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三叔

繡云

<p class="ql-block">值此清明節來臨之際,謹以此文悼念叔父</p> <p class="ql-block"> 三叔</p><p class="ql-block"> 文/周秀云</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莒縣劉家官莊一帶,人們經常看到一位拄著雙拐的殘疾人,那就是我的三叔。三叔雖然病逝四十多年了,可他那憨厚里透著莊重的容貌總在我腦海里浮現,而且還時常在夢中相見,見到他來到我家,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有時聽他給我們講故事,有討夢見我幫他打水、掃地、燒飯、洗衣服……也許是忘不掉的緣故。 三叔的一生是艱難困苦的一生,關于三叔的前半生對我來說是肓區,在我出生時三叔早就光榮的駕馭著雙拐了,所知一二還是從父親和大哥那兒獲息的。</p><p class="ql-block"> 三叔于1917年生于江蘇省(祖父全家逃荒遷居之地),也就是出生在一個亂世年代,由于家境貧寒,很小就與我父親學唱花鼓戲,為維持生計而流落街頭。三叔童年時期,家里生活實在維持不下去了,就跟著祖父居家北上,回到了祖籍——山東莒縣周家莊。回到家后更是一窮二白,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全家人用泥塊和茅草垛起了三間草房,住的算是有了,可吃的就成了間題,父親就給地主當長工,二叔外出討飯(一去就再也沒有還鄉),七歲的三叔就去沂南給地主放豬養活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家庭生活的需要,三叔又給地主打短工、當長工,以微薄的收入貼補家人的生活,年復一年所得無幾,全家人依然過著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三叔青年時期,正是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年代,自己的家鄉也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燒殺和擄掠,莒縣城也淪為日本鬼子的據點,距自家500米遠的東營敦也成了日本鬼子和偽軍的窩點,國民黨、反動派及當地的地主、漢奸、還鄉團也日益囂張,內戰加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家境也和全國眾多的勞苦人民一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在“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愛國的同胞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的怒吼聲中,三叔也和全國愛國的同胞們一樣,“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在父親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決定扛起槍桿保家衛國,因三叔沒有文化又沒有見過世面,就約了一個同伴邊討飯邊尋找人民的軍隊。在身無分文、饑寒交加的情況下,遇到了一支部隊,情急之下就加入了這支部隊,經短短一天的觀察,三叔覺的這支部隊不對勁,當時雖然不知道這是一支什么部隊,但他可以肯定,這不是窮人的隊伍也不是自己要找的隊伍(后來三叔才知道是國民黨的隊伍),當晚三叔就沒敢睡覺,連夜從營地的地溝里爬了出來,被地溝砬的渾身是傷,他不顧傷痛,繼續尋找人民的軍隊,通過慎重的了解和細心的打聽,終于在諸城以北找到了自己的隊伍–––八路軍(因知情的戰友都戰死疆場,本村同齡的人也都早已故去,具體入伍時間不祥,大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三叔剛入伍后,就被編入隸屬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的115師部下的一個偵察中隊,經過積極、緊張的訓練,不久就潛入敵后偵察作戰。三叔他穩重而勇敢,在執行任務時從來沒有暴露目標,偵察的敵情準確無誤,在解放莒縣、攻打莒縣城之前,因三叔熟悉莒縣地形,中隊就派他潛入縣城和營墩等敵人的據點偵察敵情,他便衣出入在敵戰區,想方設法摸清了日軍指揮部的位置,他扮成割柴草的農夫進行地下偵察,經過千心萬苦三叔和他的戰友把莒縣地盤上有多少個敵軍據點、有多少日軍、多少漢奸、多少偽軍摸的一清二楚。是年冬天,濱海軍區集中4個團另7個營和獨立第一旅一部共萬余人,向莒縣城發起進攻。在經過八路軍爭取且準備策反的偽縣保安大隊策應下,一舉攻入城內,殲日偽軍400余人,爭取偽軍3500余人反正,從而順利的解放了莒縣全境,使魯中、濱海軍民連成一片。這里面也有著三叔的一份功績。由于三叔為人誠實、作戰勇敢,入伍不久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又被調到向往已久的威震魯南的老四團,成了一名鋼鐵的戰士,那時“叫老鄉,塊塊上戰場,老四團里把兵當……”的歌聲已響徹云霄、震撼了華東大地,鼓舞了老四團的士氣,也鼓舞了三叔的斗志。