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18號一早,我和同伴建平從騰沖出發,打網約車奔赴松山抗戰遺址,得知那里有一個巨大的雕塑園是不久以前的事。</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我在成都大邑縣安仁鎮樊建川博物館,被抗戰壯士紀念廣場的銅像群雕深深震撼。同時,也對樊建川先生以一己之力廓清抗戰史的民族大義深感欽佩。</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館的抗戰壯士群雕廣場。</p><p class="ql-block">幾百座銅像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領袖和將軍們。</p> <p class="ql-block">樊建川把自己鑄成銅像,永遠為身后的民族英雄們站崗。</p> <p class="ql-block">建川博物館的援華國際友人半身銅像。</p> <p class="ql-block">當我聽說松山也有一座規模宏大的英雄雕塑園,也是私人的創作捐獻,心里便有了執念,不遠千里翻山越嶺一定要親眼目睹。</p><p class="ql-block">在騰沖參加“樂退族”旅行社(總部在湖南長沙)的七天旅游活動,并不包括松山抗戰遺址。年輕的00后領隊來自長沙總部,她也不清楚松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騰沖是個縣級市,有機場沒鐵路,去地區首府保山市,隔著高黎貢山,已通高速公路。不過要去松山抗戰遺址交通不是很方便,我的地理知識也極為欠缺。全靠翻高德地圖,才弄清了松山在龍陵縣,與騰沖、保山形成一個倒三角形,松山在騰沖的東南方。附近有個臘勐鎮,應該有民宿可以過夜。我倆決定18號離開騰沖,第一站去松山,夜宿那里的鄉村小店。</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副駕位置,用手機拍的龍江大橋。</p><p class="ql-block">龍江大橋全長2471米,是亞洲最大的高速公路懸索橋,也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徑鋼箱加勁梁懸索橋。</p><p class="ql-block">我的理解就是斜拉吊橋,懸空兩山之間,讓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龍江大橋,照片來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下高速,進入302國道,頭天去瑞麗,看到302國道起點就在中緬邊境線,故與抗戰時的滇緬公路多處重疊。</p> <p class="ql-block">先簡述一下滇西抗戰-松山戰役。</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過百日,日軍占領東南亞各國及香港,切斷滇越鐵路和香港的西方援華補給線,乃分路進攻緬甸。妄圖截斷中國國際救援的最后通道﹣﹣滇緬公路,實現其徹底征服中國之野心。</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上旬,日軍進犯緬甸,緬甸危急。應英軍統帥之請,3月上旬,中國十萬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在同古、仁安羌、臘戌、密支那等地與日軍激戰,但因同盟國各方協調指揮失當,一再貽誤戰機,而致作戰失利。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壯烈殉國,數萬官兵喋血異域,長眠野人山。遠征軍飲恨,且戰且退,分路撤離緬甸。日軍狼奔豕突,于5月3日陷國門畹町。數日之內,怒江以西大片國土皆淪于日軍敵手。日軍與我軍隔江對峙至1944年5月。5月11日,中國遠征軍奉命渡江奮起反攻。其間渡江作戰、奪取松山,圍攻騰沖、三戰龍陵、滌蕩芒畹,歷時八個月,于次年1月20日驅敵于國門之外,后與從緬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緬北、滇西反攻戰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奉命渡江反攻滇西(騰沖,松山,龍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終于9月7日,歷時三月又三日,付出傷亡7773人,殲滅日軍1288人的慘烈代價,成功收復松山,為打通滇緬公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松山鎖鑰一啟,滇西反攻大門洞開。9月14日,騰沖被攻克。此后遠征軍大軍云集龍陵。經過激戰奪取龍陵四周高地并切斷芒市至龍陵交通。10月29日,遠征軍集中兵力,向城區發起總攻。經過激戰,終于11月3日,將日守軍大部殲滅,奪回了龍陵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塞。此役為整個滇西反攻中規模最大的要塞爭奪戰。</p><p class="ql-block">松山、龍陵兩役,共殲日軍11900人,占滇西反攻總殲敵數的56%;遠征軍官兵傷亡35984人,占傷亡總數的53%。松山乃中國抗戰成功收復之第一塊國土,為勝利與自豪的象征,充盈著大國之魂的正氣;龍陵乃中國抗日戰爭滇西抗戰主戰場,載中國遠征軍和民眾之記憶,彰顯了民族團結之精神。松山戰役遺址經70余年風雨如昔,英雄氣概歷久而益彰。建遠征軍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壯共御外辱聲威以騰飛恰逢其時。</p> <p class="ql-block">302國道與戰時滇緬公路有多處重疊,不禁想到當年缺吃少穿的老百姓為了修通戰時的交通大動脈,做了多少犧牲。這是海拔近2000米的高黎貢山脈啊!</p><p class="ql-block">終于到達目的地了。</p> <p class="ql-block">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龍陵縣臘猛鎮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遺跡有:松山主陣地、遠征軍坑道作業遺跡及爆破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游客可沿棧道參觀以子高地為中心分布的戰場遺跡。</p> <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的戰場遺跡已被歲月覆蓋,今天莊嚴展現的就是中國遠征軍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雕像由廣東佛山雕塑藝術家李春華先生制作捐贈,雕塑群占地總面積約17400平方米的基礎部分由龍陵縣人民政府投資建設。工程歷時一年有余,于2013年9月3日落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謝藝術家李春華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謝龍陵縣人民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夏裝士兵、秋冬裝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戰車、女兵、盟軍、老兵、戰馬、將軍、駐印軍計12個方陣402座雕像,按1:1.2的比例塑成。