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祖太爺的羅曼蒂克,作者:段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祖太爺段純道,山西汾陽人氏。生前不僅我沒有見過他,就連我的父親我的爺爺也沒有見過。但自我記事起,便聽說了他老人家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那時,我的太爺爺——也就是祖太爺爺的兒子,經常對我說,我們段家不是本地人,我們的老家在很遠很遠的山西汾陽段家老莊。那我們為啥會來到慶陽這個地方?我問太爺爺。太爺爺說,是因為他的母親——我的祖太太是這地方人。祖太爺遠在山西,是怎么與慶陽的祖太太走到一起的呢?還沒有等我整明白這事時,太爺爺便去世了。后來我長大了,上學了,便仔細閱讀了段氏家譜,并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才算搞清楚了我祖太爺與祖太太羅曼史的時代背景與來龍去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清同治元年,西北回軍作亂。回軍首領、陜西涇陽人白彥虎率五十萬人在咸陽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后在左宗棠部的強攻下,白彥虎部節節退守,于同治五年退守至慶陽董志塬,并在此盤踞三年之久。公元1869年,清軍收復董志塬,白彥虎率殘部逃至寧夏,后又轉赴河州(甘肅臨夏)、西寧等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白彥虎盤踞董志塬期間,大肆殺戮漢人。據史料記載,原有141萬人的慶陽府,死亡128.7萬人;原有280萬人的平涼府死亡249萬人;隴東、陜北一帶合計死傷人數高達2000余萬人。整個陜甘一帶原住民非死即逃,十室九空,方圓幾十里無人煙,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十分凄慘。我的祖太太秦氏女,家居董志塬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回匪作亂期間,剛五、六歲的樣子,天生麗質,活潑可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天,只聽村口有人大喊:“快跑,回匪來了”,全家人扔下吃飯碗出門躲避。慌亂中,秦氏女與家人失散,一人單獨躲藏在一簇麻子(一種榨油的植物)枝葉叢下。回匪進村后大肆燒殺擄掠,與幾十年后日本鬼子進村實行的“三光”很有一拼。這時,有一匪徒竄進路邊高粱地解手,發現了藏身在麻葉叢下面的秦氏女,揪了出來就要砍頭,正好被路過的一回匪小頭領看見,秦氏女嚇得瑟瑟發抖,可憐兮兮的樣子讓小頭領動了惻隱之心,他托起小女孩的下巴,但見女孩五官清秀,明眸皓齒,便收為養女。這小頭領雖也殺人如麻,但因妻子無生育,便將秦氏女視為己出,疼愛有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不知出于何故,小頭領自收養了秦氏女之后,便金盆洗手,脫離了白彥虎匪部,轉身經商(史料記載,白彥虎在董志塬被清軍擊敗后,率殘部先逃寧夏,后轉赴河州、西寧、新疆等地,最后逃入俄羅斯境內,客死他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白云蒼狗,歲月流轉。十幾年后,小頭領與養女輾轉來到山西汾陽,搖身一變已成為頗有資產的商人,誰也不知道他的過去身份。昔日的秦氏女(已被養父改了姓名,我們姑且這樣稱呼)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容貌嬌美,不僅通曉琴棋書畫,且知書達理,舉止優雅,招人喜愛。十七歲這年,經人介紹,嫁給本縣知縣段純道作了三姨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知縣段純道為清同治末年的舉人,正值三十出頭,風華正茂,風流儒雅,才華出眾,英俊瀟灑,擅寫一手好字,在當地文人和書法界廣受贊譽(段氏家譜前部分系祖太爺純道先生親筆書寫。那一手趙體行書字,柔美飄逸,剛勁有力,揮灑自如。我小時候學毛筆字時曾多次拿出來臨摹)。祖太爺在知縣任上治理有方,上峰滿意,百姓稱道,前程一片光明。雖說已有兩次婚姻,結發妻子在鄉下照顧公婆、撫養孩子,不常陪伴夫君。二姨太結婚兩年,未曾生育,前不久已病故。這秦氏女雖說是三姨太,但婚后伴隨在知縣老爺左右,住在縣衙,官場應酬,家務瑣事,全由她一手操持,其實和正房夫人沒有兩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段老爺與秦氏女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美滿。正當他沉浸在幸福甜蜜之中,竊喜自己命好,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貌美能干又懂自己時,卻不曾想到一場婚姻危機悄然降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原來祖太太一直有個心事,那就是她要回到董志塬,去尋找她的父母親人,尋找她的家鄉。