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出差沅陵</b></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我從黑龍江訥河空軍農場回到了上海的工作單位,年底,新一年的科研試制任務還未下達。70年空軍下達的大搞直升機任務還是十分繁重,我廠與608所合作,承接了直升機上最主要的零部件槳轂及螺旋傘齒輪的研制任務。螺旋傘齒輪傳動速度慢,工作平穩,故加工要求較高,最后精加工需要磨削加工,當時這種機床都是進口的,只有航空部的五一機械廠(300廠)有。(小轎車中也有螺旋傘齒輪,目的是為行駛平穩)。于是車間就派我到湖南沅陵五一機械廠去跟產。</p><p class="ql-block">剛從農場回單位,又要我出差沅陵,當時我想法頗多:也許因為我暫時還沒有新任務、也許因為我還單身、也許因為我這個“老九”剛從農場鍛煉回來就委以“重任”……,可領導交給你任務還得去完成,就這樣我即刻準備去長沙。</p><p class="ql-block">1972年元旦到達長沙608研究所,608所和我工作單位都歸屬第六研究院,當時都是部隊編制,608所為廣字801部隊,地處長沙岳麓山腳下,環境十分優美。我在這里休息二天后就去汽車站購買到沅陵的長途車票,買票當天下起了小雨,買好票后發覺工作證和介紹信(到608所和沅陵五一機械廠即300廠,聯系工作用)丟失了,當時有些著急,回到608所后就向我們合作的同事告知了此事,隨后由608所又為我轉開了去沅陵工作的介紹信。</p><p class="ql-block">回滬后才知道:工作證和介紹信被長沙一小學生拾到后(估計扒手沒撈到錢就丟了)交給了附近派出所,派出所寫信到了廠里,當時廠領導非常擔心我的安全,批評我為什么不告知?</p><p class="ql-block">元月三日我坐長途車赴沅陵(長途車不是每天有的,記得一星期只有二、三趟車,每次只有一班,早上八點開車,途經常德還需過資水(由汽車輪渡擺江過江)。當天下午四時到達官庒,因為過了官庒都是山路,為了白天行車安全,所以旅客必須在官庒住宿過夜。第二天早上開車,十點到達沅陵汽車站。</p><p class="ql-block">從官庒到沅陵(約85公里),雖然路途不遠,但一路上都是山路,司機開得很慢很穩。汽車在公路上盤山行駛,道路狹窄,左邊山壁陡峭,群峰爭艷,右邊深山硤谷,見不到底。遠處山巒疊嶂,迷霧繚繞,樹木郁郁蔥蔥,盤山公路在山坡上蜿蜒曲折,不時還能看到墮入山坡下的軍用卡車,當兩車照會時一般都讓客車先行。</p><p class="ql-block">據說當年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官庒,因為過了官庒就進入了湘西地區,這里群山連綿,山勢險惡,歷史上湘西又是土匪盤據窩點,所以日冦再也不敢向前進攻,從此沅陵就成了抗戰時期的大后方。</p> <p class="ql-block"><b>途經長沙</b></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來長沙是1966年秋末,一個人,那是還在學校,記得到過株洲、韶山,去過長沙五一廣場,還在長沙火宮殿吃了有名的黑色臭豆腐。</p><p class="ql-block">這次是我第二次來長沙,是為工作而來。</p> <p class="ql-block">長沙火宮殿正門</p> <p class="ql-block">長沙火宮殿牌坊</p> <p class="ql-block">長沙火宮殿火神廟</p> <p class="ql-block">長沙名吃——黑色臭豆腐</p> <p class="ql-block">長沙岳麓山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1972.1.2)</p> <p class="ql-block">長沙岳麓山愛晚亭</p><p class="ql-block">(攝于1972.1.2)</p> <p class="ql-block"><b>到達沅陵</b></p> <p class="ql-block">沅陵汽車站</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點到達沅陵后,因汽車站與五一機械廠都在沅江南岸,距離很近,所以我很快就到達五一機械廠招待所,辦好了住宿手續。下午我就直接進廠到生產科,希望他們能盡快安排螺旋傘齒輪的加工。因為出了913事件,所以該廠暫時拒絕加工。他們要等上級指示。于是我馬上寫信給廠里匯報情況,不久收到廠里一月十一日給我的回信,要我等三機部會議結束后看部里的決定。不得以我只能暫住招待所等待。</p><p class="ql-block">在等待的日子里,我每天上午要進廠到生產科和他們談加工事宜,然后再到車間去看看,下午有時過江到縣城兜兜,大多時間在江邊觀看人們坐在江上的木排上釣魚,或逛逛自由市場。</p><p class="ql-block">這里的天氣,早上起床,開門見山,迷霧沉沉,中午陽光初露,傍晚能見到落日余輝,照耀在沅江清澈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影在江中的山峰若隱若現,這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光,今天看來還真是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在沅陵最有意義的是爬了鳳凰山,進了鳳凰寺,當時鳳凰寺燈火不旺,破落不堪,更不知道這里曾經是張學良將軍幽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等啊!等啊!!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p><p class="ql-block">可當時我的心中總是糾結著螺旋傘齒輪的加工,想著何時才能回滬,真是長夜漫漫何時明?