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中最長壽的一位雕塑家、畫家、建筑家,享年89歲。1475年3月6日誕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雷斯,今年是他誕生550周年。米開朗基羅的父親是地方的行政長官,母親在他6歲時就去世了。米開朗基羅在一位石匠家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一說他母親是石匠的女兒,一說他的奶娘家是石匠),是“吃石匠家的奶長大的”,自幼就熟悉叮叮當當敲打石頭的聲音。或許正是這種耳濡目染吧,他一生就跟石頭較上了勁,成為一位偉大的雕塑家,他的杰出的雕塑作品《大衛》《哀悼基督》《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晝》《夜》《晨》《暮》等,將意大利,乃至歐洲文藝復興雕塑藝術推向了頂峰。</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自畫像》(匈牙利 1964)</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自畫像》& 左:雕塑《被縛的奴隸》(蘇聯 1964)</p> <p class="ql-block"> 1505年米開朗基羅應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邀請,赴羅馬參與圣彼得教堂內的陵墓建造。正當他為建筑設計、塑像雕刻全身心投入的時候,1508年突然接到教皇命令,讓他去西斯廷教堂畫天頂壁畫。據說這是當時藝術總監勃拉曼特出的主意,他忌憚米開朗基羅的建筑、雕刻才華,擔心影響自己的地位和前途,便唆使教皇作出這一決定。米開朗基羅熱衷的是雕塑,對教皇的這一命令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在著手繪制壁畫的當天,他滿懷委屈和怨恨寫下了這樣一句話:“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開始作西斯廷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13歲時曾拜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為師學習繪畫,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學雕塑晚于學繪畫,啟蒙老師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著名雕塑家多納泰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盡管米開朗基羅癡迷于雕塑,對教皇讓他去西斯廷教堂畫天頂壁畫一百個不情愿,但藝術家的內在氣質促使他很快忘記了恩怨,全神貫注地投身到創作中。米開朗基羅對藝術創作要求精益求精,不允許絲毫的馬虎。他要畫的是布滿西斯廷教堂整個天頂的巨幅壁畫,他要讓繪畫能和雕塑一樣永存,因此他堅持用藝術效果好、保存時間長,但畫起來相當麻煩的濕壁畫方式作畫。起初教皇給他安排了一些助手,但米開朗基羅嫌他們工作效果達不到他的要求,便將他們辭退,獨自承擔全部工作。由于是在天頂上作畫,所以常常需要平躺仰面工作,米開朗基羅以巨大的勇氣、頑強的毅力,躺在18米高的架子上,連續畫了4年零5個月,1512年10月31日終于完成這幅題為《創世紀》的鴻篇巨制,震驚了整個羅馬,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同時成為與達·芬奇并峙的偉大的畫家。</p> <p class="ql-block"> 《創世紀》取材《圣經》,畫面長36.54m,寬13.14m,依西斯廷教堂天頂布局,在長矩形中央安排3組9個畫面(其中5幅較窄,四周繪有20個裸體男子[Ignudi,通常稱作“奴隸”]):一,神的寂寞,包括《光與夜的分離》《創造日月》《創造天體》;二,創造人類,包括《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三,洪水,包括《挪亞獻祭》《大洪水》《挪亞醉酒》。周圍建筑框邊拱間分別畫十二先知與女預言家;矩形兩條長邊八個三角檔間畫基督祖先的故事,矩形兩端四個大三角檔內,畫《禮拜銅蛇》《大衛殺歌利亞》《哈曼的磔刑》《朱提斯殺荷羅芬尼斯》四個《圣經》故事。整幅畫繪有343個人物。蘇聯1975年發行紀念米開朗基羅誕辰500周年郵票小型張的背景即《創世紀》。</p> <p class="ql-block"> 小型張背景類似素描,單色勾勒,中間又被郵票主圖米開朗基羅自畫像遮擋了一部分,難窺原畫風采,我們從網上下載了一幅《創世紀》彩色圖畫,以便欣賞:</p> <p class="ql-block"> 16世紀意大利美術史家瓦薩里是米開朗基羅的摯友,他對米開朗基羅非常了解,他曾這樣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包括雕塑與繪畫):“(米開朗基羅)專注于藝術中的主要領域——人體,而把色彩的快感、想象、奇特的構思,一概讓給了別人。”