未婚之前,養父對她看管的嚴,她有想法沒辦法。婚后曾試探夫君之意,但沒等話說完就被否定了。因為她少小離家,只知道家在董志塬,姓秦,其它一概不知。董志塬在哪個省?哪個縣?父母叫什么?她都回答不上來。段老爺愛屋及烏,不是成心不想讓姨太太回鄉認親,而是認為這好比大海里撈針不現實。試想想,依那時的交通通訊條件,況且不知董志塬屬于哪個省,即使知道屬于甘肅的某個地方,恐怕讓老爺從山西找到甘肅也是比登天還難的事,因此,老爺勸太太還是死了此心,安心在縣衙大院過好日子就行了。從此,祖太爺不再提及此事。然而,祖太太思念父母、想念董志塬的心結并未泯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晉中多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者眾。一次,祖太太在與朋友打牌時,從一商人口中得知董志塬大概在西安的西北方向,距離西安并不遠。聽到這消息,祖太太即將熄滅的回鄉之情倏然又燃起了希望之火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這天,祖太爺因公要去一趟太原府,四天后才能返回。祖太太嘴上沒說,心里卻想著機會終于等來了。等到祖太爺帶著隨從前腳出門,祖太太立馬帶上盤纏拉著丫鬟奪門而出。那個時候的女人都是三寸金蓮,然慶幸的是祖太太從小跟著養父到處跑,并未裹足,丫鬟姑娘出身貧賤,從小失去母親,也未纏腳。沒想到兩個女人不合時宜的大腳,這時卻派上了用場,一口氣跑出縣城十多里地才雇了一輛轎子,給足銀兩,叮囑向西安方向快速南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太一路艱辛自不必說。且說祖太爺四天后從太原返回,才知家中早已亂成了一鍋粥,誰也不知三姨太去了哪里?別人一頭霧水但祖太爺心中清楚,料定她八成是去董志塬找娘家了。但董志塬在哪兒?祖太爺自己也不知道。再難的事也難不倒縣太爺呀,經多方打聽,終于弄清楚了董志塬的大概位置。祖太爺心急萬分,擔心太太年輕,涉世不深,路有不測,這可如何是好?便扔下公務私事于不顧,匆匆策馬直奔董志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心有靈犀一點通,身無彩鳳雙飛翼。祖太爺與祖太太成婚雖不足兩年,也算是新婚燕爾,小兩口十分恩愛。特別是祖太爺對這三姨太,無論是從人品、長相,還是接人待物、打理家務那可是十二分的滿意,就感覺是上天賜給他的一件寶貝,呵護有加。現在突然出走,那可真是跟天塌了一樣,所以,無論如何他都要追回來。他也不怨恨三姨太,因為他已經知道了她的過去,九死一生撿了一條小命,小小年紀便離開了親人,如今遠離故土,思鄉尋親乃人之常情。同時,他也追悔莫及。心想,早知道她認這個死理,他就應該及早幫助她了卻這個心愿,而不至于造成她偷偷出逃的局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現在知道,山西汾陽距離西安直線距離520公里,高速公路開車尚且得走六七個小時,但放在150多年前,祖太太一路是怎么找到董志塬的?祖太爺又是一路怎么追到董志塬的?家譜中并沒有詳細記載,從祖輩口中流傳下來的故事也不多。只聽說,祖太爺因為心急火燎追得急,出門時隨身盤纏帶得不多,窮途末路,急火攻心,等過了風陵渡,住在客棧里一病不起,只好賣掉馬匹,花5兩銀子又買了一頭瘦驢,稍能起身便繼續帶病追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現代網絡說,人生海海,悲歡離合,婚戀關系的本質不是和誰過,而是借由他人的肉身和磁場,尋覓到最真實最舒展的自我。人越優秀,遇見真愛越難,因為你的身份和品味,決定你無法遷就。我的祖太爺在當時他所處的那個環境里,應該是位優秀且有品味的人,之前雖娶兩房,且發妻尚在,但那種“最真實舒展自我”的婚姻估計沒有遇到,或者說,娶到三姨太才算真正遇到了摯愛。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一生能遇一個知心懂愛的伴侶實屬不易,有追求、有品味的人不會輕言放棄。我的祖太爺段純道應該就是這樣一個浪漫而有品味且有追求的男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風風雨雨,跌跌撞撞,凄凄慘慘,天下事無奇不有。一個多月后,他們在咸陽城外終于相遇。當時祖太爺已是人瘦須長、破衣襤衫、蓬頭垢面、不成人樣。他先認出了祖太太,呼喚她的昵稱乳名,祖太太開始沒敢認,但聽見那一聲只有夫君間才會有的昵稱才轉驚為喜,兩人抱頭痛哭,發誓今生今世永不分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俗話說:小別勝新婚。夫妻倆個把月未見,雖然路途顛簸,蓬頭垢面,但已經顧不上形象了,還是進城先找家客棧共度良宵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一刻值千金。夫妻倆洗漱裝扮一新,重新煥發了精神,準備打咸陽出發正式回娘家省親。