</p><p class="ql-block">快到月底,螺旋傘齒輪的加工總算落實了,我又給廠里寫了封信,匯報了我在這里跟產的情況,并談了加工中的一些技術問題。不久收到廠里一月二十四日給我的回信。這時我一直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我同五一廠生產科的技術人員,交待了我們的技術要求,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來沅陵一個多月,總算完成了任務,不久我就告別五一機械廠,回到了單位。</p> <p class="ql-block">附廠里第一封給我的來信</p><p class="ql-block">廠里前后給我兩封信件</p><p class="ql-block">(第一封1972.1.11發)</p><p class="ql-block">(第二封1972.1.24犮)</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的落日余暉</p> <p class="ql-block">傍晚沅江上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b>五一機械廠概況</b></p> <p class="ql-block">國營五一機械廠,代號300,主要生產航空發動機的齒輪和傳動部件,1965年5月開工建設,這個廠生產了我國第一臺渦槳發動機齒輪,第一臺航機陸用煤氣輪機齒輪,第一臺軍用氣墊船左右風扇變速箱,第一臺直升機中、尾減速器。八十年代軍轉民,就改行做工程機械變速箱、變矩器、船用齒輪箱、汽車摩托車齒輪。</p> <p class="ql-block">建設中的五一機械廠</p> <p class="ql-block">五一機械廠的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山溝里的五一機械廠廠區</p> <p class="ql-block">五一機械廠的加工車間</p> <p class="ql-block">五一機械廠的材料倉庫</p> <p class="ql-block">職工家屬樓</p> <p class="ql-block">職工家屬樓</p> <p class="ql-block">1992年五一機械廠整體搬遷到長沙望城區,重新組建為中航工業長沙中傳機械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山洞中的五一機械廠(視頻)</p> <p class="ql-block"><b>沅陵013基地</b></p> <p class="ql-block">三線建設的航空四大基地,是一個完整的國防航空工業體系,011主要負責殲擊機,012負責運輸機和特種飛機,014是負責機載武器的,主要就是空對空的導彈。</p><p class="ql-block">那013基地呢,最早是計劃建設成一個,直升機的生產基地,主要是仿制蘇聯的米6重型直升機。</p><p class="ql-block">013基地,又稱湖南航空工業基地,成立于1965年,總部設在當時的湖南省大庸縣(今張家界),主要分布在大庸縣(張家界)和懷化市沅陵縣境內。基地位于武陵山與雪峰山的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符合三線建設的“靠山、隱蔽、分散”的原則??。</p><p class="ql-block">013基地在三線建設時期承擔了重要的軍工生產任務,最初設計是為仿制前蘇聯出口中國的米6重型直升機,后來改為主要生產飛機起落架。其中,湘陵機械廠(3028廠)是013基地的機關駐地,位于丘陵地帶,周圍山林環抱,隱蔽性極強?。</p><p class="ql-block">013基地由多個單位組成,包括湘陵機械廠(代號3028)、國營五一機械廠(代號300)、國營五二機械廠(代號310)、國營五三機械廠以及013基地醫院等。這些單位主要分布在大庸縣(張家界)和懷化市沅陵縣境內,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工業基地?。</p><p class="ql-block">013基地在建設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張家界地區,由于地形復雜,運輸困難,基地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炸山平地等工程??。</p><p class="ql-block">基地在生產高峰時期湘陵機械廠擁有職工1200多人,加上家屬共有4000多人生活在廠區??。然而,由于生產重型軍用直升機時遇到的實際困難,基地后來改為生產飛機起落架和其他航空配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隨著時代的發展,八十年代后沅陵地處的軍工廠逐漸撤離,當地政府在013基地的基礎上修建了張家界荷花機場??。目前,013基地的部分設施仍保留,成為工業遺址,吸引游客參觀??。</span></p><p class="ql-block">盡管013基地在三線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改革開放后,基地各廠大多已搬遷到城市,許多深山中的老廠都移交給了當地政府,少量得到再利用,但是大多數因為各種原因,都成了廢棄的工業遺址。</p> <p class="ql-block"><b>沅陵縣的概況</b></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沅水中游,處武陵山南麓與雪峰山東北尾端交匯處。東與桃源、安化相連,南與溆浦、辰溪接壤,西與瀘溪、古丈、永順毗鄰,北與張家界市永定區交界。總面積5852平方千米。 </p><p class="ql-block">沅陵歷史悠久,戰國時楚置黔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沅陵縣,歷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是大湘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p><p class="ql-block">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朝廷博士官伏勝冒險藏書簡上千卷于沅陵二酉山洞中,保存了中華文化火種。境內有國保單位唐代龍興講寺、省保單位黔中郡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百余處,館藏國家一級文物41件,“辰州儺戲”、“沅陵傳統龍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b>沅陵:郡州路府古辰州</b></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湖南省臨時省會舊址群位于沅陵縣城內馬路巷。</p><p class="ql-block">1.辰州府衙原貌</p><p class="ql-block">古籍記載:漢高祖五年,這爿山水之境便置沅陵縣,隸屬武陵郡管轄。伴隨著朝代更迭,地域稱謂之變著實頗多。</p><p class="ql-block">2.百年前沅陵縣城</p><p class="ql-block">三國時,析沅陵、零陽縣地置即陽縣;梁代析沅陵縣置夜郎縣及盧州,至陳復并入沅陵縣,陳太建七年,置沅陵郡,治沅陵;隋朝,改辰州為沅陵郡,治沅陵;唐武德三年,析沅陵縣置盧溪縣。又析沅陵、辰溪縣地,置麻陽縣;宋乾德元年,置辰州盧溪郡軍事于沅陵;元朝,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后改為辰州府;明嘉靖十二年,設湖北分守道,治沅陵;清順治九年,改辰州為辰沅郡;民國3年,廢辰州府復沅陵縣。</p><p class="ql-block">3.昔日下南門老街全景</p><p class="ql-block">沅陵老城古街,有一條小路即是馬路巷,曾是古辰州歷代府衙官員騎馬出行的必經之路。這條寬近3米,長不過里許之古街巷,竟存有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永生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佛教的白圓寺和道教道場。遙想當年五教并立,同處一巷,和睦相處,各自傳播教義,此宗教文化現象堪稱罕見,著實耐人尋味。</p><p class="ql-block">4.抗戰時的馬路巷</p><p class="ql-block">歷史進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小城沅陵的擔當與作為,更令人浮想聯翩一一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長沙告急。11月3日,湖南臨時省會遷往沅陵:先遷址沅陵太常,后轉遷于沅陵縣城馬路巷。</p><p class="ql-block">5.當年省政府駐地</p><p class="ql-block">省會緣何遷址沅陵?可作三方面考量:</p><p class="ql-block">一是戰略位置。沅陵處沅水中游,五水在境,萬山雄峙,上扼滇黔,下障常岳,楚之咽喉,實乃湘西門戶之稱;</p><p class="ql-block">二是區域交通優越。沅陵總五溪之匯,水路交通便利,1938年湘黔公路開通,沅陵交通優勢愈加凸顯;三是沅陵自隋朝置辰州府后,歷代為郡、州、路、道、府治所,乃湘西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故從戰略層面考慮,湖南臨時省會駐沅陵,是戰略退守之睿智選擇。</p><p class="ql-block">當年省政府機關,就分駐于馬路巷一隅的各宗教場所。</p><p class="ql-block">不足3萬人口的沅陵,于戰爭年代驟增20萬人馬,其生活必需品之稀缺與軍民承受的磨難,不言而喻:省直機關及省內外學校、醫院、銀行、工商企業相繼舉遷;大批的救亡團體、青年匯集沅陵,一時間工廠林立,學校遍布,商鋪滿街,醫院眾多,抗日救亡活動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此期間,著名的《抗戰日報》由廖沫沙、田漢、周立波等人于沅陵復刊;湖南廣播電臺、長沙一致劇社、新路、新知、生活書店等團體相繼遷往沅陵,翦伯贊、張天翼、譚丕模、草明、邵宇、潘天壽、王朝聞、歐陽山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在此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p><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如今這些教堂已為抗戰文物,老舊的門樓或墻上嵌著醒目標牌。外鄉人來此看到這些樓堂與舊宅,莫不緬懷不屈沅陵,銘記戰火紛飛時的光榮歲月。</p><p class="ql-block">置身湘西沅水中游古辰州之境,于鳳凰山巔眺望今朝沅陵,感覺鳳鳴塔下的沅水兩岸,新穎樓群與老城舊街被一橋牽連,彼此相依相伴,宛若一幅歲月滄桑之風情畫卷。簡讀辰州,得穿越古城長街古宅,從馬路巷下馬碑址駐足,再叩訪唐太宗敕建的龍興講寺,方能探尋其郡、州、路、府、道治所之歷史沿革,真正了解2000多年來沅陵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1.辰州府衙原貌</p> <p class="ql-block">2.百年前沅陵縣城</p> <p class="ql-block">3.昔日老南門老街全貌</p> <p class="ql-block">4.抗戰時期的馬路巷</p><p class="ql-block">(也是宗教一條街、抗戰時省政府也在此街)</p> <p class="ql-block">5.