群像兵種齊全、結構完整、情態逼真、氣勢弘恢,極具感染力與震憾力!</p> <p class="ql-block">夏裝方陣</p><p class="ql-block">夏裝方陣共有51座士兵雕像,中國遠征軍官兵穿著的夏裝比較單薄,一部分士兵還穿著草鞋,裝備主要是美式和英式。</p> <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陣</p><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陣由30座跪射士兵雕像組成,士兵手里的武器是毛瑟手槍,又叫盒子炮、駁殼槍,由德國研制,中國仿制并在抗日戰場上廣泛使用,是一種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可單發,也可連發。連發射擊,須將木制槍匣安裝到槍身上,托槍以控制槍口上跳。</p> <p class="ql-block">炮兵方陣由30座炮兵雕像組成。中國抗戰物資大部分靠外援,這些士兵操作的迫擊炮由當時的盟友美國援助。迫擊炮是一種曲射火炮,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點。適合在較復雜的地形或惡劣氣候條件下使用,可以消滅遮蔽物后的敵人,摧毀敵障礙物及輕型土木工事,為步兵開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松山戰役紀念碑</p><p class="ql-block">松山是日軍控制滇緬公路的核心據點。1944年5月我11集團軍第71軍反攻松山,后改第8軍接替。7月,該軍以梯次推進策略攻克滾龍坡、大埡口等地。8月攻主峰,在機炸、炮轟和敢死隊沖鋒均無進展的情況下,改用坑道作業直達敵堡之下,以120箱(3噸) TNT 炸藥將其摧毀。之后,我軍一舉掃蕩主峰后側敵陣,于9月7日收復松山。此役,敵1200余人據險死守,全員覆滅。我軍仰面強攻,死傷17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陣</p><p class="ql-block">松山戰役歷時95天,日軍1200多人依靠堅固地堡據險死守,全員覆滅。我軍仰面強攻,死傷17000余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娃娃兵占六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年齡在9歲-15歲之間,多是無家可歸的孤兒。在同齡人的人生還沒正式開始時,他們已經喋血沙場,為保衛國家獻出了短暫的生命。時隔80多年,想到他們,我的心依然很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位于高臺前排的娃娃兵雕像,他們胸前的小水杯里塞滿了糖果,有一個中年男士把他的幼兒舉上高臺,讓孩子去給孩子們發糖果。</p> <p class="ql-block">盟軍方陣</p> <p class="ql-block">陳納德將軍站盟軍方陣中央</p> <p class="ql-block">陳納德將軍</p><p class="ql-block">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隊長</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得到了美國盟友的大力支持。這場戰爭盟軍積極配合作戰:在空中,陳納德將軍率領他的飛虎隊與日空軍斗智斗勇,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在地面,美軍顧問團與遠征軍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盟軍方陣由18座盟軍雕像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戰馬群雕</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陣</p> <p class="ql-block">用手機拍全貌</p> <p class="ql-block">將軍方陣</p><p class="ql-block">將軍方陣根據當時能征集到的20位遠征軍將領照片雕塑組成,將軍是掌握戰場動向、運籌帷幄的決策者。左邊方陣前排從右往左依次為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副司令長官杜聿明、200師師長戴安瀾、新22師師長廖耀湘、第6軍軍長甘麗初;后排從右往左依次為駐印軍新編第一軍軍長鄭洞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羅卓英、76師第228團團長段國杰、駐印軍第50師副師長楊溫、第66軍軍長張軫。右邊方陣前排從左往右依次為第11集團軍續任司令黃杰、第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第2軍軍長王凌云、第71軍軍長鐘彬、第2軍副軍長鐘松;后排從左往右依次為第20集團軍司令霍揆彰、第8軍軍長何紹周、副軍長李彌、第53軍軍長周福成、第54軍軍長闕漢騫。</p> <p class="ql-block">衛立煌(1897-1960),遠征軍司令長官</p><p class="ql-block">衛立煌是國民黨著名將領,被稱為常勝將軍。參加過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曾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指揮忻口戰役,擊敗日軍。是緬北滇西戰役的總指揮官。</p> <p class="ql-block">杜聿明(1904-1981),遠征軍副司令長官</p><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第一期,曾率部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會戰、桂南會戰,獲得昆侖關大捷,擊斃日本旅團長中村正雄。</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率部參加滇西抗戰。</p> <p class="ql-block">戴安瀾(1904-1942),第200師師長</p><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師長。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東瓜保衛戰大捷(即同古戰役)、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斗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享年38歲。</p><p class="ql-block">戴安瀾曾率部血戰古北口,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屬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屬徐州會戰)、攻克昆侖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屬昆侖關戰役)。