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宋偉的原創散文:漫話拍照

宋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font color="#ed2308"><b>該文2025年3月27日發表在中國作家網</b></font></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偉</div><br>前日整理自己1988年在云南參戰時的日記,在3月10日這樣寫道:<div><br>不久前,在報紙上看見一篇文章,得知拍彩照屬于高消費,這讓我很吃驚,引發了我關于拍彩照的一點思考。</div><div><br>自從當兵以來,走了不少地方,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照片。特別是由拍黑白照變為拍彩照,這是一個飛躍。對于一個當兵才幾年的士兵來說,拍了這么多彩照,確實要付出相當可觀的費用。</div><div><br>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每張彩照大概1.5元,上百張彩照(截至1988年3月10日),相當于我一兩年的津貼費啊!但我認為,這僅僅是從經濟上計算的。</div><div><br>假如從人生意義上來計算,我認為這些照片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從吉林的延邊到長春,又從長春到公主嶺到汪清,再從九臺到云南文山州的麻栗坡縣老山前線,從西南到東北,又從東北到西南,我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div><div><br>因此,作為火紅軍旅,靚麗青春,風華正茂的人生見證,這些照片將會在幾十年之后顯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div><div><br>青春易逝,生命短暫。趁人生壯美,軍旅不凡,快將自己矯健的身影、雄姿和風采,留在歷史和生活的底片上吧!</div><div><br>由此看來,拍彩照雖然貴了一點,是有點高消費,但拍彩照還是利大于弊的,是完全有必要的。</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上圖為3、4歲時的合影,左二為作者。下圖是作者小學畢業照。</p> <div><br></div>整理完以上這篇短短的日記,我為自己當時的想法和做法點贊。在只有23歲不到的年齡,就想到了幾十年后這些照片將發揮出的價值和作用,說明我還是有點遠見,有點眼光的。<div><br>65后的我,出生在一個小鎮的工農結合家庭,家里的經濟和物質條件自然很不富裕,可以說捉襟見肘,入不敷出。說起拍照,在那個年代,在我的眼里完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從小到大也沒拍過幾張。</div><div><br>被我視為寶貴資料甚至文物,翻拍保留在手機和電腦里的,屈指算來,從本人出生到18歲當兵前的照片,也就只有5張:一張是我大概3、4歲的樣子,母親和我姊妹3人,與家家(外婆)的合影。一張是我小學的畢業照片。還有3張分別是我高中的畢業照,全班的合影以及一張全年級團員的合影。</div><div><br>由此可見,受限于當時的經濟和物質條件等,拍照,那時叫照相,對于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來說,確實是一件常常無法企及的事情。</div><div><br>對于一般家庭和普普通通的人來說,也的確沒有那么多值得留念紀念的,沒有那么多閑情逸致去拍照。因為,忙于生計都搞不贏。特別是對于身無分文的學生娃來說,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div><div><br>清楚記得,我生長的小鎮,在那個年代還算是鄉鎮里面比較大的鎮子,即使如此,小鎮也只有1家照相館。全鎮的人要拍照,都只能到這家照相館去拍。印象中,后來這家照相館的一位師傅,我們都叫他姚八叔,從照相館分出來自己干,全鎮也就才2家照相館。</div><div><br>這家照相館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因為我1983年10月底得到入伍通知書后,即將從四川納溪去遙遠的吉林延邊服役,家人和高中同學連續在此拍了3張照片。</div><div><br>由于那時很少拍照,即使姚八叔使出了看家本領,不斷喊著“不要眨眼睛,看鏡頭!”這樣的提示引導語,就我現在看來,我的表情和神態還是相當尷尬和局促不安。