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兩千多年前,孔子編纂《儀禮》時,將"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寫入典籍,從此確立了中華禮儀文明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面對現代禮儀異化、禮儀文化迷失的挑戰,如何古禮今用,跨越千年的情感方程式,平衡心意與價值,破解送禮社交焦慮,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曾經傳過這樣一個段子,說的是某人某天收到一份禮品,打開一看,竟是自己去年送出去的那件禮物,真是哭笑不得。世界真是那么小,事情真是那么巧,堪稱奇跡一樁。</p> <p class="ql-block">世界真奇妙,送禮亦尷尬。雖說自己送出去的禮品又回送到自己手中的奇葩事有戲說之嫌,但是送禮遇到尷尬卻是經常發生的。</p><p class="ql-block">比如有時送去的禮品人家高低不收,非讓你拿回去。推來推去,非常難堪。</p><p class="ql-block">又比如,你送去的禮品人家收下了,同時告訴你“下不為例”,以后不能再送了,咱什么也不缺。</p><p class="ql-block">再比如,你送完禮離開的時候,人家要給你回禮,所回禮物甚至比你送的還要多、還要貴。你左右為難,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p><p class="ql-block">還有,你去送禮時,人家開門那一瞬間,突然發現已有客人在里面,跟前放著大盒小盒,也是送禮的,且不應該同時出現的。你進也不是,退也不是。</p><p class="ql-block">尷尬的事情必有尷尬的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包括禮物不合適、價值不對等、場合不當等。尷尬引致焦慮,市場調查顯示,78%的都市白領曾因送禮問題產生社交焦慮。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每年情人節后,"禮物回收"搜索量激增200%。這些數字背后是禮物文化的迷失:過度包裝的月餅券、轉手多次的保健品、標簽未拆的名牌包,暴露出儀式感與真誠性的斷裂。</p> <p class="ql-block">禮尚往來,送禮者亦是受禮者。避免尷尬,減少焦慮,首先一條是換位思考:如果別人給你送禮時,你的感受與反應是怎樣的呢?人心相通,這一想,你就理解了尷尬的必然性。送禮者一定要懂得受禮者的心態,理解受禮者的心理,知曉對方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要,才能減少尷尬的發生。送禮要選準時機,禮品要對路送到心坎上,樂意接受,便于接受。不能冒冒失失,粗心大意,隨性隨意。</p><p class="ql-block">其實,送禮的人有時也很為難的,不知道送什么好!物質越豐富,選擇禮品越困難,琳瑯滿目,眼花繚亂,老虎吃天,無法下嘴。人際關系復雜,不同場合的需求不同,一時拿不定主意,躊躇不決。</p> <p class="ql-block">禮品無非是物質與文化兩個方面。物質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文化包括字畫書籍、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對經濟條件較好文化品位較高的人,送禮要注意錦上添花,少而精,不送大路貨。如果你能書法作畫,有著作出版,那就更好了,就送你寫作創作的東西,絕對不會尷尬的。 還有那家鄉的土特產,獨一份,很親切,不錯的選擇。送時令果蔬茶葉海鮮,頭一薦,讓人嘗鮮,給人“好事先想著我”的美妙感覺。</p> <p class="ql-block">對經濟條件一般般的送禮要雪中送炭,送基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但是不要老送“大米面粉花生油”三大件。如同上飯店吃飯要點一些平時在家里不會做吃不到的菜品一樣,故意送一點稀罕東西,讓其飽飽口福,開開眼界,提提檔次,奢侈一把。</p> <p class="ql-block">對于有慢性病的人,不要送他忌諱的東西。比如血糖高、糖尿病人,選擇那些不加糖的送,千萬不要送含糖量高的食品。如果送過去了,他不知如何是好:自己勉為其難吃了,會加重病情;退回去,怕別人說“討飯還嫌粥薄”;扔了怪可惜,送人無處送。難為他了。</p><p class="ql-block">對于老年人,面粉之類的盡量不要送,因為他吃不到嘴。試想,從面粉到面條、包子、水餃,要費多大勁,力不從心,勉為其難。送面粉,成了添麻煩了。</p> <p class="ql-block">但是,禮禮都如此,送禮成了負擔,豈不太累,疑慮送禮的意義,送禮怎能持久。解決尷尬,問題歸根結底,必須回歸禮物的本性、本來屬性。</p><p class="ql-block">老年人常常回憶起生產力低下、物質產品匱乏、交通通訊不發達時代,那個時候大家都很窮,甚至溫飽都解決不了。你隨便給親友送個禮物,雙方都樂呵呵的很高興,皆大歡喜。今天各方面條件都好了,反而被送禮難住了,壓力山大!心理學中的"互惠壓力理論"指出,當禮物價值不對等時,接收方會產生負債感。某高校研究團隊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發現,收到超預期禮物時,大腦杏仁核區域異常活躍,這種應激反應解釋了為何"重禮"反而會造成人際關系裂痕。</p><p class="ql-block">當禮物脫離情感載體屬性,異化為價值衡量的工具時,便成為人際關系的壓力源。送禮者囊中羞澀,送多了,拿不出來,送少了,拿不出手;禮太重了,送者負擔重,受者壓力大。</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了上小學時,老師講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讀懂了古代禮尚往來的佳話:</p><p class="ql-block">明代某年深秋,蘇州文人王穉登收到友人送來的一筐螃蟹,附詩云:"持螯把酒問青天,能得幾回醉月前"。王穉登當即取來宣紙,揮毫畫就《墨蟹圖》回贈,題詩"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相和。這場跨越物質與精神的禮尚往來,在姑蘇城的秋色中釀成一段佳話。這個典故揭示了中國式禮儀交往的深層智慧:禮物從來不是冷冰冰的物品,而是流動的情感符號。</p> <p class="ql-block">北宋文豪蘇軾被貶黃州時,友人巢谷跋涉千里送來親手腌制的雪里蕻。這份不值銀錢的禮物,讓蘇軾感動寫下"巢菜從來冰雪香"。這個故事揭示的"心意本位"原則,至今仍是化解送禮焦慮的良方。親手制作的糕點、手寫的信箋、精心挑選的書籍,這些承載心意的禮物往往最具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禮尚往來這個古老的文明密碼,在數字時代需要新的解密方式。當視頻通話取代登門拜訪,電子賀卡代替紙質信箋時,我們更要守護禮物背后的精神本質。就像王穉登那幅《墨蟹圖》,真正珍貴的不是筆墨紙硯,而是"持螯把酒"的知己情懷。讓每份禮物都成為打開心門的密鑰,這才是禮儀文明穿越千年依然鮮活的真諦。</p><p class="ql-block">禮品是相互守望的信物,是傳遞愛心的使者,是聯通友誼的橋梁,是凝聚感情的紐帶,珍惜她,維護她,讓人間充滿溫馨與愛!</p> <p class="ql-block">2025年農歷大年初二于中創開元山莊,2月18日初稿,3月25日修改定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克什克腾旗|
禹州市|
隆回县|
建平县|
益阳市|
吐鲁番市|
旺苍县|
乐至县|
信宜市|
卓尼县|
无棣县|
仁布县|
道真|
武宁县|
清水县|
浮山县|
开封县|
章丘市|
汕尾市|
罗田县|
淮北市|
湖州市|
汝南县|
客服|
莆田市|
奇台县|
北辰区|
汾西县|
儋州市|
平安县|
克东县|
双牌县|
邵阳县|
项城市|
林州市|
朝阳市|
贡嘎县|
乐至县|
泌阳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