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2006年,它被鄭重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其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更彰顯了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民俗中的重要地位。在很多地方,清明節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春節。不管是遷居他鄉的族人,還是千里之外的游子,都會趕在清明之前回到家鄉祭掃。為逝去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讓家族的血統和信念代代傳承、生生不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清明祭祖的意義還遠不止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教會每一個中國人不忘本</b></p> <p class="ql-block"> 追溯往昔,清明節的起源可上溯至遙遠的周代,悠悠歲月流轉,至今已跨越了約2500個春秋。在漫長的時光長河中,它始終如一地維系著家族的情感紐帶,成為人們緬懷先人的重要時刻。</p><p class="ql-block"> 據《漢書》中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便是遠在京城千里之外,也不忘定期返鄉掃墓祭祖。唐代以后更是盛行,不管是士人還是平民,都將清明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重要儀節,并相傳至今。曾經問一位年長的伯伯:“您年紀這么大了,為什么還要每年堅持回鄉祭掃呢?”伯伯說了一句話,令我感觸良久:“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親人,是故土。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難以割舍的情結和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 1955年,浙江大陳島近1.5萬人離鄉遷居臺灣,幾十年間,大陳人身在異鄉,心系故土,他們從未停止過對根脈的找尋。兩岸“三通”以后,同胞們期盼已久的通航變成現實,幾百名大陳人才得以上岸尋親,續接血脈情緣。站在自家宗廟的祠堂,前來祭拜的老人淚眼晶瑩。他們不曾忘記,自己的根永遠在大陳島,身體流淌的永遠是大陳島的血脈。</p> <p class="ql-block"> 一位老人感嘆地說道:“做人永遠不能忘本,要記住自己的祖先在哪里、根在哪里。”曾子曰:“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一個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處世,整個國家也會民風淳樸,興旺發達。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因何而出發。老話兒講“安土重遷,落葉歸根”,這是一份情懷,更是一種幸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教我們銘記親人教誨</b></p> <p class="ql-block"> 席慕容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記,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對于逝去的親人來說,只要我們沒有忘記,他們就不曾真正離開。</p><p class="ql-block"> 莫言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曾說,最遺憾的是母親不能在身邊分享自己的榮光。在他十幾歲時,母親就患了嚴重的肺病,貧窮、疾病和勞累充斥著整個家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即便如此,母親從來沒有低下過頭,她依然頑強、堅韌、樂觀,甚至是在勞作時還會哼唱著小曲。母親并沒有讀過什么書,但卻教育莫言: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最讓莫言痛苦的是一次母親被打的經歷。他跟著母親去集體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捉住母親后狠狠扇了她一個耳光。多年以后,那個看守麥田的人已經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莫言想沖上去狠狠揍他一頓,卻被母親攔下了,她非常平靜地說了一句話,卻讓莫言終身難忘:“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時間總是將最珍視的東西一點點帶走,但母親所帶給莫言的教育和精神力量,已然成為一種人生的信仰。它不曾因為母親的離開而消亡,反而歷久彌香。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言傳身教,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莫言。清明是慎終追遠、緬懷親人的日子,更是為了提醒我們,謹記父母的教誨和囑托,牢記先祖傳承的道德精神。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愿所念之人過得安好</b></p> <p class="ql-block">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記載清明節祭拜掃墓的場景:“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按舊習,在掃墓時會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紙衣等物品,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祭拜之后,為墳墓修除雜草,培上新土,再折幾枝柳插在墳墓上。對于活著的人來說,親人并不曾真正離去,他們依然在另一個世界里生活著。人們相信,紙錢就是那個世界的錢,所以只要多焚燒一些,親人就能少受些苦難,過得安好。在葉圣陶老先生的記憶中,每逢過節焚化紙錠是父輩們歡喜做的事情:“在一個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紙錠加進去,看它給火焰吞食,一會兒變成白色的灰燼,仿佛有冬天撥弄炭火盆那種情味。”</p> <p class="ql-block"> 《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始于事親。”自古以來,我們崇尚百善孝為先,孝親祭祖更被人們稱之為風水之源。在清明節祭祖掃墓,不僅僅是希望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們能收到我們的祝福,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庇佑我們健康平安,護佑子孫延綿。死亡,只是改變生命狀態,并未結束我們與親人的關系。在這場年復一年的儀式里,我們能夠在祭奠中重新和逝者連結;點一盞香燭,折一枝嫩柳,聊一聊過去和現在,又何嘗不是在告慰親人:我們過得很好,您也可以放心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教我們在愛中學會告別</b></p> <p class="ql-block"> 作家曹文軒曾說過:“大自然是在告別過程中完成它的季節輪替的,人類社會也一樣。