到了老四團以后,三叔更加勇敢,和他的戰友們同仇敵愾、英勇作戰,在反日偽大掃蕩的臨沂一代的戰斗中左腿中彈受傷,因當時醫療條件差,戰地環境惡劣,有時傷病員要日夜兼程隨部隊轉移,傷口感染逐漸惡化,整個受傷的那條腿腐爛壞死,不得不實行截肢手術,大腿以下全部截除,從此落下了終身殘疾。當戰爭的硝煙散盡之后,當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天安門城樓上空后,三叔便復員回到了養育自己的故鄉,象一粒黃沙落在復蘇的中華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三叔回到自己的家鄉以后,住著長兄嫂(我的父母)省吃儉用給他蓋的留做娶妻的兩間草屋,靠著國家每月補貼的5元錢和生產隊每年補助的人均口糧搭理生活,靠著雙拐支撐著走路。但是,生活總有諸多不便,金屬假肢又重又硬,蹲起都非常困難,每逢陰天下雨殘肢疼痛難忍,洗衣做飯都不方便,況且三叔他跟本就不會做飯,我母親孩子多又體弱多病,照顧不周,吃水燒柴都是我哥哥他們給送,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娶親生子,可他總是想:只要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自己少條腿算得了什么,自己苦一點又算得了什么。三叔從未以殘廢軍人自居,從未向國家提過什么要求,可共產黨也從未忘記在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老兵,每逢年底民政部門就給兩丈棉布做件新棉衣,有時也給撥點救濟糧,可三叔他獨身生活,身邊畢竟沒有妻兒照顧,作為兄長的父親與心不忍,幫三叔擺了一個小酒攤,就近趕集賣酒,每到公婆山集和蘭家官莊集,父親就早起五更,把三叔送到集上,用木炭溫點熱酒,賣給趕集好酒的人喝,這樣賺幾個零錢,買點熟食貼補生活。然而,在文革期間還被紅衛兵貼了大字報,污陷他當過國民黨,小酒攤被迫停擺了。記的我和同齡的侄女在七八歲時就能幫叔父干些零活,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和侄女有空就往三叔那兒跑,抬水、掃地、送柴、做飯的雜活我倆就包了下來,干完活三叔就給我們講故事,講抗日戰爭故事,講聊齋故事,講濟公的故事。(三叔受傷治療期間,刻苦參加部隊里的文化學習,識字量能達到小學語文水平,讀書看報不在話下),三叔當時負責收發報紙的任務,平時有空就看書、讀報,我的記憶中叔父總有講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叔他畢竟是老革命,身殘心不殘,腿短志不短,無論時代風云怎樣變換,共產黨員的本色沒有變,為社會主義事業多貢獻的思想沒變,別看他不能為生產隊干體力活,可他在六、七十年代一直是生產隊的紅管家,既是生產隊的保管員又是打谷場的護衛員,他把雙拐在場屋門前一放,在門口一坐,盡管讀書看報,十里八疃的小偷小摸的就沒敢近前的。那時他雖然掌管糧倉大印,卻沒有多吃多占一粒糧食,有時還要吃救濟糧。在文革期間,這個地道的貧農還為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經常拄著雙拐去鄉里的開會,為貧下中農說話辦事,為村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事業。</p><p class="ql-block">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喜訊,也給殘廢軍人帶來了福音,三叔的工資也長到每月二十多元,縣民政局還給配上了一輛手搖三輪車,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可歷盡滄桑、年過花甲的三叔卻得了惡性腦瘤,經醫治無效,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初六在他居住的兩間草房里病逝,終年六十七歲。</p><p class="ql-block"> 三叔的一生,的確是兩袖清風,沒留下什么遺產,只留下了兩間破草房、一輛舊三輪車、一個殘廢證,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懷念。</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云县| 闻喜县| 黄龙县| 黎川县| 文登市| 会东县| 南充市| 泰和县| 定兴县| 吉水县| 息烽县| 准格尔旗| 汪清县| 聂拉木县| 琼结县| 陈巴尔虎旗| 海阳市| 建水县| 潜江市| 贵南县| 婺源县| 和田县| 东宁县| 孝昌县| 灌南县| 宝丰县| 恭城| 平凉市| 年辖:市辖区| 牙克石市| 陇川县| 富蕴县| 天柱县| 潮安县| 赣榆县| 陆良县| 吉安市| 铜山县| 玛纳斯县| 蓝山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