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五幸:青山有幸埋忠骨——觀西安事變舊址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傍晚,我如常一樣帶著小狗出門遛彎。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十里鋪高架橋下方的公園。在路邊,一座古樸的舊址映入我的眼簾,墻上嵌著由灞橋區(qū)委區(qū)政府、中共西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以及西安市文物局設立的碑記。碑記背面的文字,宛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我通往那段風云激蕩歲月的大門。上面記載著,1936 年 12 月 9 日,這里曾發(fā)生了一起重大的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卑未敢忘憂國”,彼時的中華大地,外有倭敵肆意侵略,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內有紛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一群滿腔熱血的學生,懷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集會于此,準備前往臨潼,向委員長蔣介石請愿,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然而,蔣介石卻下令“格殺勿論”。在這千鈞一發(fā)、危機四伏的時刻,張學良將軍挺身而出。他深知學生們的愛國熱忱,更不忍看到無辜的鮮血在這片土地上流淌。于是,他在此地苦口婆心地勸說請愿的學生,避免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流血沖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著碑記,我的思緒如脫韁之馬,穿越時空,飄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那時,國家正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主張,呼吁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攜手共進,共同抵御外侮。“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12 月 9 日學生請愿之后,僅僅過了三天,也就是 12 月 12 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愛國精神,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一壯舉如同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為陷入困境的中國帶來了一絲曙光。最終,在各方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為全民族抗戰(zhàn)奠定了重要基礎,避免了國家陷入更大的災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西安事變舊址碑前,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那幅波瀾壯闊的畫面:學生們滿懷愛國熱情,振臂高呼著抗日口號,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絕;張學良將軍神情凝重,言辭懇切地勸說著學生,他的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這一場景,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團結穩(wěn)定都是發(fā)展的基石。“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才能萬事興旺;國家團結,才能抵御外敵的侵略,實現(xiàn)繁榮昌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遠離了戰(zhàn)火硝煙,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發(fā)展環(huán)境。張學良將軍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的事跡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相連。“青山有幸埋忠骨”,對那些為歷史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后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精神將如同璀璨的星辰,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介紹:高五幸,筆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橋區(qū)新筑街道新寺村人。陜西省農民詩歌學會理事、《美篇》文學領域優(yōu)質作者,灞橋區(qū)作協(xié)小說委員會委員,灞橋區(qū)詩詞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出版有《灞上煙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說詩歌文集三部。《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榮獲陜西農村網(wǎng)征文三等獎;《港興路驚聞喜鵲聲》在首屆“才子杯”文學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學杰出貢獻獎》,獲《東方散文》“海洋杯”華語散文大賽優(yōu)秀獎等多項獎勵。</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氏县|
文化|
涡阳县|
宝坻区|
新宁县|
合作市|
平泉县|
门源|
周口市|
辽阳县|
洞头县|
五大连池市|
齐河县|
林州市|
深州市|
武城县|
原阳县|
留坝县|
唐海县|
文山县|
南和县|
水城县|
仙游县|
错那县|
双桥区|
莲花县|
茌平县|
宽甸|
洱源县|
许昌市|
建宁县|
昌都县|
岫岩|
安岳县|
铜川市|
罗山县|
灵山县|
霸州市|
临安市|
芜湖市|
无为县|