當年省政府駐地</p> <p class="ql-block">6.永生堂</p> <p class="ql-block">7.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8.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9.沅陵抗戰時期的抗戰日報報社舊址</p> <p class="ql-block">10.沅陵新貌</p> <p class="ql-block">湖南境內有四條大河,分別為湘資沅禮,即長沙的湘江,常德的資水,沅陵的沅江,還有湘西的禮水。</p> <p class="ql-block"><b>沅江盛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沅陵地處湖南西部,屬湘西地區,離長沙近四百公里,水運十分發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沅陵縣城不大,沅江穿城而過,左面有酉水,實際上沅陵三面環水,形成了一個半島。</span></p><p class="ql-block">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經中國貴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全長約1033公里。</p> <p class="ql-block">沅陵因三面被水包圍,交通以水運為主,當年的碼頭很多,沅陵縣城主要的三個人行渡口碼頭,分別是中南門渡口、通河橋渡口和朝暉橋渡口。</p><p class="ql-block">中南門碼頭離五一機械廠最近,是當時沅江上的主要渡口,運輸十分繁忙。</p><p class="ql-block">中南門渡口是機動輪船渡口,從河岸躉船到城中街道,是一條長長的斜坡碼頭。在碼頭的盡頭,有舊城門,是沅陵縣城城墻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段。原來的城墻,在抗戰期間,為方便城里居民防空疏散,被縣長下令拆掉了,只留下來這么一個城門做城墻標志。</p><p class="ql-block">湘西剿匪時,巨匪張平在古丈被打死后,他的頭顱被割下來送到沅陵,掛在城門上示眾多日。</p><p class="ql-block">穿過城門就是縣城街道,對著城門的是縣革委會的大院。</p><p class="ql-block">在城門下側一點的地方有個售票室,早先票價四分。早期是長方形竹票,后來又印制紙票,因居住在南岸的學生居多,而汽車站和五一廠也都在南岸,人口眾多,故中南門碼頭十分繁忙,一開始只有一只輪船,后來發展到兩只,大大縮短了人們過度的等候時間。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修建了車渡碼頭,部分客運汽車可以到縣革委會門前上下乘客,加之車渡的平板船又不禁止人們免費搭乘,中南門渡口才又逐漸緩解了繁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南門碼頭</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熱鬧的中南門碼頭(輪渡碼頭)</p><p class="ql-block">(當年我在五一機械廠時到縣城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當今汽車渡口</p> <p class="ql-block">當今輪渡</p> <p class="ql-block">當今人們趕集</p> <p class="ql-block">當今中南門碼頭</p> <p class="ql-block">告別南門碼頭</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的輪渡碼頭</p> <p class="ql-block">老城渡口</p> <p class="ql-block">江邊碼頭</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的碼頭</p> <p class="ql-block">老城江邊碼頭</p> <p class="ql-block">江邊碼頭</p> <p class="ql-block">南山鳳嗚塔下的車船碼頭</p><p class="ql-block">(未建橋時)</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沅陵碼頭上的船舶</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江邊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行駛在沅江上的船舶</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的纖夫</p> <p class="ql-block">航行在沅江上的木排</p> <p class="ql-block">船工運輸木排</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木排</p><p class="ql-block">(當年我曾走到這些木排上,看人們坐在小櫈上鉤魚)</p> <p class="ql-block">沅江風光——山水一色</p> <p class="ql-block">沅江風光</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城區圖</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的沅陵縣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b>沅陵縣城老城區</b></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城老城區街景</p> <p