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推特上比較火的一棵造型很美的楝樹,位于希臘的菲洛帕波斯半山坡<br> 本文為原創作品,非AI創作,請平臺核實并積極推薦,謝謝。 ▲2024年,黃鶴樓前,一片粉暈淺紫爆火<br> 春夏之交,蔥蘢的綠葉中有一種淡雅的紫色就會無意撞入眼簾。<div> 苦楝在微風中繁密的花朵在暖風中輕輕搖曳像是淡紫的云煙暈染了天空,</div><div> 浮動的芳香似乎傳達著屬于夏日的氣息,又像是春天留給我們最后的浪漫。</div> ▲想意畫 溫庭筠<br> 這就是楝樹,中文名:楝;別名:紫花樹,森樹,苦楝;<div> 英文名:Chinaberry Tree;拉丁學名:Melia azedarach;我國特有物種。</div><div> 楝樹最早見載于《爾雅》:“葉可練物,謂之楝。”</div><div> 唐朝花間派代表詩人溫庭筠的“天香熏羽葆,宮紫暈流蘇”將楝花的清新脫俗和馥郁香氣刻畫得入木三分。</div> ▲2023年高雄勞工公園楝樹浪漫綻放<br> 楝樹是落葉喬木里的“高個子”,能長到10-20米!<div> 樹干筆直修長,暗褐色樹皮上有著深淺不一的縱裂痕跡,特有歲月滄桑感。</div><div> 樹冠向著天空舒展,宛如一把大傘。就叫人想起那首歌:</div><div> “頭頂一個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你昂起頭,冰雪壓不服。好大一棵樹,任你狂風呼,綠葉中留下多少故事”。</div> ▲2024年南京玄武區明故宮后宰門好看的楝花<br> 楝樹是個“陽光少年”,特別喜歡光照,<div> 對土壤也不挑剔,酸性、中性、鈣質土都能長,還特別耐旱耐瘠薄,適應多種自然環境,種到哪兒都能活。</div><div> 生命力杠杠的!在我國南方,幾乎到處都能看到楝樹向上的身影。</div> ▲上世紀二十年代宜昌車水,代昊提供<br> 楝木材質優良,紋理粗獷而富有光澤,是制作家具、建筑、農具等的上乘之選。<div> 在很多老照片中的傳統水車的刮水木板就是楝木做的;</div><div> 據說,早期我國南方人家家中生女兒就會種下楝樹,</div><div> 女兒出嫁時便砍樹做成箱柜等妝奩,承載著父母對女兒的深深愛意和祝福。</div> ▲2024年楝花給揚州帶來一波紫色浪漫<br> 楝葉兩兩對生,形狀各異,特別精致。<div> 春天稚嫩的時候為淺綠,漸漸轉為墨綠,等到秋天就變黃了,滿樹的金黃可以與楓葉媲美。</div><div> 古人還會佩戴楝葉用來避邪,道教弘景法師在《別錄》記載:“俗人五月五日,取楝葉佩之,云祛惡也。”</div> ▲2023年成都沙河楝花與紅車<br> 唐宋時期的文人墨客對楝花更是情有獨鐘,留下不少詠楝花的佳作。<div> 宋代張蘊《楝花》中寫道:“密葉成帷蔭紫苔,青幢纓絡綴瓊瑰。”</div><div> 將楝樹的葉子比作帷幕,生動地展現出楝樹生長的繁茂狀態,</div><div> 把楝花比作纓絡上點綴的美玉珍寶,形象地寫出了楝花的美麗與精致。</div> ▲想意畫 楊萬里<br>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的“只怪南風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飛”,<div> 將吹落的楝花比喻成飛舞的“紫雪”,足以可見苦楝花繁茂的程度,雋妙無窮。</div><div> 生動地描繪出了楝花飄落時的輕盈姿態和紛紛揚揚的動態美感,給讀者帶來了一種視覺上的強烈沖擊。</div> ▲2024年紹興小窗花爛漫<br>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鐘山即事》稱:“楝花開后始無春”。