我至今也認為那張照片自己拍得比較失敗,表情羞澀不說,主要眼睛是斜著的,不知看去了其他什么地方,讓我看見這張照片就唏噓不已。</div><div><br>可是又不能重拍啊,不像現在,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拍完看見不好,刪掉再拍即可。那時的照片需要沖洗,幾天后才能看到照片效果,效果不好也只能將就。而且重拍需要再次花錢,人也很難再次聚攏一起合影的。</div> 新兵時在二營大門口留影。 新兵時在二營營部門口與戰友合影。 入伍到部隊后,離開了家庭,經濟上每月有了10元錢的津貼(我入伍第一年是10元,服役每增加1年,津貼就增加1元),在吃穿住宿不愁的前提下,每月有時會有三兩塊錢的剩余,自己想干什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也有了自主權。<div><br>“宋老三,聽說營部來了一個拍照的師傅,走,我們去拍張照片給家里寄回去!”一天新兵訓練結束后,我的高中同學,也是我們同公社同大隊,入伍在同一個營的繆姓戰友來喊我。</div><div><br>我在家里排行老三,熟悉的人或同學都愛喊我宋老三或者宋三。</div><div><br>“要得,但要好多錢拍1張哦?”我小心地問他。</div><div><br>“管他的,應該不貴,我們現在有津貼了,自己花點小錢沒事吧!”戰友滿不在乎地回到。</div><div><br>原來,這是營部為了滿足新兵拍照寄回家里,以解家人同學思念之苦而采取的一個方便新兵的措施。你別說,還真的想得周到,想到我們新兵的心里去了,免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縣城的照相館拍。</div><div><br>于是,我拍了到部隊最初的2張照片。1張是我騎著1臺道具摩托車,在我們2營院子大門口拍的,戴著皮帽和手套,穿著棉衣棉褲和大頭鞋,人雖然瘦,但看上去還是蠻精神的。另1張是我和戰友在營部前面的合影。這2張照片無疑都是黑白照片。價格記不清了,但我們都是算賬進行AA分攤,因為各自都已經有津貼了,也算是有收入的人了。</div> 新兵訓練結束全班合影。 新兵訓練結束全排合影。 從此,對于我來說,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句詩來形容拍照,再準確不過。<div><br>再拍照就是2個多月新兵訓練結束后,我們班和排的合影了,這2張照片我至今保存完好,看起來也相當清晰。照片中一個個懵懂,青澀,又充滿朝氣活力的,當年18歲左右的戰友,如今早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如果沒有照片作為見證和回憶,哪能看見過去的影像,哪能看見曾經年輕的自己。</div><div><br>在新兵訓練期間,我還聽班長說過,只要表現好,工作努力,訓練突出,就有可能獲得“軍旗下照相”的獎勵。這讓我們一幫新兵好生羨慕。因為這是一種介于嘉獎和三等功之間的獎勵,不管是戰士還是營以下干部,那時能獲得這樣一次照相機會,可以說既是一種獎勵,也是一種福利,更是一個值得永遠牢記的榮譽,照相對于官兵的激勵作用不可小覷,可見一斑。<br>所以我上述那篇日記里寫的,“照片會在幾十年之后顯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完全兌現和應驗了,對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滿足。</div><div><br>也許是受戰友影響,也許是自己心血來潮,頗有愛美之心,1984年初,一次我去駐地龍井縣城藝光照相館拍了1張頭戴皮帽的特寫照片。關鍵是照片沖洗出來之后,不知道是自己覺得滿意,還是照相館師傅提議,我又讓照相館師傅給我在照片著上了彩色,黑白照儼然成了1張彩照,這是我記憶中唯一1張人為上色的“假彩照”,當然也是最后1張。因為,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彩照普及,隨后我的照片基本都是彩照了。</div><div><br>我此生的第1張彩照是在延邊州圖們市的圖們江邊拍的。1984年5月,我和衛生員一起去當時位于中蘇邊境琿春的連隊陣地,處理完公事后,回程路過圖們江邊觀看江景和鄰國朝鮮的異域風光時,在一個照相師傅的宣傳勸導下,我靠在江邊的欄桿上,拍下了此生第1張彩照。</div><div><br>盡管時光過去了41年,照片已經有些掉色,模糊,但照片中的自己,我還是常常難以忘懷。只見1個青年士兵穿著綠色夏軍裝,頭上的紅五星和衣領兩邊的紅領章,是那樣紅火,腳下的那雙軍用膠鞋,是那樣輕便實用,顯得步履是那樣矯健。看到年少的自己,與如今早已油膩的老頭相比,簡直判若兩人,不可同日而語。