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歷史上發生交通大學第一次遷校,說明在時代的浪尖上,告訴世界交通大學砥礪教學的堅韌步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侵華,給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民族屈辱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在戰爭爆發后,中國各階層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擊侵略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商人等不同階層的人都為抗日戰爭做出了貢獻。例如,許多知識分子放棄書齋,投身抗日宣傳工作;工人積極生產軍需物資;農民為抗日軍隊提供糧食和后勤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抗日戰爭期間,為科技救國,交通大學是如何在重慶開學的的呢?現在我將霍有光教授出版的文獻資料,這段歷史內容摘要如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上海辦學形勢愈來愈險惡,1939年,重慶校友致函,請母校內遷。1940年,教育部批準設立交大重慶分校(渝校),暫借重慶小龍坎無線電制造廠部分房屋辦學,同時在九龍坡建立校舍,以校友徐名材(伯雋)先生為分校主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對日宣戰,同月日寇占領上海租界,不久滬校強被汪偽政權接管,在法國租界堅持辦學的大部分師生紛紛西遷渝校;這一年日軍開始瘋狂地轟炸重慶,小龍坎等地也遭到了敵機轟炸。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為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任命吳保豐(嘉谷)為代理校長。</b></p> 校歌孕育而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4月8日,為激勵交大人的愛國熱忱,鼓舞抗戰士氣,我校隆重舉行了47周年校慶。吳保豐校長特意編輯出版了《四十七周年校慶紀念刊》,公布了由蕭友梅譜曲的《校歌》,重申了交大的辦學理念、特性、精神與傳統,鞭策交大學子要為真理之花、邦國之榮華、性靈之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實業之擴張、民族之中興,貢獻全部精力,發出照耀世界的光彩。</b></p> 渝校教學新氣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渝校的師資隊伍與滬校相比較,有其新的特點。渝校的正、副教授大都是一批剛從歐美各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學者,一方面他們年紀輕(全校28位正、副教授,平均年齡37.1歲;8位講師平均年齡32.7歲;17位助教平均年齡28歲。),精力充沛,富有生氣,帶回了歐美各國的新知識。另一方面不少正副教授曾擔任或兼任過實業部門的工作,都比較熟悉生產實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師資隊伍的新特點帶來了教學上的新氣象,那就是教學內容較之滬校新和深。正、副教授中,留美的大都在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哈佛、康乃爾、芝加哥、伊立諾等大學取得博士、碩士學位。此外,還有在英國特倫大學、阿姆斯特朗造船學院、意大利都靈大學航空學院、德國柏林高工、西門子電廠、法國巴黎大學、國家科學院等深造歸國,他們帶回了當時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教材向學生講授。例如電機工程系張鐘俊教授講的《網絡學》,土木工程系開的《土壤力學》,都是當時世界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許多系直接采用教授們剛從國外帶來的新教材。土木系四年級講授《高等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都是以世界著名學者鐵木辛哥的新書,代替了較陳舊的教材。有的教材美國1942年剛出版,本校于1943年即已采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隨著工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本校教授在給學生講授新知識的同時,還加多加深教學內容。為適應抗戰和內地建設需要,土木系新增設了水利門,管理方面新創辦了工業管理系,機械系加強了航空工程、汽車工程等專業的教學。土木系的教授們還給四年級的學生講授國外研究生的課程,使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是短暫的漩渦,和平才是永恒的潮流。銘記交大歷史,讓歷史的警鐘長鳴,讓和平的橄欖枝常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b>霍有光現擔任我們金秋詩社社長職務。他曾是西安交大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檔案館館長。長期從事科技史、文化史以及軟科學研究。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等多項課題,多次獲省部委和學校的獎勵。</b>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第16期(總第119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審核:霍有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編:田皓、李瑞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執筆:陳根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制作、排版:陳根梅</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丰县|
织金县|
治县。|
瑞安市|
若尔盖县|
汉中市|
廊坊市|
嘉峪关市|
石阡县|
宁乡县|
龙川县|
股票|
阿城市|
辉南县|
浦城县|
上蔡县|
长垣县|
新民市|
商丘市|
含山县|
庆云县|
阿拉善左旗|
陆良县|
沾益县|
壤塘县|
诸暨市|
抚宁县|
仪征市|
萨嘎县|
宝山区|
酒泉市|
光山县|
阳江市|
翁源县|
信丰县|
玛沁县|
樟树市|
施秉县|
平定县|
凭祥市|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