米開朗基羅把人體看成 “最能表現人類的思想與意志”。《創世紀》雖取材《圣經》,但并不拘泥《圣經》故事情節,而是把“表現人體的力與美”作為壁畫的真正主題,雖是平面藝術,卻具有雕塑的特質。畫作中主要人物采用了裸體畫形式,借以表現人體(尤其是男性)的雄渾粗獷和強健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創造亞當》是《創世紀》主圖的第四幅,被認為是全畫最佳的一幅,圖中上帝耶和華以一位既威嚴又慈祥的老人形象出現,正在完成創造亞當的最后一步:伸手欲拉他起身。亞當身材魁梧,雖還沒站立起來,但青春的活力正在噴發,給人以力與美的感受。《創造亞當》也最受一些國家郵政部門的青睞,爭相把它納入自己發行的郵票中。筆者比較收集到的數枚郵票,以為匈牙利1975年發行的郵票小型張、梵蒂岡1994年發行的郵票,設計印刷最理想。前者故意安排一些壁畫因時代久遠而產生的裂縫圖案,以求歷史滄桑感;后者圖案清晰,色彩柔和。</p> <p class="ql-block"> 第八幅《大洪水》沒有囿于《圣經》傳說,而是極力描繪大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以及人們在生死關頭表現出來的抗爭和互助精神。畫面三分之二是一片汪洋,挪亞方舟在洪水中漂泊,一個盆船載著七八個人正竭力劃向左邊的一塊高地,水中有人掙扎著欲爬上盆船。右邊一塊凸出水面的礁石上擠了一群人,盡管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了,但當一個男子抱著一位奄奄一息的人走向礁石時,礁石上一位長者、一位女子仍然伸出雙臂欲幫助他們。從水中逃生的人相互攙扶著、幫襯著登上左邊的高地避難。印有《大洪水》的郵票也很多,筆者最喜歡的也是梵蒂岡1994年發行的郵票:</p> <p class="ql-block"> 密克羅尼西亞2012年發行1枚郵票小全張,將《創世紀》主圖第一組的三幅畫作《光與夜的分離》《創造日月》《創造天體》納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 岡比亞2013年發行的郵票小全張選用了第二組的《創造夏娃》(右上圖)和第三組《大洪水》的局部(左上圖)及《挪亞醉酒》(右下圖):</p> <p class="ql-block"> 格林納達2012年郵票小型張上是第三組的《挪亞獻祭》:</p> <p class="ql-block"> 第二組的《原罪—逐出伊甸園》也被世人認為是杰作中的杰作,米開朗基羅大膽將“原罪”和“逐出伊甸園”兩個情節安排在同一幅畫中,將它們的起因——智慧樹和蛇置于畫面中央,既起到了分隔作用,又巧妙地將兩個情節緊密聯系起來,絲毫沒有拼湊之嫌。多哥1968年將這一杰作搬入了郵票:</p> <p class="ql-block"> “原罪”中的夏娃伸手去接蛇遞來的智慧果,注視著蛇的目光充滿著渴望,同時又那么的勇敢、堅定,顯示了人性的覺醒。許多國家特地選擇了夏娃的頭像作為郵票主圖,下面兩枚分別是梵蒂岡1970年和巴拉圭1975年發行的:</p> <p class="ql-block"> 作為《創世紀》天頂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在拱間的十二先知和女預言家形象和主圖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有評論家認為是全畫最精彩的部分。一些國家的郵政部門將他們一一請入郵票。“德爾菲女預言家”是被譽為“畫家創造的最美麗的一個女性形象”,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注視著前方,觀者無不為之傾倒。她或以頭像特寫,或以上半身形象,或以全身風貌頻頻亮相于方寸,下面是意大利1961年、梵蒂岡1964年、也門1967年、格林納達的格林納丁斯1975年發行的郵票:</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郵票小版張上“德爾菲女預言家”(第二排左二)采用的是原畫全圖。該小版張第一排左起還先后印上了“先知約珥”、“先知以賽亞”和“先知以西結”,第二排還有“伊利泰亞女預言家”(左一)和“利比亞女預言家”(右):</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1961年發行的郵票采用了“先知約珥”、“先知以賽亞”、“先知以西結”、“伊利泰亞女預言家”和“利比亞女預言家”頭像特寫:</p> <p class="ql-block"> 梵蒂岡1964年郵票以“先知約珥”、“先知以賽亞”半身形象為圖案:</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梵蒂岡郵票雖都是單色印刷,但畫面清晰,很能反映《創世紀》原畫風貌。