class="ql-block">沅陵縣城老城區街景</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龍家巷古街(現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建于沅陵縣城的湘西剿匪勝利紀念門(現為勝利公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建于沅陵縣城的湘西剿匪紀念碑(有空軍副司令曹里懷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b>沅陵鳳凰山</b></p> <p class="ql-block">鳳凰山位于沅陵縣城東南沅水之畔,歷史上就是“湘西八景”。海拔200米面積約0.6平方公里,西北臨沅水,為陡峭山壁,東南群山連綿。因山體貌似鳳凰展翅,故得名“鳳凰山”。</p><p class="ql-block">沅陵鳳凰山林壑幽深,村落暖暖,炊煙依依,山頂古樹參天,修篁遍地,風光旖旎,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列為黔中郡第一勝景。明代詩人張志遙曰:<b>“晴峰縹緲出云端,野經迂回撓曲欄;人向綠楊蔭處去,隔江指點畫中看”</b>。鳳凰山有鳳凰古寺、鳳凰古井、送子觀音樟、釣魚池、石龜、雪仇洞、屈將室、望江樓、鳳鳴塔、敘丞墓、咪子山、水上游樂場、河漲洲島等30多個景點。</p><p class="ql-block">南山香爐山建有“風鳴塔”,塔高7層,氣勢雄偉;沿峭壁砌有石階路,宛如彩帶飄落江邊。</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抗日愛國將領張學良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后,被蔣介石終身監禁。</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戴笠受蔣介石旨意,指使特務隊長劉乙光把張學良從蘇仙嶺秘密密轉押沅陵,囚禁在鳳凰寺內,過著<b>“山居幽處境,舊雨行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干”</b>的痛苦生活,因此,在鳳凰山的墻壁上題寫了<b>“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漸漸鬢發老,惟有春風今又還”</b>的憾作。由于局勢的進一步惡化,1939年12月轉押貴州息峰,修文等地囚禁。 </p> <p class="ql-block">南山香爐山的鳳鳴塔</p> <p class="ql-block"><b>鳳凰寺</b></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寺沅陵鳳凰山山頂有鳳凰古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崇禎七年(1634)重修,清康熙七年(1758)建“一天門”,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古寺,在觀音堂左修精舍三間。寺旁古樹參天,濃蔭掩映,環境清幽。</p><p class="ql-block">1938年,愛國將領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于沅陵鳳凰山古寺內達一年之久,直到1939年9月離開。</p> <p class="ql-block">鳳凰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b>張學良在西安事變后的遺恨</b></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日11日深夜,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從此張學良就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失去了人身自由,走上了漫長的幽禁生活。</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從南京的遺恨,溪口的孤獨,到漂泊無定的遷徒(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州蘇仙嶺—然后又在永興住了十多天—戴笠又命轉移到沅陵……),目的都是為了張學良的安全,因為日軍在中國境內步步推進。</p> <p class="ql-block">1938年張學良將軍在沅陵鳳凰山合影:左為宋子文,中為于鳳至,右為張學良</p> <p class="ql-block"><b>張學良在沅陵的幽禁歲月</b></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拘押蔣介石,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事變和平解決。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陪同蔣介石乘飛機回南京后,蔣介石扣留了張學良。</p><p class="ql-block">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后,先后被囚禁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寺、安徽黃山、江西萍鄉。1937年7月,由萍鄉轉移至湖南郴州城郊蘇仙嶺囚禁,翌春轉移至永興縣亭司鎮油榨圩文明小學。1938年8月22日,張學良、于鳳至夫婦被移送到沅陵縣城郊鳳凰山,囚禁在鳳凰山的古寺里。