這個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滿滿的、各種各樣的告別。”清明,就是這漫漫人生路中,一次告別的必修課。</p><p class="ql-block"> 馬東曾在節目上講了一個故事。他的父親是突然去世的,接到消息后就立即往家趕,但還是沒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整整三年的時間,他在內疚和遺憾的種種情緒中煎熬,遲遲放不下。三年以后,他在夢中見到了父親,父親對他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馬東這才恍然大悟,這話并不是父親說的,而是他內心深處的自己跟自己說的,“我的潛意識放掉了我自己。”從那天以后,馬東才真正地把自己從這種情緒中解脫出來,接受了父親離去的事實。他依然還會去掃墓,依然還會時常懷念,只是他終于想通了,人要一直往前走。對逝者而言,最好的緬懷是記得,也是放下。</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曾說過:"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東西是我們所不能割舍的。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許多的苦思冥想都參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個尋常的瞬間,一切都有了答案。"也許我們都到了某個年紀,看著身邊的親人逐漸老去,陪我們長大的人一個個離開。我們無力改變什么,只是在無數次刻骨銘心的別離中,逐漸懂得了銘記和釋懷。</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命因為死亡而有了意義,而唯有接受和面對死亡,我們才能更好地活著,更用力地珍惜。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遠方的那個我們日思夜念的人,也會想要告訴我們:請不要悲傷,離別是為了更好地重逢。</p> <p class="ql-block"> 清明,是一個有關“生命”的日子。當我們急匆匆地行走時,別忘了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看。那些曾在人生旅途中陪伴我們的人,愿他們能在遠方一切都好。那些保衛國家、守護山河的戰士和英雄們,愿忠魂常在,豐碑永存。清明,上一炷清香,點一盞心燈,敬一杯濁酒,折一枝細柳,為逝去的人們默哀、祈福。我們會記得,每一個曾鮮活地出現在我們生命里的人。因為我們的記憶與愛,他們從未離開。今日清明,懷念逝者,珍惜當下。愿我們能珍惜擁有的一切,也帶著我們所愛之人的囑托,勇敢地前行。</p> <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國已公布七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共348處,其中3處在廣州。</p><p class="ql-block">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p><p class="ql-block"> 是為紀念1927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州起義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興建的紀念性公園。</p> <p class="ql-block">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p><p class="ql-block"> 位于廣州越秀區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歷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p><p class="ql-block"> 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 為紀念1932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的1983名粵籍英烈,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p> <p class="ql-block"> 在廣州沙河頂,有一座屬于英雄的凱旋門,是廣州重點文物。其是為紀念淞滬抗日中的1983名粵籍英烈而立,如今聳立于街頭中間,散發著"誓與山河共存亡"的凜然浩氣。</p> <p class="ql-block"> 為什么中國人一定要掃墓?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說過的一句話:“人理智上知道親愛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們希望死人能夠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人們只有靜靜對著墓碑說上一番心里話,才能一思過去,二念將來,然后好好活在當下。心若清明,時時可新。“清明祭祖,是為了記住。”記住自己從哪里來,可以回哪里去。唯如此,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和未來的方向。所謂祭祖,不過就是一個尋根的過程。當再一次踏上這片久違的故土,那些積聚已久的情感,才找到發泄的出口。去祭奠先人,去掃墓,添一抔土,放一束花,痛痛快快哭一場,將不舍和牽掛付之淚水。慎終追遠中,不忘故鄉根。</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也是慎終追遠的日子,此時,我又在思念已逝去的親人!逝去的親人們,請允許我向您們表達我無上的感激之情。永遠難忘我與您們相處的歲月,您們的音容相貌至今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日。如今,我只有把我無盡的遺憾與思念拜托清風帶給您們,愿您們在天堂永遠安息!</p> <p class="ql-block"> 逝去的親人們,我還要表達我的一層謝意,是你們的離去讓我對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清明節真正的意義,除了勿忘,還有珍惜。珍惜當下的大好時光,珍惜眼前的親朋好友,珍惜自己的一切擁有。好好活著,好好活下去,才是對故人最好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是一場輪回,也是一場遇見與別離,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好好珍惜與親人相守的日子,讓美好的時光長留心中,已逝不可追,未來猶可期。慎終追遠,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愿天堂沒有傷悲,愿人間充滿幸福。生命的消逝不是終結,所以我們選擇銘記,懷揣著思念與勇氣繼續前行。</p> <p class="ql-block">有些內容源自網絡,鳴謝原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兴和县|
沙坪坝区|
阿坝县|
凤台县|
舞阳县|
莱州市|
山丹县|
张家界市|
洪洞县|
扶绥县|
元氏县|
德兴市|
泸定县|
肥乡县|
长岛县|
枝江市|
临沧市|
无极县|
宝坻区|
鄢陵县|
富源县|
北川|
梅河口市|
卫辉市|
师宗县|
灌阳县|
万州区|
永州市|
吴川市|
石阡县|
习水县|
嘉黎县|
丰顺县|
芜湖县|
江山市|
四平市|
平阳县|
蛟河市|
固阳县|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