</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另1枚郵票小版張的第二排,還印了“先知撒迦利亞”、“先知耶利米”和“庫邁女預言家”形象(左起):</p> <p class="ql-block"> 尼加拉瓜1974年、梵蒂岡1964年、馬爾代夫1975年發行的郵票上也分別印有他們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1961年郵票依然以頭像特寫的方式將三人形象展示:</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郵票還印有“先知但以理”和“先知約拿”的頭像:</p> <p class="ql-block"> 《創世紀》主圖四周“奴隸”的形象也相當出色,他們各居神態,不僅對主圖起到了烘托作用,其本身也是藝術杰作。意大利1961年也以截取頭像的方式將其中的幾位收進了郵票:</p> <p class="ql-block"> 位于《光與夜的分離》邊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創造天體》邊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創造夏娃》邊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挪亞獻祭》邊角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挪亞醉酒》邊角者</p> <p class="ql-block"> 《創世紀》贏得了后人的由衷稱頌,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的拉斐爾贊嘆說:“米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杰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的!”18世紀西班牙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說:“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中突破了藝術的固有框架,他細膩入微的筆觸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使得這部作品獨樹一幟,無與倫比。”</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另一幅光耀千古的畫作是《最后的審判》。</p> <p class="ql-block"> 1530年美第奇家族出身的教皇克萊門七世召米開朗基羅到羅馬為西斯廷教堂祭壇創作壁畫。米開朗基羅拖到1934年9月方抵達羅馬。克萊門七世病逝,保羅三世繼任。新教皇任命米開朗基羅為羅馬教廷建筑、雕刻、繪畫首席藝術家,負責祭壇壁畫創作。1936年春,61歲高齡的米開朗基羅正式開始創作《最后的審判》,依舊是謝絕任何助手,獨自承擔。1541年10月31日完成,歷時六年。這幅濕壁畫長13.7m,寬12.2m,占據西斯廷教堂祭壇后方整面墻壁。畫作描繪世界末日來臨,耶穌基督召集眾亡靈,區分善惡,讓善者升天堂,惡者入地獄。</p> <p class="ql-block"> 全畫從上往下大致分為四個部分:最上方與壁畫《創世紀》相接,由兩幅大小相等畫面構成,繪天使圍抱著基督受刑和被處死時的刑具十字架和恥辱柱。中央是全畫的主體,耶穌基督揮動右手,根據生前的善惡對亡靈作最后的審判。圣母瑪利亞、眾門徒和其他圣徒圍繞在他的身旁。下層是天使和受裁決的人群,天使或吹著號角,手持善靈名錄,呼喚得救的善靈升天,或揮拳踢腿推趕惡靈下地獄。最底層是地獄,米開朗基羅在這一部分從但丁《神曲·地獄篇》獲得了一些靈感,糅合了但丁的構思和自己的想象,居中畫地獄之河的擺渡人哈龍,他站在小船上,驅趕惡靈渡河,入地獄之門。</p> <p class="ql-block"> 中非2011年發行1枚郵票小型張,截取了畫作上方的下半部和中央部分:</p> <p class="ql-block"> 梵蒂岡1976年郵票展示下層部分呼喚善靈的天使和得救正在升天的善靈:</p> <p class="ql-block"> 吹號天使</p> <p class="ql-block"> 吹號天使和持善靈名錄的天使(最下者)</p> <p class="ql-block"> 得救正在升入天堂的善靈</p> <p class="ql-block"> 方寸中未見畫作最底層地獄圖案。</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網上下載了《最后的審判》全幅圖譜,以求欣賞其全貌:</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審判》描繪了400多個人物,壁畫中央的耶穌基督身材魁梧,激凸的肌肉彰顯了年輕的偉男子的力量。