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位于武漢市梁子湖之濱,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六年,是吃土灶做的飯菜長大的。</p><p class="ql-block"> 土灶是我們那里家家戶戶必備的“灶具”,這種灶具做出的飯菜特別的香,蘊藏著濃郁的鄉情。十六年的土灶飯菜,烙下了兒時味蕾的深深印記,是父母用土灶做出的飯菜養育了我。我雖然離開故鄉已四十多年了,但這種土灶做出來的飯菜至今讓我回味無窮,終身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20世紀50年代末期,世代在五里界鎮上做手工業的父母響應黨的號召,帶著我大姐、二哥、二姐從鎮上下放到祖籍地。因祖籍地沒有房產,全家借住在一個全村德高望重的“坦伯伯”空閑的一套房子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我八歲時家里才蓋了三間土磚黑瓦新房,占地面積約一百平米。進大門是堂屋、堂屋兩側各有兩個臥室,堂屋后面是廂房。在廂房內緊靠窗戶下建了一個半橢圓形土灶,灶臺中間依次放置兩口大小不一的鐵鍋。大的鐵鍋貼著墻壁,小的鐵鍋靠外。在兩口鍋的中間,挨著人字煙筒的部位還嵌入一只深底的鐵罐,這個鐵罐在炒菜做飯時,灶膛里的火會把鐵罐里的水燒熱,可供全家人熱水。人字煙筒做到屋頂通向屋外。左右兩個鍋各有一個灶膛,分兩個灶口,用哪個鍋就使用哪個灶膛和灶口,但基本上是每天兩個鍋同時使用,一個煮飯,一個炒菜。</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父親是鎮商業部門的職工,大哥在縣水利局當技術干部,大嫂是鎮上中心小學的領導,大姐成家在漢口,二哥在云南當兵,哥嫂都是黨員。在當時我們家是遠近小有名氣的“工農商學兵革命家庭”。母親帶著三個孫子及我和我的二姐在老家,每天用土灶做飯給我們吃,我們小字輩唯一能幫老人的就是做飯時幫忙燒下火。燒火是有技巧的,開始我們都不會,母親手把手教我們怎樣燒。從點火、使用火鉗到續柴;什么時候該大火,什么時候該小火;大火用什么柴,小火用什么柴;如何用火鉗控制火的大小等等,我們在幾歲都學會了燒火。冬季我們爭先恐后搶著去燒火,那是因為一是坐在爐口暖和,二是有特權把紅薯放在灶里面燒的吃。在土灶里燒出的紅薯焦黃焦黃的,美味無比。</p><p class="ql-block"> 土灶燒的是柴火,每年秋天生產隊開始分柴火,柴火是按每戶人頭分的。柴火有兩種,一種是生產隊把耕牛過冬吃的稻草留足后余下的一部分,另一種是田間地頭長的雜木和野草。稻草在稻場上按人頭分回家,田間地頭長的雜木和野草依據人頭抓鬮按所分的區域需要自己去砍柴。稻草和柴火挑回來曬干后挽成“把子”一捆捆堆放在堂屋的隔樓上備用。</p><p class="ql-block"> 記得每年砍柴挽“把子”是我的母親和二姐的“專利”,這兩件活都很辛苦,砍柴時手經常會打起血泡來,有時還會被鐮刀砍傷手腳甚至被馬蜂叮咬。砍回的柴火濕淋淋的,一擔百余斤需要從幾里路以外一捆捆挑回來,挽“把子”時常被柴火中的刺扎破手,但她們從來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屈服。那段時間哪怕是累的直不起腰來,在她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隔樓上的柴火一定得堆滿。由于我家人頭少,分的柴火往往不夠燒,母親經常去“撿漏”,把別人家舍棄的很差的柴火砍回來。雖然砍這些柴火又費時又費力,但是母親總是覺得有無比的獲得感。</p><p class="ql-block"> 土灶煮米飯是技術活。先把淘好的米倒進鍋里加上足夠的涼水,蓋上鍋蓋,灶膛點上“把子”進行煮。水燒開時用鍋鏟抄一下,等到米煮的七八成熟時用筲箕把米湯瀝出來,接著把瀝干的米飯倒進鍋里,堆成平頂小山,用一雙筷子從上至下杵一些孔,再沿鍋邊加一點涼水,直至涼水漫出鍋邊的飯一點為止。