</p><p class="ql-block">1938年,張學良剛到達沅陵時,滿街都是逃難的人,秩序混亂。鳳凰山距沅陵縣城只有2里路,上山的路是修整過的。軍統局在沅陵設有辦事處,郵電檢查也是軍統的人負責。軍統局局長戴笠此時亦到沅陵,檢查對張的監視工作。</p><p class="ql-block">當時,來鳳凰山陪伴張學良的有夫人于鳳至,后來有趙一獲,還有一名女傭叫王媽。負責監禁他的,是戴笠指派的特務隊長劉乙光和憲兵八團第七連。張學良身邊有一位姓杜的副官,是他從西安護送蔣介石回南京時隨帶的一名貼身副官,少帥走到哪里,他就緊跟到哪里。</p><p class="ql-block">在張學良到來之前,國民黨特務機關軍統局已經指示駐湘西的特務頭子晏武將鳳凰寺進行了修繕,并加修了防御工事,以利看管。</p><p class="ql-block">劉乙光在鳳凰山上劃定了禁區:山上前后左右五里為界。沅水河面上至洲頭,下至河漲洲十五里為限,散步、運動、釣魚、游泳不得超越界限。張學良每次出動,憲兵連在線內警戒,便衣特務則在身前身后“護衛”。鳳凰山上,更是崗哨密布,戒備森嚴,許多小道還埋上了竹尖。</p><p class="ql-block">張學良很不愿意待在崗哨重重的鳳凰山頂,除了大雨天或者遇病不便下山外,一般他都要外出,夏天在江邊釣魚、游泳,冬天也要在江邊散步,或是同老百姓在一起談淡家常。</p><p class="ql-block">為了防止原東北部隊將人劫走,或日寇飛機轟炸,蔣介石親自下令指示,設高射炮臺,筑防空設施。一時征調周圍百姓數十人,掘土鑿洞,壘墻圍寺,構筑一座攻不破的堡壘。</p><p class="ql-block">至今“在沅陵鳳凰山,周圍一公里范圍內,仍能找到當時遺留下來的3座碉堡、1個炮臺、1個防空洞,國民黨特務系統此舉,名義上是保護張學良安全,實際是防日軍報復轟炸和東北子弟軍解救。”</p><p class="ql-block">防空洞在半山腰,離張學良住處500米距離,四周樹木遮蔽,不易發現。洞內兩丈多高,不足3平方米,三面用巖石砌成,內置有長排石凳。在一面石壁上,鑿有<b>“雪仇”</b>兩個楷體字,旁邊落款“劉長清”。</p> <p class="ql-block">那時,抗日戰火已燒到常德、湘西,日軍經常飛抵沅陵轟炸,警報一拉響,張學良、趙四小姐就得躲進防空洞,劉長清看出張學良心情,于是,劉在防空洞的壁上刻下<b>“雪仇”</b>二字。</p><p class="ql-block">“‘雪仇’二字,并不是張學良要雪蔣介石的仇,而是對日本侵略者報民族恨、國家仇,這是民族大義,絕非報小人私仇!”。</p><p class="ql-block">沅陵雖美,百姓雖好,生活雖無憂,但作為一個高級將領在國難當頭,卻不能彊場灑熱血,張學良內心非常苦悶。</p> <p class="ql-block">沅陵,是張學良囚居生涯的第六站。1936年第一場寒潮降臨時,這個湖南西部的小城格外清寒。一座山、一座廟,都名為鳳凰。似是天意,又像嘲弄。川流不息的沅江水見證著77年前,張學良被折斷的理想與憂傷。</p><p class="ql-block">一路的顛沛流離,依然沒有磨滅他內心的火光。在鳳凰山古寺度過1年零6個月,他以親筆書信向蔣介石請戰抗日,也寫下過<b>“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b>的詩句。</p><p class="ql-block">在這位少帥的心中,理想猶如萬里碧空的“孤影”,漸行漸遠,卻始終抱著一線希望,直至他離開沅陵,再度流徙。</p><p class="ql-block">鳳凰山位于沅陵城東,與沅水相傍,沿著樓梯登上望江臺,憑欄遠望,沅陵縣城盡收眼底。山頂鳳凰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寺也不大,也少見香客進香,在冬日里更顯清幽寂寥。</p><p class="ql-block">幽禁歲月讓張學良只能靜心排解煩悶。他叫人將鳳凰寺左一塊平地辟為球場,臨沅水北面陡峭的鳳凰山邊緣,整修了用紅巖板砌成的一條蜿蜒直下江邊的兩華里長的石板路。以后張學良就常和趙四小姐在此打球、騎馬和散步。寺右是一道狹窄的山澗,隔岸是一座船形小島,中有小橋相連。張學良叫人依照島形,修建了一座船形小屋,四面嵌以大玻璃矮窗。以后,這里便成了張學良經常看書、釣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38年冬,沅陵縣縣長王潛恒,多次暗中托人要求晉見少帥,張學良面對嚴密監視的憲兵和蔣介石“不得與任何人晤見”的指令,只得遺憾地向來人說:“不必說見,王縣長的心意我領了。我這里身體欠佳,去處不多,能否請王縣長給我在山頂修個小亭子”。王潛恒遂派人在鳳凰山頂古寺右側改修了一座上下兩層的“望江樓”。在望江樓與鳳凰古寺之間,又加修了一座寬1.5米,高6米,長30多米的“天橋”。</p><p class="ql-block">天橋下面是魚池,張學良常把釣來的魚養在魚池里,有時還買來許多大大小小的活魚喂養。這魚池呈長方形,約有半畝地大,但缺水,張學良對給他魚池挑水的農民格外優待。從鳳凰山頂至山腳的沅水江畔挑水,來回有四里路。開始,每挑一擔水,憲兵連付給五分錢,張學良聽到農民反映便宜了,便當眾宣布:“擔水一擔,給錢兩角”。炎夏,張學良看到農民擔水爬坡累得滿身大汗,很辛苦,又令憲兵連司務長每擔水給五角錢。他養魚解悶。</p><p class="ql-block">由于上下山方便,距河又近,張學良每天都要到河邊去釣魚,被一群內遷到沅陵的江蘇醫學院和國立柳州藝專的學生發現了。他們有的就寫信給親友,談到自己所見所聞。信件被郵檢員查獲后,張去釣魚就只能坐在船上,由專人陪同。釣到魚后,就在船上煮食。</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喜歡釣魚,也許有對自己當時的處境的理解:既逃不脫,也逃不得,既不能死,也不可死。就如同這天橋下的魚兒一般。</p><p class="ql-block">在被秘密轉移到沅陵的此前近兩年的時間里,張學良從南京輾轉到過浙江奉化、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州,他仿佛已經冥冥中覺察到了他的宿命。