許多國家郵政部門選擇它作為郵票的主圖,下面是巴拉圭1975年、梵蒂岡1994年發行的郵票和郵票小型張:</p> <p class="ql-block"> 馬爾代夫1975發行的郵票上印有門徒彼得,他手里拿著大鑰匙正欲遞給耶穌基督:</p> <p class="ql-block"> 另一枚郵票上印的是殉教者圣·巴爾托洛梅奧,他被殘忍地活活剝皮處死。</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審判》中的人物大多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模特,米開朗基羅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憎,召他來繪制壁畫的教皇克萊門七世、保羅三世,畫家敬仰的詩人但丁等都被畫入畫中。向保羅三世進讒言,詆毀米開朗基羅的教皇司禮官塞斯納被畫成長著驢耳朵,蟒蛇纏身的地獄之神米諾。米開朗基羅把自己也畫入了畫中,不過是圣·巴爾托洛梅奧手里拿著的人皮的頭像。馬爾代夫郵票上米開朗基羅頭像只出現了一部分,我們從網上截選了全貌:</p> <p class="ql-block"> 前面說過,米開朗基羅崇尚人體,把“表現人體的力與美”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最后的審判》亦如此,為了彰顯這個主題,米開朗基羅將畫中的人物全部畫成裸體。這遭到羅馬教廷一些人的攻擊,說在如此神圣的地方,裸體“瀆神”、不道德。米開朗基羅去世后,教皇庇護四世下令讓畫家達尼埃萊·達·沃爾泰拉給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1565年沃爾泰拉完成了這一工作,但他卻遭到了開明世人的非議,被譏刺為“穿短褲的人”、“內褲制造商”。實事求是地說,給《最后的審判》中人物加飾布并不是沃爾泰拉的本意,他只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怪不得他,況且他還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兼好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對《最后的審判》進行維修,雖清除了部分飾布,但仍然保留了沃爾泰拉的大部分修改以及其他歷史痕跡,以示對歷史的尊重和文物保護原則。</p> <p class="ql-block"> 1541年的圣誕前夕,《最后的審判》揭幕,轟動了整個羅馬城,人們競相趕來欣賞。傳說教皇保羅三世看到這幅宏偉巨作時,跪倒在畫前,說:上帝啊,當末日降臨時不要審判我的罪啊。</p> <p class="ql-block"> 《創世紀》《最后的審判》兩幅巨制之外,米開朗基羅還給世人留下了其他繪畫佳作,圣馬力諾1975年郵票上的《圣家族》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幅蛋彩畫,現藏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圣家族”原本是文藝復興畫家常采用的題材,可米開朗基羅畫筆下的“圣家族”卻與眾不同,第一,圣母瑪利亞、圣父約瑟和圣嬰基督頭上都沒有傳統的圣光環,宗教色彩淡化,與民間普通人無異。第二,畫面人物布局獨特。傳統“圣家族”繪畫一般圣嬰都被安排在圣母的前方,圣父往往在一旁或身后,有陪襯之嫌。米開朗基羅讓圣父抱著圣嬰立于后,圣母跪坐于前,扭頭,向后伸開雙臂去接欲到自己懷里的圣嬰。強烈的動感代替了傳統的相對靜態。第三,更重要的是:米開朗基羅是用制作雕塑的方式來畫這幅畫的,平面藝術卻充滿了立體感。圣父健壯的身體放射著力量;圣母也不似他人畫作中那么溫婉,而是結實剛勁,頗有點男子漢氣質。圣馬力諾郵票是三橫連票,中間是畫作全貌,左、右分別是圣嬰、圣母頭部特寫。圣母的結實剛勁在特寫中尤為明顯。</p> <p class="ql-block"> 巴拉圭1975年郵票選用的《圣母子、圣約翰和天使(曼徹斯特圣母)》是一幅油畫,現藏英國國家美術館:</p> <p class="ql-block"> 郵票色彩偏重了一點,前面引用過得岡比亞2013年發行的小全張的左下1枚也是這幅畫,底色淡一些,看起來就養眼多了。藏畫雖是殘缺之作,但仍不失為杰作。</p> <p class="ql-block"> 米開朗基羅畫作流傳下來的數量不算多,但幅幅是經典。米開朗基羅是偉大的雕塑家,同時也是卓越的畫家,名列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當之無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天镇县|
通辽市|
苍山县|
政和县|
灵台县|
绥江县|
白山市|
昌黎县|
高青县|
齐河县|
辉南县|
红原县|
财经|
龙山县|
叙永县|
彝良县|
桃江县|
响水县|
石门县|
连山|
庄河市|
巴塘县|
镇江市|
惠东县|
桐柏县|
饶平县|
绥化市|
晋江市|
邢台市|
兰坪|
大悟县|
龙江县|
泰州市|
开化县|
吉木乃县|
石屏县|
博罗县|
新宁县|
临清市|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