍”的主力之一,號稱“叢林之虎”的廖耀湘新二十二師為班底,全美式裝備,參加過緬北戰役,重創日軍18師團,戰斗力很強,在日本人心目中威望也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這支部隊當時是被空運過來接收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要的就是日本人服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國軍隊進城的時候,老百姓都自發上街歡迎,很多人帶來了雞蛋、洋芋等土特產送給官兵們,而官兵也將罐頭、香煙分給路邊的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恰巧一隊已投降繳械的日本士兵經過,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張擦肩而過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四年,彈指一揮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4.</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照片中,匍匐在地上進行射擊訓練的不是中國軍人,是日本華北駐屯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1年,日本作為八國聯軍之一,通過《辛丑條約》與列強共同獲得了從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軍權。最初,入駐中國的軍隊叫“清國駐屯軍”,1913年改名為“中國駐屯軍”,但因為長期駐扎在華北,所以習慣被稱為“華北駐屯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華北駐屯軍大幅擴編,總兵力由1171人增加至5774人,騎兵,炮兵,工兵,坦克兵等一應俱全,并將一年輪換制改為永久駐防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前后,地點是在北平的使館區,在遠處圍觀的,是中國老百姓,在中國的領土上,中國老百姓被攔在外面,觀看外國軍隊的軍事訓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是這張照片的強烈對比,不久后,“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5.</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張照片看起來有點恐怖,鏡子前的人貌似是一個民國時期的人,而鏡子里卻是個留著長辮子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視覺的誤差,鏡前人的辮子只是被遮住了而已,照片的拍攝時間是辛亥革命之后不久,鏡前這個人在準備剪掉自己的長辮前拍張照片做一個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末民國的怪才老學者辜鴻銘,精通九國語言,但他一直留著辮子不肯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在北大上課,因為留辮子被不少學生暗地里偷笑,辜鴻銘說過這么一句話:“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但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對于有一些人來說,這句話不僅在當時很合適,可能放到今天好像也合適。</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界首市|
鹤壁市|
漳浦县|
大邑县|
阜新|
西华县|
雷山县|
富宁县|
工布江达县|
丹巴县|
乌鲁木齐市|
中西区|
兴和县|
阳城县|
吕梁市|
苏尼特右旗|
永城市|
安丘市|
新余市|
东丰县|
广灵县|
特克斯县|
广西|
留坝县|
简阳市|
赤壁市|
郑州市|
望奎县|
罗城|
博罗县|
定南县|
大连市|
玛纳斯县|
虹口区|
凉山|
扶绥县|
缙云县|
高雄市|
娄底市|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