<div> 清朝的陳淏子在《花鏡》中也說:“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div><div> 我國民間也有“桃花開、杏花敗,楝樹花開抽蒜薹”的說法。</div><div> 春天最早開放的要數梅花,而最晚的就是楝花。楝花成為春夏季節的分水嶺。</div> ▲新開的花與去年的果在對話<br> 而到了秋季,楝樹枝頭掛滿了金黃的果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微光,<div> 隨著秋風的吹拂,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div><div> 這些場景,構成了幾代人共同的童年記憶,承載著人們對故鄉的深深眷戀。</div> ▲李明義老師在宜昌留光城市記憶館的講座<br> 偶爾讀到漂洋過海的楝樹相關報道,便向寫過《影響世界的宜昌植物》一文的李明義老師求證,<div> 他的回復證明了筆者的猜測:百年之前那個“中國的威爾遜”在宜昌采集的植物標本和植物種籽中就有楝樹。</div> ▲威爾遜<br> 1900年2月24日(己亥年正月廿五),<div> 英國植物學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1876-1930)自香港經上海抵達湖北宜昌。</div><div> 那一年,他二十四歲,朝氣蓬勃,意氣風發。而晚清的中國正處在巨大變革的前夜。</div> ▲電視截屏 年少時的威爾遜(中)<br> 威爾遜與植物有緣,少年曾在私人苗圃公司當學徒,16歲進入伯明翰植物園,<div> 1897進入英國皇家邱園植物園工作,</div><div> 因表現優異,經推薦受聘于著名的維奇園藝公司赴中國尋找珙桐、綠絨蒿等珍貴植物,</div><div> 繼而受到美國哈佛大學的重視和聘用。</div> ▲1907年12月23日威爾遜(前排中坐)在宜昌 代昊提供<br> 前后十余載,不辭艱險,深入我國西部采集、引種植物,取得巨大成功。<div> 用威爾遜自己的話說:</div><div> “在我旅居中國的11年之中,共采集約65000號植物標本,約含5000種植物,寄回超過1500份不同植物的種子。”</div><div> 加之著述甚豐,成為享譽全球的園藝學家和植物學家。</div> ▲1909年1月20日威爾遜與他的宜昌小哥們 呂航提供<br> 威爾遜自1900年第一次抵達“距長江入海口約1000英里,是考察鄂西地區的便利起點”的宜昌<div> 到1911年最后一次離開這座西陵峽口的城市,在為期11年共4次在華旅途中,</div><div> 都將當時“位置處于長江輪船航運的起點”的宜昌作為其立足點、轉運港和大本營。</div> ▲1909年2月16日威爾遜拍攝的鎮境山寺 李志偉提供<br> 被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的威爾遜以宜昌為起點,<div> 行程路線涉及今天的云南、湖北、江西、重慶、四川,就有了許多驚人的發現,</div><div> 就會在《中國——園林之母》中發出這樣的感慨:</div> ▲《中國 園林之母》(英)威爾遜著(初版)<br> “中國是園林的母親,千真萬確,<div> 在我們(即西方)的園林深受其惠的那些國家中,中國位居榜首。</div><div> 從早春的連翹和玉蘭破蕾綻放,到夏季的牡丹和薔薇,秋季的菊花,中國對世界園林的貢獻有目共睹”。</div> ▲2022年5月1日在長陽樂園看鴿子花開<br> 在宜期間,威爾遜的足跡遍及宜昌城區、興山、秭歸、五峰、長陽,<div> 找到了被他稱為“北溫帶植物中最有趣、最美麗的樹種”的珙桐;</div> ▲宜昌豆梨<br> 發現了身材魁梧、果小如豆,在大洋彼岸大放異彩的豆梨; ▲霧渡河的“羊桃”漂洋過海成就了新西蘭奇異果<br> 讓霧渡河的“羊桃”(中華獼猴桃)從宜昌出發,變成新西蘭的奇異果; ▲宜昌橙<br> 宜昌橙是全球已知最古老的柑橘物種之一,被冠以“宜昌”之名而永留青史; ▲背景是威爾遜翻過的萬朝山<br> 還有那龍門河邊的毛肋杜鵑、血皮槭和紫丁香…… ▲宜昌黃楊<br> 李明義老師在他的《洋人舊事》一書中列舉了<div> 威爾遜采集并以宜昌命名的植物有宜昌黃楊、宜昌木姜子和宜昌潤楠等。