一打聽,咸陽至董志塬還有500多里路,祖太太心想,現在有老爺在,騎馬揚鞭也就是輕而易舉的事,祖太太心情大好,又是置辦新衣,又是購買禮物,幻想一路觀景一路嬉戲地就到了董志塬上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太這邊可是高興有余,無他顧及,但卻把祖太爺難為壞了。試想想,知縣大人尋妻出門一時心急,未曾向府臺告假,擅離職守一月有余,而且到了咸陽才知道,這董志塬勝似八百里秦川,一望無際。且舉目無親,老丈人家具體在哪還是個未知數,返程之日不知還在猴年馬月。祖太爺到底是祖太爺,當縣太爺也是個為民作主的好官,但現在為了愛情就得有所取舍,不能就這樣不辭而別,對上對下都得有個交代,對發妻、父母、兒子及家人也得有個妥善安排。于是,祖太爺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做出了決斷,官位前程、金錢家產都不要了,只要夫妻真愛,決定為愛情舍棄一切,心甘情愿定居這一馬平川的董志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動人故事流傳至今且演繹出了許多版本,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早在此幾十年前就在我祖太爺身上上演了。只是,愛德華八世舍棄的是江山,而我的祖太爺放下的是縣官和生他養他的地方。雖然大小不同但本質相同,都是愛情至上主義者。從此,我段氏族人血脈中多了愛情至上的基因,后輩兒孫中追求真愛的故事也屢有發生。當然,這是后話,暫且按下不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爺段純道做出決斷后便與祖太太一番商議,特別強調,放棄眼前的一切榮華富貴,今后便自食其力,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思想準備。因為真愛所在,倆人的認識出奇地一致,都表示為求夫妻一生永不分離,后面的生活再苦再累心甘情愿。真可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于是,祖太爺買回筆墨紙硯,在客舍中分別向山西巡撫大人、汾州知府大人寫了辭呈。接著又向父母、發妻和弟弟去了書信,說明自己的情況和態度,一一交代具體事宜,并明確所有家產錢財均留于父母、發妻和兩個兒子,從此各自食其力,互不依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了斷完這一切公事私事,倆人頓覺輕松愉快,再無牽掛,從今后便過自己的小日子,與他人無關了。真是,心如止水,世間萬物皆過客,唯余寧靜在心間。拋卻雜念紛擾事,獨享清風明月伴流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一半是煙火,一半是清歡。當他們處理完這一切,才發現身上銀兩所剩無幾,這時,祖太太又悄悄告訴祖太爺,她跑出來后才發現自己已有身孕,祖太爺聽后是即喜又悲,感嘆這孩子來的不是時候。于是,兩人便在城外租一農舍暫時住下來,一是調養調養身體,二是祖太爺給人代寫書信、鬻字,并在鄉間一私塾兼課,掙點小錢,攢點盤纏再上路。再后來,因經濟拮據只好打發掉跟隨多年的貼身丫頭杏花。一年多后,他們才動身向董志塬尋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董志塬位于隴東,是我國黃土高原最大的一塊塬面,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是漢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先周時期周祖公劉在此“教民稼穡”。這里土地肥沃,農耕歷史悠久,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豆類和油料等,素有“隴東糧倉”之稱,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說。然而,歷史發展到晚清那個動蕩的年代,戰亂頻繁,尤其是經過同治年間的回亂,白彥虎部盤踞在此達三年之久,燒殺掠奪,民生凋敝。十幾年過去了,董志塬仍然一派蕭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爺一家從咸陽郊外出發,走走停停,又經過大半年的長途跋涉,終于在翌年暮春季節到達了向往已久的董志塬。他們在董志縣城落腳住下(晚清時期,慶陽府下設董志縣),慢慢打問祖太太的娘家在哪里。蒼天不負有心人,一天,他們打聽到城南五十多里有一個叫秦馮咀的地方(即今日的董志鎮寥坳村),住有許多秦姓人家,到實地多方打聽,終于找到了祖太太的娘家人。但就在那次匪災中,祖太太的奶奶、父母、大哥、大姐和小弟六口人遇害,只有他的二哥躲過劫難仍健在。經歷千難萬險,總算找到了自己的親人,兄妹相見,已認不出來了,可還記得對方,抱頭痛哭一場,到祖墳祭拜完父母親人后,祖太太堅持在娘家門前租房定居,這輩子不想再與親人遠離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秦馮咀定居時,他們已有了兩個兒子——我太爺段緒義與他哥哥段緒仁。