</p><p class="ql-block">國恨家仇,張學良從來沒有忘記,作為一名軍人,他隨時準備上前線,去戰場。</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由長沙到湘西視察,順路至鳳凰山專訪張學良。兩年前,張治中曾在南京造訪過軟禁在宋子文公館的張學良。分別兩年,再次重逢時,兩人談得最多的依舊是抗戰問題。張學良急于參加抗戰,他說:“抗戰一年多了,全國軍民都踴躍參加。我身為軍人,反而旁觀坐視,實在憋不住了!對我來說,這是國難家仇,我怎能忘得了皇姑屯事件!怎能忘得了九一八!我的部屬望著我,全國人民望著我。他們怎能不問:張某人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那次與張治中見面吃飯結束時,張學良對他說,“文白兄難得來一趟,這次回去,是不是請您給蔣委員長再說一下,我還年輕,身體很好,國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我想出去,帶領17萬東北子弟兵,抗日殺敵,為國捐軀!”張治中有些為難,“這件事還是請漢卿兄自己說,你寫封信,我帶回去,你看是否妥當些?”張學良在鳳凰山上小書房,當場提筆寫信一封短信交給張治中,要求參加抗戰,要求見蔣一面,詳陳一切。張治中告辭時,張學良送到門口托其轉信于蔣介石,并再三叮囑好好地代為求情。</p><p class="ql-block">不料這次回去不久,長沙發生大火,省黨部遷往耒陽,其他省直機關遷往沅陵,張治中被搞得焦頭爛額,張學良托辦的事也不了了之。</p> <p class="ql-block">三個月后,張學良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他心灰意冷,望著對岸古老的沅陵山城,俯視腳下碧波蕩漾的沅江水,心情無比惆悵,為抒發胸中的郁悶,他即情在臥室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b>《自感遺憾作》的詩:“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鬢發漸漸老,唯有春風今又還。”</b>他感嘆自己脫離東北抗日軍隊,喪失自由被軟禁各地,苦悶和孤獨時常讓他釣魚和打網球消磨時光。</p><p class="ql-block">之后,戴笠到鳳凰山了解張學良的情況,張學良自然詢問信的事,戴笠說“蔣先生未置可否,只是讓我勸你好好讀書。”張學良難捺內心激憤說:“讀書,讀書,可嘆偌大個國家,除了這鳳凰山,哪里還放得下一張安穩的書桌!”當時國民黨要員張治中、戴笠、莫德惠、王新橫、張嚴佛曾經到沅陵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每次托他們轉告蔣介石,自己渴望重獲自由,為國作貢獻的心事,然而,每次請求都石沉大海。</p><p class="ql-block">戴笠第二次來訪,問張學良情況,他告訴戴笠說:“沅河魚多,但不好釣。”戴笠將原話報告蔣介石,蔣說:“他心里還是想出來,什么魚多不好釣,這是在伸手向我要兵權嘛!”不久,蔣介石派人給張學良送來一根美國進口的高級釣桿,張學良氣得將它扔在一邊,一次也沒碰過。</p> <p class="ql-block">不準你叫我“司令”,就叫我“張老百姓”,在當地老百姓中,張學良與為他撐船的小船工楊紹泉最為熟悉。開始,楊紹泉不知道這位前呼后擁的釣魚翁是何方神圣,便開口問,張學良回答:“我叫老板。”日子久了,楊紹泉聽人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學良副司令,便無意中叫了一聲。不料張學良聽了,本來和藹可親的面孔頓時怒形于色,憤然說道:“我是什么司令?早被人撤職了。以后不準叫司令,就叫老板好了!”。</p><p class="ql-block">山野寂寞,誰人能懂?失去自由、壯志難酬的張學良非常苦悶,除了看書、打球外,他下山去,開著船,在前后憲兵看護下,到江心學釣魚。給他撐船的楊紹泉成了張學良在沅陵最親近的當地人。</p><p class="ql-block">姜宏頂曾采訪過楊紹泉,楊紹泉經常講到,當年的張學良年輕英武,神采奕奕,待人非常和氣,但也會無故生出一些脾氣。他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剛給張學良撐船時,不知道這人是誰,后來聽別人都稱他“張司令”或者“少帥”,也就跟著這樣叫了。可是,有一次,他剛開口叫了一聲“張司令”,張學良突然大怒,將桌子一拍,兩眼瞪著他一字一板地說:“我是什么‘司令’,你不知道我早就被蔣介石撤職罷官啦!以后再不準你叫我‘司令’,就叫我‘張老板’、‘張老百姓’。”頓了頓又說:“不過,你可要弄清楚,張老板與那個蔣老板是不同的,我張老板是愛國的。”楊紹泉說,張學良說這話時眼里滿含著淚水。</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學良與楊紹泉的友誼越來越深。每當風和日麗,楊紹泉總是穩穩地駕起小船,載著張學良到沅江中心釣魚、撈蝦、游泳。肚子餓了,張學良就叫人將飯菜擺在船艙里大家一塊兒吃。頭幾回,楊紹泉有些拘束,不肯和張學良一起用餐,張學良也就不吃。</p><p class="ql-block">還有一件事是楊紹泉怎么也想不到的。1939年端午節前夕,張學良忽然提出要到楊紹泉家去過端午節。楊紹泉開始以為這不過玩笑而已,哪知張學良卻認真起來:“你以為我跟你開玩笑啊,這回偏要到你家去。”這下楊紹泉不免暗暗叫苦:家里破破爛爛的,連個坐的地方也沒有哇!張學良看出了他的心事,忙笑著說:“別著急,到時我準備東西,你準備桌椅就行了。”楊紹泉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將屋內室外仔仔細細打掃一番。到了端午節那天,張學良真的帶著一群人挑了滿滿一擔酒菜下山來。</p> <p class="ql-block">端午節后的一個夜晚,沅水上游下了一場暴雨。