</div> ▲宜昌方言俗名及注音<br> 同時指出:1887年,韓爾禮(原宜昌海關醫生,植物學家)<div> 通過皇家亞洲學會中國分會會刊發表一份宜昌的564種植物名錄,這些植物都得到邱園拉丁文學名認定。</div><div> 韓爾禮給這些植物配上了宜昌方言俗名及注音。如楊桃、羊母奶子、洋芋等中文俗名一直沿用至今。</div> ▲威爾遜當年使用的植物采集箱<br> 因為威爾遜十余年堅持不懈的努力,<div> 這個漂洋過海而來的英國人在中國收集了數萬種植物標本和數千種中國特有的植物漂洋過海移植到西方園林,</div><div> 讓世界植物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div><div> 他將11年的探險經歷寫成《中國:世界園林之母》,也因此被后人稱作“中國威爾遜”。</div> ▲《洋人舊事》封面<br> 和李明義老師在《洋人舊事》里提到的那樣:<div> “威爾遜不僅可以居住在有同胞相伴的宜昌外國人社區里,而且這里還有值得威爾遜信賴的宜昌人。</div><div> 這些忠誠、睿智、可靠的宜昌人是威爾遜采集植物和引種的得力助手”。</div> ▲電視截屏<br> 央視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威爾遜》也指出:<div> “……威爾遜預感到自己不會再回到中國,他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自己的團隊告別。</div><div> 他為他們拍照留影,以作紀念。</div><div> 十一年間,他們隨威爾遜四次出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分別時刻,他們個個表情凝重,內心的復雜可想而知。</div><div> 威爾遜給這組照片命名為‘我忠誠的中國朋友’。”</div> ▲威爾遜與他的中國朋友<br> 如果沒有這個植物采集團隊,<div> 那個自稱“我生命中差不多有11年時間是在中國內陸的荒野小路上來來回回”的威爾遜將無功而返,</div><div> 從而使得威爾遜在以后的歲月里對“我忠誠的中國朋友”念念不忘、身懷感激,并記錄在自己的書里。(未完待續)</div> ▲一樹楝花開,一夜入夏來<br> 文字有些多,圖片有些多,故事也有些多,不得不分為兩部分發表,敬請諒解,值得期待。 ▲在武陵山(湖北)野生動植物標本館<br> 感謝李明義、羅洪波、李志偉、曹竟斌、趙志滿、呂航、代昊、余紅、李茂清等親朋好友<div> 提供的數據資料及歷史老照片,感謝宜昌炎黃經濟專委會一如既往的支持。</div> ▲蘇州河畔楝花開<br> 讓我們在“好大一棵樹”的旋律聲中期待下一次和大家的重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林州市|
丰都县|
盈江县|
武夷山市|
杭锦后旗|
三门峡市|
小金县|
长宁区|
岑溪市|
美姑县|
拉萨市|
灌南县|
凤庆县|
三穗县|
邛崃市|
垫江县|
菏泽市|
高唐县|
南康市|
上犹县|
公主岭市|
五寨县|
容城县|
永登县|
叶城县|
苏尼特左旗|
滦南县|
措勤县|
合阳县|
克拉玛依市|
收藏|
凤山市|
南溪县|
霞浦县|
河津市|
定边县|
临邑县|
灵台县|
宜丰县|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