家庭人口多了,初來乍到,無土地、無牲畜、無農具,加之祖太爺系讀書之人,沒干過農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甚是寒酸凄慘。娘家鄰人看他們這一副乞丐相,風言風語,說三道四:“聽說曾是個七品芝麻官呢,哪像呀?”“窮兮兮的樣子在外混不下去了找娘家人來了”。這時祖太太才深感后悔了,內疚自責自己連累了丈夫、害了丈夫。丈夫為了自己丟棄了榮華富貴,風餐露宿、腥風苦雨一同來到董志塬,現在衣不蔽體,食不飽腹,還遭別人譏笑,她實在受不了。看見當年風流倜儻、意氣風發的段知縣今日被生活折磨的萎縮、可憐的樣子,她揪心似的疼痛,背地里常常偷偷哭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娘家門前是非多,不可久居了。之后,他們又從秦馮咀搬遷到離董志城較近的叫岳家洼的村莊(今日董志鎮寺里田村團結隊)住下來。祖太爺心想,既然在這地方定居了,該要從長計議,首先要想辦法去掙錢,沒錢的日子不好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祖太爺是文化人,又有從政經歷,晉人的經商頭腦還是有的,只是沒有本錢,他一邊當私塾先生,一邊在城里先從小本生意做起。后來便經營絲綢、茶葉、食鹽等。賺到錢就在岳家洼南面地勢平坦的胡同趙村購買了三、四十畝土地出租出去。這樣,城里的買賣繼續經營,鄉下的土地也出租,小日子一天勝似一天,到祖太爺過世前,已是名符其實的小康人家了。但不知從什么時間開始城里的生意不做了,只經營鄉下這幾十畝土地,再后來,土地也不出租了,自己耕種,一大家人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農民,祖祖輩輩就在胡同趙村這地方一直生活到現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再說說汾陽老家那邊。自祖太爺當年急匆匆快馬加鞭追妻出來后一直未回去。父母由弟弟瞻養照顧,二老過世也未寫信叫他,事后許久才告知。兩個兒子也早以成家立業,與父親偶有書信來往,再無相見。在他們眼里,父親儼然就是現實中的陳世美,沒必要再見。祖太爺是個極重感情之人,后半生一直未回汾陽與親人相見,自有他的難言之隱。我分析揣測原因有三:其一,他雖為愛而走,卻置父母、仕途于不顧,這是最大的不孝;其二,他雖名曰追求真愛,然拋妻別子,實為不忠不尊,不為世人所齒;其三,自棄官出走后生活窘迫,窮困潦倒,要回去既有經濟上的考慮亦有顏面上的顧忌。正因如此,家鄉、親人一別,至死未回。雖說在陪同妻子尋親途中、初到慶陽落戶之時,生活近乎乞討,萬貫家財留于父母妻兒之手,卻絕不向其老家人開口索要,這也就是祖太爺的秉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想,他老人家至死內心也許是復雜的,可以說是五味雜陳。他老人家的一生,既有沖破世俗追求愛情的浪漫,又有忠孝不全帶來的罵名;既有對后妻后子的呵護與關愛,又有對前妻前子的內疚與不安。這,應該才是我值得敬佩的、有血有肉的祖太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5月,我出差路經汾陽,順便去了趟段家老莊。段家老莊在地圖上標注是段家莊村,高速公路上就有去段家莊的出口。進入段家莊村,但見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綠樹環繞,小橋流水,一片祥和。段家莊系一較大村落,村民基本皆為段氏族人,我說明是段純道后人,來尋祖,但他們無一人知道段純道是誰?我說,當年當過知縣,棄官去追三姨太,留落在慶陽董志塬再未回來。這時,一年長者回我:“哦,是他,聽說過,不愛縣官愛美人嘛。”可見,祖太爺的名字早已無人知曉了,然而,祖太爺的羅曼蒂克故事仍在故鄉流傳。(2025年3月于深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圖片選自網絡,特此致謝原作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簡介】段巍,筆名山雨、董志塬人,政府部門退休干部,曾有31年軍旅生涯,大校軍銜。自幼喜愛文學藝術,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有大量的散文、隨筆、特寫散見于報刊和網絡平臺。現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學。</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新源县| 曲阜市| 徐水县| 达孜县| 建昌县| 咸宁市| 南雄市| 乌什县| 无棣县| 邯郸市| 敦化市| 隆回县| 海口市| 瑞昌市| 古蔺县| 嘉义县| 贡嘎县| 商都县| 中方县| 辰溪县| 松溪县| 芦溪县| 静海县| 满城县| 安新县| 广南县| 巴塘县| 清远市| 洪湖市| 和顺县| 阿鲁科尔沁旗| 洪泽县| 大兴区| 花莲县| 广安市| 双桥区| 公主岭市| 卓尼县| 安岳县|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