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社會變化越來越快,“優秀”大齡單身青年似乎也越來越多。甚至很多中學生也會常常把今后不結婚、不生子掛在嘴邊,好像都成了一種時髦。一般的解讀是現在年輕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個體獨立性越來越強,那種搭伙過日子、抗風險的需求顯著降低,導致了不婚主義的思潮。甚至于有一種思想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認為人類的婚姻制度,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沖擊下,是不是到了該顛覆式創新的時代了。</p><p class="ql-block">這種觀點,我認為可能是不足取的。</p><p class="ql-block">我的這種態度不是源于我的保守。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于1947年出版了《生育制度》一書。他在書中對配偶的選擇、婚姻關系、家庭組織等問題的剖析及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對我們今天如何處理家庭婚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仍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該書第六章——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對不婚主義思潮的啟發應該尤為重大。費老借用大家所熟知的三角結構最牢固的原理,認為婚姻的意義就在于幫自己建立起社會結構的穩固三角關系。夫婦不只是男女間的兩性關系,更加是共同向兒女負責的合作關系。夫婦之間只是兩點連成直線,并不能固定任何一點的地位。因此必須要再加一個點,成為一個穩定的三角。而兒女就是這個重要的第三者,這就是生兒育女的現實意義。</p><p class="ql-block">費老觀點的價值在于我們先不談論個體為人類繁衍的社會責任,而是優先從你個人的需求來考慮婚姻家庭對你的現實價值。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如果你單身,你就是一個點,就會處于最不穩定的狀態。它就像一個浮萍,隨處漂浮。你今天能力強、個性很獨立,但明天呢?后天呢?你能保證自己能獨立處理你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嗎?所以每個人其實都需要尋找一個更穩定的社會結構,并成為一個穩定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不是說這個社會結構只有優點、沒有缺點,而是這個社會結構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的最優解。我們都明白遵從規律的重要性,婚姻三角或許就是社會規律。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最好還是不要認為自己有打破規律的能量。</p><p class="ql-block">費老也提出,其實男女結婚后到生子前,這段時間的關系仍然是不穩定的。因為兩個人還只是兩點連成直線的不穩定關系。只有到生了孩子,才能真正認為是共同生活的開始,婚姻三角才真正建立。剛剛問了DeepSeek關于離婚率與孩子的關系問題,它告訴我,盡管無孩夫妻在總離婚數量中的占比較低,但無孩夫妻的離婚率可能是有孩家庭的兩倍。這也印證了直線關系的穩定性遠遠比不上三角關系。</p><p class="ql-block">對于生兒育女的意義,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層面。雖然現在可能不完全依賴養兒防老了,但孩子的另一個存在意義更加無可替代的,也不可改變。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尤其是成功人士,往往退休以后衰老得更快。為什么?難道他(她)缺乏優渥生活的保障?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一旦我們退休,實際上意味著你就開始被主流社會所拋棄。你曾經越輝煌、越獨立,你可能就會越失落。你的人生價值已經結束,你對于社會可能已經可有可無。長江后浪推前浪,此刻你已在沙灘上,由不得你愿不愿意。唯一能挽救你的,就是你婚姻三角的另一個點——孩子。因為孩子正是主流社會冉冉升起的前浪,成為你了解主流社會、維系主流社會的紐帶。如果你沒有孩子,對不起,你只能靠邊站了。等你理解了孤獨終老含義的那一刻,你已經沒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了。當然,對于更高境界的修行高人,整個社會都可以成為他的孩子,那自然另當別論。但如果你連婚姻三角都領悟不了,你可能無法寄望自己能成為修行高人。</p><p class="ql-block">因此,對于婚姻家庭的價值,其實跟物質社會發展與否沒有本質的關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物質只能解決人的生存與安全的低端需求。情感、尊重、審美、自我實現等精神追求怎么實現呢?寄望不婚不育好像找不到邏輯關系,更可能是相背而行。至于年輕人還沒悟透這個道理,那倒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我們不能要求年輕人就能看得很長遠。但為人父母,需要用合適的方式,來指導孩子早日明白這個道理,這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當然,父母以身作則本身就是最好的指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安县|
滦平县|
松江区|
巨野县|
乐昌市|
尼木县|
太湖县|
石河子市|
莱阳市|
临朐县|
思南县|
桐乡市|
安龙县|
云南省|
孟津县|
女性|
肇东市|
新竹市|
寿阳县|
宁化县|
许昌县|
华宁县|
南雄市|
土默特右旗|
无为县|
泸溪县|
宜川县|
小金县|
宜黄县|
五河县|
武平县|
沈阳市|
漾濞|
吉林省|
昭平县|
昌江|
中牟县|
峨眉山市|
包头市|
开平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