<br>后來,我參加軍校考試和連隊外出施工期間,也拍過一些彩照,但都屈指可數。直到1987年12月,我們到云南參戰后,津貼逐漸多了起來,達到了40多元,有時每月還要發點伙食尾子。手頭寬余了,地處戰區和中越邊境的麻栗坡縣城的商家也開始銷售彩色膠卷,照相館也能沖洗彩照了,要想拍黑白照片,反倒成了稀罕事。</div><div><br>期間,我參加了新聞知識函授學習,逐漸對新聞攝影也有了興趣,于是萌生了買1個彩色相機自學攝影的念頭。</div><div><br>我拿出幾個月的津貼積蓄,真的買了1個鳳凰牌135彩色相機,但膠卷和沖洗費用很貴,因此拍照還是很節約。偶爾給戰友們拍拍照,也和當時的普遍做法一樣,收取膠卷和沖洗費,戰友們也十分理解和支持。</div><div><br>我大概記得那時1個柯達膠卷要30塊錢左右,而且只有30張膠片,一旦因為技術不過關,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等等原因拍砸了,就會浪費膠卷,相當可惜。因此拍下的彩照依然不是很多。</div> 左邊為上色的“假彩照”。 在圖們江邊拍的第一張彩照。 在納溪縣武裝部工作后,我的工資達到了100元以上,經濟上完全獨立了,我買了1個傻瓜相機。再后來到市安監局搞宣傳工作,開始接觸數碼相機。<div><br>從玩數碼卡片相機開始,自己逐漸愛上了攝影,還花幾萬塊錢購買了單反相機,和能拍照又能錄像錄音的幾千塊錢的智能手機,真正實現了“拍照自由”。</div><div><br>我邊工作,邊參加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四川分院1年的學習。因為愛好攝影,勤于創作,偶有作品入選攝影展,或發表并獲獎,先后加入了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瀘州市攝影家協會和瀘州市龍馬潭區攝影家協會成為會員、理事,算是實現了興趣愛好與本職工作的完美結合。</div><div><br>這幾年,我整理當年的軍旅日記在發微信朋友圈,或者發美篇時,為經常找不到能夠與文字對應的照片,更找不到彩照而惋惜。經常發出:如果那時有拍照和錄像功能的手機和單反,拍下大量的照片和視頻作為資料多好啊!</div><div><br>看今朝,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想拍就拍,不需要多大成本,只要手機有電,只要你愿意拍,就可以拍得又美又颯!</div><div><br>一滴水可見太陽,窺一斑可見全豹。一個個關于拍照的陳年舊事,一張張記錄生活、工作、訓練、參戰和自駕旅游等的小小照片,往小說,只是關乎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往大說,卻是一段段事關國家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時代縮影和光影檔案。</div><div><br>身處并親歷全面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快速和激蕩人心的40多年,用相機,手機拍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容易忽略的小事私事,實則是國家從弱小到強大,從貧窮到逐漸富裕的幸事大事的完美體現和生動詮釋。</div><div><br>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每每在使用手機和相機拍照時,一種全新的發自心底的獲得感、幸福感、愉悅感油然而生,讓我難以自抑,不得不一吐為快,開心爽朗地寫下這些文字。<br></div> <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赴南疆參戰,軍列路過金江火車站時,我第13偵察大隊政治處3名戰友合影,左一為作者。</p> <p class="ql-block">今年2月游覽港珠澳大橋時的留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湘西| 马龙县| 上思县| 汶川县| 宜阳县| 嘉善县| 建昌县| 周宁县| 西吉县| 郸城县| 方正县| 怀来县| 梨树县| 虞城县| 绥江县| 呈贡县| 安阳县| 拜泉县| 芮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洪雅县| 鄂州市| 吉安县| 阳高县| 德江县| 兴安盟| 苍溪县| 赞皇县| 山东省| 元谋县| 久治县| 镶黄旗| 龙泉市| 衡南县| 报价| 彩票| 陵川县| 杨浦区| 宜州市|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