蓋上鍋蓋,先用大火蒸;待到鍋邊水干時改中火蒸;聽到“霹靂吧啦”炸鍋巴聲時改小火蒸,到聽不到“霹靂吧啦”聲,這時會聞到鍋巴的香味。把火滅掉,米飯就做好了。將米飯盛出來,用柴火把鍋中的鍋巴燒一下,待到鍋巴四周朝上翹時,倒入米湯,吱吱一響,繼續用大火熬一下,又香又美的鍋巴粥就煮成了。吃上一碗飯,喝上一碗鍋巴粥,那是再好不過的美事。</p><p class="ql-block"> 土灶雞湯是我的最愛。記得小時候的晚上剛吃完飯,母親把殺好的雞子剁成塊在鍋中放油和鹽一炒,裝進湯罐里加滿井水,蓋上蓋子,湯罐四周用草繩纏幾圈,在灶膛的火星中挖個坑,把湯罐放在火星坑里,再在湯罐四周撒上許多癟谷殼,把灶口留一點小縫,第二天早上,鮮美無比的土雞湯就煨成了。這種口感的雞湯舉世無雙。</p><p class="ql-block"> 過年是全家人大團圓的時候,也是一年集中改善生活的時候。年前村里會打魚殺豬分魚分肉,父親和哥嫂除了過節國家供應的豬肉外,單位還要分上數十斤。這些魚肉一部分腌起來做臘魚臘肉,大部分用于過年做菜。父親和大哥廚藝很高,年飯辦的很豐盛。在計劃經濟那個年代,我們家過年讓很多人十分羨慕。</p><p class="ql-block"> 辦年飯需要兩三天,熱鬧非凡。大人們分頭忙,小孩只顧吃和玩。記得過年在土灶上要做出十幾道菜肴。有粉蒸肉、炸藕夾、珍珠圓子、肉圓子、豆腐圓子、綠豆圓子、紅燒肉、燒豆腐、燒全魚、炸魚塊、炒竹筍、再加上青菜等等。</p><p class="ql-block"> 炸肉圓是我們最期待的。大人炸的時候我們小孩都會蜂擁圍在土灶旁,一雙雙睜大的眼睛緊盯著大人操作的每個細節。油在加熱過程中,大人會在鍋上面憑經驗用手感受一下油溫,差不多時,用左手擠出圓子,右手用蘸水的湯勺刮入油鍋中炸。只見鍋內擠滿的肉圓在滾燙的油鍋中翻轉跳舞,慢慢長大變成金黃色,這時屋子里充滿了濃濃的肉香味。我們個個迫不及待、垂涎欲滴,總覺得炸的過程實在太漫長。第一鍋一出,還沒等大人發話,我們雙手一起伸到筲箕里去搶,哪顧得上什么叫燙。瞬間嘴里吃一個,手上拿一個,眼睛還盯著一個,那種氛圍實在是有味極了。</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們全家離開故鄉已四十多年,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廚具電飯煲、燃氣灶等進入了千家萬戶,給鄉村生活帶來了便捷。</p><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們每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最期待的是在我叔叔家吃上土灶燒的飯菜。叔叔嬸娘很好客,每年提前準備了豐盛的土菜,那土灶煨出的雞湯和熬出的鍋巴粥著實讓人流連忘返。我深深記得,近三十年來,兩老總是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就盼著你們今天回來!”。這話看似簡單樸實平凡,卻飽含著無限深情。雖然總說這樣一句話,但是我們每年聽,每年感受都不一樣,每年都會覺得是那么的新鮮,又是那么的親切和溫暖。</p><p class="ql-block"> 故鄉的土灶土菜,是我今生永恒的惦念,故鄉的親情更是我永遠的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平江县|
江城|
白沙|
清苑县|
逊克县|
井研县|
汶川县|
磐石市|
房山区|
隆林|
福州市|
岚皋县|
颍上县|
沾益县|
乌拉特中旗|
台南县|
齐齐哈尔市|
延川县|
晋中市|
株洲市|
从江县|
彭州市|
佛坪县|
平昌县|
称多县|
三原县|
耿马|
密云县|
马公市|
大理市|
昌平区|
杂多县|
梧州市|
阆中市|
永定县|
汤阴县|
阳谷县|
绥宁县|
鄂州市|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