因昆侖關一役獲得蔣介石“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贊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1942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將其追認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廖耀湘(1906-1968),湖南邵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1942年入緬作戰,時任國民革命軍新22師師長。</p> <p class="ql-block">甘麗初(1901-1950)</p><p class="ql-block">廣西省容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后國民政府追晉其為陸軍上將。1942年入緬作戰,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黃杰(1903-1996)</p><p class="ql-block">湖南省長沙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滇西返攻時任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軍軍長,后續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p> <p class="ql-block">宋希濂(1907-1993)</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湘鄉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p> <p class="ql-block">王凌云(1899-1989?)</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洛陽市蟒莊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鐘彬(1900-1950)</p><p class="ql-block">廣東省興寧龍北鎮白泡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鐘松(1900年—1995年)</p><p class="ql-block">原名鐘雍田,浙江松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軍校第二期炮科畢業。<span style="font-size:18px;">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span></p> <p class="ql-block">左:周福成(1898-1953)</p><p class="ql-block">遼寧省遼陽人,曾率部參與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及滇西會戰,任第53軍軍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闕漢騫(1902-1972)</p><p class="ql-block">湖南省寧遠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第54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霍揆彰(1901-1953),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司令。</p> <p class="ql-block">左:何紹周(1902-1980)</p><p class="ql-block">貴州興義人。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何應欽的侄子。黃埔軍校一期。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滇西反攻時任第8軍軍長,指揮了松山戰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李 彌(1902-1973)云南省盈江縣人。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8軍副軍長。</p> <p class="ql-block">左:羅卓英(1896-1961),生于廣東省大埔縣,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上高戰役,長沙會戰等。1942年調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駐印軍副總指揮。</p><p class="ql-block">右:鄭洞國(1903~1991),湖南石門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駐印度新編第一軍軍長。</span></p> <p class="ql-block">左:楊 溫,廣東惠陽人,黃埔軍校二期駐印軍第50師少將副師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段國杰,76師第228團團長</p><p class="ql-block">(1910~2010),河南洛寧人,國民革命軍少將,滇西反攻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6師第228團團長。</p> <p class="ql-block">張軫</p><p class="ql-block">(1894-1981)生于河南羅山縣河口鎮,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42年入緬作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66軍軍長。</p> <p class="ql-block">孫立人將軍雕像不在將軍方陣,獨立位于園區的一側。</p><p class="ql-block">孫立人(1900.12.8-1990.11.19),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舒城三河鎮(今屬肥西)人,生于安徽廬江金牛鎮。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孫立人帶領的新38師奉命入緬作戰,隸屬于張珍將軍的第66軍。在仁安羌戰役中,孫立人帶領一個團的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日軍,救出7000多名英軍官兵,受到時任英軍第14軍司令威廉·斯令姆將軍的贊賞。但幾場戰役的勝利依舊不能阻擋日軍沿滇緬公路向北肆虐,孫立人帶領新第38師暫時退入印度。</p><p class="ql-block">孫立人部隊的赫赫戰功得到駐印軍司令史迪威將軍的信任,1943年初,孫立人的部隊經過整編后組成新一軍,屬于史迪威將軍領導下的" X 部隊"的一部分,成為緬甸戰場上的先鋒部隊。