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難忘的小米飯</p><p class="ql-block"> 文/瑜琪</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松花江流域的平原地區,是吃小米飯長大成人的。曾幾何時松花江北岸的村屯農家小院,飄飛的裊裊炊煙里,都沾染著小米飯醇香的味道。作為闖關東人的后代,血脈之中,流淌著齊魯大地勤勞的農耕基因,由于生活在北疆黑土地,生活習慣耳濡目染,浸潤了塞外滿族人的很多習俗與風情,吃小米飯就是其中的一個。</p><p class="ql-block"> 東北是滿清王朝的龍興之地,金黃色的小米串起了多民族共生的記憶。小米在滿語中稱為"bele",既是東北母親坐月子時的滋補圣品,也是八旗將士遠征時的軍糧,更是我童年時捧著粗瓷飯碗,就著酸菜粉條吃得滿嘴生香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石磨盤上的粟粒淀粉(上宅文化遺址出土)見證著七千年前的農耕曙光。滿族先民肅慎人在白山黑水間播下谷種,開啟了東北農耕文明的序章。遼金時期,“生女真”兵士的皮囊里裝著炒米末,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馬鞍后拴著小米飯團。這個善于騎射的民族,始終保持著"春簸粟,夏熬粥,秋打糕,冬釀醪"的農耕習俗。</p> <p class="ql-block"> 農諺 “旱谷澇豆”藏著黑土地的農業種植密碼,靠天吃飯的家鄉,喜旱作物谷子,自然在耕種人眼里甚是吃香。母親弓腰垂背,跪地扶起在谷地壟上“間谷莠”的身影,依稀朦朧在眼前,那是勤勞的中國婦女詮釋著“良莠不齊”的本義。小米來源于谷子,谷又是人類先祖在上古時代訓養狗尾草發展而來的,所以狗尾草與谷苗摻雜在晨露閃爍的微光中,真假難辨。生產隊的打谷場上,脫粒后的谷草是馬匹過冬的優質草料,古人行軍打仗所指的“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草就是谷草。磨制而成的小米,則是養活著整個生產隊社員的飽腹口糧。</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田野之上,隨風舞動的金色波浪,曾是農民心中豐收的希望。谷子曾經覆蓋了中國北方70%的坡耕地,直到機械化耕作,農作物多樣性的種植格局不斷發展,才改變了“一谷獨霸天下”的種植版圖。</p><p class="ql-block"> 白菜葉包裹小米飯的“飯包”,藏著八旗兵遠征金川的集體記憶;粘豆包,黃米粘糕,小米散狀,薩其馬的美食曾印證著薩滿祭祀的古老圖騰。在滿漢交融的飲食圖譜中,小米與酸菜豬肉的餐桌相逢,恰似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洽對話。至今東北方言里仍把糕點喚作"餑餑",就飽含著小米的絲絲的谷物清香,縈繞在游子的鄉愁記憶里。</p> <p class="ql-block"> 谷熟為米,米養天下,這是我能夠理解谷穗為何登上國之徽志的大雅之堂的重要理由。1942年,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主席在楊家嶺親手播種的谷子,與太行山區的粟田連成抗戰的生命線。“小米加步槍”的戰術打垮了侵略者和反動派的喪心病狂,這是五千年農耕文明積淀已久的反對欺凌壓迫,無懈可擊的力量。袁世凱銀元上的嘉禾紋,故宮脊獸中的谷穗雕,都在訴說中華民族對土地的永恒信仰。</p><p class="ql-block"> 長大之后,我國的農業科技高速發展,小米已淡出了日常百姓的餐桌。大米白面,精品細糧,逐漸代替了過去的玉米碴子,小米飯??墒橇舸嬖谏洃浿校廊焕斡浿靶∶罪?魚醬”組合的香甜與清香。記憶里小米要經過水煮至熟,后用笊籬撈出控水入盆,留下的米湯做菜,米飯在燉菜鐵鍋里,放在鍋叉之上,再經過一次高溫蒸汽熏蒸,米飯的口感,軟糯甘甜,唇齒留香。</p> <p class="ql-block"> 谷,古稱為粟,磨去殼后稱為小米,是中國北方傳統的糧食作物。曾播種于新石器時代的土地上,儲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中,銘刻在殷商的甲骨之上,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興與衰。</p><p class="ql-block"> 游走他鄉的腳步,每次去山西出差,我都不會估計旅途的勞累,大包小裹的帶回清徐陳醋和沁皇貢小米兩樣特產。小米還是養育我生命的上等糧食,或許質量比我兒時的要好。時光漫漫,時過境遷,情懷依舊,不知怎么了,再也吃不出童年小米飯清香誘人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谷粒微小,生命力極強,不畏酷暑,在烈日下茁壯生長;不懼干旱,貧瘠的土地上頑強生長。數千年光陰流轉,歲月過往,現代社會的繁華與喧囂,逐漸淹沒古老的記憶。曾經養育喂飽中國人的谷子,漸漸從農業主打的大宗作物地位,墮落成為了區域零星種植小宗作物。老百姓餐碗里再已不見了當年裹腹的小米飯了?;剜l瞭望希望的田野,萬畝良田,千頃耕地,除去玉米,馬鈴薯,滿眼難覓一株秀谷,心中難免黯然神傷。</p> <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首歌這樣唱的“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住過不少小山村,到處有我的父老鄉親,小米飯把我養育,風雨中教我做人”如今只能留存在遠去的記憶里。</p><p class="ql-block"> 當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載入“東北粟作系統”,那些石磨棒碾過的歲月,突然鮮活起來。從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粟粒,到超市貨架上的有機小米,這直徑不過幾毫米的顆粒糧食,始終承載著中華文明最堅韌的生命力量。正如黑土地上的老話:"一茬谷子千年根",我們的文化記憶,永遠生長在這片金色的沃野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安县|
临夏县|
山丹县|
毕节市|
德化县|
溆浦县|
鹤峰县|
平泉县|
句容市|
平泉县|
平罗县|
融水|
济阳县|
中江县|
富宁县|
内丘县|
阿坝|
鹤岗市|
宜良县|
桦甸市|
巴东县|
桂平市|
庄河市|
澳门|
汕头市|
牟定县|
阿巴嘎旗|
四川省|
乌鲁木齐县|
营山县|
刚察县|
商洛市|
环江|
宁德市|
铜川市|
阳信县|
正蓝旗|
元朗区|
华阴市|
攀枝花市|
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