頓時,平地三尺,沖毀了兩岸很多房屋,不少人畜也被推入江中。第二天清晨,張學良站在望江臺用望遠鏡觀看,見到洪流中有人騎在木頭上呼救,當即指令憲兵連:“火速動員百姓下江救人”并親自下山進行指揮,動員凡是有木船的群眾,首先救人。救得一人,賞銀元五塊,當場兌現。在張學良將軍的鼓動和指揮下,被淹人家全部被救上岸。得知張學良是救命恩人,百姓們紛紛打抱不平:“像張將軍這樣的大好人,為什么要把他關起來?”</p><p class="ql-block">張學良曾在鳳凰山的古廟里賦詩一首,借以明志:<b>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鬢發漸漸老,唯有春風今又還。</b></p><p class="ql-block">那春風何時才能又回來呢?張學良難以預料,這如漫長冬夜的幽禁居然長達半個多世紀。而他離開沅陵后也再沒有回來。</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出生于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張作霖的長子,陸軍一級上將,人稱“少帥”。</p><p class="ql-block">年輕時的張學良(資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幽禁張學良的沅陵鳳凰山</p> <p class="ql-block">幽禁張學良居住的鳳凰寺</p> <p class="ql-block">生活副官在防空洞里留“雪仇”二字</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派人在鳳凰山修建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幽禁在沅陵鳳凰寺內的臥室</p> <p class="ql-block">在華清池宴會上的蔣介石與張學良</p> <p class="ql-block">1930年,張學良、宋藹齡、于鳳至、宋美齡、蔣介石</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幽禁沅陵期間題寫的詩</p> <p class="ql-block"><b>重獲自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安事變后,張送蔣回南京,從此張學良失去了人身自由,先由軍事法庭判處十年監禁,刑滿后,蔣又對張管束了四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國民黨中常委開會決定對張學良解除管束,當張群登門告知此決定時,張學良和趙一狄喜極而泣。</p><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第二天凌晨二點張學良獲知。</p><p class="ql-block">后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上了一副挽聯:</p><p class="ql-block"><b>關懷之殷 情同骨肉,</b></p><p class="ql-block"><b>政見之爭 宛若仇讎。</b></p><p class="ql-block">蔣介石、蔣經國去世后,1990年6月張學良獲得真正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b>余音</b></p> <p class="ql-block">出差沅陵的日子,至今已遠去五十多年了,往事已有些模糊,近來再次閱讀了作者王愛飛寫的長篇小說:<b>“張學良的幽禁歲月”</b>,讀到<b>“蹉跎鳳凰山”</b>一章節時,聯想起了當年出差沅陵的日子,回憶起了當年在沅陵爬鳳凰山的情景,回憶起了當年在沅江木排上看釣魚的樂趣……,于是就不顧年老體衰,提筆寫了這篇文章,以了心願。</p><p class="ql-block">赴沅陵五一機械廠出差一個多月,經歷豐富,體會很深:</p><p class="ql-block">1.工作后,第一次出差來到沅陵,看到三線建沒的巨大工程,感觸很深,</p><p class="ql-block">2.來到沅陵,踏上湘西的土地,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底蘊,又一次開拓了我的視野,增加了我的閱歷,</p><p class="ql-block">3.當時的三線建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改革開放后這些工廠、學校、商店、醫院、機關……全部搬回到了城市,在當地留下了一片廢墟,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當時的三線建設,損失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可當今的現代化戰爭,你已經無處可藏。</p><p class="ql-block"> TGF 2025.4.5完于上海田林</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三線建沒,現已解密,我所寫的僅是大巫中的小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广南县|
苍南县|
玛曲县|
堆龙德庆县|
韩城市|
桂阳县|
太仆寺旗|
酉阳|
南郑县|
明光市|
醴陵市|
大英县|
于田县|
若尔盖县|
枣庄市|
迭部县|
繁峙县|
汝城县|
沾益县|
措美县|
凉山|
松滋市|
万安县|
静宁县|
兴山县|
库车县|
竹北市|
石柱|
霍林郭勒市|
钟祥市|
曲麻莱县|
积石山|
武宣县|
汉阴县|
会东县|
井冈山市|
清镇市|
齐齐哈尔市|
水城县|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