1943年,駐印軍奪回緬北地區并重新打通了中印公路,孫立人將軍被史迪威稱為在整個戰場上最有才華的將領。1945年,孫立人受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之邀參觀歐洲戰場,回國后帶領新一軍在廣州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將軍</p><p class="ql-block">約瑟夫.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 ,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珍珠港事件后,被派到中國,先后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中國駐印軍司令、分配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等職務,1944年8月被晉升為四星上將。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將軍被羅斯福總統召回美國。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車,為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駐印軍在緬甸戰場發揮的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印公路被命名為"史</p><p class="ql-block">迪威公路"。1946年10月12日病逝。名言:"一個人只要不辜負國家的期望,不虛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p> <p class="ql-block">駐印軍方陣</p><p class="ql-block">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于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全副美式裝備,總指揮為史迪威,副總指揮為羅卓英,后由鄭洞國接替。與此同時國內大批知識青年應征入伍,乘飛機空運到印度,在藍姆伽訓練營受訓整編,駐印軍戰斗力大為提高,稱" X 部隊",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為反攻緬北、協同國內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殲滅日軍第18師團立下了赫赫戰功。駐印軍方陣由兩座將軍雕像,58座士兵雕像組成。</p> <p class="ql-block">本來游人寥寥無幾,忽然來了一個老年旅游團。</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遍</p> <p class="ql-block">遠征軍密信,作者何人永遠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歩113聯隊本部將校侵占松山的日本軍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城少尉</p><p class="ql-block">松尾少尉(戰死)</p><p class="ql-block">梅山大尉(戰死)</p><p class="ql-block">黃鎖大尉(戰死)</p><p class="ql-block">吉原中尉</p><p class="ql-block">聯隊長松井大佐</p><p class="ql-block">松田中尉</p><p class="ql-block">漫大尉</p><p class="ql-block">江口中尉</p><p class="ql-block">大村少尉(戰死)</p><p class="ql-block">大村大尉</p><p class="ql-block">平木少財</p><p class="ql-block">朝日特派員野村</p> <p class="ql-block">老干塘,本是一個季節性水塘,只能靠雨季積水,日軍進犯前,是當地百姓干旱季節用水的水源地。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日軍盤踞松山時把此塘作為他們取水處,以一日軍中隊長的名字命名為"由島池",所取之水用于洗澡和騾馬飲用。</p> <p class="ql-block">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三師公墓原址位于大埡口街子,距公路約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著第8軍103師陣亡將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圓額,高2米,寬0.9米,碑文記載松山戰役中第8軍103師殲敵、繳獲物資及敵我傷亡情況等,落款為"師長熊綬春立",左右兩塊碑為陣亡將士英名錄。1947年12月,部分將士骸骨遷至保山易羅池畔。解放后,墓兩次搬遷,第一次遷往大埡口小學旁,2004年再遷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公墓一側的兩座碑,是歷史的記錄。</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電視劇《特赦——1959》我看過多遍,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等多位將軍成為北京功德林戰犯監獄的改造對象。無論他們的人生經歷過多少跌宕起伏,他們都是抗日戰爭中功勛卓著的指揮員,他們的學識、智慧、軍事素養和愛國精神已經彪炳史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遠征軍的領導者衛立煌、杜聿明、宋希濂、鄭洞國和廖耀湘逝世后,都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同時,他們的雕像永遠矗立在松山抗戰遺址的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戰史是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重要組成,中國遠征軍的喋血記憶深深鐫刻在高黎貢山上。大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9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克什克腾旗|
台南市|
宜都市|
波密县|
高州市|
景洪市|
太湖县|
呼图壁县|
沙河市|
集贤县|
板桥市|
岳西县|
荔波县|
思南县|
钦州市|
独山县|
蒙阴县|
平邑县|
望奎县|
灯塔市|
正镶白旗|
太仆寺旗|
太康县|
进贤县|
灌南县|
镶黄旗|
富川|
六盘水市|
灵山县|
康平县|
定州市|
峨山|
合阳县|
贵港市|
东台市|
西乡县|
栾川县|
滦平县|
湘阴县|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